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漏者,鼻如淵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風也,火也,寒也。鼻為肺竅,司呼吸以通陽,賊風侵入,隨吸入之氣上徹于腦,以致鼻竅不通,時流清涕,此風傷之腦漏也。陽邪外鑠,肝火內燔,鼻竅半通,時流黃水,此火傷之腦漏也。冬月祁寒,感冒重陰,寒氣侵腦,鼻竅不通,時流濁涕,此寒傷之腦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異。宜隨證辨之。
風傷腦,桑菊愈風湯主之。
桑菊愈風湯(自制)桑葉(三錢) 杭菊(三錢) 蔓荊子(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枳殼(一錢) 川貝(二錢) 杏仁(三錢) 川芎(八分) 黑芝麻(一撮)火傷腦,清肝透頂湯主之。
清肝透頂湯(自制)羚羊角(一錢五分) 夏枯草(二錢) 石決(八錢) 丹皮(一錢五分) 元參(一錢)桔梗(一錢) 蟬衣(一錢五分) 桑葉(二錢) 薄荷(一錢) 陳橄欖(二枚) 寒傷腦,通陽圣化湯主之。
通陽圣化湯(自制)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香附(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 羌活(一錢)白芷(五分酒蒸) 辛夷(一錢切) 天麻(六分) 紅棗(五枚) 姜(三片)
卷二
鼻衄
鼻衄一證,與吐血不同。吐血者,陰分久虧,龍雷之火犯肺,日受熏灼,金氣大傷,其來也由漸,其病也最深,故血從口出,而不從鼻出。鼻衄之證,其平日肺氣未傷,只因一時肝火蘊結,驟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上行,故血從鼻出,而不從口出。每見近來醫家,因方書犀角地黃湯條下,有統治吐血、衄血之語,一遇鼻衄,即以犀角地黃湯治之,究竟百無一效,此其弊在拘執古方,不明經絡。蓋犀角地黃,多心腎之藥,用以治肝肺,宜其格不相入矣。予自制豢龍湯一方,專治鼻衄,無不應手而效,數十年歷歷有驗,可知醫道當自出手眼,辨證察經,不可徒執古方也。
豢龍湯(自制)羚羊角(一錢五分) 牡蠣(四錢) 石斛(三錢) 南沙參(四錢) 麥冬(一錢五分青黛少許拌) 川貝母(二錢去心研) 夏枯草(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黑荊芥(一錢)薄荷炭(一錢) 茜草根(二錢) 牛膝(二錢) 茅根(五錢) 藕(五大片)
卷二
齒牙出血
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此知血生于中焦,而主于心,故五臟各有守經之血,而六腑則無之。其散于脈內者,隨沖任督三經,遍行經絡。其散在脈外者,周流于肌腠毛皮之間。凡吐血、衄血,牙齦齒縫出血,皆散在經絡之血,涌而上決者也。近人謂巨口吐紅,及牙齦齒縫出血者,謂之胃血,此說大謬。蓋胃為外腑,職司出納,為水谷蓄泄之要區,其中并無一絲一點之血。即牙宣出血一癥,不過胃火熾盛,肉不附骨,故血熱而上涌。其牙不宣而出血者,乃陰虛陽亢,龍雷之火沖激胃經所致。湖州錢左,患齒縫出血,牙并不宣,多則血流盈盞,晝夜十余次,面紅目赤,煩擾不安,為制蒼玉潛龍湯,連服十余劑而愈。
蒼玉潛龍湯(自制)生地(四錢) 龜版(六錢) 石膏(三錢) 龍齒(二錢) 石斛(三錢) 花粉(二錢)丹皮(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五分) 沙參(四錢) 白芍(一錢五分) 藕(三兩) 茅根(五錢與藕同煎湯代水)
卷二
關格
關格一證,所系最大,《靈、素》諸書及秦越人、張長沙,俱皆論列,而未有成方;后起諸賢,又絕無論及此證者。迨云歧子謂陰陽易位,病名關格。所傳九方,動輒腦、麝、硝、黃、皂角,非開透,即劫奪,奄奄將斃之人,其能堪此乎!是有方不如無方,醫學中反添一重魔劫矣。《素問》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在太陽;三盛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在少陰;三盛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經絡分明,言言典要,而惜乎治法不傳也。秦越人發為陰乘陽乘之論,乃合寸尺之脈并言之。寸上過位,入魚際為溢;尺下過位,入尺澤為復;此陰陽之偏,各造其極,最為精當,而惜乎治法不傳也。
張長沙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又曰∶心脈洪大而長,則關格不通。又謂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凡三言之。其曰在寸為格,在尺為關者,乃言陰陽不相榮也。其曰心脈洪大而長,則關格不通者,言五志不安,營衛虧損,孤陽獨發,故上下不通也。曰趺陽脈伏而澀者,乃胃氣敗壞之明征也。察脈論證,更為詳盡,而惜乎治法不傳也。至西江喻氏,力講調和營衛,不偏陰,不偏陽,聽胃氣之自為敷布,不問其關于何而開,格于何而通,一惟求之于中,握樞而運,以漸透于上下,營氣通則加意于營,衛氣通則加意于衛,因立進退黃連湯二方,又立資液救焚湯一方,以為標準,此與云歧子之九方,霄壤懸殊矣。而愚則以為所重者尤在于上。茍在上之格者能通,則在下之關者亦無不通。嘗見患此證者,多起于憂愁怒郁,即富貴之家,亦多有隱痛難言之處,可見病實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則胃氣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漸便溺艱難。此緣心肝兩經之火煎熬太過,營血消耗,郁蒸為痰;飲食入胃,以類相從,谷海變為痰藪,而又孤陽獨發,氣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格與關皆為逆象,惟治之以至和,導之以大順,使在上者能順流而下,則在下者亦迎刃而解矣。故于調養營衛之中,平肝理氣,此一法也。于調養營衛之中,和胃化痰,亦一法也。于調養營衛之中,兼清君相之火,又一法也。關格既成,本難施治,但仁人孝子必不忍坐視危亡,欲于死中求活,非精心研究不可。續制四方,以備參酌。
