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6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3516字
  • 2015-12-25 16:25:33

防風荊芥當歸蘄艾牡丹皮鶴虱升麻各一錢苦參 鐵線透骨草赤芍藥各二錢川椒三錢甘草八分共享末,裝白布袋內,扎口煎滾熏洗。

補筋丸:見囗骨傷萬靈膏:見囟骨傷注:

跟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四肢部跟骨者,足后跟骨也。

上承囗、輔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 ,至腿肚里,上至腘中,過臀抵腰脊,至頂,自腦后向前至目眥,皆 此筋之所達也。

若落馬墜蹬等傷,以致跟骨擰轉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 縫隙分離,自足至腰脊諸筋,皆失其常度,拳攣疼痛,宜撥轉如舊,藥餌調治,皆同前法。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傷湯、海桐皮湯、萬靈膏諸藥,皆內庭常用經驗之方,故以上諸證,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損傷證中,而又兼他病者,則不止此數藥也,故采前人舊載諸方,集于末卷,以示證治之法,有不可狹隘者焉。

注:

鳧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胸背部鳧骨者,即胸下之邊肋也。

上下二條,易被損傷,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護之,難以著傷 。在下近腹者,用手提之易治,蓋其肋近邊,可以著手,則斷肋能復 其位也。

其人必低頭傴腰,痛苦呻吟,惟側臥不能仰臥,若立起,五內皆痛,或頭迷神昏,飲食少進: 宜內服正骨紫金丹。

洗以八仙逍遙湯。

貼萬靈膏及散瘀等藥可愈。

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斷裂墊傷,塌陷不起,因位居膈上,難以入手 ,雖強為之,亦難完好。其所傷之血留于膈上,若不隨藥性開行,必 結成包囊,其包輕者系黃水,硬者系血塊,則成痼疾矣。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萬靈膏:見囟骨傷注:

外科卷下內治雜證法

方法總論

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專從血論,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 ,或為亡血過多,然后施以內治之法,庶不有誤也。

夫皮不破而內損者,多有瘀血;破肉傷囗,每致亡血過多。二者治法 不同。

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亡血者,宜補而行之。

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

更察其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 ,和榮止痛,然后調養氣血,自無不效。

若夫損傷雜證,論中不及備載者,俱分門晰類,詳列于后,學者宜盡 心焉。

按、方劑:注:

喘咳

傷損之證而喘咳者:若因出血過多,面黑胸脹,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于肺也,急 用二味參蘇飲,緩則難救。

若咳血衄血而喘者,乃氣逆血蘊于肺也,只宜活血行氣,不可用下法 ,宜十味參蘇飲治之。

按、方劑:二味參蘇飲人參一兩蘇木二兩 水煎服。

十味參蘇飲人參紫蘇半夏茯苓陳皮桔梗前胡葛根枳殼各一錢 甘草五分 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注:

昏憒

傷損昏憒乃傷之至重,以致昏憒不知人事,宜急灌以獨參湯。

雖內有瘀血,斷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內化之,蓋恐下之,因瀉而 亡陰也。

若元氣虛甚者,尤不可下,亦用前散以化之。

凡瘀血在內,大便不通,用大黃、樸硝,血凝而不下者,須用木香、 肉桂二、三錢,以熱酒調灌服之,血下乃生。

怯弱之人,用硝、黃而必加木香、肉桂同煎者,乃假其熱以行其寒也按、方劑:花蕊石散石硫黃四兩花蕊石二兩以上二味合勻,用瓦罐一個,入藥在內,封口,外用紙筋鹽泥周圍固濟,候泥干,安四方磚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十斤籠疊周匝,自午時,從下著火漸漸上徹,直至經宿炭盡火冷,又放經宿,罐冷取出研細,用絹羅羅過,磁盒收貯。每服三錢,以童便調服。

注:

挾表

傷損之證,外挾表邪者,其脈必浮緊,證則發熱體痛:形氣實者,宜疏風敗毒散。

形氣虛者,宜加味交加散,或羌活乳香湯以散之。

按、方劑:疏風敗毒散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羌活獨活桔梗枳殼柴胡白茯苓白芷甘草紫蘇陳皮香附以上生姜、生地黃煎,入酒和服。

加味交加散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蒼術厚樸陳皮白茯苓半夏羌活獨活桔梗枳殼前胡干姜肉桂甘草柴胡以上生姜煎服。有熱者,去干姜、肉桂。

羌活乳香湯羌活獨活川芎當歸赤芍藥防風荊芥丹皮續斷紅花桃仁乳香以上生地黃煎服。有熱者,加柴胡 、黃芩。

注:

眩暈

傷損之證,頭目眩暈:有因服克伐之劑太過,中氣受傷,以致眩暈者。

有因亡血過多,以致眩暈者。

如兼腹脹嘔吐,宜用六君子湯。

兼發熱作渴,不思飲食者,宜十全大補湯。

按、方劑:六君子湯方見胸腹痛悶十全大補湯方見瘀血泛注注:

秘結

傷損之證,大便秘結:若因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

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

若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若大便秘結,里實氣壯,腹痛堅硬者,用玉燭散。

按、方劑:潤腸丸大黃當歸尾羌活各五錢桃仁麻仁各一兩以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空心,白湯送下。

豬膽汁導法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內,如一時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玉燭散生地黃當歸川芎赤芍藥大黃(酒浸)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湯補中益氣湯俱見傷損出血六味地黃丸方見肌肉作痛注:

