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72字
  • 2015-12-25 16:25:33

【集注】李囗曰:風在血中,則栗悍勁切,無所不至,為風血相搏。蓋血主榮養筋骨者也,若風以燥之,則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養,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此其治也。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注】盛人脈盛,不應澀小;盛人氣長,不應氣短。令盛人脈澀小,短氣,是形氣脈息不合也。審其證,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詢其由,得之于飲酒汗出當風也。此又發明歷節不止一端之義也。

【集注】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濕多,脈得澀小,此痹像也。于是氣為濕所搏而短,因風作使而自汗,氣血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濕,何以脈驟澀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豈非濕而挾風乎?脈證不同,因風則一,故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血痹虛勞病脈并治第六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注】歷節屬傷氣也,氣傷痛,故疼痛也。血痹屬傷血也,血傷腫,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氣聚于氣分,此以明邪氣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榮人,謂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膚盛重,是以不任疲勞,疲勞則汗出,汗出則腠理開。亦不勝久臥,臥則不時動搖,動搖即加被微風,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內虛,雖微風小邪,易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體不仁,脈自微澀,則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關上小緊,亦風寒微邪應得之脈也。針能導引經絡取諸痹,故宜針引氣血,以瀉其邪,令脈不澀而和,緊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集注】周揚俊曰:天下惟尊榮人為形樂志苦,形樂故肌膚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則不耐勞,肌盛則氣不固,稍有勞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陽氣虛,雖微風且得以襲之,則血為之痹。故一見脈微,則知其陽之不足,一見脈澀,則知其陰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脈也。

而其邪入之處,則自形其小緊,小為正氣拘抑之象,緊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風,何以反得寒脈也?蓋邪隨血脈上下,阻滯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為緊脈也。

針以泄之,引陽外出,則邪去而正自伸也。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脈證,以明其治也。上條言六脈微澀,寸口關上小緊,此條言陰陽寸口關上俱微,尺中亦小緊。合而觀之,可知血痹之脈浮沉,寸口、關上、尺中俱微、俱澀、俱小緊也。微者虛也,澀者滯也,小緊者邪也,故血痹應有如是之診也。血痹外證,亦身體頑麻,不知痛癢,故曰:如風痹狀。但不似風痹歷關節流走疼痛也。主黃耆桂枝五物湯者,調養榮衛為本,祛風散邪為末也。

【集注】周揚俊曰:此申上條既痹之后,未能針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則陰陽俱微,且寸關俱微矣,且尺中小緊矣。夫小緊既見于尺,則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也?正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也。脈經內外,謂之陰陽,上下亦謂之陰陽,今尺既小緊,則微屬內外也明矣。若言證以不仁概之,則疼痛麻木,每與我相阻,其為不仁甚矣,故以風痹象之,非真風痹也。于是以黃耆固衛,芍藥養陰,桂枝調和榮衛,托實表里,驅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棗益脾,為至當不易之治也。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注】男子平人。應得四時五藏平脈,今六脈大而極虛,非平人之脈也。然大而無力,勞役傷脾氣也,極虛者,內損腎陰精也,此皆欲作虛勞之候,故有如是之診也。

【集注】李囗曰:平人者,形如無病之人,經云:脈病人不病者是也。勞則體疲于外,氣耗于中,脈大非氣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內不足之象,脈極虛則精氣耗矣。蓋大者,勞脈之外暴者也;極虛者,勞脈之內衰者也。

魏荔彤曰: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脈大者,邪氣盛也,極虛者,精氣奪也。以二句揭虛勞之總,而未嘗言其大在何脈?虛在何經?是在主治者,隨五勞七傷之故而諦審之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按】「若腸鳴」三字,與上下文不屬,必是錯簡。俠癭之「癭」字,當是「瘰」字。每經此證,先勞后瘰、先瘰后勞者有之,從未見勞癭先后病也,必是傳寫之囗。

【注】平人年二、三十,常得大脈者,則多病勞。若人年已五、六十,其脈亦大,不即病勞者,以氣血雖虛,而火自微也,火微故不病勞也。雖不病勞,然氣血榮衛虛痹不行,故為馬刀、鼠瘡、俠瘰也。此發明脈大雖同,為病不同之義也。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陰寒精自出之「寒」字,當是「虛」字,是傳寫之囗。

