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腎經里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絡穴飛揚,二穴應刺之證即:大腹少腹脊背疼痛,大便結燥,臍下氣逆上沖,口渴吐血,兩足寒冷,皆腎、膀胱經病也(見圖八)。
膀胱經表里原絡穴主治歌
膀胱原絡應刺病,目脫激出頭項疼,臍突大小腹脹痛,按之尿難溲血膿。
【注】膀胱表之原穴京骨,腎經里之絡穴大鐘,二穴應刺之證即:目胞脫陷淚出,頭項疼痛,臍突大腹少腹脹痛,按之其尿難出,而溲血膿,皆膀胱,腎經病也(圖九)。
三焦經表里原絡穴主治歌
三焦原絡應刺病,小指次指如廢同,目眥耳后喉腫痛,自汗肩臑內外疼。
【注】三焦表之原穴陽池,心包里之絡穴內關,二穴應刺之證即:手之小指次指如廢而不能用,目眥、耳后、咽喉腫痛,自汗,肩臑內外側疼,皆三焦、包絡經病也(見圖一○)。
心包絡經表里原絡穴主治歌
心包原絡應刺病,面紅目赤笑不休,心中動熱掌中熱,胸腋臂手痛中求。
【注】心包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絡穴外關,二穴應刺之證即:面紅目赤,好笑不休,心中動悸,內熱,手心熱,胸腋與臂手疼痛,皆心包絡、三焦經病也(圖十一)。
膽經表里原絡主治歌
膽經原絡應刺病,口苦胸脅痛不寧,髀膝外踝諸節痛,太息馬刀俠瘤癭。
【注】膽經表之原穴丘墟,肝經里之絡穴蠡溝,二穴應刺之證即:口苦,胸、脅、脾、膝、外踝諸節疼痛,太息,馬刀癭瘤,皆膽、肝經病也(見圖十二)
肝經表里原絡穴主治歌
肝經原絡應刺病,頭痛頰腫脅疝疼,婦人少腹胞中痛,便難溲淋怒色青。
【注】肝經里之原穴太沖,膽經表之絡穴光明,二穴應刺之證即:頭痛,頰腫,脅疝疼痛,婦人少腹胞疼痛,大便難,小便淋,好怒色青,皆肝、膽經病也(圖十三)。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注】公孫二穴,是足太陰脾經穴也,通于沖脈;內關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陰心包絡穴也。
四穴通于陰維脈。
四經會合循行之處,在胃心胸之間,故主治胃與心、胸之病也。
臨泣二穴,是足少陽膽經穴也,通于帶脈;外關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陰三焦經穴也。
四穴通于陽維脈。
四經會合聯系之處,在于目銳眥、耳后、頰、頸、肩之時,故主治目銳眥、耳后、頰、頸、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穴也,通于督脈;申脈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也。
四穴通于陽蹺脈。
四經會合別絡之處,在于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之間,故主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陰肺經穴也,通于任脈;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陰腎經穴也,四穴通于陰蹺脈。
四經會合系絡之處,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間,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沖脈公孫穴主治歌
九種心疼病不寧,結胸翻胃食難停,酒食積聚腸鳴見,水食氣疾膈臍疼,腹痛脅脹胸膈滿,瘧疾腸風大便紅,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孫穴自靈。
【注】九種心疼者: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注、曰去來補。
結胸者,胸滿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難停留也。
傷酒,傷食、積滯,腸胃雷鳴,水食,氣疾,膈間臍腹疼痛,兩脅作脹,胸膈滿悶,瘧疾腸風,大便下血,以及婦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孫穴,則立應也(圖十四)。
陰維內關穴主治歌
中滿心胸多痞脹,腸鳴泄瀉及脫肛,食難下膈傷于酒,積塊堅硬橫脅旁,婦女脅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勢難當,傷寒不解結胸病,瘧疾內關可獨當。
【注】中滿心胸痞脹,謂腹滿胸痞脹不通快也。
腸鳴泄瀉,謂暴瀉脫肛也。
食難下膈傷于酒者,謂嘔吐食不能下,或因酒傷也。
積塊堅硬,橫沖于脅,婦女心脅疼痛,里急脹痛,傷寒結胸硬痛,瘧疾,里實等病,皆刺內關,無不愈矣(圖十五)。
帶脈臨泣穴主治歌
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囗項,眼赤而疼合頭眩,齒痛耳聾咽腫證,游風搔癢筋牽纏,腿疼脅脹肋肢痛,針入臨泣病可痊。
【注】中風手足舉動難,謂手足不隨也。
若疼痛麻木拘攣,兼發熱者,風熱也。
頭風旋暈及腫痛連囗、項、目、牙齒、兩耳、咽喉皆赤腫痛,游風搔癢,筋脈牽引,腰、脅、四肢與肋疼痛等證,皆宜刺此臨泣穴,立時有奇功也(見圖十六)。
陽維外關穴主治歌
肢節腫疼與膝冷,四肢不遂合頭風,背胯內外筋骨痛,頭項眉棱病不寧,手足熱麻夜盜汗,破傷跟腫目睛紅,傷寒自汗烘烘熱,惟有外關針極靈。
【注】四肢骨腫痛,兩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頭風,脊背、腰胯、筋骨、頭項、眉棱疼痛,手足發熱麻木,夜間盜汗,及破傷游風,腳跟腫痛,兩眼赤紅,傷寒陽明自汗,蒸熱烘烘,皆宜刺外關穴。
其病立已(圖十七)。
督脈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攣戰掉眩,中風不語并癲癇,頭疼眼腫漣漣淚,背腰腿膝痛綿綿,項強傷寒病不解,牙齒囗腫喉病難,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后溪穴先砭。
