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咳嗽

經(jīng)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可知心肝脾腎四經(jīng),各有咳嗽之癥,不過假途于肺耳。

只此二語,度盡金針。后人不明此義,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從肺治,又安怪其效者少,而不效者多耶!茲將肺臟之咳,詳列于前;心肝脾腎之咳,條載于后;庶幾辨證則了然無疑,施治則知所措手矣。

肺熱而咳,上焦微喘,肌表漫熱,口燥咽干者,玉環(huán)煎主之。

玉環(huán)煎(自制)玉竹(四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石斛(三錢) 貝母(二錢) 蔞皮(三錢) 蛤粉(四錢) 梨汁(半杯沖服)肺寒而咳,乃水邪射肺,水冷金寒,咳吐痰沫,胸脘作懣,肌膚懔冽者,姜桂二陳湯主之。

姜桂二陳湯(自制)炮姜(五分) 桂枝(五分)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葶藶子(二錢)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肺虛而咳,肌表微熱,神倦氣短,不時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濟生丹主之。

保肺濟生丹(自制)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沙參(四錢) 五味(五分)玉竹(三錢) 女貞子(二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貝母(二錢) 茜草根(二錢)杏仁(三錢) 藕(三兩切片煎湯代水)虛之甚者,火升體羸,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為碎金不鳴,癥極危險,金水濟生丹主之。

金水濟生丹(自制)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生地(五錢切) 人參(一錢) 沙參(四錢)龜版(八錢) 玉竹(三錢) 石斛(三錢) 茜草根(二錢) 蔞皮(三錢) 山藥(三錢)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淡竹葉(十張) 雞子清(一個) 藕(三兩煎湯代水)肺實而咳,胸脘喘滿,時吐稠痰,降氣和中湯主之。

降氣和中湯(自制)蘇子(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海石(三錢) 蔞仁(四錢) 萊菔子(二錢)芥子(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桑皮(二錢) 貝母(二錢)杏仁(三錢) 姜汁(兩小匙沖服)實之甚者,痰氣閉結,語音不出,此為塞金不鳴,金牛湯主之。

金牛湯(自制)郁金(二錢) 牛蒡子(三錢炒研) 芥子(一錢) 陳麻黃(四分蜜水炙) 栝蔞皮(三錢) 蘇子(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半夏(一錢) 桑皮(二錢) 枇杷葉(二張刷去毛蜜炙)嗜酒太過,傷肺而咳者,加減葛花湯主之。

加減葛花湯(自制)葛花(二錢) 雞 子(三錢) 花粉(二錢) 石斛(三錢) 沙參(四錢)麥冬(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苡仁(四錢) 橘紅(二錢) 貝母(二錢) 杏仁(二錢)橄欖(二枚打碎陳者亦可用)風痰入肺,久經(jīng)吼咳者,鵝梨湯主之。

鵝梨湯(自制)鵝管石(五分 研) 陳麻黃(五分蜜炙) 當歸(一錢五分) 蘇子(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蔞仁(四錢) 桑葉(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貝母(二錢)杏仁(三錢) 梨汁(兩大匙沖服) 姜汁(兩小匙沖服)肺氣壅塞,致成肺癰,咳吐膿痰,氣甚腥穢者,石花湯主之。

石花湯(自制)白石英(三錢 研) 合歡花(二錢) 鮮百部(四錢) 沙參(四錢) 麥冬(一錢五分)貝母(二錢) 桑皮(二錢)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茯苓(二錢) 苡仁(四錢) 淡竹葉(十張) 金絲荷葉(二張去背上白皮)肺葉痿敗,喘咳夾紅者,白膠湯主之。

白膠湯(自制)嫩白芨(四錢研末) 陳阿膠(二錢) 沖湯調服。

心經(jīng)之咳,痰少心煩,夜不成寐,玄妙散主之。

玄妙散(自制)玄參(一錢五分) 丹參(三錢) 沙參(四錢) 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桔梗(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朱砂拌)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夜合花(二錢) 淡竹葉(十張) 燈芯(三尺)肝經(jīng)之咳,痰少脅痛,易怒頭眩,丹青飲主之。

丹青飲(自制)赭石(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青黛拌) 杭菊(二錢) 石斛(三錢) 潼蒺藜(三錢)白蒺藜(三錢) 沙參(四錢) 桑葉(一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旋復花(一錢絹包)脾經(jīng)之咳,胸懣痰稠,食少體倦,術米湯主之。

