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5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98字
  • 2015-12-25 16:25:33

見點作癢葛根湯,灌漿癢塌大補良,觸犯暴瘡熏避穢,急前內托免毒藏。

[注]經曰:諸癢為虛。又曰:火微則癢。治者須分別治之,痘方出而身癢者,此邪氣欲出,腠理嚴密,其火游溢往來,故不時作癢,加味升麻葛根湯主之,灌漿時痘色淡白平塌,便溏懶食,漿清作癢者,此脾胃弱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主之,如穢氣觸犯而暴癢者,外用辟穢香熏之,內服內托散迭毒外出,庶無內攻之患,至于將斂而作癢者,此膿成毒化榮衛和暢也,與瘡癤將痊作癢者同論,不必服藥。

(加味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防風 淡豆豉 赤芍 桂枝 甘草生 水煎服。

(方歌)加味升麻葛根湯,痘出作癢最堪嘗,升葛防氣淡豆豉,赤芍桂枝甘草良。

(十全大補湯) 方見結痂落痂證治。

(辟穢香)蒼術 大黃 茵陳 等分 以上銼細,棗肉為餅,爐中燒之,能辟邪穢。

(內托散)黃耆蜜炙 人參 川芎 當歸 白芷 木香煨 桔梗 厚樸姜炒甘草炙 肉桂 防風 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內托散防毒內攻,黃耆人參與川芎,當歸白芷木香桔,厚樸甘草桂防風。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小兒出痘若疼痛,皆因毒火未發清,疏散清解是妙方,葛根四物渴極應。

[注]經曰:諸痛為實。又曰:熱盛則痛。

皆緣痘毒之火未能盡解,故不時作痛也,痘初出痛者,因毒未發透也,升麻葛根湯主之,痘出稠密而作痛者,毒盛血熱也,加味四物湯主之,若收靨時痛甚悶亂者不治。

(升麻葛根湯) 方見發熱證治(加味四物湯) 當歸 赤芍 荊芥穗 防風 紅花 丹皮 牛蒡子炒 連翹去心川芎 生地黃 水煎服。

(方歌)毒盛加味四物湯,當歸赤芍合荊防,紅花丹皮牛蒡子,連翹川芎生地黃。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失音

痘之始終喜音清,毒熱壅塞啞無聲,喉中有痘不須治,若是毒攻甘桔寧。

[注]音者心之聲也,心氣上達于肺而作音,肺清則音清,肺熱則音啞,如痘當灌漿而音啞者,此喉中有痘礙于氣道,待外痘收靨,而內痘自清,不必施治,若未嘗灌,而音已先啞者,此熱毒壅遏肺竅而然也,宜加味甘桔湯治之。

(加味甘桔湯)射干 牛蒡子炒 玄參 連翹去心 麥門冬去心 梔子炒苦桔梗 甘草生 水煎服。

(方歌)加味甘桔治失音,射干牛蒡與玄參,連翹麥冬炒梔子,桔梗甘草共和勻。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衄血便血

熱盛衄血犀角湯,脾不統血參術良,熱注腸胃四物治,脾虛便血歸脾嘗。

[注]血屬陰,諸經賴以養育,痘瘡資以成功,一為毒火熏灼,則血隨火動,迫而妄行,上則為衄血,下則為便血,痘色紫滯,燥熱口渴而衄者,此毒火刑金也,犀角地黃湯主之,靨后余毒乘脾而衄者,此脾虛不能統血歸經也,人參白術散主之,外俱用發灰散吹入鼻中,若毒火熾甚,流注大腸,大便下血,加味四物湯主之,設痘色灰白陷下而便血者,此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宜歸脾湯主之,至若大吐血溺血,及七竅出血,變在反掌,不必服藥。

(犀角地黃湯) 犀角鎊 丹皮 生地 白芍 水煎服。

(方歌)毒火上沖頻衄血,犀角地黃湯效捷,犀角螃與牡丹皮,生地白芍共煎列。

(人參白術散) 方見喘證。

(發灰散)用少壯無病人之亂發,以皂角煮水,洗凈油氣,焙干,用新瓦罐一個,填入內令滿,凈瓦片蓋口,鹽泥封之,炭火圍罐之半,煆一炷香取出,候冷研細,吹鼻中,或用發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亦可止血。

