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俱受。營衛(wèi)均病。甚至逆?zhèn)靼j(luò)。邪入膻中。而邪閉正脫之癥見矣。故邪初在衛(wèi)。先用辛香以開泄上焦為主。如暑邪挾風。襲入于肺。肺主皮毛。故亦為之表。邪在于衛(wèi)。表氣不宣。暑風郁蒸發(fā)熱。衛(wèi)氣被邪抑遏。則微惡寒。寒熱似瘧。而畏風咳嗆。此是暑瘧。與少陽足經(jīng)之瘧大異。當從手經(jīng)施治。宣泄肺衛(wèi)之暑邪。
肺傷痰喘 暑風熱氣傷肺。身熱痰嗽而喘。宜桑杏、連翹、石膏、淡竹葉、橘紅、栝蔞皮、苡仁、蘆根之類。喉痛。加射干、牛蒡。小水不利。加六一散。頭脹。加鮮荷葉。
邵評:此條暑風入肺。肺有痰濁。痰熱傷肺。肺升不降而喘嗽。治宜宣泄上焦。清化痰熱。
如暑濕傷氣。午后痰喘更加者。肺先受病也。亦宜清理上焦。為無形氣分之治。如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茯苓皮之類。
邵評:暑必挾濕。暑先入上焦。與痰熱先傷肺氣。故痰喘加于午。而化痰滲濕。用輕藥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也。
暑濕傷胃 凡身熱。中焦痞滿。不饑不納。二便不爽。此暑熱傷于中焦氣分。熱痰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瀉心。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實。
邵評: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衛(wèi)分而入氣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則痞滿。不饑不納。是暑熱濕痰伏于中焦氣分。胃氣不得宣行也。宜苦辛開痞。宣泄中焦氣分治之。
暑入營分 凡身熱。心煩面赤。舌絳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加川郁金、川連之類?;蛳羌?、鮮生地、石菖蒲、川郁金、連翹、銀花之類。
邵評:邪由肺衛(wèi)而入心營。邪入漸深矣。心主血而藏神。營熱則傷神。神呆而寐不安也。當清熱以開泄其邪。使邪從肺達為妥。否則熱灼陰傷。邪入下焦血分。有陰涸邪陷之危。亦有逆?zhèn)餍陌P盁醿?nèi)閉。為內(nèi)閉外脫之癥耳。
暑入膻中 如暑邪初傷氣分。發(fā)熱口渴。失治則邪傳膻中。舌形絳縮。小便赤澀。鼻煤裂血。耳聾神昏。此邪由氣分蔓延及血分。最怕內(nèi)閉外脫。急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郁金、鮮生地、銀花、連翹、元參、西黃之類。
邵評:暑邪由口鼻吸入。先傷上焦肺衛(wèi)。肺內(nèi)膜與心包絡(luò)膜相連。心在肺下。其道最近。故極易傳入心包。且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暑為相火行令之邪。同氣相求。其入心包尤易。即陳無擇所謂暑喜歸心是也。邪入營分。而至逆?zhèn)餍陌t元神傷耗。陰血涸竭。邪熱深入宮城。每多內(nèi)閉外脫。急用清心達邪芳香開閉一法。如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然亦十不救一矣。
暑入陽明 凡大熱大渴。干嘔唇燥。舌苔黃濃。六脈洪數(shù)。此暑邪入于陽明也。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大熱大渴大汗者。白虎湯。
邵評:暑邪在上焦肺衛(wèi)。不傳心營。而傳入陽明之經(jīng)。見癥熱渴干嘔。脈洪數(shù)而舌苔黃濃。此邪在中焦陽明胃經(jīng)癥也。汗少者。用黃連香薷飲。熱渴而大汗者。白虎湯。蓋邪入陽明。
無所復(fù)傳。以陽明為中土萬物所歸也。然邪入陽明。有在經(jīng)在腑之分。在經(jīng)宜清。在腑當下。皆以救液逐邪為務(wù)。蓋陽明主津液所生病。病在陽明。津液涸竭。則邪陷氣脫而死?;蚩蛇w延二候四候。非若邪入心包。直犯宮城。元神無所歸束。外散而亡。每在一候二候。邪內(nèi)閉而正外脫也。
暑入膜原 暑穢從口鼻吸入。結(jié)于膜原。則必脘悶寒熱。治宜清疏募原。如廣藿梗、川郁金、檳榔、濃樸、草蔻、青皮、滑石、連翹、紫蘇、黃芩之類。
邵評:暑濕穢邪從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結(jié)于膜原。膜原附近于胃。為半表半里之界。
故見癥寒熱如瘧。實非瘧也。與少陽之半表半里大為不同。故仿達原飲意。用辛香溫化之藥。以達膜原暑穢之邪。
暑入厥陰 凡四肢不熱。中心如焚。舌灰黑。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似瘧者。此暑邪陷于厥陰也。病勢最危。治宜酸苦泄熱。扶正祛邪。須人參、枳實、川連、干姜、黃芩、白芍、椒梅。
邵評:此暑熱乘虛而陷入于足厥陰肝經(jīng)也。厥者。盡也。陰盡則陽生。木中有相火。故外不熱而內(nèi)如焚?;鹱平騻?。故渴而且消。蟲為風木所化。熱盛生風。木邪犯胃。則嘔而吐蛔也。邪結(jié)不開。則心下板實。肝與膽為表里。故寒熱如瘧。邪陷至陰。癥勢危險。厥陰見癥。多寒熱錯雜之邪。故藥亦須寒熱并用耳。
暑毒入腸 如冒暑飲酒。引暑毒入于腸內(nèi)。酒與暑并。大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五苓去桂。加川連、銀花、滑石。
邵評:暑為陽熱之邪。酒性大熱而有濕。冒暑飲酒。兩熱相并。入于小腸?;鸶恍?。故大熱大渴。而小便赤如血也。此熱結(jié)下焦。而小水不利。用利水清熱之劑以治之。
伏暑內(nèi)發(fā) 凡潮熱。汗出不解。煩渴嘔惡。胸痞。舌苔白。帶灰黑。小溺赤澀?;蜃岳?。此伏暑內(nèi)發(fā)。
