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囗肝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 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方劑:此古數,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后胸腹折法為當。
兩囗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
自囗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
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
胸腹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注:
胯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四肢部胯骨,即髖骨也,又名髁骨。
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 筋短者,腳尖著地。
骨錯者,臀努斜行。
宜手法推按胯骨復位,將所翻之筋向前歸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潛丸,熏洗海桐皮湯,灸熨定痛散。
按、方劑:加味健步虎潛丸專治跌打損傷,氣血虛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軟無力,步履艱難。服此藥至一百日,舒筋此痛,活血補氣,健旺精神。
龜膠(蛤粉炒成珠)鹿角膠(蛤粉炒成珠)虎脛骨(酥油炙) 何首烏(黑豆拌,蒸曬各九次)川牛膝(酒洗曬干)杜仲(姜汁炒斷絲) 鎖陽當歸(酒洗炒干)各二兩 威靈仙(酒洗) 黃柏(酒洗曬干,小鹽少許酒炒)人參(去蘆)羌活干姜白芍藥(微炒)云白術(土炒)各一兩 熟地黃三兩大川附子(童便鹽水各一碗,生姜二兩 切片同煮一整日,令極熟,水干再添,鹽水煮畢取出,剝皮切薄片,又換凈水,入川黃連五錢,甘草五錢,同煮長香三炷,取出曬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一兩五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冬日淡黃酒送下。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定痛散:見囟骨傷注:
骨傷作痛
篇名:下編 內治雜證法分類:骨傷作痛傷損之證,骨傷作痛者,乃傷之輕者也。若傷重,則或折、或碎,須 用手法調治之,其法已詳列前篇。
此乃磕磞微傷,骨間作痛,肉色不變,宜外用蔥慰法,內服沒藥丸,日間服地黃丸自愈矣。
按、方劑:沒藥丸沒藥(去油)乳香(去油)川芎川椒(去閉口及目)芍藥當歸各半兩自然銅(火囗淬七次)二錢半以上為細末,用黃蠟二兩溶化,入藥末攪勻,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酒一鐘化開,煎五分熱服。
蔥熨法:方見囟骨痛地黃丸方:見肌肉作痛注:
側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靈樞經骨度尺寸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 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 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二寸。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按、方劑:注:
接法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手法釋義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于舊也。
凡骨之跌傷錯落,或斷而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 突。
相其形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 。
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醫者之通 達也。
按、方劑:注:
推拿法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手法釋義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其 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
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 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
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
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
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 ,以通經絡氣血也。
蓋人身之經穴,有大經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
已上諸條,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臨證之權衡,一時之巧妙,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矣。
按、方劑:注:
旋臺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旋臺骨,又名玉柱骨,即頭后頸骨三節也,一名天柱骨。
此骨被傷,共分四證: 一曰從高墜下,致頸骨插入腔內,而左右尚活動者,用提項法治之 一曰打傷,頭低不起,用端法治之。