(加味四物湯) 當歸 白芍酒炒 生地 牡丹皮 荊芥炒黑 川芎黃芩 黃連 地榆 水煎服(方歌)加味四物使血宜,歸芍生地牡丹皮,荊芥炒黑川芎配,黃芩黃連共地榆。

(歸脾湯) 人參 白術土炒 甘草炙 黃耆蜜炙 棗仁炒研 遠志去心龍眼肉 茯神 當歸 木香煨 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歸脾湯治脾氣虛,人參白術草黃耆,棗仁遠志龍眼肉,茯神當歸木香宜。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寒戰咬牙

寒戰咬牙要分明,初熱在表羌活從,肺胃有熱四物劑,氣血兩虛參歸靈。

[注]寒戰咬牙者,森森若寒,振振搖動,上下牙尖相磨而嗚也,初熱時寒戰咬牙者,因火毒留于經絡之中,邪正相爭,欲出不出所致也,治宜清熱透表以羌活湯主之,如見點后痘色紫赤,大便秘小便澀,煩躁口渴者,此屬實熱,是胃熱則咬牙,肺熱則寒戰也,宜加味四物湯主之,若灌漿時膿包清稀,大便溏小便長,身涼不渴者,此屬氣血兩虛,是氣虛則寒戰,血虛則咬牙,宜參歸鹿茸湯主之。

(羌活湯)龍膽草 薄荷 防風 當歸 梔子 淡竹葉 羌活 甘草生 川芎 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羌活湯除風熱攻,龍膽薄荷共防風,當歸梔子淡竹葉,羌活甘草及川芎。

(加味四物湯)生地 連翹去心 川芎 當歸 赤芍 石膏煨 麥門冬去心 川黃連姜炒 木通 水煎服。

(方歌)加味四物治熱盛,寒戰咬牙二證并,生地連翹芎芍歸,石膏麥連木通共。

(參歸鹿茸湯) 方見灌漿證治。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倦怠

倦怠多因氣虛弱,或緣滯熱困兒脾,虛而無熱補中治,食滯傷脾保元醫。

[注]痘中倦怠,固屬中氣不足,服補中益氣湯最為妥協,然亦有神氣本弱,或為食熱所困,其現證雖與不足等,但不可專以虛治,當于補劑中佐以清熱之品,如保元湯加味用之可也。

(補中益氣湯) 方見痘頂塌陷。

(加味保元湯) 人參 黃耆生 甘草炙 梔子炒 黃芩酒炒麥門冬去心 山查 神面炒 陳皮 麥芽炒 引用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加味保元食熱虛,參耆甘草補厥脾,梔芩麥冬清心熱,查麴陳麥消滯宜。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痘后浮腫

表虛風邪乘間入,遍身面目虛腫浮,五皮桂枝微汗后,面消身腫胃苓投。

[注]小兒痘后表氣虛弱,見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致使面目虛浮,遍身皆腫者,初宜五皮湯微汗之,服后面目不浮,惟遍身猶腫者,胃苓湯主之。

(五皮湯)地骨皮 五加皮 桑皮蜜炙 桂枝 姜皮 大腹皮洗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痘后浮腫五皮湯,地骨五加蜜炙桑,桂枝姜皮合大腹,引用燈心水煎嘗。

(胃苓湯) 方見瀉證。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痘后癰毒

余毒未盡痘毒生,輕則瘡癤重為癰,內用解毒湯俱可,外敷紅玉膏有功。

[注]凡痘后余毒,皆因灌漿之時,毒氣太盛,未得盡化,留藏于經絡,聚而不散,輕則發為瘡癤,重即成癰,或在肌肉之虛處,或發于關節搖動之際,皆不論已潰未潰,均以解毒內托湯主之,外用紅玉膏攤貼患處。

(解毒內托湯) 生黃耆 荊芥 防風 連翹去心 當歸 赤芍藥金銀花 甘草節 木通 水煎服。

(方歌)解毒內托湯最靈,黃耆荊芥共防風,連翹當歸赤芍藥,銀花甘草與木通。

(紅玉膏) 紫草一兩 紅花一兩 當歸二兩 黃蠟三兩 用香油半筋,先將藥炸焦去渣,后下黃蠟,令勻,以冷為度,攤貼患處。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目病

目病之由風熱成,痘毒火郁上攻睛,赤腫澀痛洗肝散,翳膜遮睛龍膽從。

[注]目病固多由風熱而起也,夫痘蘊非常之熱,自里達外,氣血弱,則不能逐主降外出,火郁上攻,目斯病矣,如赤腫疼痛,癮澀流淚,不能開者,以洗肝散主之,翳膜遮睛,隱澀羞明者,加味龍膽湯主之。