【注】手足拘攣者,屈伸難也。
戰掉者,手足顫搖不能握也。
眩者,暈也。
中風卒然昏仆,不能語言,癲癇不省人事,瘛瘲抽掣,頭痛及暴發火眼,熱淚常流,行痹,腿、腿、背、腰周節身疼痛,項強,傷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齒、囗、齦、咽、喉腫疼,手足麻木不仁,破傷受風,寢汗等證,先砭后溪穴,開通脈道,無不愈矣(圖十八)。
陽蹺申脈穴主治歌
腰背脊強足踝風,惡風自汗或頭痛,手足麻攣臂間冷,雷頭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聾鼻囗血,癲囗肢節苦煩疼,遍身腫滿汗淋漓,申脈先針有奇功。
【注】腰背脊強,不能俯仰也。
足內踝紅腫,名繞踝風也。
足外踝紅腫,名穿踝風也。
惡風自汗與雷頭風痛,暴發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攣,臂冷,及婦人吹乳,乳房紅腫(未產者名內吹,已產者名外吹也),耳聾鼻衄,癲癇抽搐,肢節煩疼,遍身腫滿,頭汗淋漓等證,此皆風熱痰飲,流注攻沖為病,并宜先針申脈,立時有功(圖十九)。
任脈列缺穴主治歌
痔瘡肛腫泄痢纏,吐紅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腫小便澀,心胸腹疼噎咽難,產后發強不能語,腰痛血疾臍腹寒,死胎不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內痔肛腫,泄痢赤白,咳痰唾血、溺血,及牙齦咽喉腫痛,小便赤澀艱難,心胸腹痛,噎咽不快,產后敗血,上干心氣,身發強直,不能言語;或瘀滯至腰痛,臍腹間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并刺列缺,其證必痊(圖二十)。
陰蹺照海穴主治歌
喉閉淋澀與胸腫,膀胱氣痛并腸鳴,食黃酒積臍腹痛,嘔瀉胃翻及乳癰,便燥難產血昏迷,積塊腸風下便紅,膈中不快梅核氣,格主照海針有靈。
【注】上焦火盛,咽喉閉塞不通,下焦熱結,膀胱氣痛,小便淋澀,胸中腫痛;或食積酒積,內蓄傷脾,發黃;或臍腹痛;或嘔瀉,胃翻吐食,乳癰,大便燥結,及婦人生產艱難,瘀血塊痛,昏迷,腸風下血不已;或隔中之氣,怏怏不快,如梅核氣格塞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則諸證自散(圖二十一)。
手足十二經所屬歌
五臟六腑共包絡,手足所屬三陰陽,太陰足脾手肺臟,陽明足胃手大腸,少陰足腎手心臟,太陽足膀手小腸,厥陰足肝手包絡,少陰足膽手焦當。
【注】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共包絡分屬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也。
如肺手太陰,心手少陰,心包絡手厥陰,手之三陰也;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之三陽也;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之三陽也;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之三陰也。
天干十二經表里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陽干為表陰干里,臟腑表里配陰陽。
按: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八癸方。
夫三焦為決瀆之官,猶可言壬,而包絡附于心主,烏可云癸?況二臟表里,皆相火也,故改正之。【注】甲、丙、戊、庚、壬陽干也,乙、丁、己、辛、癸陰干也。
陽干為表為腑,陰干為里為臟,故曰:臟腑表里配陰陽也。
地支十二經流注歌
每日寅時從肺起,卯時入大腸經,辰胃已脾午心火,未時應注小腸經,申屬膀胱酉屬腎,戍走包絡亥焦宮,子膽丑肝寅又肺,十二經脈周環行。
【注】人有十二經,晝夜有十二時,每一經主一時。
先從寅時入肺起,卯入于大腸,辰入于胃,已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腸,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腎,戌入于包絡,亥入于三焦,子入于膽,丑入于肝,至于寅時,則又從肺起,此十二經與十二時,相循環而行者也。
十二經相傳次序歌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手陰臟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
【注】人身正脈,十有二經,每于平旦寅時,營氣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陰肺經,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終于足厥陰肝經,而復始于太陰肺經也。
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周流不息,循環無端也。
十二經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腸商陽止迎香,胃起承泣終厲兌,脾起隱白大包鄉。
心起極泉少沖止,小腸少澤止聽宮,膀胱睛明止至陰,腎起涌泉俞腑終,包絡天池中沖止,三焦關沖止竹空,膽瞳子囗止竅陰,肝起大敦止期門。
十二經穴周流歌