嘔吐黑血

傷損嘔吐黑血者,始因打撲傷損,敗血流入胃脘,色黑如豆汁,從 嘔吐而出也。

形氣實者,用百合散;形氣虛者,加味芎藭湯。

按、方劑:百合散川芎赤芍藥當歸百合生地黃側柏葉荊芥 犀角丹皮黃芩黃連梔子郁金大黃各一錢水煎,加童便和服。

加味芎藭湯芎藭當歸白術百合(水浸一日)荊芥各一錢水一鐘半,酒半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注:

脅肋脹痛

傷損脅肋脹痛之證:如大便通利,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 之。

若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乃瘀血停滯也,當歸導滯散通 之。

內經云:「肝藏血,脾統血。」蓋肝屬木,木勝侮土,其脾氣必虛: 宜先清肝養血,則瘀血不致凝滯,次壯脾胃,則氣血充盛。

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按、方劑:當歸導滯散川大黃一兩當歸二錢五分麝香少許以上三味,除麝香另研外,為極細末,后入麝香令勻,每服三錢,熱酒一杯調下。

又方川大黃當歸各二兩上共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小柴胡湯方見瘀血泛注注:

胸腹痛悶

傷損之證,胸腹痛悶者,多因跳躍、捶胸,閃挫、舉重,勞役恚怒所 致。

其胸腹喜手摸者,肝火傷脾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山梔。

如畏手摸者,肝經血滯也,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桃仁、紅花。

若胸脅悶痛,發熱晡熱,肝經血傷也,用加味逍遙散。

若胸脅悶痛,飲食少思,肝脾氣傷也,用四君子湯加芎、歸、柴、梔 、丹皮。

若胸腹脹滿,飲食少思,肝脾氣滯也,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芎、歸。

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郁結也,用加味歸脾湯。

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也,用二陳湯加白術、芎、歸、山梔、天麻、 鉤藤鉤。

如因過用風熱之藥,致肝血受傷,肝火益甚。

或飲糖酒,則腎水益虛,脾火益熾。

若用大黃、芍藥內傷陰絡,反致下血,少壯者,必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

按、方劑:加味歸脾湯黑梔一錢牡丹皮一錢人參一錢黃耆(炙)一錢五分白術(炒)一錢五分茯神二錢棗仁(炒)一錢五分當歸一錢木香五分 遠志(去心)八分圓肉二錢甘草(炙)五分并用姜、棗,水煎服。

二陳湯陳皮一錢五分半夏(制)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引用姜,水煎服。

六君子湯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各一錢五分。

引用姜、棗,水煎服。

四君子湯四物湯加味消遙湯俱見傷損出血注:

少腹引陰莖作痛

傷損而少腹引陰莖作痛者,乃瘀血不行,兼肝郁火所致:宜用小柴胡湯加大黃、黃連、山梔服之。

待痛勢已定,再用養血之劑,自無不愈矣。

此病若誤認為寒證而投以熱藥,重則必危,輕則損目,治者宜慎之。

按、方劑:小柴胡湯方見瘀血泛注注:

肌肉作痛

傷損之證:肌肉作痛者,乃榮衛氣滯所致,宜用復元通氣散。

筋骨間作痛者,肝腎之氣傷也,用六味地黃丸。

按、方劑: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八兩山萸肉(去核)四兩懷山藥四兩牡丹皮三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湯服三錢。

復元通氣散:方見傷損內證注:

血虛作痛

傷損之證,血虛作痛者,其證則發熱作渴,煩悶頭暈,日哺益甚,此 陰虛內熱之證。

宜八珍湯加丹皮、麥冬、五味子、肉桂、骨碎補治之。

按、方劑:八珍湯:方見瘀血泛注注:

作渴

傷損作渴:若因亡血過多者,用四物湯加人參、白術,如不應,用人參、黃耆以 補氣,當歸、熟地以補血,或用八珍湯。

若因胃熱傷津液者,用竹葉黃耆湯。

如胃虛津液不足,用補中益氣湯。

如胃火熾盛,用竹葉石膏湯。

若煩熱作渴、小便淋澀,乃腎經虛熱,非地黃丸不能救。

按、方劑:竹葉黃耆湯淡竹葉二錢人參黃耆生地黃當歸川芎麥冬芍藥甘草石膏(囗)黃芩(炒)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竹葉三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炙)二兩麥冬一升半夏半升粳米半升 引用生姜,水煎服。

四物湯補中益氣湯俱見傷損出血八珍湯方見瘀血泛注六味地黃丸方見肌肉作痛注:

作嘔

傷損作嘔:若因痛甚,或因克伐而傷胃者,宜四君子湯加當歸、半夏、生姜。

因忿怒而肝傷者,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茯苓。

因痰火盛者,用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

因胃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生姜、半夏。

因出血過多者,用六君子湯加當歸。

按、方劑: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俱見傷損出血小柴胡湯方見瘀血泛注二陳湯六君子湯俱見胸腹痛悶注:

傷損內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汶上县| 济阳县| 卢龙县| 洪湖市| 武隆县| 澄江县| 大方县| 拉孜县| 延庆县| 阿城市| 屯留县| 邢台县| 天水市| 亚东县| 泰兴市| 瑞金市| 建瓯市| 信丰县| 峨山| 鸡泽县| 浦县| 河南省| 香港 | 武清区| 轮台县| 原阳县| 武定县| 阿拉善盟| 民和| 台湾省| 红原县| 靖远县| 方正县| 曲沃县| 徐汇区| 武宁县| 黄梅县| 榆社县| 正镶白旗|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