(洗肝散)羌活 歸尾 防風 山梔仁 谷精草 薄荷 生甘草 川芎 水煎食后服。

(方歌)洗肝散治目痛疼,羌活歸尾及防風,山梔仁同谷精草,藥荷甘草配川芎。

(龍膽湯)防風 木賊草 密蒙花 蟬蛻 蔓荊子 龍膽草 菊花 黃連 白芷 蒺藜 水煎。

(方歌)翳遮龍膽湯堪夸,防風木賊密蒙花,蟬蛻蔓荊龍膽菊,黃連白芷蒺藜佳。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脾經脈絡繞唇口,出痘始終貴潤紅,紫裂焦黑急宜治,葛根解毒二方從。

[注]脾經之脈,絡繞于唇口,故經曰:六府之華在唇。

必津液充足,氣血和暢,唇口方能紅潤,故出痘之始終以此為貴,不然一為毒火所制,則毒乘于中,熱熾于外,不惟不能紅潤,且或赤紫,或焦裂者,治皆不可緩也,初宜加味升麻葛根湯,起脹后,則以黃連解毒湯治之。

(加味升麻葛根湯)赤芍 梔子 藿香 升麻 葛根 生甘草 防風 石膏 水煎服。

(方歌)加味升麻葛根湯,赤芍梔子與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風石膏共煎嘗。

(黃連解毒湯) 方見結痂落痂證治。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痘后牙疳

痘后牙疳毒熱攻,口臭齦腫多疼痛,內服清毒涼血飲,外敷中白散極靈。

[注]痘后生牙疳者,乃余毒未解,上攻牙齒而然也,初起口臭齦腫,牙縫出血,尚覺疼痛,甚則色黑腐爛,牙齒脫落,穿腮破頰,蝕透鼻唇,多至不救,見之須急急調治,內服清毒涼血飲,外敷人中白散。

(清毒涼血飲) 知母 石膏 生地 黃連 當歸 赤芍 大黃 山梔子丹皮荊芥穗 連翹去心 水煎服。

(方歌)清毒涼血治牙疳,知母石膏生地連,歸芍大黃山梔子,丹皮荊穗連翹煎。

(人中白散)人中白二錢煆 雄黃八分 冰片四分 硼砂 青黛 兒茶各一錢共為細末,擦敷患處。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舌乃心苗五內通,毒火一犯先見形,赤紫黑腫并舒弄,總以清熱犀角平。

[注]舌為心苗,內通五臟,毒熱舉發,舌先受之,或赤或紫,或黑或腫,舒舌弄舌,種種不一,要皆熱留于心而使然也,治宜清熱為主,以加味犀角湯治之。

(加味犀角湯)荊芥 防風 牛蒡子炒 生甘草 桔梗 升麻 犀角 麥冬去心梔子黃連 石膏煆 水煎服。

(方歌)加味犀角能散熱,荊防牛蒡同甘桔,升麻犀角麥門冬,梔子黃連石膏捷。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咽喉

咽喉之地司出入,毒火沖熾痛難堪,內用甘桔利咽劑,外吹牛黃散即安。

[注]咽者飲食之道,喉者呼吸之門,乃最緊要之處,若痘毒不能發越于外,火熱壅塞膈間,上沖咽喉,則或腫痛,或啞嗆,甚而不能呼吸,飲食難入,速用加味甘桔湯治之,或用加減利咽解毒湯,外用牛黃散吹入腫處。

(加味甘桔湯) 方見失音。

(利咽解毒湯) 防風 山豆根 麥冬去心 牛蒡子炒 黑參 苦桔梗生甘草 菉豆 水煎服(方歌)利咽偋毒用防風,山豆根與麥門冬,牛蒡黑參昔桔梗,甘草菉豆共煎濃。

(牛黃散) 川黃連生 黃蘗生 薄荷各八分 雄黃 火硝 青黛各一分半牛黃 冰片 硼砂 朱砂各一分 共為細末,每用少許,吹患處。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夾疹

痘中夾疹因時氣,毒火觸動發其機,臨期休將痘瘡治,速將升葛透疹宜。

[注]痘已見形,其中又有顆粒細密如麻子者,此夾疹也,因出痘時恰遇天行時疫,感受其氣,一時并發,不須治痘,當先治疹,以升麻葛根湯,加荊芥,防風,蟬蛻,牛蒡,犀角,疹散而痘自起矣。

