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5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844字
  • 2015-12-25 16:25:33

方劑:廣筆鼠粘湯組成:生地黃 浙貝母(去心,研,各三錢)元參 甘草(生,各二錢五分)鼠粘子(酒炒,研) 花粉射干 連翹(去心,各二錢)白僵蠶(燒,研,一錢)苦竹葉二十片,水二鐘,煎八分,饑時服。

【方歌】廣筆鼠粘喉癬干,初癢生苔裂痛添,生地元參花粉貝,連翹射草白僵蠶。

又方:清溪秘傳礬精散組成:白礬(不拘多少研末,用方磚一塊,以火燒紅,酒水于磚上,將礬末布于磚上,以磁盤覆蓋,四面灰擁一日夜,礬飛盤上掃下用)白霜梅(去核,二個) 真明雄黃穿山甲(炙,各一錢)共研細末,以細筆管吹入喉內。

【方歌】礬精散用火燒磚,水濕布礬上復盤,掃霜再兌雄梅甲,研末吹喉癬自痊。

又方:清涼散組成:硼砂(三錢) 人中白((火段),二錢)黃連末(一錢) 南薄荷(六分)冰片(五分) 青黛(四分)共研極細末,吹入喉癬腐處。

【方歌】清涼散吹天白蟻,胃火薰金成此疾,薄黛冰硼中白連,腐裂疼痛皆可去。

上(月咢)癰

【方歌】上(月咢)癰若葡萄形,少陰三焦積熱成,舌難伸縮鼻紅涕,口難開合寒熱增。

【注】此證又名懸癰,生于口中上(月咢),由心、腎經與三焦經積熱而成。形若紫葡萄,舌難伸縮,口難開合,鼻中時出紅涕,令人寒熱大作,宜黃連消毒飲加桔梗、元參服之,兼吹冰硼散?;蛉站媚[硬下垂不潰者,以燒鹽散日點三、五次,兼服射干丸。過時失治,飲食不入,煩躁神昏者逆。

方劑:燒鹽散組成:食鹽(火燒) 枯白礬(各等分)二味研細,以箸頭蘸點患上。

【方歌】燒鹽散治上(月咢)癰,懸似葡萄色紫形,枯礬燒鹽等分末,箸頭蘸點消熱壅。

又方:射干丸組成:射干 川升麻杏仁(去皮、尖,麩炒) 甘草(炙,各五分)木鱉子 川大黃(炒,各二錢)上研細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含化徐咽。

【方歌】射干丸療懸癰患,熱聚成形口開難,大黃升草木鱉杏,蜜丸彈狀口中含。

又方: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冰硼散(見口部鵝口瘡)

鎖喉毒

【方歌】鎖喉毒生因積熱,外感風寒耳前結,外似瘰歷漸攻喉,心與小腸聽會穴。

【注】此證由心與小腸積熱,外感風寒,凝結而成。初生于耳前聽會穴,形如瘰歷,漸攻咽喉,腫塞疼痛,妨礙飲食。證須速治,宜服牛黃清心丸開關解熱,兼服清咽利膈湯,吹冰硼散。投方應效,方能成功。

方劑:牛黃清心丸組成:九轉膽星(一兩) 雄黃黃連末(各二錢) 茯神元參 天竺黃五倍子(末) 荊芥防風 桔梗犀角末 當歸(各一錢)冰片 麝香珍珠(豆腐煮,各五分) 京牛黃輕粉(各三分)各研極細末,共和一處,再研勻,甘草熬膏和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日中曬干,收入磁瓶內,將瓶口堵嚴,勿令出氣。臨時服一丸,薄荷湯磨服。

【方歌】牛黃清心鎖喉毒,茯輕冰麝參雄竺,珍倍荊防桔膽星,犀角歸連熱退速。

又方:清咽利膈湯(見緊喉風)冰硼散(見口部鵝口瘡)

乳蛾

【方歌】乳蛾肺經風火成,雙輕單重喉旁生,狀若蠶蛾紅腫痛,關前易治關后兇。

【注】此證由肺經積熱,受風凝結而成。生咽喉之旁,狀如蠶蛾,亦有形若棗栗者,紅腫疼痛,有單有雙,雙者輕,單者重。生于關前者,形色易見,吹藥易到,手法易施,故易治;生于關后者,難見形色,吹藥不到,手法難施,故難治。俱宜服清咽利膈湯,吹冰硼散。易見者膿熟針之,難見者用雞翎探吐膿血。若兼痰壅氣急聲小,探吐不出者險。急用三棱針刺少商穴,出紫黑血,仍吹、服前藥,緩緩取效。

