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3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70字
  • 2015-12-25 16:25:33

兩旁各有四孔,名曰八囗,其末節名曰尾閭,一名囗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俗名尾椿。

若蹲墊壅腫,必連腰胯,內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湯,貼萬靈膏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傷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萬靈膏:見囟骨傷注:

扶桑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扶桑骨,即兩額骨旁,近太陽肉內凹處也。

若跌仆損傷,或掀腫,或血出,或青紫堅硬,頭疼耳鳴,青痕滿面 ,憎寒惡冷,心中發熱,大便干燥,宜內服正骨紫金丹。

如破損者,外以灸熨法定痛,外破者烏龍膏敷之。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灸熨法:見囟骨傷烏龍膏方:見凌云骨傷注:

杉籬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釋義杉籬者,復逼之器也。量患處之長短闊狹、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為 之,酌其根數,記清次序,不得紊亂,然后于每根兩頭各鉆一孔,以 繩聯貫之,有似于籬,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廉之密耳。

用法釋義: 凡用以圍裹于竹簾之外,將所穿之繩結住,再于籬上加繩以纏之,取其堅勁挺直,使骨縫無離綻脫走之患也。

蓋骨節轉動之處,與骨節甚長之所,易于搖動,若僅用竹廉,恐挺 勁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環抱之,則骨縫吻合堅牢矣。

按、方劑:注:

肘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四肢部肘骨者,胳膊中節上、下支骨交接處也,俗名鵝鼻骨。

若跌傷,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汗出戰栗。

用手法翻其臂骨,拖肘骨令其合縫。

其斜彎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復。

雖實時能垂能舉,仍當以養息為妙。

若壅腫疼痛,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萬靈膏:見囟骨傷注:

足五趾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四肢部趾者,足之指也。

名以趾者,所以別于手也,俗名足節。

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

大指本節后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

趾骨受傷,多與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傷者多,治法與跗骨 同。

按、方劑:注:

兩釣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兩釣骨,名曲頰,即上頰之合鉗,曲如環形,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 也。

打仆損傷,耳腫腮硬,牙關緊急,嚼物不合 宜內服正骨紫金丹 外貼萬靈膏 坐臥避冷處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萬靈膏:俱囟骨傷注:

兩顴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兩顴骨者,面上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打撲損傷,青腫堅硬疼痛,牙車緊急,嚼物艱難,鼻孔出血,兩唇掀翻 內服正骨紫金丹 外以海桐皮湯熏洗 口嗽蓽茇散 坐臥避冷處。

按、方劑:海桐皮湯專洗一切跌打損傷,筋翻骨錯,疼痛不止。

海桐皮鐵線透骨草明凈乳香沒藥各二錢當歸(酒洗)一錢五分 川椒三錢川芎一錢紅花一錢威靈仙白芷甘草防風各八分共為粗末,裝白布袋內,扎口煎湯,熏洗患處。

蓽撥散蓽撥良姜細辛各一錢水三鐘,煎一鐘漱口。

正骨紫金丹:見前頂骨傷注:

披肩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釋義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塊,長五寸,寬三寸,兩頭各開二孔,夾于傷處 ,以棉繩穿之,緊緊縛定,較之木板稍覺柔活。

用法釋義: 凡兩肩撲墜閃傷,其骨或斷碎,或旁哭,或斜努,或骨縫開錯筋翻 法當令病人仰臥凳上,安合骨縫,揉按筋結。

先以棉花貼身墊好,復以披肩夾住肩之前后,縛緊。

再用白布在外纏裹畢,更用扶手板,長二尺余,寬三、四寸,兩頭 穿繩,懸空掛起,令病人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

過七日后,開視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則仍用之。

若不根據此治法,后必遺殘患蘆節。

按、方劑:注:

抱膝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釋義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較膝蓋稍大些,須再用竹片 四根,以麻線緊縛圈上,作四足之形,將白布條通纏于竹圈及四足之 上,用于膝蓋,雖拘制而不致痛苦矣。

用法釋義: 膝蓋骨復于楗、囗二骨之端,本活動物也。若有所傷,非骨體破碎 ,即離位而突出于左右,雖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牽動 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復離原位,而遺跛足之患也。

其法將抱膝四足,插于膝蓋兩旁,以竹圈轄住膝蓋,令其穩妥,不 得移動,再用白布寬帶緊緊縛之。

按、方劑:注:

歧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胸背部岐骨者,即兩鳧骨端相接之處,其下即鳩尾骨也。

內近心君,最忌觸犯?;虼驌?,或馬撞,則血必壅瘀而多疼痛: 輕者只在于膈上 重者必入心臟,致神昏目閉,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喘鼻扇,久 而不醒,醒而神亂,此血瘀而堅凝不行者也,難以回生。

