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407字
  • 2015-12-25 15:20:20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腿足 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躁。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暑瘡 盛暑之時。有遍身發泡。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于肌表也。黃連香薷解毒湯之類。若口疳臭穢。涼膈散效。外用鮮蓮花辨貼瘡上。一周時平復。(以上四條出暑癥全書)

濕癥(合參)

張司農謂。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癥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止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者。于濕癥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于肌表者。或從雨霧中而得。或從地氣潮濕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體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如內生之濕。留于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濃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癥。而以表里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為病非一。當以雜癥各門求之可也。

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濕痹 痹者。痹著不去也。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

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黃加茵陳。

風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頭中寒濕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用香瓜蒂一味為末。吹鼻中。黃水立下則愈。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以上述金匱)表濕 關節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湯加川羌、白術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中濕 若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或白術酒。

破傷濕 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術酒。

濕熱 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寒濕 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

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

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風濕 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于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

濕痰 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恒見于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術、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術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諸條參治法匯)濕著肌表 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苔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于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濃樸、姜皮、茯苓皮之類。

濕留氣分 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苔白膩。此濕邪阻于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太陰濕伏 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蹇者。此濕邪伏于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術、濃樸、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如口內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于中。氣蒸于上也。治在氣分。茅術、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濃樸、茅術、通草。

濕熱內結 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術、赤小豆、茵陳、茯苓皮、濃樸、黃柏、澤瀉之類。

酒濕傷胃 脘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姜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濕兼痧穢 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

小便不通。舌苔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郁金、茅術、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濕熱兼穢 暑濕兼穢氣。都從口鼻觸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饑。口渴舌黃。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郁。兼芳香逐穢。梔豉湯。

加藿香、川郁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濃樸、大腹皮。

濕熱為痹 外受濕熱之邪。內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苔灰膩。面目痿黃。此濕熱入于經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味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于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邪。

杏仁(三錢) 生米仁(三錢) 桂枝(五分) 濃樸(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漢防己(一錢五分) 白蒺藜(二錢) 片姜黃(一錢)三焦濕郁 發熱后。神識漸昏。小腹硬滿。大便不下。此暑濕氣蒸。彌漫三焦。乃諸竅阻塞之兆。氣分結邪。忌用滋膩。須桂苓甘露飲法。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砂、皂莢子去皮。(以上參葉案)

濕溫

夏月頭疼妄言。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多汗而滿。其人先傷于濕。因而中暑。其脈陽澀或弱。陰小而急。不可發汗。汗之名重 。必死。汗多者。白虎湯加桂枝。汗少者。白虎湯加蒼術。或概用蒼術白虎湯。(述古)按濕溫癥。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于經絡。則發熱頭脹。身痛。足脛痛。舌苔膩白等癥。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癥。

邪入氣分 暑濕之邪。阻于肺。必咽痛、發熱、身痛。舌苔黃濃粘膩。煩渴不解。當清上焦。如連翹、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馬勃、通草、淡竹葉、銀花、蘆根之類。如見身發疹。舌黃燥濃。當涼膈疏 。如連翹、薄荷、生梔、石膏、牛蒡、杏仁、枳實、黃芩之類。

邪乘包絡 濕溫之邪。乘于包絡。則神識昏呆。發熱身痛。四肢不暖。舌苔鮮紅燥刺者。宜解手厥陰之邪。如犀角尖、連翹、石菖蒲、川郁金、元參、赤小豆、西黃之屬主之。

邪入營分 如濕溫之邪。入于血絡。舌苔中黃邊赤。發為赤 丹疹。神昏譫語。宜清疏血分以透 。佐芳香逐穢以開閉。犀角、連翹、赤芍、銀花、牛蒡、菖蒲、郁金、元參、薄荷、人中黃之類。

邪阻上焦 病起發熱頭脹。漸至耳聾。喉痛欲閉。鼻中衄血。此邪混氣之象。邪在上焦空虛之所。非苦寒直達胃中之藥可以治。病不能即解。即有昏痙之變。宜輕清理上為治。如連翹、馬勃、牛蒡、銀花、射干、白金汁。如見呃忒。加枇杷葉、竹茹。(以上參葉案)

附暑濕穢合邪論

凡暑月霪雨之后。日氣煦照。濕濁上騰。人在濕熱蒸淫中感之。則暑濕交受。兼溷穢濁之氣。人中之。即痧毒也。夫人之正氣一虛。暑濕穢濁之邪。俱從口鼻吸入。流布三焦。上乘于心。為中痧。中入于胃。為霍亂。踞于膜原。為寒熱。歸于腸胃。為泄瀉。