又方:清咽利膈湯(見緊喉風)冰硼散(見口部鵝口瘡)

喉瘤

【方歌】喉瘤郁熱屬肺經,多語損氣相兼成,形如元眼紅絲裹,或單或雙喉旁生。

【注】此證由肺經郁熱,更錠多語損氣而成。形如元眼,紅絲相裹,或單或雙,生于喉旁。亦有損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搏,或因怒氣喊叫,犯之則痛。忌用針刀,宜服益氣清金湯以消瘤,碧玉散點之即效。

方劑:益氣清金湯組成:苦桔梗(三錢) 黃芩(二錢)浙貝母(去心,研) 麥冬(去心)牛蒡子(炒,研,各一錢五分)人參 白茯苓陳皮 生梔子(研)薄荷 甘草(生,各一錢)紫蘇(五分)竹葉三十片,水三鐘,煎一鐘,食遠服。滓再煎服。

【方歌】益氣清金肺熱攻,注喉成瘤元眼形,陳蒡芩蘇苦桔貝,麥冬梔薄草參苓。

又方:消瘤碧玉散組成:硼砂(三錢) 冰片膽礬(各三分)共研細末,用時以箸頭蘸藥,點患處。

【方歌】消瘤碧玉點喉瘤,開結通喉熱可搜,君以硼砂冰片兌,膽礬末入患皆瘳。

外科卷上胸乳部

甘疽

【方歌】甘疽憂思氣結成,膺生谷粒紫萎形,寒熱硬痛宜速潰,潰遲須防毒陷攻。

【注】此證由憂思氣結而成。生于膺上,即胸膛兩旁肉高處,屬肺經中府穴之下,無論左、右皆能為患。初如谷粒色青,漸若栝蔞色紫,堅硬疼痛,憎寒壯熱,速潰稠膿者順;若過十日寒熱不退,信膿不生,脈見浮數,防毒內陷攻里,致生惡證屬逆。初宜服荊防敗毒散,以疏解寒熱,次服內托黃耆散。應期不潰者,急服十全大補湯托之。其余內外治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內托黃耆散(見背部中搭手)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膻中疽

【方歌】膻中疽起粟粒形,色紫堅硬漸焮疼,七情火毒發任脈,急隨證治緩成兇。

【注】此證生于心窩之上,兩乳中央,屬任脈經膻中穴。由臟腑不和,七情不平,火毒凝結而成。初起如粟,色紫堅硬,漸生焮熱腫痛,憎寒壯熱,宜急服仙方活命飲加蘇葉薄荷葉汗之。或煩躁作嘔,唇焦大渴,宜奪命丹清之,俟表證已退,急服托里透膿湯;若瘡勢不起屬虛,宜十全大補湯托之。但膿中為氣海氣之所居焉,施治貴早,若遲則毒陷攻里,傷膜透氣者逆。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奪命丹(見背部陰陽二氣疽)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脾發疽

