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4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94字
  • 2015-12-25 16:25:33

從頭維下行,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人迎穴也。

從人迎下直行,頸大筋前內貼氣喉,水突穴也。

從水突下直行,頸大筋前結喉下一寸許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氣舍穴也。

從氣舍下行,肩上橫骨陷中,缺盆穴也。

從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氣戶穴也。

從氣戶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庫房穴也。

從庫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

從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

從膺窗下行,當乳頭之中,乳中穴也。

從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

從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開中行二寸,不容穴也。

從不容穴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承滿穴也。

從承滿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梁門穴也。

從梁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關門穴也。

從關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太乙穴也。

從太乙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滑肉門穴也。

從滑肉門下一寸,俠臍旁二寸許陷中,天樞穴也。

從天樞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外陵穴也。

從外陵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大巨穴也。

從大巨下三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

從水道下二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歸來穴也。

從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后,交紋中,髀關穴也。

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

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陰市穴也。

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梁丘穴也。

從梁門下行過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犢鼻穴也。

從犢鼻下行,胻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

從足三里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

從上巨虎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

從條口下行一寸,兩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

從下巨虛復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囗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

從豐隆內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從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沖陽穴也。

從沖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后陷中,陷谷穴也。

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內庭穴也。

從內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圖四十六)

脾臟經文

條文: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

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臟意與智。

『中臟經』曰:脾主消磨五谷,養于四旁(圖四十七)。

脾經循行經文

條文:脾足太陰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見圖四十八)

脾經循行歌

條文: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后內踝前,上囗循胻經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于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

從隱白循指內側內肉際,大都穴也。

從大都過核骨后,太白穴也。

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囗內循脛骨后,漏谷穴也。

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也。

從沖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 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脾經穴歌

條文: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脾經分寸歌

條文:大趾端內側隱白,節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后一寸公孫呼。

商丘內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結上行三寸入,大橫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竇上行三寸間,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周榮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許,大包九肋季脅端。

注: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端后,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隱白行足大趾內側,次節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大都穴也。

從大都行足大趾后內側,內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太白穴也。

從太白上行,足大趾本節后一寸,內踝前陷中,公孫穴也。

從公孫上行,內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從商丘上行,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漏谷穴也。

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機穴也。

從地機上行膝下,內側曲膝橫紋頭陷中,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血海穴也。

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骨內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箕門穴也。

從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沖門穴也。

從沖門上行七分,去復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府舍穴也。

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結穴也。

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大橫穴也。

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哀穴也。

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食竇穴也。

從食竇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胸鄉穴也。

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周榮穴也。

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大包穴也(見圖四十九)。

心臟經文

條文: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于耳,又曰開竅于舌。

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看,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圖五○)

心經循行經文

條文: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后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圖五十一)。

心經循行歌

條文: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內少海從,臂內后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夾咽,系目之系;其經之直者,復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

從極泉穴循臑內后廉,青靈穴也。

從青靈穴下肘內循臂內后廉,少海穴也。

從少海穴抵掌后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囗、神門等穴也。

從神門穴入掌內后廉,少府穴也。

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沖穴而終,以交于手太陽小腸經也。

心經穴歌

條文: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囗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

心經分寸歌

條文: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端五分,靈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陰囗腕后內半寸,神門掌后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沖。

注:極泉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

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

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

從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靈道穴也。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后一寸陷中,通里穴也。

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后脈中腕后五分,陰囗穴也。

從陰囗行掌后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

從少府行小指內,中行去爪由角如韭葉,少沖穴也(見圖五十二)。

小腸經文

條文: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小腸后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又云: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見圖五十三)

小腸徑循行經文

條文: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囗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見圖五十四)。

小腸經循行歌

條文: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后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于顴別絡接。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內側少陰之脈少沖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后溪穴,從后溪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

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從支正出肘內側兩筋間,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囗穴,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于聽宮穴也。

其別支從頰上頜抵鼻,至目內眥,以交于足太陽經。

小腸經穴歌

條文: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于小指設,前谷后溪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囗入聽宮。

小腸經分寸歌

條文: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后橫紋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側。

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后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囗空(肩上囗骨后,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上胛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上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后,顴囗面頄銳骨量,(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中耳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注: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

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后,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后溪穴也。

從后溪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

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

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行,肩曲胛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后陷中,肩貞穴也。

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胛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臑俞穴也。

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從天宗上行,肩上小胛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

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從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從肩外俞上行,肩胛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

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

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后,天容穴也。

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囗穴也。

從顴囗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圖五十五)。

膀胱經文

條文: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云: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是經多血少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姚安县| 南汇区| 连州市| 治县。| 晋江市| 哈尔滨市| 巴里| 济南市| 彰化县| 营口市| 稻城县| 称多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宝兴县| 兴安盟| 济源市| 开远市| 赤城县| 尤溪县| 汤阴县| 巴中市| 东至县| 奉新县| 罗甸县| 建水县| 凤冈县| 叶城县| 临夏县| 砚山县| 东平县| 祁门县| 永安市| 吉木萨尔县| 花莲市| 西林县| 定陶县| 长顺县| 武穴市| 栾城县| 白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