中府為初注少商,少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復向迎香走,香接頭維至庫房,維下降兮趨厲兌,兌傳隱白至胸鄉,隱白上升達大包,大包仍續極泉場,泉貫少沖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澤會聽宮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陰強,至陰斜出涌泉底,泉穴還歸腧腑臟,腧腑天池橫絡截,池出中沖心主張,中沖并與關沖合,關沖宛轉絲竹傍,絲竹更貫胴窌穴,瞳窌下入竅陰方,竅陰橫亙大敦井,敦上期門肝脈當,期門厲遍還中府,經絡周流仔細詳。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厥陰同,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要分明。
【注】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此二經多氣多血之經也;三焦、膽、腎、心、脾、肺,六經多氣少血也;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此四經乃多血少氣也。
周身名位骨度
頭【注】頭者,人之首也。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腦【注】頭者,頭骨之髓也。俗名腦子顛【注】顛者,頭頂也。顛頂之骨,俗名天靈蓋。
囟【注】囟者,顛前之頭骨也。身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后合之骨。
面【注】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頭之前,故曰面也。
顏【注】顏者,眉目間名也。
額顱【注】前額發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者,亦額之謂也。
頭角【注】額兩旁棱處之骨也。
鬢骨【注】即兩太陽之骨也。
目【注】目者,司視之竅也。
目胞【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
目綱【注】目綱者,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目內眥【注】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
目外眥【注】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也。
目珠【注】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注】目系者,目睛入腦之系也。
目眶骨【注】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囗骨,囗骨之外即顴骨。囗【注】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頞【注】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注】鼻者,司臭之竅也。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頄【注】頄者,囗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顴【注】顴者,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注】顑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耳【注】耳者,司聽之竅也。
蔽【注】蔽者,耳門也。
耳郭【注】耳郭者,耳輪也。
頰【注】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曲頰【注】曲頰者,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者也。
頰車【注】頰車者,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人中【注】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口【注】口者,司言食之竅也。
唇【注】 唇者,口端也。
吻【注】吻者,口之四周也。
頤【注】頤者,口角后顑之下也。
頦【注】頦者,口之 下唇至未之處,俗名下把殼也。
頷【注】頷者,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齒【注】齒者,口龂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
舌【注】舌者,司味之竅也。
舌本【注】舌本者,舌之根也。
頏顙【注】頏顙者,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壅垂【注】縣壅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會厭【注】會厭者,復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咽食則閉,故為聲音之戶也。
咽【注】咽者,飲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喉【注】喉者,通聲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嚨【注】喉嚨者,喉也,肺之系也。
嗌【注】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結喉【注】結喉者,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于肉內,多不見也。
胸膺【注】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處也;膺者,胸前兩旁高處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囗骭【注】囗肝者,胸之眾骨名也。
乳【注】乳者,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