肝氣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歸桂化逆湯主之。
歸桂化逆湯(自制)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青皮(一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五分)郁金(二錢) 合歡花(二錢) 蒺藜(四錢) 牛膝(二錢) 玫瑰花(五分) 木香(五分) 紅棗(五枚) 降香(五分)方以歸桂化逆名,歸、桂為主藥無疑矣。以歸、芍、紅棗養其血,即以合歡、郁金、玫瑰解其郁,以青皮、蒺藜、木香、降香利其氣,又以茯苓、牛膝引之下達,治格而亦顧及關矣。祖怡注。
痰氣上逆,食入嘔吐,人參半夏湯主之。
人參半夏湯(自制)人參(二錢) 半夏(三錢) 廣皮(一錢) 茯苓(二錢) 當歸(二錢)沉香(五分) 郁金(二錢) 砂仁(一錢) 佩蘭(一錢) 苡仁(四錢) 牛膝(二錢) 佛手(五分) 白檀香(五分)此方亦所以治格。以人參、當歸顧氣血,以茯苓、苡仁、牛膝,引之下行;以半夏、陳皮利痰,以佩蘭、郁金、砂仁、佛手、沉香、檀香通氣。前法輕而此方較重,彼重用肉桂,此重用人參,意同而法自異也。祖怡注。
孤陽獨發,阻格飲食,甚則作呃,和中大順湯主之。
和中大順湯(自制)人參(二錢) 白芍(一錢) 丹皮(二錢) 柏仁(二錢) 潼蒺藜(三錢)麥冬(二錢) 赤芍(一錢) 白蒺藜(三錢) 丹參(三錢) 生地(四錢) 赭石(三錢 研) 合歡花(二錢) 竹瀝(兩大匙沖服) 姜汁(二滴沖服)此方有人參、麥冬養胃家之氣陰,益以生地、白芍配獨發之孤陽。丹參、柏仁養心血,丹皮、赤芍清心肝。合歡開心,赭石鎮逆,竹瀝、姜汁豁痰,潼白蒺藜補腎疏肝。仍著重治格,而大利于開關。前方重用香藥,此方則重用潤藥。祖怡注。
二氣雙調飲,通治關格。
二氣雙調飲(自制)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歸身(二錢) 枸杞(三錢) 干蓯蓉(三錢) 牛膝(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砂仁(一錢) 青皮(一錢五分蜜水炒) 沉香(五分人乳磨沖)所謂二氣者,陰陽也。所謂雙調者,不偏陽不偏陰也。人參、茯苓、山藥偏于陽,人乳、歸身、枸杞、蓯蓉偏于陰,有沉香、砂仁、陳皮、青皮以和之,通治關格,此其所以為雙調也。祖怡注。
卷二關格
附∶關格門諸方
喻氏進退黃連湯 平調營衛,不偏陰,不偏陽,所謂運中樞以聽其進退也。
黃連(八分姜汁炒) 炮姜(八分) 人參(一錢五分人乳拌蒸) 桂枝(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姜制) 大棗(二枚) 進法本方諸藥俱不制,水三鐘,煎一半,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每早加服附桂八味丸三錢。
資液救焚湯 治五志厥陽之火。
生地(二錢取汁) 麥冬(二錢取汁) 人參(一錢五分人乳拌蒸) 炙甘草(一錢) 阿膠(一錢) 胡麻仁(一錢炒研) 柏子仁(七分) 五味子(四分) 紫石英(一錢) 寒水石(一錢) 生犀汁(二分磨) 滑石(一錢二分敲碎不為末) 生姜汁(二茶匙) 除四汁及阿膠共八味,用名山泉水四鐘,緩火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膠,再緩火略煎至膠烊化,斟出,調牛黃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熱服。空朝先服附桂八味丸三錢。
卷二關格
附∶云歧子九方
(此等方法斷不可用,錄之以為鑒戒。)柏子仁方人參 半夏 茯苓 陳皮 柏仁 甘草 麝香 郁李仁 姜(三片)人參散人參 麝香 冰片 甘草湯調服既濟丸附子 人參 麝香檳榔益氣湯檳榔 人參 白術 當歸 黃 陳皮 升麻 甘草 柴胡 枳殼 生姜 煎服。
木通二陳湯木通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殼 生姜煎服。
導氣清利湯豬苓 澤瀉 白術 人參 甘草 木通 梔子 茯苓 檳榔 枳殼 大黃 濃樸 麝香 黑牽牛廣皮 半夏 藿香 柏仁 生姜煎服。
加味麻仁丸大黃 白芍 濃樸 當歸 杏仁 麻仁 檳榔 木香 枳殼 蜜為丸。
皂角散大皂角 燒存性,研細末,以豬脂一兩調服。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樸硝、桃仁、燈芯,茶服。
大承氣湯大黃 芒硝 枳實 濃樸以上九方,只圖取快目前,罔顧削伐元氣。然此等藥入口,輕者增劇,劇者立斃,究竟目前亦不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