三焦并受。治宜清理上中為要。如滑石、杏仁、通草、橘紅、半夏、濃樸、川連、郁金、黃芩之類。
邵評:人受暑熱。棲伏三焦腸胃之間。久久而發(fā)者。為伏暑。夏不即發(fā)。有至秋而發(fā)者。亦有至霜降后發(fā)者。其發(fā)愈遲。則邪伏愈深。而病愈重也。惟伏暑見癥。三焦俱有?;蛲聻a霍亂。似瘧非瘧?;蚓钩莎懤劝Y。蓋暑必挾濕。為粘膩之邪。留伏于里。最為淹牽。治宜宣泄肺胃。清暑滲濕。理分三焦為主。
暑邪成瘧 頭痛脘悶。舌白而干。四肢麻痹。脈左勁右濡。寒熱不止。此暑邪入里。
蒙閉清竅而瘧作也。治宜清理上焦。如連翹、滑石、杏仁、川郁金、淡竹葉、半夏、蔞皮、貝母之類。
邵評:暑從口鼻吸受。先入于肺。挾內(nèi)有之痰濕。而成瘧疾。雖有頭痛寒熱見癥。
左脈見勁。此非表邪發(fā)瘧。乃是邪蘊于肺胃。痰熱上蒸。蒙閉清氣而作瘧也。與少陽之風寒發(fā)瘧者不同。治宜清理肺胃暑熱?;禎B濕之劑。
傷暑兼感寒 小暑后。先觸暑邪。復(fù)感寒邪。而病身熱頭痛。惡寒煩渴。無汗。或自汗。脈虛數(shù)。舌苔白者。此屬傷暑后復(fù)感寒。邪在肺胃間也。宜紫蘇、薄荷、香薷、青蒿、滑石、濃樸、通草之類。腹脹加枳實、腹皮。挾食加楂肉、青皮。舌黃干嘔。加姜制川連。
邵評:先受暑邪。后感秋寒。抑遏肌表。其癥身熱煩渴自汗。暑邪也。頭痛惡寒無汗。表寒也。是肺胃先受暑熱。表復(fù)外感寒邪。表里俱病。當內(nèi)清暑邪。外散表寒為治。
勞役辛苦之人。日間冒暑。夜間乘涼。而病頭痛寒熱如瘧者。六和湯加減和之。
邵評:中氣虛弱。內(nèi)暑熱而外寒涼。表里均病。故有寒熱頭痛等見癥。體虛挾邪。以扶正清暑散寒為治。
冒暑兼停飲 有因暑熱而飲涼水太多。以致水停心下。遏伏暑邪。證見大熱煩渴。胸膈痞悶。
或兼喘急。小水不利?;蛏碇靥弁?。右脈微弱。仲景用一物瓜蒂散吐之。如用五苓去術(shù)。加紫蘇、濃樸、通草、散而利之。亦解。舌黃燥者。加入制川連。
邵評:此水邪郁令火。而為中 之癥。由夏令火熱。以水灌洗而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仲景用一物瓜蒂散。以去上焦之水。飲水太多。停于心下。遏伏暑邪。則熱渴煩痞?;饸馍夏嬗诜?。則喘急而小水不利也。冷水閉汗?jié)穸鴾枤狻9噬碇靥弁?。暑傷元氣。則右脈微弱。以飲冷水灌冷水。俱郁遏陽氣。
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飲。則肺氣通行而水自散矣。后人用五苓散加減。亦通陽利水之治耳。舌黃燥。其邪已入中焦。陽明胃熱。故加川連。
冒暑兼?zhèn)?有因傷暑口渴。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湯。去人參、扁豆。加楂肉。
凡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氣口脈微弱。而身大熱者。此即寒包暑之暴癥也。若緩發(fā)。非瘧即痢矣。
邵評:暑為陽邪。熱灼津虧。則多口渴??蕜t飲冷。恣食瓜果生冷。傷脾胃中陽。郁遏陽氣。
以致暑不能外出。此因暑而自致之病。非暑傷也。蓋冷物滯于中宮。陽氣不得伸越。故胸腹悶痛。舌苔中白邊紅者。寒抑熱邪也。中虛邪滯。則脈微弱。身大熱者。暑也。寒郁暑邪。用六和湯和中消邪。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積。
暑挾濕 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乃熏蒸之氣。熱處濕中。濕熱相蒸。阻于氣分。當治在手太陰。若治不中 。其邪無處發(fā)泄。則漸走營分。侵入血中。其癥神昏譫語。舌色絳赤。
或咯痰帶血。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二便不利。即為濕溫重癥。
治當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之類。嗣用犀角、連翹、銀花、鮮地、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皮之類。清營分以養(yǎng)胃陰。
邵評: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則蒸而成暑。故暑必挾濕。郁蒸化熱。先入上焦。肺衛(wèi)。故治在手太陰肺經(jīng)為先。治不合法。衛(wèi)分之邪不解。則入于氣分。氣分暑邪不解。則漸入營分。營分不解。則入下焦血分。所謂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也。若邪入營不解。亦有逆?zhèn)靼j(luò)。神昏耳聾。機竅被蒙。而內(nèi)閉外脫者。治宜清營達邪。芳香開閉為主。總之暑濕溫熱。先由上焦而遞傳中下焦。首在肺衛(wèi)上焦。病屬氣分及營分。若傳中下焦。則入血分。而灼耗陰精。則為重癥。故溫暑宗三焦立法主治。
暑挾痧 暑兼穢氣。從口鼻吸入。亦頭疼。惡寒。發(fā)熱?;蚴肿阒咐洹C}沉伏。飽悶嘔惡。或腹痛泄瀉。治宜清暑兼逐穢。如廣藿梗、川郁金、紫蘇、青蒿、濃樸、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之類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實。
邵評:夏令暑天。熱氣濕濁。蒸成穢惡瘴毒。謂之痧穢。人中其邪。先從口鼻吸入。
適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頭疼寒熱見癥。邪阻氣機。陽不宣運。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治宜辛香逐穢。輕淡清暑。使其暑穢兩分。則邪解散而愈。如食滯中宮。加消食化滯之品。
有觸暑穢。腹痛。誤飲姜糖湯而成霍亂。吐瀉不得。六脈俱伏。絞腸痛欲死者。此內(nèi)閉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內(nèi)急以川郁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開閉逐穢。
