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尾【注】鳩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間。
膈【注】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臍【注】臍者,人之初生胞蒂之處也。
毛際【注】毛際者,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下橫骨俗名蓋骨。
篡【注】篡者,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后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及男女陰氣之所也。
睪丸【注】睪丸者,男子前陰兩丸也。
上橫骨【注】 上橫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拄骨【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鎖子骨也。內接橫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注】肩解者,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囗骨按:【注】囗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棱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內。
肩胛【注】肩胛者,即囗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髆,俗名囗板子骨。
臂【注】 臂者,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一名曰肱,俗名胳膊;胳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腕【注】腕者,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
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掌骨【注】掌者,手之眾指之本也。掌之眾骨名雍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魚【注】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手【注】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
手心【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注】手背者,手之表也。
指骨【注】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節,本節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三中指名將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四指名無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五指為小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其節節交接處,皆有碎骨筋膜聯系。
爪甲【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岐骨【注】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臑【注】臑者,肩髆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軟白肉也。
腋【注】腋者,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胳肢窩。
脅肋【注】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胠。
季脅【注】季脅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囗【注】囗者,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腦后骨【注】腦后骨者,俗呼腦杓。
枕骨【注】枕骨者,腦后骨之下隴起者是也。
其骨或棱、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棱骨也。
頸項【注】頸項者,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后也,俗名脖項。
頸骨【注】頸者,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注】項骨者,頭后甚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注】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一之通稱也。
膂【注】 膂者,夾脊骨兩旁肉也。
周身名位骨度
脊骨【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
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也。
周身名位骨度
胂【注】胂者,腰下兩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注】臀者,胂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不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囗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后,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髁骨上端,俗名骻骨。
肛【注】肛者,大腸下口也。
大橫骨、髁骨、楗骨【注】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兩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弣著于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俠髖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脾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
周身名位骨度
股【注】股者,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
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胻骨,脛之大骨也。
髀骨【注】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樞,下端如錘,接于胻骨也。
胻骨【注】胻骨者,俗名囗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伏免【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注】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臏骨【注】臏骨者,膝上蓋骨也。
連骸【注】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周身名位骨度腘【注】腘者,膝后屈處,俗名腿凹也。
囗【注】囗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踝骨【注】 踝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外踝也。
足【注】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刺灸心法要訣
跗骨【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注】跟,足后根之骨也。
趾【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于手也。
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
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其趾之本節后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注】足大趾爪甲后為三毛,毛后橫紋為聚毛。
踵【注】踵者,足下面著于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見圖二十二、二十三)
骨度尺寸
頭部:
條文:頭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后發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按:頭部折法:以前發際至后發際,折為一尺二寸。
如發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
橫寸法,以眼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
胸腹部:
條文: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囗骭之中,長九寸。
胸圍四尺五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囗骭中下至天樞,長八寸。
(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此古數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后胸腹折法為當。
胸腹部:
條文: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囗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背部:
條文:膂骨以下至尾囗,二十一節,長三尺。
(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
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
尾囗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圍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囗,通折三尺。
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直寸根據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脊骨內闊一寸。
凡云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凈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
條文: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二寸。
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四肢部:
條文: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末,長四寸半。(指之后節曰本節。)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腘,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腘在后。
跗屬者,凡兩踝前后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之長短,皆數也。
然骨之大者太過,小不及,此亦但言其則耳。
至于周身手足折量之法,掌用前中指同身寸去為是(見圖二十四、二十五)。
頭部頂中
條文:中行凡一穴:百會屬督脈
頭部前
條文:中行凡四穴:神庭上星會前頂(俱屬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五處承光通天(俱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臨泣目窗正營(俱足少陽穴)
正面部
條文:中行凡五穴:素囗水溝兌端齦交(俱督脈穴)承漿(任脈穴)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睛明(俱足太陽穴)迎香禾囗(俱手陽明穴)巨囗(足陽明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承泣四白地倉大迎(俱足陽明穴)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童子囗(俱足少陽穴)絲竹空(手少陽穴)顴囗(手太陽穴)
頸部
條文:中行凡二次:廉泉天突俱屬任脈(見圖二十八)
胸部
條文:中行凡七穴: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俱足少陰)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俱足陽明)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十穴(自云門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云門中府(俱手太陰)周榮胸鄉天溪食竇(俱足太陰)
腹部
條文:中行凡十五穴:鳩尾巨闕上腕建里下腕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會陰(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沖脈下行至橫骨):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俱足少陰)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俱足陽明)急脈(足厥陰穴,挾氣沖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期門(足厥陰)日月(足少陽)腹哀大橫腹結府舍沖門(俱足太陰)(見圖二十九)
頭部后
條文:中行凡五穴:后頂強間腦戶風府囗門(俱屬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六穴:絡卻玉枕天柱(俱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承靈腦空風池(俱足少陽穴)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四穴:完骨(足少陽穴)天牖(手少陽穴)(見圖三○)
背部
條文:中行凡十四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俱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上囗次囗中囗下囗(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會陽(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囗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俱足太陽)(見圖三十一)
側頭部
條文:左右凡二十八穴:頭維足陽明穴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俱足少陽穴)角孫顱息瘈脈翳風絲竹(俱手少陽穴)
側面部
條文:左右凡十四穴:客主人聽會(俱足少陽)和囗耳門(俱手少陽)聽宮(手太陽)下關頰車(俱足陽明穴)
側項部
條文:左右凡十四穴:人迎(嬰筋之前)水突氣舍(俱足陽明穴)扶突(嬰筋之后)天鼎(俱手陽明)天窗(扶突后)天容(俱手太陽穴)
肩膊部
條文:左右十二穴:巨骨肩囗臂臑(俱手陽明)肩井(足少陽穴)肩囗臑會(俱手少陽穴)(見圖三十二)
側腋脅肋部
條文:左右凡二十穴:淵液囗筋(俱足少陽)天池(手厥陰)大包(足太陰)章門(足厥陰)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囗(俱足少陽)
附:兩手奇俞穴
左右凡六穴:拳尖在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五虎一在手食指背間,一在無名指背間,皆在次節三節相接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見圖三十三)
手三陰經總穴名
條文: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列缺孔最尺澤俠白天府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中沖勞宮大陵內關間使囗門曲澤天泉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內側端三陰之下:少沖少府神門陰囗通里靈道少海青靈極泉(見圖三四)
手三陽經總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