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椒目栝蔞湯(自制)椒目(五十粒) 栝蔞頭(五錢切) 桑皮(二錢) 葶藶子(二錢) 橘紅(一錢)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蘇子(一錢五分) 蒺藜(三錢) 姜(三片)此方仍是二陳去甘草,以椒目通水道,栝蔞通谷道,葶藶、蘇子、桑皮以瀉肺,疾藜以疏肝。

水飲下行,而肺肝和矣。祖怡注。

卷三痰飲

溢飲

溢飲者,水氣旁流于四肢也。脾受水邪,溢入四末,故肢節作腫,身重無力,桂苓神術湯主之。

桂苓神術湯(自制)桂枝(八分) 茯苓(三錢) 白術(一錢) 茅術(一錢) 苡仁(八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砂仁(一錢) 姜(三片)此方合苓桂術甘、二陳、平胃,去甘草加苡仁、砂仁,純用溫運胃脾,而水飲自化。祖怡注。

卷三痰飲

支飲

支飲者,水停心下,入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桑蘇桂苓湯主之。

桑蘇桂苓湯(自制)桑皮(三錢) 蘇子(二錢) 桂枝(八分)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豬苓(一錢) 姜(三片)此方以苓、桂、橘、半生姜治飲之本,以桑皮、蘇子、杏仁瀉肺,以腹皮、瀉澤、豬苓行水,是肺脾同治也。祖怡注。

卷三痰飲

留飲

留飲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滿,作噦頭眩,芎歸桂樸湯主之。

芎歸桂樸湯(自制)川芎(八分) 當歸(二錢) 桂枝(八分) 濃樸(一錢) 枳實(一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天麻(六分) 菊花(二錢)姜(三片)芎、歸肝家血藥也,姜、桂開太陽也,枳、樸、橘、半、茯苓消痰濕也,天麻、菊花佐芎、歸而上行也。諸方皆降,而此獨升,獨用血藥,以肝為寒飲侵犯,而血行不暢也。祖怡注。

卷三痰飲

伏飲

伏飲者,伏而不出也。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 劇,此乃三陽之氣為陰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湯主之。

桂枝半夏湯(自制)桂枝(八分)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白術(二錢) 芥子(一錢) 濃樸(一錢) 紫蘇(一錢) 貝母(二錢) 甘草(四分) 姜(三片)此方用苓桂術甘合二陳。再以芥子去皮里膜外之水,得姜、桂而溫通之力更大。紫蘇以佐姜、桂,貝母以佐半夏,濃樸以佐廣皮。治伏飲方,亦可以之治瘧。蓋無痰不成瘧,見癥發寒發熱,振振身 劇,豈不是痰飲伏而不出,有轉瘧之兆乎!飲證六方,每方皆有二陳,五方皆有桂、姜,三方皆有白術,亦可見治飲用藥之大法矣。祖怡注。

卷三痰飲

伏飲

苓桂術甘湯 治胸脅支滿,頭目作眩。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煎三升,分溫服。

甘遂半夏湯 治留飲結于腸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藥汁煮取八合,溫服。

小青龍湯 治水飲溢出于表,營衛不利,宜發汗以散其水。

麻黃(三兩) 白芍(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服。

木防己湯 治支飲上入膈中。

防己(三兩) 人參(四兩) 桂枝(二兩) 石膏(八兩)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治支飲,胸膈痞滿。

防己(二兩)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茯苓(四兩) 芒硝(三合)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澤瀉湯 治支飲之在心下者。

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溫服。

濃樸大黃湯 治支飲,胸膈痞滿。

濃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腹滿,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者。

防己(一兩) 椒目(五錢) 葶藶(一兩) 大黃(一兩)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濕痰懸飲。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生姜(八兩) 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茯苓飲 治痰飲胸痞。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枳實(二兩) 白術(三兩) 陳皮(三兩)生姜(四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二賢湯 治一切痰飲。

橘皮(一斤) 甘草(四兩) 水四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豁痰湯 治一切痰疾。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枯芩(五分) 人參(五分) 甘草(五分)紫蘇(五分) 陳皮(一錢) 濃樸(五分) 南星(五分) 薄荷(五分) 枳殼(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老痰丸 潤燥開郁,降火消痰。治老痰凝滯喉間,吐咯難出。

