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小茵陳湯 治發黃,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 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干姜(二兩五錢) 水煎,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 治服茵陳附子湯,癥未退及脈伏者。

茵陳(一兩五錢) 吳萸(一兩) 當歸(一兩) 附子(一枚) 木通(一兩)干姜(一兩) 水煎,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 治身黃,脈沉細數,身熱而手足寒,嘔喘,煩躁不渴者。

茵陳(一兩) 橘皮(一兩) 生姜(一兩) 白術(一兩)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 治發黃,脈沉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茵陳(一兩) 茯苓(一兩) 桂枝(一兩) 豬苓(一兩) 滑石(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如脈未出加當歸。

梔子大黃湯 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煮二升分溫服。

白術湯 治酒癉因下后變為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

白術(一錢) 桂心(五分) 枳實(一錢) 豆豉(三錢) 葛根(二錢) 杏仁(二錢) 甘草(五分炙) 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色癉。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白術(一錢) 黃 (二錢)白芍(一錢) 扁豆(三錢) 紅棗(二枚) 姜(五片)小菟絲子丸 治女勞癉。

石蓮肉(二兩) 茯神(一兩) 菟絲子(五兩) 山藥(三兩) 共研末,山藥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 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茵陳(二錢) 茯苓(二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陳皮(一錢) 蒼術(一錢) 黃連(五分) 山梔(一錢) 秦艽(一錢) 防己(一錢) 葛根(二錢) 水煎服。

參術健脾湯 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不思。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陳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當歸秦艽散 治五癉,口淡,咽干,倦怠,發熱,微冷。

白術(一錢) 茯苓(二錢) 秦艽(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白芍(一錢) 熟地(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曲(三錢炒) 甘草(五分) 姜(三片)茵陳附子干姜湯 治寒涼藥服多,變陰黃者。

附子(一錢) 干姜(一錢) 茵陳(二錢) 草蔻(一錢) 白術(一錢) 枳實(一錢) 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姜(五片)一清飲 治癉癥發熱。

柴胡(一錢) 赤苓(二錢) 桑皮(二錢)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紅棗(二枚) 姜(三片)青龍散 治風氣傳化,氣不得泄,郁熱煩渴,面目發黃,引飲。

地黃(二錢) 仙靈脾(二錢) 防風(二錢) 荊芥(一兩) 何首烏(三錢)研末,每服三錢。

小柴胡加梔子湯 治邪熱留于半表半里而發黃者,仍以和其表里為法。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卷三

三消

上消者,肺病也。肺氣焦滿,水源已竭,咽燥煩渴引飲不休,肺火熾盛陰液消亡,當于大隊清潤中,佐以滲濕化痰之品。蓋火盛則痰燥,其消爍之力,皆痰為之助虐也,逢原飲主之。

逢原飲(自制)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南沙參(四錢) 北沙參(三錢) 胡黃連(五分) 石斛(三錢) 玉竹(三錢) 蛤粉(四錢) 貝母(二錢) 茯苓(三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梨汁(半杯沖服)中消者,胃病也。胃為谷海,又屬燥土,痰入胃中,與火相乘,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爍,經所謂除中,言常虛而不能滿也。宜清陽明之熱,潤燥化痰,祛煩養胃湯主之。

祛煩養胃湯(自制)鮮石斛(五錢) 石膏(四錢) 天花粉(三錢) 南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玉竹(四錢) 山藥(三錢)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蔗(三兩煎湯代水)下消者,腎病也。坎之為象,一陽居于二陰之中。腎陰久虧,孤陽無根據,不安其宅,于是飲一溲一,或飲一溲二,夾有濁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急宜培養真陰,少參以清利,烏龍湯主之。

烏龍湯(自制)元武版(八錢) 生地(六錢) 天冬(二錢) 南沙參(四錢) 蛤粉(四錢)女貞(二錢) 料豆(三錢) 山藥(三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車前(二錢) 藕(三兩煎湯代水)

卷三三消

附∶消渴門諸方

金匱腎氣丸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溲一。

地黃(八兩) 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牛膝(三兩) 車前(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文蛤散 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 研為末,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葉黃 湯 治消渴癥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錢) 黃 (二錢) 麥冬(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 石膏(三錢) 半夏(一錢) 竹葉(一錢) 凈水煎服。

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煩躁。

生地 熟地 人參 黃 天冬 麥冬 枳殼 石斛 澤瀉甘草 枇杷葉(各等分) 每服五錢,食遠服。

白術散 治虛熱而渴。

人參(一兩) 白術(一兩) 茯苓(一兩) 甘草(一兩) 五味(三錢)柴胡(三錢) 葛根(二兩) 藿香(一兩) 木香(一兩)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黃 湯 治心移熱于肺,為肺消,飲少溲多。

黃 (三兩) 五味(二兩) 人參(二兩) 麥冬(二兩) 桑皮(二兩) 熟地(一兩五錢) 枸杞(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熱移于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麥門冬飲子人參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麥冬(各等分) 姜水煎服。

豬肚丸 治強中消渴。

黃連(四兩) 粟米(四兩) 花粉(四兩) 茯神(四兩) 知母(二兩)麥冬(二兩) 地黃(四兩) 葛根(二兩) 研細末,將大豬肚一個洗凈,入末藥于內,以麻線縫好,煮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加煉蜜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門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冬(一兩五錢) 土瓜根(一兩五錢) 栝蔞根(一兩五錢) 熟地(一兩五錢) 知母(一兩五錢) 蓯蓉(一兩五錢) 五味(一兩) 鹿茸(一架) 澤瀉(一兩五錢) 雞內金(三具) 牡蠣(二兩) 苦參(一兩)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豬腎薺 湯 治消中,小便數。

豬腎(二枚) 薺 (三兩)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兩)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 知母(二兩) 葛根(二兩) 黃芩(二兩) 磁石(二兩) 天花粉(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下藥,煮至五升,分溫服。

腎瀝散 治腎消發渴,小便數,腰疼痛。

人參(一兩) 遠志(一兩) 綿黃 (一兩) 雞內金(五錢) 桑螵蛸(一兩)澤瀉(一兩) 肉桂心(五錢)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一兩) 龍骨(一兩) 當歸(一兩) 麥門冬(一兩) 川芎(一兩) 五味子(五錢) 炙甘草(五錢) 元參(五錢) 磁石(五錢) 研末,用羊腎一對先煎,次入藥五錢,姜五分,煎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株洲县| 汉川市| 尼勒克县| 东兰县| 通道| 顺昌县| 桃园市| 丹江口市| 南平市| 安阳县| 九寨沟县| 左权县| 即墨市| 北碚区| 乌鲁木齐市| 西城区| 滨海县| 万州区| 清流县| 汾西县| 九龙县| 怀远县| 故城县| 寿光市| 虞城县| 五家渠市| 华安县| 建昌县| 大化| 黔西县| 富民县| 林西县| 定兴县| 曲沃县| 山阳县| 安西县| 黑水县| 西充县| 大余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