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文: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厲溫溜下廉上兼三里曲池肘囗五里臂臑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無名指端,行三陽之中: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養(yǎng)老支正小海(見圖三十五)
足三陰經總穴名
條文: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T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陰之后:涌泉然谷太溪大鐘照海水泉復溜交信筑賓陰谷(見圖三十六)
足三陽經總穴名
條文: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豐隆下巨虛條口上巨虛三里犢鼻梁丘陰市伏兔髀關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竅陰俠溪地五會臨泣丘墟懸鐘陽輔光明外丘陽交陽陵泉陽關中瀆環(huán)跳風市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端,行三陽之后:至陰通谷束骨京骨金門申脈仆參昆侖跗陽飛揚承山承筋合陽委中委陽浮郗殷門承扶會陽
肺臟經文
條文:經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
其形四垂,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中臟經』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張介賓曰: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
(見圖三十八)
肺經循行經文
條文: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圖三十九)。
肺經循行歌
條文:手太陰肺中焦生,絡腸循胃散流行,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臑肘中,循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端通,支絡還從腕后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注:手太陰肺經之脈,起于中焦者,言起于任脈中脘穴也。
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者,謂本經之絡,散布流行,下則絡于大腸,還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屬肺直行之經也。
夫經絡流行,循還無端。故手太陰之脈,必自足厥陰經之支者期門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屬肺,以交于手太陰肺經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至于中府、云門穴,下循臑內天府、俠白穴;從俠白行少陰心主經脈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從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從孔最入寸口列缺、經渠、太淵穴;從太淵上魚(句)入魚際穴;從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終焉。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循行次指內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陽明大腸經也。
肺經穴歌
條文: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云門天府列,次則俠白下尺澤,又次孔最與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肺經分寸歌
條文:太陰中府三肋間,上行云門寸六許,云在任璣旁六寸,大腸巨骨下二骨,天府腋三動脈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上七寸擬,列缺腕上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取,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jié)后散脈里,少商大指端內側,鼻衄刺之立時止。
注:中府在任脈中行華蓋穴旁,直開去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是其穴也。
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之下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云門穴也。
從云門穴下循臑內,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尖點墨取之,天府穴也。
從天府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俠白穴也。
從俠白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筋骨罅中,動脈應手,尺澤穴也。
從尺澤穴下行腕前,約紋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孔最穴也。
從孔最穴循外側行腕后,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列缺穴也。
從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經渠穴也。
從經渠穴內循手掌后陷中,太淵穴也。
從太淵穴上魚,手大指本節(jié)后,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魚際穴也。
從魚際穴循行手大指內側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白肉際,少商穴也(圖四十)。
大腸經文
條文: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又云:回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又云:廣腸附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張介賓曰: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回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jié)下連肛門也(圖四十一)
大腸經循行經文
條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囗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見圖四十二)。
大腸經循行歌
條文: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兩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拄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huán)出人中交左右,上俠鼻孔注迎香。
注:手陽明大腸經之脈,起于大指次指內廉之端。
出于大指者,謂出于大指少商穴也,本經之絡。
其支者,直出于次指之端,以交于手陽明大腸經之商陽穴,故曰: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也。
從商陽穴循食指上廉,二間、三間穴也。
從三間穴循出兩骨之間,合谷穴也。
從合穴上兩筋之間,陽溪穴也。
從陽溪穴循臂上廉至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穴也。
從三里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
從曲池上臑外前廉,肘囗、五里、臂臑穴也。
從臂臑穴上肩,肩囗穴也。
從肩囗穴出囗骨之前廉,巨骨穴也。
從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會上,言會于督脈之大椎穴也;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
絡肺下膈屬大腸者,謂其支從缺盆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也。
從扶突穴入下齒中禾囗穴,從禾囗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以交于手足陽明胃經也。
大腸經穴歌
條文: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臟,陽溪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囗迎五里,臂臑肩囗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囗,終以迎香二十止。