天冬(一兩) 黃芩(一兩) 海粉(一兩) 橘紅(一兩) 連翹(五錢)桔梗(五錢) 青黛(一錢) 香附(五錢) 芒硝(二錢) 蔞仁(五錢)研末,煉蜜加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御愛紫宸湯 解宿酒噦嘔,惡心痰唾,不進飲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白芍(一錢) 檀香(一錢) 茯苓(二錢) 官桂(五分) 藿香(一錢) 陳皮(一錢) 葛根(二錢) 良姜(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四七湯 治七情郁結,痰涎如敗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五分) 濃樸(一錢二分) 紫蘇(一錢二分) 棗(一枚) 姜(三片)大川芎丸 消風壅,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

川芎(二兩) 薄荷(四兩)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 防風(二兩) 細辛(五錢)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小川芎丸 治膈上痰。

川芎(二兩) 大黃(二兩) 研末,皂角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神芎導水丸 治一切熱痰郁結。

黃芩(一兩) 黃連(五錢) 川芎(五錢) 薄荷(五錢) 大黃(一兩)滑石(四兩) 黑丑(二兩)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陳湯 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惡心頭眩。

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清氣化痰丸 治痰熱。

半夏 膽星 橘紅 枳實 杏仁 蔞仁 黃芩 茯苓(等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三錢。

半夏天麻白術湯 治痰厥頭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錢) 麥芽(三錢) 神曲(三錢) 白術(一錢) 蒼術(一錢)人參(一錢) 黃 (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天麻(六分) 干姜(三分) 黃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錢。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

半夏(一兩) 茯苓(一兩) 枳殼(五錢) 風化硝(二錢五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二錢。

卷三

結胸

結胸有五∶一為邪氣結胸,一為痰氣結胸,一為滯氣結胸,一為水氣結胸,其一則誤下之結胸也。

雖同一中脘痞懣,而受病不同,施治各異,倘一混投,為禍最烈,學人當明辨之。

邪氣結胸,不外因寒因熱。寒氣遏抑,則胃陽不通,故中脘痞滿,四肢倦怠,祛寒平胃散主之。風熱內郁,則胸脘煩悶,心神焦燥,梔子解郁湯主之。

祛寒平胃散(自制)炮姜(五分) 廣皮(一錢) 茅術(一錢) 濃樸(一錢) 佩蘭(一錢)歸身(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郁金(二錢) 佛手柑(五分)梔子解郁湯(自制)黑山梔(二錢) 栝蔞實(一個切) 連翹(二錢) 薄荷(一錢) 葛根(二錢)蘇梗(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郁金(二錢) 淡竹葉(二十張) 白茅根(五錢)痰氣結胸,當分燥濕。痰隨火升,壅于中脘,竹瀝滌痰湯主之。濕痰上泛,窒滯中都,香蘇二陳湯主之。

竹瀝滌痰湯(自制)川貝(二錢) 天竺黃(六分) 羚羊角(一錢五分) 桑皮(二錢) 栝蔞仁(四錢)石決明(八錢) 杏仁(三錢) 旋復花(一錢絹包) 淡竹瀝(半杯沖服) 姜汁(二滴沖服)香蘇二陳湯(自制)沉香(六分) 蘇子(二錢) 橘紅( 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枳殼(一錢) 濃樸(一錢) 杏仁(三錢) 郁金(二錢) 苡仁(四錢炒) 姜汁(二小匙沖服)滯氣結胸,癥有緩急,治分輕重,古人成法具在,按癥用藥,尤宜謹慎。

壯熱,神昏譫語,胸滿拒按,舌焦黑起刺,脈實有力,此為大結胸,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大黃(五錢酒洗) 芒硝(五錢) 枳實(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五分) 先將枳實、濃樸煎好,后入大黃,再后入芒硝,煎數沸。

發熱,譫語,便硬,胸痞拒按,舌焦黃,脈實有力,此為小結胸,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大黃(五錢酒洗) 濃樸(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先將濃樸、枳實煎好,后入大黃,約百沸。

結胸痞滿,按之則痛,脈來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黃連(五分) 蔞仁(五錢) 半夏(一錢五分) 水煎服。

結胸失下,以致胸中大實,元氣大虧,不下則脹滿而死,下之則元氣隨脫,所謂下亦死、不下亦死也。然于死中求活,須一面攻下,一面保真如黃龍湯一法,人參、大黃并用,用意雖佳,然究竟互相牽制,補者不補,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劑,俟藥力已達病所,隨后即服保納元氣之劑以收攝之。因自制承氣保真湯,十中可救三四。

承氣湯即大黃、芒硝、枳實、濃樸四味。先煎服,俟滯氣將動,隨服保真湯。

保真湯(自制)人參(三錢) 附子(二錢) 干河車(四錢) 當歸(三錢) 五味(一錢五分)菟絲子(八錢) 大棗(三枚) 姜(三片)水結胸,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或潮熱,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名水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大陷胸湯大黃五錢,先煎,去渣,入芒硝五錢,煎數沸,再入甘遂末一錢,溫服。