【注】此言浮大為勞,以詳其證也。手足煩,即今之虛勞,五心煩熱,陰虛不能藏陽也。陰虛精自出,即今之虛勞遺精,陰虛不能固守也。酸削不能行,即今之虛勞膝酸,削瘦骨痿不能起于床也。夫春夏陽也,陰虛不勝其陽,故?。磺锒幰?,陰虛得位自起,故差。

【集注】徐彬曰:脈大既為勞矣,更加浮,其證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陽必盛也。于是春夏助其陽則劇,秋冬助其陰則差。陰虛而精自出者,久則酸削不能行矣。

程林曰:「寒」字作「虛」字看,陰虛則氣不守,而精自出矣。

李囗曰:脈浮大者,里虛而氣暴于外也。四肢者,諸陽之本,勞則陽耗,陰虛而生內熱,故手足煩。凡勞傷多屬陰虛,當春夏木火盛炎之際,氣浮于外則里愈虛,故?。呵锒鹚嗌颍瑲鈹坑趦葎t外不擾,故差也。腎藏精,精自出者,腎水不藏也,腎主骨,故酸削而不能行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注】此復申虛極為勞,以詳其證之義也。脈虛沉弦,陰陽俱不足也;無寒熱,是陰陽雖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氣面白,時瞑兼衄,乃上焦虛而血不榮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滿,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凡此脈證,皆因勞而病也,故曰:此為勞使之然。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

【按】「脈浮者,里虛也」當是衍文。

【注】此復申虛勞面色白,互詳其證之義也。面色白不因衄者,是血不內生也;因衄者,是血亡于外也。今曰面色薄,謂面色淺淡不華,亦不足之色也。故主津液不足之渴及吐衄亡血氣虛卒喘,血虛卒悸也。

【集注】李囗曰:此節以亡血為主。『內經』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又云:心之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勞則氣耗火動,逼血妄行,必致亡血。蓋血主濡之,血亡則精采奪而面色薄,津液去而煩且渴矣。又勞者,氣血俱耗,肺主氣,氣虛則喘,心主血,血虛則悸。卒者,卒然見此病也。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注】男子之脈浮大而虛者,為虛勞也。浮弱而澀者,則為精氣清冷,故為無子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此條亡血失精之下等句,與上文義不屬,當另作一條在后。

【注】失精家,謂腎陽不固精者也。少腹弦急,虛而寒也。陰頭寒,陽氣衰也。目弦,精氣虧也。發落,血本竭也。若診其脈極虛而芤遲者,當知極虛為勞,芤則亡血,遲則為寒,故有清谷、亡血、失精之證也。

【集注】程林曰:腎主閉藏,肝主囗泄,失精則過于囗泄,故少腹弦急也。陰頭為宗筋之所聚,真陽日虧,故陰頭寒也。目眩則精衰,發落則血竭,是以脈虛芤遲也。虛主失精,芤主亡血,遲主下利清谷也。

李囗曰:肝主藏血,腎主藏精,亡血失精,則肝腎俱虛矣。少腹者,肝、腎之部,今少腹弦急,以肝腎兩虧,則里氣虛而張急加弦也。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肝衰故陰頭寒也。肝藏血開竅于目,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又腎之華在發,發者血之余,此肝腎兩虛,故目眩發落也。芤脈者,浮沉有,中間無,似中空芤草,故名芤脈,此亡血之脈,以脈者血之府,血虛則脈亦虛也。遲為在藏,遲則為寒,脈極虛芤遲,則其證亦虛。清谷者,大便完谷不化也,此虛勞在肝、腎二經者也。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

【按】此節脈證不合,必有脫簡,故不釋。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注】脈沉、小、遲,則陽大虛,故名脫氣。脫氣者,謂胸中大氣虛少,不充氣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陽虛則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溫,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腹滿溏泄,食不消化也。

【集注】徐彬曰:脈沉、小、遲,其為陽衰無疑。沉、小、遲三脈相并,是陽氣全虧,故名脫氣。其軀為空殼,疾行則氣竭而喘喝,四肢無陽而寒,腹中無陽而滿,甚則胃虛極而溏泄,脾虛極而食不化也。