如神不昏亂,僅瘀痛不止,胸滿氣促,默默不語,醒時猶能稍進飲 食者,宜早晨服加減蘇子桃仁湯加枳殼,晚服疏血丸,外貼萬靈膏 ,再以炒熱定痛散熨之,庶可愈也。

又凡周身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學者宜知之。

按、方劑:加減蘇子桃仁湯:見顛頂骨傷疏血丸:見凌云骨傷萬靈膏、定痛散:俱見囟骨傷注:

后山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后山即頭后枕骨也。

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 ,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

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咽直,飲食難進,坐臥不 安,四肢無力 內服正骨紫金丹 外敷烏龍膏 洗以海桐皮湯,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如誤從高處墜下,后山骨傷太重,筋翻氣促,痰響如拽鋸之聲,垂頭 目閉,有喘聲者,此風熱所乘,至危之證,不能治也,遺尿者必亡。

惟月芽形者,更易受傷。

如被墜墮打傷,震動蓋頂骨縫,以致腦筋轉擰疼痛,昏迷不省人事,少時或明者,其人可治。

急以涼水蘸發,啟開牙關,以酒調八厘散灌之,服后目開,痛苦有 聲,二目流淚,愈見可治之兆,服正骨紫金丹,炒米粥調養可愈。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傷烏龍膏:見凌云骨傷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八厘散:見顛頂傷注:

按摩法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手法釋義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蓋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

或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

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 ,其患可愈。

按、方劑:注:

背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胸背部背骨,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其形一條居中,共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臟腑,其 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于前,則為胸脅也。

先受風寒,后被跌打損傷者,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 傴僂之形。

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

內服正骨紫金丹。

再敷定痛散,以燒紅鐵器烙之,覺熱去敷藥,再貼混元膏。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混元膏:俱見顛頂傷。

定痛散:見囟骨傷注:

背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靈樞經骨度尺寸膂骨以下至尾囗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 ,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 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腰圍四尺二寸。

按、方劑: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囗,通折三尺。

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第十四節與臍平。

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

直寸根據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內闊一寸。

凡云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凈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注:

凌云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凌云骨,在前發際下,即正中額骨。

其兩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賢骨,右天貴骨,兩額角也。

跌打損傷,皮破,二目及面浮虛腫 若內損瘀血,上嘔吐衄,氣虛昏沉,不省人事,身軟,面色干黃,遍身虛浮,躁煩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開,飲食少進。

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湯熏洗患處,敷烏龍膏,定痛消腫。

按、方劑:疏血丸此藥止血開胃。

百草霜三錢好阿膠(蛤粉炒成珠)藕節側柏葉茅根 當歸(酒洗)各一兩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早晚老酒送下。

五加皮湯此湯舒筋和血,定痛消瘀。

當歸(酒洗)沒藥五加皮皮硝青皮川椒香附子各三錢 丁香一錢麝香一分老蔥三根地骨皮一兩丹皮二錢水煎滾,熏洗患處。

烏龍膏此膏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腫硬青紫。

百草霜三錢白芨五錢白斂三錢百合五錢百部三錢乳香五錢沒藥五錢麝香一分糯米(炒)一兩陳粉子(隔年者佳,炒)四兩共為細末,醋熬為膏。

注:

唇口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頭面部唇口者,司言食之竅也。

如跌破擊打上唇而拔缺者,用絹片一小條,從腦后扎向前來縛合,先 用桑白皮捻線縫定,次以封口藥涂敷,次敷截血膏蓋住封口藥,不令 開落,仍忌言語。

如整下唇傷而拔缺者,以絹片從下頦兜縛,治同前法。

按、方劑:截血膏治跌打砍磕諸證,能化血破瘀,退腫止痛。

天花粉三兩片子姜黃赤芍藥白芷各一兩以上共為細末,茶調勻,敷瘡口四圍。

若頭面傷,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藥調涂頸上周圍。

若手傷,則涂臂周圍。

若傷足,則涂腿上。

若傷各處,則涂瘡口周圍,使截住其血不來潮作。

若瘡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風襲也,可加獨活,用熱酒調敷。

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加紫荊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封口藥:見鼻柱骨傷注:

振梃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器具釋義振梃,即木棒也,長尺半,圓如錢大,或面杖亦可。

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用此梃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 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

用法釋義: 凡頭被傷,而骨未碎,筋未斷,雖瘀聚腫痛者,皆為可治。

先以手法端提頸、項、筋骨,再用布纏頭二三層令緊,再以振梃輕 輕拍擊足心,令五臟之氣上下宣通,瘀血開散,則不奔心,亦不嘔 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纏頭拍擊足心,竟不覺疼,昏不知人,痰響如拽鋸,身體僵硬 ,口溢涎沫,乃氣血垂絕也,不治。

