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953字
  • 2015-12-25 15:20:20

邵評:熱不退者。陽邪盛也。陽盛則傷陰絡。故知必便膿血也。便血而脈數有力者。宜滋陰清熱。從陽治之。脈沉無力者。當溫中和營。從陰治之。

下利(新法)

凡傷寒熱邪正盛之時。必在陽明胃經。陽明以胃實為病。故大便不通。然火癥往往下黃黑稠粘之物。

此熱邪下逼大腸。非痢也。雖通仍作不通論。只用清火解毒以治陽明。其利自止。

邵評:熱結腸胃。下迫大腸而下注。治宜清化火熱。

如傷寒熱癥。下痢純清水或黃沫。潮熱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旁流。因腸中有燥矢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非關脾也。導去燥矢。其痢自止。

邵評:所下皆是水沫。吃下之湯水。隨熱下注。腸中有燥屎內結。水從旁流也。下其燥矢。熱退則愈。蓋燥矢在腸。水從旁流。非下不可。

有陽明火癥。邪火不殺谷。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癥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比。亦只清其火邪。其痢自止。

邵評:胃中火盛。水谷消化不及。則谷不化。火性急速。不能停留。故一吃即利。此火迫下注。必有實熱見癥。實火脈象形于外。與脾腎陽虛火衰。不能消化。下利清谷者。大相天淵。清化胃中邪火。利可自止。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其癥頭疼惡寒發熱。惡心飽悶。腸胃窘迫。而泄痢者。此表里俱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邵評:表里交病。外邪內迫而下利。宜疏表和里。兩解治之。如枳、桔、梔、豉加葛根、焦雞金。最妙。

有一種表熱里寒之癥。初起頭痛惡寒發熱。繼即下痢清谷。脈浮而遲。口不渴飲。

俗名漏底傷寒是也。良由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速當溫中散寒。加紫蘇、桂枝、羌活、濃樸、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術、干姜。

邵評:此與上條有輕重虛實之不同。上條表有風邪。而內傷飲食。是表里俱實。此條表有熱邪。而里則虛寒。是表實里虛。中陽虧乏。表邪乘虛內入。直走腸胃而下利也。治宜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條治法不同。此方治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里而下利。的是正法。

若陽邪傳里。熱邪攻于腸胃。而變下利膿血者。重癥也。然亦有寒熱之分。蓋邪至三陰。為日已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

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從陰化寒也。辨癥之法。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寒利當溫其下。

邵評:陽經熱邪傳于里。有化寒化熱之不同。辨別精明。須熟記之。

凡傷寒疫癘。熱邪傳里。下利腸垢。或下鮮血。小溺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身熱口渴。六脈洪數。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類。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與之。以養陰解毒。若下利腸垢。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利加丹參、槐米、川斷。

邵評:火熱疫毒。盛于腸胃。急用苦寒清下治之。

如遇傷寒疫癥。下利如豆汁魚腦之色。脈象沉濡。舌白如粉。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濕毒聚于腸胃也。宜茅術、濃樸、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 本之類。滲之和之。

邵評:此濕溫癥而兼疫毒也。宜清滲濕邪治之。此方頗合。

如下利雜色。六脈沉遲。舌潤無苔。或紫色而光。口不渴飲。腸胃并連。直出無關閉者。此脾腎虛寒。

關閘不闔。元氣下泄之證也。急投胃關煎。合桃花湯。兼從手陽明以堵截之。或桃花湯重加人參以截之。

邵評:腎陽虧乏。虛寒下利。滑脫無度。溫澀下焦為治。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脘中痞悶。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當用瀉心法。芩連、半夏、干姜、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邵評:濕熱痞結中焦。脘悶嘔痛。不食下利。似是噤口痢癥。防其閉結。用開痞泄邪之法。卻是正治。

凡下利。舌苔遍地白濃。如雪花者。臟結也。不治。

邵評:陽虛體濕。濁陰凝結于中。苔濃如雪花者。邪結已深也。純陰無陽。故不治。

凡三陰下利。小便不利者。津液竭也。不可妄利小便。

邵評:陰經下利。而小便不利。陰津虧乏也。如妄利之。陰氣竭絕而津涸矣。

小便(附)

凡傷寒小便清白者。病不在里而在表也。下焦病。小便利者。病不在氣分而在血分也。(參治法匯)邵評:熱未入里。小便清白。以此可驗邪之在表在里。若邪入下焦。小盒飯不利。

今反利者。病在血分。而不在于氣。故下焦蓄血癥。小便自利也。

太陽病。脈浮數。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陽明病。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述古)邵評:太陽經邪。傳入膀胱之腑。為傳本病也。用五苓導水泄熱極是。若熱結膀胱。宜參用八正散加減。