邵評:姜與暑犯。糖與痧犯。誤飲姜糖湯。則邪壅滯中宮。上下格拒。揮霍撩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脈伏不起。邪內(nèi)閉而為絞腸痧癥。急用針刺提刮之法。以開泄其血絡(luò)機竅之氣為外治。內(nèi)服芳香辛散之劑。以開閉逐穢。而散邪通氣也。如邪重不應(yīng)。可服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
暑挾食 凡頭痛背寒。發(fā)熱自汗。脈左虛右滑。畏食胸悶者。傷暑兼?zhèn)骋?。宜藿香、濃樸、青皮、香薷、神曲、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之類。疏之清之。
邵評: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
邪結(jié)下焦 暑濕合邪。郁結(jié)下焦氣分。以致小腹硬滿。大便不下。舌苔白兼微黃。
此下焦氣分結(jié)邪。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宜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砂、皂莢子之類。以解下焦氣分之結(jié)。二便自通矣。
邵評: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于下焦。而結(jié)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苔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征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jié)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下焦郁結(jié)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動暑 行人農(nóng)夫。于日中勞役得之。為中 。 即暑也。其證頭痛發(fā)躁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亦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
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后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
術(shù)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梢源?。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
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癥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靜暑 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yīng)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
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熱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陰暑 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jīng)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并無散寒破結(jié)之能。即內(nèi)傷生冷。
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于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蝾^疼惡寒發(fā)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當從傷寒治。輕輕溫散可也。
蘇薄、藿樸之類。如恣食瓜果。內(nèi)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加藿香、濃樸主之。
陽暑 此即動暑。見前。(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癥全書)暑風 暑月病患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室阻槭V。瀉不止加蒼術(shù)。轉(zhuǎn)筋加木瓜。
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后。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亦暑氣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 盛暑之月?;鹉軤q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勞熱躁擾?;饎有钠ⅰA钊丝人詺獯?。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郁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