術米湯(自制)當歸(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苡米(八錢) 半夏(一錢五分)橘紅(一錢) 萊菔子(二錢) 海石(三錢) 杏仁(三錢) 蔞仁(四錢) 姜汁(兩小匙沖服)腎經(jīng)之咳,或嗆或喘,痰味咸而有黑花者,山虎湯主之。

山虎湯(自制)蛤蚧尾(一對酒洗) 生地(四錢切片蛤粉炒) 麥冬(一錢五分)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人參(二錢) 沙參(四錢) 沉香(五分)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人乳(半杯沖服) 姜汁(兩滴沖服)

卷三咳嗽

五臟傳腑之咳

經(jīng)曰∶五臟咳久,傳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傳于胃。胃受邪則水谷不安,故發(fā)嘔。長蟲常處胃中,嘔甚則胃氣逆而不降,故長蟲亦隨氣而出也。加味二陳湯主之。

加味二陳湯(自制)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苡仁(四錢)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蘇梗(一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 姜(三片)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膽為清凈之腑,肝邪中之,則膽不安,而汁內沸,故所嘔皆苦水。西清湯主之。

西清湯(自制)桂枝(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姜汁炒) 蘇子(一錢五分)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蒺藜(三錢) 郁金(二錢) 姜(三片)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肺與大腸,庚辛金也。風陽外爍,肺熱移于大腸,更兼風入空竅,宜其咳而遺矢矣。當培土化熱,兼以熄風,回風養(yǎng)臟湯主之。

回風養(yǎng)臟湯(自制)沙參(四錢) 蘇子(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前胡(一錢) 桑葉(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苡仁(四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 荷葉蒂(一枚)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下口接大腸之上口,小腸化則大腸通,小腸咳則氣達于大腸,故下焦之濁氣不時宣泄也。潔宮湯主之。

潔宮湯(自制)沙參(四錢) 茯神(二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歸身(二錢) 麥冬(二錢) 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術(一錢) 砂仁(一錢) 姜(三片)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膀胱為津液之腑,咳則氣不能禁而遺溺也。加味茯菟湯主之。

加味茯菟湯(自制)茯苓(三錢) 菟絲(四錢) 杜仲(三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術(一錢) 杏仁(三錢) 核桃肉(二枚過口)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飲食。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久咳則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為五臟六腑之本也。關于肺者,咳必動肺,面浮氣逆,皆肺病也。通理湯主之。

通理湯(自制)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苡仁(四錢) 枳殼(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濃樸(一錢) 青皮(一錢) 桑皮(二錢) 砂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姜(三片)先生批《醫(yī)學心悟》云∶“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癥。治喘之法,不過一降一納盡之。上焦之有余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肅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納之,使歸其窟宅,而根本之園地固矣。”先生所批,較葉香巖所謂實喘在肺、虛喘在腎之意,更為明顯。祖怡注。

卷三咳嗽

五臟傳腑之咳

補肺湯 治肺虛咳嗽。

人參(一錢) 黃 (二錢) 五味(五分) 紫菀(一錢) 桑皮(二錢) 熟地(三錢) 入蜜少許和服。

補肺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咳無津液而氣哽者。

阿膠(一兩五錢) 馬兜鈴(一兩) 甘草(一兩) 牛蒡子(一兩) 杏仁(七錢) 糯米(一兩) 水煎分溫服。

百合固金湯 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

生地(一錢) 熟地(三錢) 元參(一錢) 貝母(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百合(三錢) 水煎服。

紫菀湯 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

紫菀(二錢) 知母(一錢) 貝母(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五味子(十二粒) 阿膠(二錢蛤粉拌炒) 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 蓮子肉(十粒去心)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成勞,咳嗽,聲嘎不出。

秦艽(一錢) 柴胡(一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紫菀(一錢)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鱉甲(一錢五分) 水煎服。

黃 鱉甲散 治男女虛勞客熱,五心煩熱,四肢倦怠,咳嗽咽干,自汗食少,日晡發(fā)熱。

黃 (五錢) 鱉甲(五錢) 桑皮(三錢五分) 秦艽(五錢) 紫菀(三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五分) 知母(三錢五分)地骨皮(三錢) 白芍(三錢五分) 天冬(五錢) 肉桂(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 甘草(三錢五分) 生地(三錢五分) 每用一兩,水煎服。一方加姜三片。