按、方劑:注:

胸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胸背部胸骨,即囗骭骨,乃胸脅骨之統名也: 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

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

脅下小肋骨曰季脅,俗名軟肋。

肋者,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胠。

凡胸骨被物從前面撞打跌仆者重,從后面撞仆者輕。

輕者先按證用手法治之 再內服正骨紫金丹 外用面麩和定痛散灸熨之 或以海桐皮湯洗之,貼萬靈膏即能獲效。

若內血瘀聚腫痛,傴僂難仰者: 早晨以清上瘀血湯、消下破血湯,分上膈、下膈以治之。

晚服疏血丸。

有受傷日久,胸骨高起,肌肉削瘦,內有邪熱瘀血,痞氣膨悶,睛藍 體倦,痰喘咳嗽者,宜加減紫金丹,以消熱化痰,理氣健脾,潤肌定 喘。

若傷重者,內干胸中,必通心、肺兩臟,其人氣亂昏迷,閉目,嘔吐 血水,呃逆戰栗者,則危在旦夕,不可醫治矣。

若兩側撅肋諸骨被傷者: 則相其輕重以分別治之 凡胸脅諸傷輕者,如黎桐丸、三黃寶蠟丸等藥,皆所必需,宜酌用 之。

按、方劑:清上瘀血湯治上膈被傷者羌活獨活連翹桔梗枳殼赤芍當歸(酒洗)山梔子 黃芩甘草川芎桃仁紅花蘇木川大黃生地黃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消下破血湯治下膈被傷者。

柴胡川芎川大黃赤芍藥當歸梔子五靈脂木通 枳實(炒)紅花赤牛膝澤蘭葉蘇木生地黃黃芩桃仁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加減紫金丹白茯苓蒼術(米泔浸,炒)各二兩當歸熟地黃白芍藥(炒)陳皮各四兩肉蓯蓉(酒洗去鱗甲)一兩丁香一錢紅花五錢 瓜兒血竭三錢乳香(去油)三錢沒藥(去油)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用黃酒送下。

黎桐丸治跌打損傷,瘀血奔心,昏暈不省,及一切無名腫毒,昏困欲死等證京牛黃冰片麝香各二錢五阿魏雄黃各一兩川大黃兒茶 天竺黃三七瓜兒血竭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二兩 藤黃(隔湯煮十數次,去浮沫,用山羊血五錢拌曬。如無山羊血,以子羊血代之)二兩以上十三味,共為細末,將藤黃化開為丸,如芡實大,若干,稍加白蜜,外用蠟皮封固。內服用無灰酒送下,外敷用茶鹵磨涂,忌一切生冷發物。

三黃寶蠟丸專治一切跌打損傷及破傷風,并傷力成癆,女人產后惡露不盡,致生怪證,瘀血奔心,痰迷心竅,危在旦夕。重者一錢,輕者三分,用無灰酒送下,立刻全生。如被鳥槍打傷,鉛子在內,危在傾刻,服一錢,吃酒數杯,睡一時,汗出即愈。如外敷,將香油熱化少許,雞翎掃患處。服藥后忌涼水、生冷、燒酒三日,如不忌此酒,則藥無功。

天竺黃三兩雄黃二兩劉寄奴紅芽大戟(去骨)騏驎竭各三兩歸尾一兩五錢朱砂 兒茶各一兩凈乳香(去油)三錢琥珀 輕粉水銀(同輕粉研不見星)麝香各三錢以上各稱足分兩,各研為細末,如無真天竺黃,以真膽星三兩代之,再用好黃蠟二十四兩,煉凈,滾湯坐定,將藥投入,不住手攪勻,取出裝磁罐內備用。

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萬靈膏、定痛散:俱見囟骨傷疏血丸:見凌云骨傷注:

胸腹部

篇名:上編 外治法分類:靈樞經骨度尺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囗骭之中,長九寸。

胸圍四尺五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林周县| 平遥县| 满洲里市| 克拉玛依市| 太和县| 遂宁市| 江西省| 荆门市| 乌拉特前旗| 宝山区| 乐平市| 邵东县| 长垣县| 尤溪县| 攀枝花市| 聂拉木县| 新乐市| 会东县| 南皮县| 汝阳县| 方山县| 临泽县| 宁远县| 枣强县| 龙胜| 舟曲县| 高唐县| 丰顺县| 宕昌县| 栾城县| 莱西市| 邮箱| 景谷| 康乐县| 玉环县| 扎赉特旗| 凤山县| 海伦市| 通河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