蓋暑濕之邪。驟發而重者。為濕溫。為傷寒。遲發而輕者。為寒熱。為晚發。觸邪隨時即發者。為寒熱。為泄瀉。伏邪遇秋始發者。則為瘧為痢矣。一邪之染。為病非一。臨癥者可不探本窮源為治哉。

霍亂(新法)

論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又云。嘔吐而利。名霍亂。又云。頭痛身疼。惡寒吐利。名曰霍亂。合觀之。則霍亂之癥始備。蓋亦傷寒之類耳。其治法則云。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按此皆由陰陽不和。上下拒格不通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治法也。(參類方注)凡霍亂腹痛吐瀉。脈見結促代。或隱伏。或洪大。皆不可斷為死。果脈來微細欲絕。

少氣不語。舌卷囊縮者。不治。

內經云。陰陽易位曰霍。升降失常曰亂。按此癥四時俱有。夏秋尤多。大抵中宮必有飲食停滯。外犯暑濕痧穢之邪。阻塞中焦。以致清不得升。濁不得降。陰陽錯亂。

得而成斯癥。或吐瀉并作。或吐而不瀉。或利而不吐。或先吐后瀉。總屬中焦之病。

邪上越則吐。下泄則瀉。不必分屬三焦。

感寒 六脈沉遲。口不渴。小便清利。吐瀉并作。或兼腹痛。此名濕霍亂。寒邪重也。

宜藿香正氣散出入。若大吐大瀉。六脈俱伏。手足厥冷。舌苔黑滑者。太陰中寒也。

作陰霍亂治。理中湯加附子。

吸暑 面赤口渴。或干嘔。或吐瀉。舌苔微黃而燥。或白中兼紅。胸悶腹痛。此口鼻吸入穢暑而成也。宜辰砂六一散。加枳實、濃樸、川連、郁金之類。

暑濕兼穢 如觸暑濕痧穢而成霍亂。腹中絞痛。嘔惡吐瀉。宜清暑濕。兼芳香逐穢。如廣藿梗、川郁金、濃樸、枳實、菖蒲、檳榔、赤苓、滑石、腹皮、通草之類。

濕熱 嗜酒之人。濕熱內著。中宮阻塞而成霍亂。吐瀉不得。二便俱秘。嘔惡不止。

宜瀉心法。如半夏、橘紅、川連、枳實、梔子、豆豉、滑石粉、茯苓皮、茵陳、澤瀉之類。須戒其斷米飲甜膩物。以待中宮清肅。否。雖藥弗效也。

食挾暑穢 如胃中已停飲食。更兼吸入暑穢。其勢必劇。腹痛飽悶。吐瀉不得。絞腸大痛。舌黃燥濃。煩渴便閉。急宜清疏中宮。如藿梗、濃樸、川連、枳實、楂肉、麥芽、郁金、青皮、草蔻、滑石之類主之。如未效。腹中板實。大痛難忍。二便不通。舌苔濃黃燥刺。脈弦滑有力。此邪結于腸胃中也。大承氣湯下之。如年高氣弱。須用枳實、檳榔、生大黃、生梨、鮮生地等。以養腸胃之陰。緩下之可也。便通之后。仍戒其勿進米飲甜膩之物。只用蘆稷湯養之和之。恐余邪未清故也。

胃傷生冷 如過食生冷。以致心腹脹滿。痛瀉不已。宜理中加青陳、濃樸、木香。必舌潤。口不渴。右脈沉遲是也。

凡霍亂癥。無非暑濕痧穢飲食凝結而成。忌一切甘膩之物。更忌熱油氣。犯之必復。患者須遠庖廚坑廁等處。使不犯油氣穢氣。方可調治。

凡霍亂癥。大忌飲食。即米飲下咽亦死。熱湯亦忌。并忌一切甜膩滋補。及辛辣之物。惟清爽松利之物可食。如花紅、枇杷、生梨、嫩藕之類。

霍亂因傷暑熱痧穢者。當以蕎麥炒熟作湯服。最妙。既能通利。以去暑穢。又能和中。環頭蘆稷湯。能去穢痧。止嘔吐。尤能養胃和中。

三陰寒痧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江县| 紫金县| 永昌县| 绵阳市| 长子县| 临邑县| 黄龙县| 胶州市| 富民县| 兴宁市| 苗栗县| 阿图什市| 新沂市| 莲花县| 湄潭县| 彩票| 裕民县| 巴南区| 甘洛县| 苍梧县| 遵义县| 南召县| 武平县| 东明县| 连城县| 民勤县| 沾益县| 菏泽市| 塔城市| 托克托县| 房山区| 大余县| 韩城市| 彭泽县| 莆田市| 高台县| 金秀| 晋中市| 青田县| 名山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