【方歌】脾發疽生心下旁,炙搏毒酒火為殃,初如粟粒時寒熱,漸增腫痛潰膿昌。

【注】此證生于心窩下兩旁,屬脾經食竇穴,無論左右俱生之,皆由過食炙搏、厚味、藥酒,以致脾經積火,成毒而發。初起形如粟粒,寒熱往來,漸增腫痛。若頂尖、根束,紅活鮮潤,應期即潰稠膿者順;若頂平、根散,色紫堅硬,屆期不潰,既潰膿如蟹沫者逆。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唇焦大渴、煩躁者,宜服太乙紫金錠,次服內疏黃連湯清之。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太乙紫金錠組成:雄黃(鮮紅大塊者,研末,三錢)朱砂(有神氣者,研末,三錢)麝香(揀凈皮毛,三錢)川五倍子(一名文蛤,捶破,研末,二兩)紅芽大戟(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土大棉色白者,性烈峻利,弱人服之反致吐血,慎之勿用。去上品者去蘆根,洗凈,焙干為末,一兩五錢)山慈菇(洗去毛皮,焙干,研末,二兩)千金子(一名續隨子,仁白者,去油,一兩)以上之藥,各擇精品,于凈室中制畢,候端午、七夕、重陽,或天月德天醫黃道上吉之辰,凡入室合藥之人,三日前俱宜齋沐,更換新潔衣帽,臨日方入室中,凈手薰香,默認藥王牌位,主人率眾焚香拜禱事畢,各將前藥七味,稱準入于大乳砵內,再研數百轉,方入細石臼中,漸加糯米濃汁,調和軟硬得中,方用杵搗千余下,極至光潤為度,每錠一錢。每服一錠,病勢者重服二錠,以取通利,后用溫粥補之。修合時,除合藥潔凈之人,余皆忌見。此藥惟在精誠潔凈方效。

【方歌】太乙紫金諸瘡毒,疔腫癰疽皆可除,雄朱倍麝千金子,紅芽大戟山慈菇。

適證:一、一切飲食藥毒蠱毒,瘴氣惡菌,河豚中毒,自死牛馬、豬、羊六畜等類之肉人誤食之,必昏亂卒倒或生異形之證,并用水磨灌服,或吐或瀉,其人必蘇。

一、南方山嵐瘴氣,煙霧癘疫,最能傷人,感之才覺意思不快,惡寒惡熱,欲嘔不嘔,即磨一錠服之,得吐利便愈。

一、癰疽發背,對口疔瘡,天蛇無名腫毒,蛀節紅絲等疔,及楊梅瘡諸,諸風癮疹,新久痔瘡,并用無灰淡酒磨服,外用水磨涂搽瘡上,日夜數次,覺癢而消。

一、陰陽二毒,傷寒心悶,狂言亂語,胸膈塞滯,邪毒未出,瘟疫煩亂發狂,喉閉喉風,俱用薄荷湯,待冷磨服。

一、赤白痢疾,肚腹泄瀉急痛,霍亂絞腸痧及諸痰喘,并用姜湯磨服。

一、男子婦人急中癲邪,喝叫奔走,鬼交鬼胎,鬼氣鬼魔,失心狂亂,羊兒豬巔等風。俱用石菖蒲煎湯磨服。

一、中風中氣,口眼歪邪,牙關緊急,言語蹇澀,筋脈攣縮,骨節風腫,遍身疼痛,行步艱辛,諸風諸癇,并用酒磨燉熱服之。

一、自縊、溺死、驚死、壓死、鬼魅迷死,但心頭微溫未冷者,俱用生姜、續斷酒煎,磨服。

一、切惡蛇、風犬、毒蝎,溪澗諸惡等蠱傷人,隨即發腫,攻注遍身,甚者毒氣入里,昏悶響叫,命在須臾,俱用酒磨灌下,再吃蔥湯一碗,被蓋出汗立蘇。

一、新久瘧疾臨發時,東流水煎桃、柳枝湯,磨服。

一、小兒急慢驚風,五疳五痢,脾病黃腫,癮疹瘡瘤,牙關緊急,并用薄荷浸水磨濃,加蜜服之,仍搽腫上;年歲幼者,每錠分作數服。

一、牙痛酒磨涂痛上,仍含少許,良久咽下。

一、小兒父母遺毒,生下百日內皮塌爛斑,谷道眼眶損爛者,俱用清水磨涂。

一、打撲傷損,用松節無灰酒研服。

一、年深月近,頭脹頭痛,太陽痛極,偏頭風,及時瘡愈后,毒氣攻注,腦門作脹者,俱用蔥酒研服一錠,仍磨涂太陽穴上。

一、婦人經水不通,紅花湯下。

一、凡遇天行疫證,延街闔巷,相傳遍染者,用桃根湯磨濃,滴入鼻孔,次服少許,任入病家,再不傳染。

一、又治傳尸勞瘵,諸藥不能取效。一方士指教服此,每早磨服一錠,至三次后,逐下惡物尸蟲,異形怪類,后得脫利。以此相傳,活人不計其數。

一、女子久患勞瘵,為尸蟲所噬,磨服一錠,片時吐下小蟲小余條;后服蘇合香丸,其病頓失,調理月余而愈。真濟世衛生之寶藥也。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井疽

