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正湯(自制)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炮姜(五分) 葛根(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青皮(一錢)大瘧日久,正氣虛而邪未解者,斑龍托里湯主之。
斑龍托里湯(自制)陳鹿膠(一錢五分角霜炒) 制首烏(二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黨參(四錢)蘇梗(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姜(三片)冬令受寒,伏藏于腎,春夏舉發,寒變為熱,先熱后寒,名曰溫瘧,清正散主之。
清正散(自制)青蒿梗(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廣皮(一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茅根(五錢)肺素有熱,陽氣盛而不衰,故但熱而不寒,令人消爍脫肉,名曰癉瘧,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自制)玉竹(四錢) 花粉(二錢)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石斛(三錢)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梨(三大片)
卷三瘧
附∶瘧癥門諸方
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身熱不寒,骨節煩疼,渴而作嘔。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蜀漆散 治瘧之寒多熱少者。
蜀漆(燒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研為末,未發前漿水服半錢。
牡蠣湯 治牝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二兩)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煎取二升,分溫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發渴者,亦治勞瘧 。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大棗(十二枚) 生姜(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溫服。
柴胡桂姜湯 治瘧寒多微熱,或但寒不熱。
柴胡(八兩)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花粉(四兩)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溫服。
鱉甲煎丸 治久瘧結為 瘕,名曰瘧母。
鱉甲(十二分) 烏扇(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三分) 石葦(三分去毛) 濃樸(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人參(一分) 虻蟲(五分) 阿膠(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納鱉甲于中,先煮極爛,取汁和藥末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枝黃芩湯 和法中兼解表熱。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四錢五分) 人參(四錢五分) 甘草(四錢五分) 半夏(四錢) 石膏(五錢) 知母(五錢) 桂枝(一錢) 水煎,分溫服。
人參柴胡引子 和法中略施攻里。
人參 柴胡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白芍(各等分) 每用三錢,加生姜一片煎服。
柴樸湯 治瘧起于暑濕,兼有食滯者。
柴胡(一錢) 獨活(一錢) 前胡(一錢) 黃芩(一錢) 蒼術(一錢)濃樸(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藿香(二錢)甘草(三分) 姜(三片)祛瘧散 治瘧表里之邪已透,而中氣虛弱者。
黃 (一錢六分)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砂仁(一錢)草果(五分) 陳皮(一錢) 五味(五分) 甘草(五分) 烏梅(二枚) 棗(二枚)姜(三片)二術柴胡湯 統治諸瘧,視其表里寒熱之輕重,酌量加減。
白術(一錢) 蒼術(一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小柴胡湯 治少陽瘧,量病加減。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棗(二枚)姜(三片)半夏散 治痰瘧熱多寒少,頭痛作吐,面色帶赤者。
半夏(一分) 藿香(一分) 羌活(一分) 川芎(一分) 牽牛(半分) 研細末,每用三錢,食后白湯調下。
四獸飲 治久瘧脾胃虛弱,痰氣不清。
黨參(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甘草(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烏梅(二枚) 草果(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常山飲 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瘧本不可截止,姑錄三方,不過明古有是法耳。
常山(二錢酒炒) 草果(一錢煨) 檳榔(一錢)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烏梅(一個)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日未出面東空心溫服。
截瘧七寶飲 治實瘧久發不止。
常山 草果 檳榔 青皮 濃樸 陳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于當發之早,面東空心溫服。
二十四味斷瘧飲 治久瘧。
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陳皮 青皮 川芎 枳殼 柴胡 黃芩 荊芥 白芷 人參 紫蘇 蒼術 白術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烏梅(各等分) 每用一兩姜三片。棗二枚,煎發日早服。
卷三
黃癉
經曰∶面目發黃,小溲赤澀,安靜嗜臥者,黃癉也。此系脾有積濕,故倦怠嗜臥;胃有積熱,故發黃溺赤。但濕郁內生,熱邪外感,故內經有開鬼門、潔凈府之法。開鬼門者,開其腠理,使熱邪從肌表出也;潔凈府者,瀉其膀胱,使濕邪從小便出也。然外感之熱,可從汗解,若陽明內蘊之熱,發汗則劫陰,而內熱更甚,只宜清胃熱,利脾濕,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至于陽黃、陰黃、谷癉、酒癉、女勞癉,種種不同,見證旋治,條列于后。
卷三黃癉
陽黃
面目發黃,口燥而渴,小溲赤澀,胃火熾盛,濕熱熏蒸,是為陽黃,導黃湯主之。
導黃湯(自制)葛根(二錢) 花粉(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木通(二錢)茵陳(三錢) 萆 (二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卷三黃癉
陰黃
面目發黃,身冷不渴,小便微黃而利,此為陰黃,茵陳術附湯主之。
茵陳術附湯(自制)茵陳(三錢) 白術(二錢) 附子(一錢) 茯苓(二錢) 當歸(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砂仁(一錢) 苡仁(八錢) 姜皮(八分)
卷三黃癉
谷癉
谷癉者,脾胃不和,食谷則眩,谷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濕熱入于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癉,和中茵陳湯主之。
和中茵陳湯(自制)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廣皮(一錢) 濃樸(一錢)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茅術(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茵陳(三錢) 萆 (二錢) 車前(二錢) 生谷芽(二錢) 熟谷芽(二錢) 生苡仁(五錢) 熟苡仁(五錢煎湯代水)
卷三黃癉
酒癉
酒癉者,平日嗜飲,濕火熏蒸,面目發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雖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澀,茵陳玉露飲主之。
茵陳玉露飲(自制)茵陳(三錢) 玉竹(三錢) 石斛(三錢) 花粉(二錢) 葛根(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萆 (二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卷三黃癉
女勞癉
女勞癉者,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而時溏。此因血瘀不行,積于膀胱少腹,故仲景用硝石礬石散,峻攻其瘀,自極精當。但今人之體質,遠不逮古人,若復峻攻,更傷元氣。擬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桃花化濁湯主之。
桃花化濁湯(自制)桃仁(二錢) 紅花(五分) 牛膝(二錢) 延胡索(一錢) 歸尾(一錢五分)赤芍(一錢) 丹參(二錢) 茵陳(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降香(五分) 血余灰(一撮)
卷三黃癉
女勞癉
大黃梔子湯 治黃癉熱甚脈實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 治黃癉濕熱俱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