又評:陽明渴飲。小便不利。是津虧熱伏。邪在胃中也。用豬苓湯利水泄熱。兼滋陰氣。此古法也。若時方。可用導赤散。

凡傷寒表癥未解。病在陽分。尚宜發汗者。不可先利小便。恐走其津液。取汗難也。(參奧旨)邵評、邪在表。當發汗。若先利其小便。則津液從下走泄。非但不能得汗。必致津傷邪入。而病增變也。

故邪在表。禁利小便。

陽明病。潮熱。汗出多者。必小便少。不可利小便。恐胃汁愈干也。若利之。必喘渴而死。(述古)邵評:陽明潮熱。汗出多者。其津液已經外泄。恐其津亡胃燥。故禁利小便。汗與小便。同是津液氣化所由出。汗多傷陽。利小便則傷陰。陰液陽氣并竭。故喘渴而死。是以汗多津虧。禁利小便。蓋陽明一經。以存津液。為第一義也。

小便不利。有可利者二。熱結膀胱宜利。濕熱發黃宜利。若大病后。汗下后。律液內竭。故不利。若強利之。則水愈涸。必純用養陰生津之品。則津液復而水道行矣。痢亦然。(參奧旨)邵評:病后汗下。后。小便不利。因津液內傷所致。即有余邪濕熱。亦不可妄利。再竭其陰液也。當用滋陰養液之劑。久久服之。俟其津液充復。小便自利矣。若有濕熱瘀邪內蓄者。可利小便。若無邪而津液虧乏者。切不可妄利也。

(痧 附合參金鑒治法匯葉案第一書)者。有觸目之形。而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見于四肢。總以鮮紅起發者為吉。紫色成片者為重。色黑色青者。不治。

邵評: 之形狀。平而貼于肌肉之間。并無點粒高起。以手摸之。平而不礙手。或紅色成片。稠如錦紋者。此屬陽邪胃熱。有稀如蚊跡。而色淡不解者。此是正虛邪伏。此癥有陰陽寒熱虛實之不同。當看其外癥。參其脈象。而施溫涼補瀉之治法。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 疹二者。不外手太陰與足陽明之治。又 為胃家毒火。疹屬脾家濕熱。須互參之。

邵評:發疹于皮膚之上。起有顆粒。如粟如粒。以手摸之。有尖刺而觸手者也。與之平而在肌肉者不同。 由陽明胃熱而發。疹因肺受風溫而出。 有虛寒陰癥。可用溫補。疹無不由邪火而作。陰寒之癥罕有。故治疹之法。不外辛涼清透。宣肺化邪。溫補之藥。每禁用也。蓋因疹子即痧 一類。即天行時毒。入于肺中而發。邪盛者。點子稠密。肌膚微腫而稍癢。有紅白二種。邪入營者紅疹。邪入衛者白點。大忌冒風涼遏。犯則肺閉內陷。發喘而死矣。

疹之發。傷寒由于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達。蘊于胃腑。走入營中而發也。溫熱之癥。外邪與內熱相搏。濕熱凝滯。自然發 發疹。有發熱一二日便見者。有發熱三四日始見者。非因失治而然。

邵評: 與疹必當分別。 發于胃。疹出于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于胃而熱蒸成。故傷寒癥發 者多。而發疹則僅見也。其虛 陰 。由于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 隱隱而微。色白不鮮者是也。治須溫補。至于疹。悉是外邪致病。天行痧疹。

時毒。襲入肺衛而發者。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癥。其邪從肺外達而發疹者。此邪在上焦。

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清透之法。若遇寒涼。防其抑閉。與 之治法。判然不同。二癥豈可不分辨哉。故約言之。 屬胃。疹屬肺。二癥須分別論治。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脈躁動。便是 疹欲出之候。須細診之。

邵評:邪熱郁伏于中。蒸熱為 。故汗不出。而煩悶嘔惡。足冷耳聾。此是 疹將發之見象。猶天將雨而悶熱郁蒸也。脈沉伏。由于邪伏于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也。

凡 疹欲出之際。若得上吐下瀉者吉。毒瓦斯上下俱出故也。

邵評: 疹將出之際。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后。及將回之時。忌見吐瀉。恐其邪陷也。故 疹吐瀉。須辨其先后緩急之勢。庶免誤治之弊。