【方歌】井疽心火發中庭,初如豆粒漸腫疼,心躁肌熱唇焦渴,紅活易治黑陷兇。

【注】此證生于心窩,屬任脈中庭穴,由心經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腫痛漸增,心躁如焚,肌熱如火,自汗唇焦,大渴飲冷,急服內疏黃連湯或麥靈丹。若煩悶作嘔,發熱無汗者,奪命丹汗之;如紅活高腫者順,黑陷塌者逆。

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若潰后輕年不愈者,必成穿心冷痿,難治。

方劑:內疏黃連湯、麥靈丹(見腫瘍門)奪命丹(見背部陰陽二氣疽)

蜂窩疽

【方歌】蜂窩疽形如蜂窩,胸側乳上瘡孔多,漫腫紫痛心火毒,黑陷者逆順紅活。

【注】此證生于胸側乳上,亦有遍身而發者,由心火毒盛而成。色紫漫腫疼痛,身發寒熱,初起六、七孔,漸漸延開有三、五寸,亦有六、七寸者,形似蜂房,即有數十竅,每竅出黃白膿,宣腫瘡面全腐。腐脫有新肉,色紅鮮潤者順;若出黑水,氣穢平塌者逆。始終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遇氣寒之人,至八、九日不潰,以神燈照每日照之,應期即潰。

方劑:神燈照法(見首卷)

蠹疽

【方歌】蠹疽生于缺盆中,初豆漸李堅紫疼,寒熱尿澀宜蒜灸,證由膽胃積熱生。

【注】此證一名缺盆疽,又名肖骨疽,生在胸上項下,鎖子骨內軟陷中缺盆穴,屬膽、胃二經積熱而成。初發寒熱往來,筋骨拘急,飲食不思,胸腹膨脹,小水短澀;初發如豆,漸大如李,色紫、堅硬、疼痛。初宜艾壯隔獨頭蒜片灸之,內服奪命丹汗之,次服六一散,通利小水。

膿勢將成,宜服內托黃耆散。氣血虛甚者,宜服十全大補湯托補之。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此證宜急托治,若失治腐爛內陷,瘡口難斂,必成敗證。

方劑:六一散組成:滑石(六兩)甘草(生,一兩)共為末,每服三錢,燈心煎湯調服。

【方歌】六一散醫小水癃,能除燥濕熱有功,滑石甘草研成末,燈心湯調服立通。

又方:奪命丹(見背部陰陽二氣疽)內托黃耆散(見背部中搭手)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其歷癰

【方歌】疽歷癰在乳旁生,結核紅腫硬焮疼,包絡痰凝脾氣郁,治宜溫舒化堅凝。

【注】此證生于乳旁,初腫堅硬,形類結核,發長緩慢,漸增焮腫,色紅疼痛。由包絡寒痰,脾氣郁結而成,系寒證非熱證也。治宜溫和舒郁化堅,以內補十宣散服之,外敷回陽玉龍膏消之,如不消,膿勢將成也。內外治法,即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內補十宣散組成:人參 黃耆當歸(各二錢) 桔梗厚樸(姜制) 川芎白芷 肉桂防風 甘草(炙,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三錢,熱黃酒調服。不飲酒者,木香煎湯調下。

【方歌】內補十宣諸腫毒,已成令潰未成消,參耆桔樸芎歸草,芷桂防風熱酒調。

又方:回陽玉龍膏(見腫瘍門)

內外吹乳

【方歌】吹乳乳毒乳腫疼,內吹胎熱痛焮紅,外吹子鼻涼氣襲,寒熱煩渴結腫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盐亭县| 古浪县| 新宁县| 沁阳市| 治县。| 什邡市| 罗甸县| 余江县| 治县。| 潼南县| 洛南县| 济阳县| 屏南县| 桑日县| 泸定县| 定西市| 河北区| 靖江市| 德江县| 四平市| 化德县| 安泽县| 榆中县| 奇台县| 东丽区| 昌吉市| 永顺县| 万山特区| 永登县| 南安市| 禹州市| 交城县| 黎川县| 成武县| 望奎县| 上栗县| 丰城市| 苍溪县| 长海县|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