蓁艽鱉甲散 治風勞骨蒸,午后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shù)。

秦艽(一錢五分) 鱉甲(三錢) 地骨皮(二錢) 柴胡(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青蒿(五葉) 烏梅(一個) 當歸(一錢五分) 水煎服。汗多加黃 二錢。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

半夏(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濃樸(一錢) 橘紅(一錢) 當歸(二錢) 甘草(五分) 沉香(五分) 水煎服。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白果(二十一粒) 麻黃(四分) 半夏(一錢) 款冬花(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桑皮(二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咳血方 治咳嗽痰血。

青黛 蔞仁 海石 山梔 訶子肉 杏仁(各等分) 蜜為丸,噙化。

獨勝散 治多年咳嗽,肺痿咯血。

白芨 研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糯米湯下。

清咽太平丸 治膈上有火,早間咯血,兩頰常赤,咽喉作痛不清。

薄荷(十兩) 川芎(二兩) 防風(二兩) 犀角(二兩) 柿霜(二兩)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犀角地黃湯 治肝胃火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及陽毒發(fā)斑。

生地(一兩五錢) 犀角(一錢) 赤芍(一兩) 丹皮(二錢) 每服五錢。

桑皮等汁十味煎 治咳嗽經(jīng)久,將成肺痿,乍寒乍熱,唾涕稠粘,喘息氣上,唇干吐血。

桑皮汁(一升) 地骨皮汁(三升) 麥冬汁(二升) 生地汁(五升) 生葛汁(三升)淡竹瀝(三升) 生姜汁(一升) 白蜜(一升) 棗膏(一升) 牛酥(三合)共熬成膏,每服五錢。

二陳湯 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清肺飲 治痰濕久留,咳嗽氣逆。

杏仁(二錢)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橘紅(一錢) 五味子(五分) 姜(三片)金沸草散 治肺經(jīng)傷風,頭目昏痛,咳嗽痰多。

金沸草(一錢絹包) 前胡(一錢) 細辛(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百花膏 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

川百合 款冬花(等分) 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卷三

痰飲

痰飲者,先生痰而后停飲,積水為病也。人非水谷不能生活,然水氣太盛,不能流行,則病亦叢生。論者謂人身所貴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處,穢積聚,水道日隘,橫流旁溢,必順其性,因其勢而利導之,庶得免乎泛濫,此說是矣。然謂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于瘀蓄,則竊以為不然。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圣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變?yōu)樘碉嬛怼G彝o嬛耍鶉I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黃,或酸或腐,動輒盈盆,天一之水,顧若此之賤且多乎!蓋水谷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勢下趨,由小腸而膀胱,乃氣化而出,無所為飲也。惟脾有積濕,胃有蘊熱,濕與熱交蒸,脾胃中先有頑痰,膠粘不解,然后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趨于下,日積月累,飲乃由是而成。又況嗜茶太過者,濕傷脾;嗜酒太過者,熱傷胃;過嗜生冷者,寒傷脾胃;各各不同。而于是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遂由淺入深,而釀成痼疾矣。其見癥與治法,均列于后。

卷三痰飲

痰飲

痰飲者,水從胃出,下走腸間,轆轆有聲,胸中微痞,頭目作眩,桂術二陳湯主之。

桂術二陳湯(自制)桂枝(八分) 白術(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枳實(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姜(三片)此方以苓桂術甘、二陳去甘草,以桂枝開太陽,以白術健脾土,治痰飲之本也。去甘草者,欲其速,不欲其緩,欲其通、不欲其滿也。姜所以佐桂,枳所以佐橘。車前、澤瀉、牛膝所以導水氣下行,不嫌其涼者,有姜、桂在焉。祖怡注。

卷三痰飲

懸飲

懸飲者,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脅乃肝膽之位,水氣在脅,則肝氣拂逆,而肺金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咳而引痛也。椒目栝蔞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扶绥县| 大埔区| 秭归县| 大安市| 马鞍山市| 南安市| 灵武市| 高淳县| 桐城市| 湛江市| 元氏县| 武强县| 阿合奇县| 梅州市| 余江县| 新河县| 白河县| 河南省| 朔州市| 阿图什市| 太仓市| 泽普县| 九台市| 绥宁县| 连城县| 上饶市| 定日县| 共和县| 陇南市| 张家川| 奇台县| 仙桃市| 镇康县| 江孜县| 芮城县| 邹平县| 安多县| 康马县| 雅江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