一曰墜傷,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
一曰仆傷,面仰頭不能垂,或筋長骨錯,或筋聚,或筋強骨隨頭低 ,用推、端、續、整四法治之。
凡治者,臨證時: 問其或墜車馬踒傷,或高處墜下折傷,或打重跌倒。
再問其或思飲食,或不思飲食,或四肢無傷,而精神不減,或精神 短少。
或能坐起行走,或昏睡不語,或疼痛不止,瘀聚凝結,腫硬筋脹。
皆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敷萬靈膏,并洗海桐皮湯,灸熨定痛散。
外按手法治之,手法詳首卷。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萬靈膏:見囟骨傷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定痛散:見囟骨傷注:
通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釋義用杉木寬三寸,厚二寸,其長自腰起,上過肩一寸許,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內面刻凹形,務與脊骨膂肉吻合,約以五分(分去聲)度之。
第一分自左側面斜鉆二孔,右側面斜鉆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 分、五分,俱自左右側面各斜鉆一孔,用寬帶一條,自第一分上左孔 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腋下繞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內 ;再用一帶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繞 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入,兩帶頭俱折轉緊扎木上。
第三分、四分亦以帶穿之,自軟肋橫繞腹前,復向后穿入原孔內,緊 扎木上。
第五分以帶穿入孔內,平繞前腹,復向后緊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動,始于患處有益。
凡用此木,先以綿絮、軟帛貼身墊之,免致疼痛。
用法釋義: 凡脊背跌打損傷,膂骨開裂高起者,其人必傴僂難仰,法當令病者 俯臥,再著一人以兩足踏其兩肩,醫者相彼開裂高起之處,宜輕宜 重,或按或揉,令其縫合,然后用木根據前法逼之,或端或拿。
按、方劑:注:
陰囊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胸背部凡陰囊被人扯破者: 用雞子黃油,并金毛狗脊毛,薄攤涂油于上。
次敷封口藥;又用截血膏敷貼,或烏龍膏敷貼亦可。
內服加減紫金丹。
洗用紫蘇葉煎水洗之。
凡陰囊有青黑紫色腫者: 用定痛膏加赤芍、草烏、良姜、肉桂各少許打和。
用韭葉搗爛同貼,如無韭葉,用蔥葉亦可。
仍服利小水之藥。
按、方劑:定痛膏治打撲傷損,動筋折骨,跌磕木石壓傷腫痛。
芙蓉葉二兩紫荊皮獨活南星(生)白芷各五錢以上共為末,加馬齒莧一兩,搗極爛,和末一處,用生蔥汁、老酒和炒暖敷。
封口藥:見鼻梁骨傷截血膏:見唇口傷烏龍膏:見凌云骨傷加減紫金丹:見胸骨傷注:
壽臺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樓骨者也。
若跌打損傷,其耳上下俱腫起,耳內之禁骨有傷,則見血膿水,耳外 瘀聚,凝結疼痛,筋結不能舒通,以致頭暈眼迷,兩太陽扶桑骨脹痛 ,頸項筋強,虛浮紅紫,精神短少,四肢無力,坐臥不安,飲食少進 。
以烏龍膏敷耳傷處,用絲棉裹導氣通瘀錠塞耳內;內服人參紫金丹,通瘀散腫;外再以八仙逍遙湯熏洗,消散虛浮腫痛。忌食熱物發物。
如血流不止,三日不飲食,必動腦髓,不宜治之。
按、方劑:烏龍膏:見凌云骨傷導氣通瘀錠:見顛頂骨傷人參紫金丹:見囟骨傷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注:
摸法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手法釋義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 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
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 。
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
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后根據法治之。
按、方劑:注:
端法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手法釋義端者,兩手或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重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外 向內托,或直端、斜端也。
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遲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 偏不倚,庶愈后無長短不齊之患。
按、方劑:注:
裹廉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釋義裹廉,以白布為之,因患處不宜他器,只宜布纏,始為得法,故名裹簾。
其長短闊狹,量病勢用之。
按、方劑:注:
鼻梁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凡鼻兩孔傷凹者可治,血出無妨。
若鼻梁骨凹陷者,用當歸膏敷貼。
若兩孔跌磕傷開孔竅,或金刃傷開孔竅,用封口藥敷傷處,外以 消毒定痛散貼之退腫。
若鼻被傷落者,用綴法。
按、方劑:封口藥治跌打損傷,皮開肉破,及金刃傷割喉斷耳,缺唇傷破肚皮,跌破陰囊皮等證大效。
明凈乳香沒藥兒茶當歸杉皮炭各一錢麝香五厘片腦一分豬囗聹葉(如無此葉,用葛葉毛藤子葉亦可)一錢以上各另碾細末,稱合和勻,入麝碾細,次入片腦研勻,磁罐收貯聽用。