凡 紅赤者。為胃熱。紫色為熱甚。紫黑為胃爛。赤 五死五生。黑 九死一生。鮮紅起發稀朗者。雖大不妨。如針頭稠密。紫黑成片者。難治。雜藍 黑爛者死也。

邵評:此辨 色。以驗病之吉兇生死。學人最宜著眼。

凡 既出。須得脈洪滑有力。手足溫者。易治。脈微足冷。元氣虛弱。難治。 疹透后。

神識宜清。反加昏沉者。難治。

邵評: 出之后。辨其脈象。及癥之順逆。語皆精實。

凡溫熱 疹。已見陽明少陽新法中。傷寒失表發 。已見太陰新法中。此更詳天時寒暄燥濕。邪在足經手經。氣分營分。外感內傷為治。當以溫熱疫癘兼參之。

邵評:傷寒自表入里。從足經施治。邪入陽明。熱甚發 。由先時失表失清所致。

所謂 發于胃。非比疹之從肺而出。故傷寒癥陽明極熱。每多發 。而發疹者稀有也。若溫邪暑熱自肺吸入。宗三焦立法。從手經論治。其邪之入里。或自肺衛而入營。則發疹而外達。即天行痧疹時毒之邪。亦從肺經吸入而發疹也。所謂疹出于肺。或由肺衛而入陽明胃者。胃火盛亦有發 也。其治與傷寒發同。至治疹當宣肺清營。提透疹邪為主。至于 與疹之所發。其源各異。而治法亦須分別。詳列于后。

胃熱 發 舌苔黃燥者。胃中熱極也。從陽明治。犀角、連翹、黃芩、黃連、銀花、牛蒡、葛根、薄荷之類。不可過用風藥。

邵評:此陽明胃熱發 之正法。

營熱 赤 舌苔鮮紅者。營分血熱也。神昏譫語。邪干膻中。病在手經。不可妄用風藥。以劫胃津。亦不可純用苦寒。直入中焦。法當清疏營分。輕透。 毒。如犀角尖、連翹心、元參、丹皮、牛蒡、銀花、薄荷、人中黃之類。神昏加菖蒲數分。西黃二三分。以開心竅。

邵評:膻中。心包絡也。邪在手經。自肺衛而入心營。逆傳包絡。危險之癥。急當清心達邪。芳香開秘。

忌用風藥升散。劫耗陰津。且邪在上焦。并宜輕清。若用苦寒重濁之劑。直走腸胃。與包絡結邪無干涉矣。此方是營熱發 。邪入心包之正法。

如 已透。當清火解毒以化之。如連翹、赤芍、元參、丹皮、花粉、知母、黃芩、凈銀花、人中黃之類。脈洪大。加石膏。舌絳色。加鮮生地。

邵評: 透之后。余熱未凈。治宜清化余邪。此方是 透后。余邪未凈之良法。

表寒 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有病惡寒發熱咽痛。身上有淡紅白 。舌苔白而薄嫩者。此寒邪在表也。當以荊防敗毒散溫散之。

邵評:此表寒抑遏而發 之良法。

溫毒 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或天時亢旱久燥。溫疫流行。發為赤 丹疹。其毒彌滿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切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去芒硝、大黃。加石膏、牛蒡、赤芍、人中黃。大便秘者。去硝留黃。

邵評:應寒涼而反溫熱。又或天時燥旱。陽熱亢極。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不正之邪氣而成瘟疫也。疫邪火毒。釀成 疹。熱毒蘊伏陽明。三焦俱病。是名溫毒發 。癥多肺胃火盛。此方極合。

陽毒 溫疫陽毒發 。面如涂朱。眼如噴火。六脈洪大。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邵評:三焦表里。俱被陽邪熱毒蒸灼。氣血經絡凝塞不通。邪郁不宣之候。必須兩解其表里之熱邪。則 疹方能外達。此方治邪遍表里三焦。陽毒發 。的是良劑。

伏 凡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防有伏 。或時感之癥。過經不解。

舌苔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象亦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

此陽邪陷入太陰。防有伏 內發。其脈靜身涼。非邪退正復也。乃陽邪陷于陰分也。法宜宣通氣血。透提毒。以實癥治之。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生楂肉、檳榔、天蟲、刺蒺藜、犀角尖、角刺之類。

透之提之。 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參第一書)邵評:陽經之邪入于太陰。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于陰。

入于陰則脈反靜。邪氣內伏。故神呆。舌灰黑。太陰舌苔也。如此形癥。防有伏 。

不但傷寒邪入太陰。實時感遷延。亦有陷入太陰之癥。舌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肌表不甚熱。而脈見沉緩也。 毒內伏。則神不清。而糊言妄笑矣。此陽邪實熱陷入太陰。 毒內伏之候。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而進滋補。仍宜宣通伏邪。提透 毒。必使 從外達。陷入之邪自化耳。此方治陽邪陷入太陰。 毒內伏之良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东| 广元市| 洛川县| 礼泉县| 灵山县| 江源县| 枣强县| 噶尔县| 宣恩县| 江津市| 清新县| 苏尼特右旗| 扎赉特旗| 得荣县| 于田县| 鄂尔多斯市| 桃园县| 禹城市| 桃园市| 巨鹿县| 菏泽市| 舞钢市| 巢湖市| 永胜县| 泰安市| 邵阳县| 东乡| 新民市| 五河县| 浮山县| 冀州市| 武安市| 涿鹿县| 那曲县| 临高县| 宜昌市| 福安市| 灵寿县| 个旧市| 乡宁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