李囗曰:此脾、肺、腎三經俱病也,肺主氣,氣為陽,沉、小、遲皆陽氣虛衰之脈,故為脫氣。疾行則喘喝,以肺主出氣,而腎主納氣,為生氣之原,呼吸之門,若真元耗損,則氣虛不能續息,肺無所出,腎無所納,故喘喝,此肺腎病也。又脾主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本。逆寒者,陽虛不溫四末也。腹滿者,脾經入腹,陽虛中滿也。溏泄食不化者,此脾虛不能運磨水谷,多見鶩溏飧泄之證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注】詳見『傷寒論·辨脈法』中,不復釋。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注】脈得諸芤動微緊者,謂概虛勞之諸脈而為言也,非謂芤動微緊,僅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之候也。通舉男女失精之病,而用桂枝龍骨牡蠣湯者,調陰陽和榮衛,兼固澀精液也。

【集注】徐彬曰:失精之家,脈復不一,茍得諸芤動微緊,是男子以虛陰而挾火則失精,女子以虛陰而挾火則夢交。主以桂枝龍骨牡蠣湯者,蓋陰虛之人,大概當助腎,故以桂枝芍藥通陽固陰,甘草姜棗和中,龍骨牡蠣固精也。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注】虛勞云云者,概虛勞之證而言也,非謂虛勞之證,止于此也,故下文有諸不足之說也。均主以小建中湯者,欲小小創建中虛之意,合下六節,皆論虛勞,各有所主之方也。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 甘草(炙)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二兩 膠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注】所謂虛勞里急諸不足者,亦該上條諸不足證之謂也。黃耆建中湯,創建中外兩虛,非單謂里急一證之治也。桂枝龍骨牡蠣湯,即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加膠飴。黃耆建中湯即桂枝湯加膠飴、黃耆也。故嘗因是而思仲景以一桂枝湯出入加減,無往不利如此。何后世一見桂枝,即為傷寒發汗之劑,是但知仲景用桂枝湯治傷寒,而不知仲景用桂枝湯治虛勞也。若知桂枝湯治虛勞之義,則得仲景心法矣。蓋桂枝湯辛甘而溫之品也,若啜粥溫覆取汗,則發散榮衛以逐外邪,即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是以辛為主也;若加龍骨、牡蠣、膠飴、黃耆,則補固中外以治虛勞,即經曰:勞者溫之,甘藥調之,是以溫以甘為主也。由此推之,諸藥之性味功能加減出入,其妙無窮也。

【集注】魏荔彤曰:氣虛甚,加黃耆,津枯甚,加人參,以治虛勞里急,此言里急非單指里急之謂也,乃虛勞諸不足腹痛之謂也。故名其方為建中,正所以扶持其中氣,使漸生陰陽,達于榮衛,布于肢體也。

尤怡曰: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

黃耆建中湯方

于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半,余根據上法。

若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注】虛勞之人腰痛腎氣虛而不行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膀胱氣虛不化也。主以八味腎氣丸溫補下焦。腎與膀胱表里之氣足,而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程林曰:腰者腎之外候,腎虛則腰痛,腎與膀胱為表里,不得三焦之陽氣以決瀆,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矣。與是方以益腎間之氣,氣強則便溺行,而少腹拘急亦愈矣。

尤怡曰:虛勞之人,損傷少陰腎氣,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以八味腎氣丸補陰之虛,可以生氣,助陽之弱,可以化水,乃補下治下之良劑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充市| 奉节县| 平利县| 丰镇市| 新竹市| 沅江市| 延安市| SHOW| 隆尧县| 太原市| 丽水市| 海口市| 淮南市| 延吉市| 清涧县| 兴业县| 呈贡县| 肥城市| 惠州市| 丰镇市| 东台市| 布尔津县| 阳山县| 色达县| 吉木乃县| 永宁县| 辽宁省| 上犹县| 新蔡县| 宿州市| 蚌埠市| 蒙城县| 安图县| 茂名市| 台安县| 星子县| 华蓥市| 清徐县| 广元市| 延安市|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