大腸經分寸歌
條文:商陽食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jié)前,三間節(jié)后陷中取,合谷處口岐骨間,陽溪上側腕中是,偏歷腕后三寸安,溫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紋頭盡,肘囗上臑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囗肩端舉臂?。痪薰羌缂舛松闲?,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囗水溝旁五分,迎香禾囗上一寸,大腸經穴自分明。
注:商陽穴在手食指內側端后,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商陽穴循食指上廉,本節(jié)前內側陷中,二間穴也。
從二間穴循食指本節(jié)后,內側陷中,三間穴也。
從三間穴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合谷穴也。
從合谷穴循行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陽溪穴也。
從陽溪穴上行手腕后,上側三寸,偏歷穴也。
從偏歷穴上行三寸,溫溜穴也。
從溫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輔銳肉分,下廉穴也。
從下廉穴上行一寸,上廉穴也。
從上廉穴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手三里穴也。
從手三里穴上二寸,以手拱胸屈肘,橫紋頭陷中取之,曲池穴也。
從曲池穴上行大骨外廉陷中,肘囗穴也。
從肘囗穴循肘上三寸,向里大脈中央,五里穴也。
從五里穴上行四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臂臑穴也。
從臂臑穴上行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處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肩囗穴也。
從肩囗穴上行臂端,兩叉骨間陷中,巨骨穴也。
從巨骨穴循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天鼎穴也。
從天鼎穴上直行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扶突穴也。
從扶突穴貫頰直鼻孔下,水溝旁五分,禾囗穴也。
從禾囗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迎香穴也(見圖四十三)
胃府經文
條文: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又云: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于脾肺,宣布于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見圖四十四)。
胃經循行經文
條文: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別,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見圖四十五)。
胃經循行歌
條文: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后大迎頰車里,耳前發(fā)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街逢,遂由髀關抵膝臏,胻跗足趾內間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已。
按:足陽明是足大趾之次趾,不是中趾,必傳寫之誤。
注:足陽明胃經之脈,起于鼻者,是謂由迎香穴上交頰中兩旁,約過足太陽脈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陽明之承泣、四白、巨囗穴也;從巨囗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之地倉穴;還繞唇下,交會任脈之承漿穴,卻循頤后下廉,復交本經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頰車穴,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合少陽經,循發(fā)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頜厭穴,復交足陽明之頭維穴下關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從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氣舍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布臟腑。
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內廉不容穴也;從不容循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下夾臍天樞穴也;從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等穴,入氣街中,氣沖穴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謂前之屬胃絡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氣街穴,會沖脈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經者脾關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從伏兔行陰市穴、梁丘穴,下膝臏中犢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等穴,下循脛外廉,豐隆穴也;從豐隆循解溪穴,下足跗,沖陽穴也;從沖陽行陷谷穴內庭穴,入次趾外間也。
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下入次趾外間;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厲兌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陰脾經也。
胃經穴歌
條文: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囗經,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街,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胃經分寸歌
條文: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再下三分名四白,巨囗鼻孔旁八分。
地倉俠吻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庫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內門,天樞臍旁二寸尋。
樞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陳,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存。
氣街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髀關膝上尺二許,伏兔髀下六寸是。
陰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記,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再下二寸下廉穴,復上外踝上八寸,卻是豐隆穴當記。解溪則從豐隆下,內循足腕上陷中,沖陽解下高骨動,陷谷沖下二寸名,內庭次指外岐骨,厲兌大次指端中。
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視取之,是其穴也。
從承泣直下三分,顴空骨內,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
從四白下行,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囗穴也。
從巨囗下行,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微有動脈,地蒼穴也。
從地倉行囗頷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大迎穴也。
從大迎行耳下曲頰端,近前八分陷中,側臥開口取之,頰車穴也。
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側臥合口有空取之,下關穴也。
從下關上行額角,入發(fā)際以督脈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頭維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