(升麻葛根湯) 方見發熱證治。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夾疲囗

片片結就如云頭,毒傷陰血浮火游,表散荊防敗毒劑,清熱黃連解毒投。

[注]囗乃血之余也,因毒火郁遏傷于陰血,血熱相搏,故浮游之火散布皮膚之間,與痘相夾而出,片片如云頭突起,謂之夾囗,以荊防敗毒散主之,七日后見此,謂之發囗,乃血熱不解故也,以黃連解毒湯主之。

(荊防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荊芥 防風 生甘草 川芎枳殼 麩炒 桔梗 赤茯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夾囗宜用疏解劑,荊防敗毒進莫遲,羌獨柴前荊防草,川芎枳桔赤苓宜。

(黃連解毒湯) 方見結痂落痂證治。

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夾痧

痧形發時粟一般,顆囗形圓頂又尖,粒中含水清漿樣,敗毒調治自然安。

[注]痧亦疹類,但形如粟米,尖圓白囗,內含清水為異,此亦熱毒所發,往往夾痘而出,宜于疏散,以荊防敗毒散主之。

(荊防敗毒散) 方見夾囗痘中雜證

痘中雜證

水痘

水痘皆因濕熱成,外證多與大痘同,形圓頂尖含清水,易脹易靨不裝膿,初起荊防敗毒散,加味導赤繼相從。

[注]水痘發于脾肺二經,由濕熱而成也,初起與大痘相似,面赤唇紅,眼光如水,咳嗽噴嚏,唾涕稠粘,身熱二三日而始出,其形尖圓而大,內含清水,易脹易靨,不作膿漿,初起荊防敗毒散主之,繼以加味導赤散治之。

(荊防敗毒散) 方見夾囗(加味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生甘草 連翹 黃連 滑石 赤芩 麥令去心引用燈心水煎服(方歌)加味導赤除濕熱,生地木通甘草協,翹連滑石苓麥冬,引加燈心稱妙訣。

男婦年長出痘門

男子年長出痘

年長出痘總不宜,真陰虧損元氣虛,一逢出痘毒沖熾,水不勝火豈能支,夾熱參麥清補劑,攻漿參歸鹿茸宜。

[注]男子自十六歲后,皆謂之年長,嗜欲,情開,元精走泄,又遇痘毒之火沖熾,則真陰虧損,水虛不能制火,故每至行漿之際,口渴心煩,鼻衄咽痛,不能成膿,結痂者有之,治者不可妄用寒涼,五六日前只宜參麥清補湯調治,至七八日如膿漿不行,急宜攻漿,以參歸鹿茸湯,內調雞冠血酒治之,但得漿行,庶可無虞。

(參麥清補湯) 當歸 川芎 花粉 白芍酒炒 生地 人參 生黃耆 前胡桔梗 牛蒡子炒研 生甘草 紅花 南山查 麥冬去心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參麥清補用歸芎,花粉白芍生地同,參耆前桔牛蒡草,紅花山查麥門冬。

(參歸鹿茸湯)方見灌漿證治(雞冠血酒)方見灰陷白陷。

男婦年長出痘門

男婦年長出痘門

婦女出痘行經

婦女發痘遇經行,當期毒解不須驚,非期涼血解毒治,過期四物解毒從,去血過多氣血弱,十全大補服通靈。

[注]女子出痘或遇經行,須間其是期非期,如期而出者,則毒熱隨血解去,不須施治,其證自愈,若非期而至者,此毒火內擾于胞中,致血妄行,以涼血解毒湯治之,若過期不止,乃毒熱乘入血室,以四物解毒湯加元參甘草主之,若行漿時去血過多,此氣血虛弱不能統攝也,急用十全大補湯,治若稍緩,痘漿不行則無救矣。

(涼血解毒湯) 方見結痂落痂證治。

(四物解毒湯) 當歸 白芍酒炒 生地 元參 梔子炒 川芎 生甘草黃連酒炒 黃蘗酒炒 黃芩酒炒 水煎服。

(方歌)四物解毒湯如神,歸芍生地共元參,梔子川芎生甘草,黃連黃蘗共黃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神农架林区| 永兴县| 阳春市| 鞍山市| 常熟市| 清苑县| 南投市| 南雄市| 井陉县| 富裕县| 定安县| 蛟河市| 马尔康县| 泰州市| 扶风县| 通榆县| 监利县| 乳源| 漠河县| 万盛区| 台中县| 柳江县| 丰原市| 油尖旺区| 理塘县| 克什克腾旗| 高州市| 岐山县| 乃东县| 永年县| 阳原县| 迁西县| 嵩明县| 陆川县| 乐山市| 湘阴县| 德州市| 鄄城县| 河北省|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