按此藥過于峻猛,萬不可輕投,予自制決壅順流湯,頗能于平穩中取效。

決壅順流湯(自制)大黃(三錢) 木通(三錢) 栝蔞實(一個) 濃樸(一錢) 青皮(一錢) 枳實(一錢) 瞿麥(二錢) 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

誤下之結胸,因邪未入陽明,下之太早,徒傷元氣,邪反乘虛而入,居于心胸之間,內既不能從腸胃而下,外又不能從肌表而出,逗留蘊結,胸脘痞滿,按之不痛;蓋無形之邪,非有形之滯,邪在心胸而不在胃也。

諸瀉心湯主之。其藥味分兩,當隨癥隨時謹慎加減。

誤下之結胸,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附子 大黃 黃連 黃芩誤下結胸,痞滿不痛,身寒而嘔,飲食不下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半夏 黃連 黃芩 甘草 人參 干姜 大棗誤下結胸,下利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心煩者,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甘草(倍用) 半夏 黃連 干姜 大棗

卷三

經曰∶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歧伯之對,極為詳明。后之論者,乃為瘧病皆起于少陽。緣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進而與陰爭則寒,退而與陽爭則熱,此解相沿已數百年。初閱之似亦近理,細思之頗為不然。蓋瘧有一日一作者,有間日一作者,有三日一作者,輕重懸殊,豈得謂之皆在少陽乎!且進而與陰爭,退而與陽爭,誰進之而誰退之,豈病之自為進退乎!當其寒也,鼓頷戰栗,固屬病進。及其熱也,譫語神昏,豈得謂之病退乎!細繹經文,乃恍然大悟。經曰∶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間,邪氣與衛氣并居。此明明說暑熱之氣先入于內,后受風寒,包裹熱邪,是熱邪在里,寒邪在外也。及其與衛氣同發,先發在外之寒邪,故先寒。次發在內之熱邪,故后熱。至得汗之后,風熱漸解,故寒熱俱平。則有寒有熱,乃邪之循序而發,而非進與陰爭、退與陽爭,斷斷然矣。其一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衛也。經曰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內外相搏,是以日作。此言衛氣行于人身,一日一周,邪氣與衛氣同行,故瘧亦一日一作也。其間日一作者何也?邪在營也。經曰∶邪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邪氣在于營分,則雖衛氣獨發,而邪氣在內,不與之并行,更歷一周,而邪氣始與衛氣相遇,故瘧亦間日一作也。其三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腑也。經曰∶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芍酥簧恚尚l而營,由營而腑,自表及里,自有一定次第。邪氣在腑,已入第三層,故瘧亦三日一作也。治之之法,當先投辛溫,解其外裹之寒;更進辛涼,清其內蘊之熱;俾得邪從汗出,而病可霍然。至于在營在腑,按經投劑,方有端緒。雄于前賢,無能為役,何敢自矜獨得,妄議古人;然釋經辨癥,不得不細細推敲,誰謂醫為小道,《內經》易讀乎!初發寒邪,宜辛溫解散,辟寒散主之。

辟寒散(自制)川芎(八分) 防風(一錢) 白芷(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羌活(一錢) 秦艽(一錢) 枳殼(一錢) 蘇梗(一錢) 姜(三大片)次發熱邪,宜辛涼解散,清暑散主之。

清暑散(自制)薄荷葉(二錢) 青蒿梗(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淡竹葉(二十張)寒熱俱重,體盛脈實者,交加散主之。虛人禁用。

交加散(自制)附子(七分) 石膏(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廣皮(一錢)連翹(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藿香(一錢) 姜皮(八分) 荷葉(一角)瘧邪在營,間日一作者,和營雙解散主之。

和營雙解散(自制)當歸(二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防風(一錢) 薄荷(一錢) 蘇梗(一錢) 姜皮(八分) 河井水煎服。

大瘧在腑,三日一作者,返正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浮市| 青海省| 双辽市| 邹城市| 湘乡市| 洛阳市| 社旗县| 南昌市| 罗源县| 宁陵县| 新余市| 攀枝花市| 新宁县| 乌海市| 许昌县| 托克托县| 连南| 屏东县| 辉南县| 广河县| 满城县| 嘉祥县| 南陵县| 华安县| 建宁县| 喀喇沁旗| 墨脱县| 甘洛县| 肥乡县| 刚察县| 上思县| 连平县| 兰溪市| 恩平市| 敦化市| 雅江县| 客服| 丹棱县| 依安县| 大渡口区|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