消毒定痛散治跌撲損傷,腫硬疼痛。
無名異(炒)川大黃各五錢 木耳(炒)共為末,蜜水調涂。如內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處,更用當歸膏敷之尤妙。
神效當歸膏此膏斂口生肌,拔毒止痛,并諸瘡毒氣壅盛,腐化成膿。
當歸黃蠟各一兩麻油四兩以上將當歸入油,煎令焦黑,去滓,次入黃蠟,急攪化,放冷,以磁器收貯,用時以舊絹布攤貼。一方用白蠟。
綴法耳傷落者同此。
用人發,入陽城罐,以鹽泥固濟,囗過為末藥。急以所傷耳鼻,蘸藥安綴故處,以軟絹縛定效。昔江懷禪師被驢咬落其鼻,一僧用此綴之如舊。
注:
膝蓋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四肢部膝蓋骨,即連骸,亦名髕骨。形圓而扁,復于楗、囗上下兩骨之端,內面有筋聯屬,其筋上過大腿,至于兩脅,下過囗骨,至于足背。
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其筋即腫大,株連于腘內之筋,腘內之 筋,上連腰胯,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證。
或下移囗骨則焮腫,或足腹冷硬,步履后拽斜行也。
若膝蓋離位,向外側者,則內筋腫大;向內側者,則筋直腘腫。
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按法推拿,以復其位。內服補筋丸,以定痛散 灸熨之,熏八仙逍遙湯則愈。
按、方劑:補筋丸:見囗骨傷定痛散:見囟骨傷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注:
蔽心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胸背部蔽心骨,即鳩尾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下岐骨之間。
跌打撞振傷損,疼痛不止,兩脅氣串,滿腹疼痛,腰傴不起,兩手按 胸者,宜內服八厘散,外用艾醋湯洗之,敷萬靈膏,渴飲淡黃酒,忌 茶水、生冷、糠米粥。
按、方劑:八厘散:見顛頂骨傷萬靈膏:見囟骨傷注:
踝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四肢部踝骨者,囗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者名內踝,俗名合骨;在外者為外踝,俗名核骨。
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后跟骨向前,腳尖向后,筋翻肉腫,疼 痛不止: 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位。
再用竹板夾定跟骨,縛于囗骨之上。
三日后解縛視之,以枕支于足后,用手扶筋,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 之處,必令端平。
內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湯,常服健步虎潛丸若稍愈后,遽行勞動,致囗骨之端,向里歪者,則內踝突出腫大;向 外歪者,則外踝突出腫大,血脈瘀聚凝結,步履無力,足底欹斜,頗 費調治,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始可行動。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定痛散:見囟骨傷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健步虎潛丸:見胯骨傷注:
齒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齒者,口齦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
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齒者: 只用補肌散敷之,并封口藥。
內服破血藥,以止其痛。其藥只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頗收功效如牙斷跌磕砍傷: 牙齒未動者,用芙容膏涂之。
如齒動者,用蒺藜根燒存性為末,常揩搽之即牢,用固齒散時時揩 之亦佳。
按、方劑:補肌散止血除痛,避風續筋骨,生肌肉。
地黃苗地菘青蒿蒼耳苗赤芍藥(水煎取汁)各五兩生艾汁三合以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時修合,以前藥汁拌石灰陰干,入黃丹三兩,更杵為細末。凡有傷折出血,用藥包封,不可動,約十日可瘥,不腫不膿。
芙蓉膏治打撲傷損,腫痛,紫黑色久不退者。
紫荊皮南星各一兩芙蓉二兩獨活白芷赤芍藥各五錢以上共為末,用生姜汁、茶清調溫貼敷,傷損紫黑色久不退者,加肉桂五錢。
固齒散骨碎補牡鼠骨(囗灰)共研細末,磁罐收貯聽用。
封口藥:見鼻柱骨傷注:
器具總論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總論跌撲損傷,雖用手法調治,恐未盡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則 未可云醫理之周詳也。
爰因身體上下、正側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 者復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
則危證可轉于安,重傷可就于輕,再施以藥餌之功,更示以調養之善 ,則正骨之道全矣。
按、方劑:注:
頰車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頰車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釣,承載諸齒,能咀食物,有運動之 象,故名頰車。
其骨尾形如鉤,上控于曲頰之環。
或打仆脫臼,或因風濕襲入鉤環脫臼,單脫者為錯,雙脫者為落。
凡治脫者 用手法摘下不脫者,以兩手捧下頦,稍外拽,復向內托之,則雙鉤 皆入上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