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滯下門
- (清)陳夢(mèng)雷
- 8569字
- 2015-12-25 11:22:58
滯下門
方
桃花湯 【仲景】 治傷寒下痢,便膿血不止。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半升
右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愈。
桃花丸 【《局方》】 治冷痢腹痛,下白凍如魚腦。
赤石脂煅干姜炮,各等分
右為末,蒸餅和丸,量大小服,日三服。
金寶神丹 【《楊氏家藏方》】 治一切虛冷,久積滑泄,久痢癖塊,血刺心腹,下痢,及婦人崩中漏下。
青蒙石半斤 消石二兩
右為末,坩鍋內(nèi)鋪頭蓋底按實(shí),炭火二十斤,煅過(guò)取出,入赤石脂末二兩,滴水丸芡子大,候干入坩鍋內(nèi),小火煅紅收之。每服一丸至二三丸,空心溫水下少許壓之。久病瀉痢加至五七丸。
甘露丸 【《普濟(jì)方》】 治伏暑瀉痢,及腸風(fēng)下血,或酒毒下血。
消石 舶上硫黃各一兩 白礬滑白者,半兩 飛面四兩
右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一服見(jiàn)效。遠(yuǎn)年者,不過(guò)三服。
白頭翁湯 【仲景】 治熱痢下重。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蘗 秦皮各三兩
右,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婦人產(chǎn)后痢虛極者,加甘草、阿膠各二兩。
四制黃連丸 【《醫(yī)通》】 治五疳八痢。
黃連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酒浸炒,一分用自然姜汁炒,一分用吳茱萸湯浸炒,一分用益智仁同炒,去益智 白芍藥酒煮,切、焙 使君子仁焙,各四兩 廣木香二兩
右為末,蒸餅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日三服。忌豬肉冷水。
姜連散 【《杜壬方》】 治氣痢,后重里急,或下泄。
宣連一兩 干姜半兩
右各為末,每用連一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或米飲下,神效。
香連丸 【《濟(jì)生方》】 治氣痢,后重里急,或下泄。
黃連 生姜各四兩 木香二兩
右以姜鋪砂鍋底,次鋪黃連,上鋪木香,新汲水三碗煮,焙研,酢調(diào)倉(cāng)米糊為丸,如常日服五次。一方只黃連、木香等分。
變通丸 【《百一選方》】 治赤白下痢,日夜無(wú)度,及腸風(fēng)下血。
黃連去毛 吳茱萸湯泡過(guò),各二兩,同炒香揀出
右各為末,以粟米飯和丸梧子大,各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湯下黃連丸;白痢,姜湯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湯下。此乃浙西河山純老方,救人甚效。
勝金丸 【《普濟(jì)方》】 治久痢不止。
當(dāng)歸一兩 吳茱萸一兩,同炒香,去茱萸不用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返魂丹 【《集簡(jiǎn)方》】 治五色諸痢。
零陵香草去根,以鹽酒浸半月,炒干,每?jī)扇霃V木香一錢半
右為末,里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錢半,通了三四次,用熱米湯服一錢,止痢。只忌生梨一味。
艾姜丸 【《永類方》】 治老小白痢。
陳北艾四兩 干姜炮,三兩
右為末,酢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甚有奇效。
二靈散 【《衛(wèi)生家寶方》】 治赤白雜痢困重者。
益母草日干 陳鹽梅燒存性,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白痢干姜湯,赤痢甘草湯下。
莨菪丸 【《圣惠方》】 治久痢不止,變種種痢,兼脫肛。
莨菪子一升,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曬干,炒黃黑色 青州棗一升,去皮核
右用釅酢二升,同煮搗膏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獨(dú)圣丸 治久痢赤白。
川烏頭一個(gè),炭火燒煙盡取出,地上盞蓋良久
右研末,酒化蠟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赤痢,黃連、甘草、黑豆煎湯放冷吞下;白痢,甘草、黑豆煎湯冷吞。如瀉及肚痛,以水吞下,并空心服之。忌熱物。
退陰散 治下痢咳逆,脈沉陰寒者。
川烏頭 干姜等分
右,切炒放冷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得汗解。
百歲丸 【《寶鑒》】 治一切惡痢及休息痢。
漏藍(lán)子一個(gè),大者 阿膠炒珠 木香 黃連 罌粟殼各半兩,俱炒焦存性 乳香少許
右為末,糊丸梧子大。每一歲一丸,米飲下。
青六丸 【丹溪】 治濕熱泄痢。
滑石六兩 甘草一錢 炒紅曲五錢
右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日三服。
戊己丸 【《局方》】 治脾胃受濕,下痢赤白,腹痛,米谷不化。
吳茱萸 黃連 白芍藥各一兩
右同炒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二色丸 【《筆峰雜興》】 治痢及水泄腸風(fēng)。
吳茱萸 黃連各二兩,同炒香
右各自為末,以百草霜末二兩同黃連作丸,以白芍藥末二兩同茱萸作丸,各用飯丸梧子大,各收。每服五十丸。赤痢烏梅湯下連霜丸,白痢米飲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調(diào)氣飲 【仲景】 治赤白痢小腹痛不可忍,下重,或面青手足俱變者。
黃蠟三錢 阿膠三錢
右同镕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分三次熱服,神效。
膠蠟湯 【《千金方》】 治熱痢及婦人產(chǎn)后下血。
蠟二棋子大 阿膠炒珠,三錢 當(dāng)歸二錢半 黃連三錢 黃蘗一錢 陳廩米半升
右,水三升煮米,至一升去米,入藥煎至一鍾,溫服,神效。
黑牛散李延壽方 治赤白痢、禁口痢及泄瀉。
黑牛兒即蜣螂,一名鐵甲將軍
右燒研,每服五分或一錢,燒酒調(diào)服,小兒以黃酒服,立效。
黃連阿膠丸 【《局方》】 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小便不利。
阿膠炒過(guò),水化成膏,一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右為末,搗丸梧手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湯下,日三。
苦參橘皮丸 【《千金方》,下同】 治熱毒痢。
苦參 橘皮 獨(dú)活 阿膠 藍(lán)青 黃連 鬼臼一作鬼箭羽 黃蘗 甘草
右九味等分為末,以蜜烊膠和并,手丸之如梧子。候干,飲服十丸,日三,后稍加。卒下注痢者,大良。
又方 治諸熱毒下黃汁,赤如爛血,滯如魚腦,腹痛壯熱。
黃蘗 黃芩 升麻 石榴皮各六分 白頭翁 寄生 當(dāng)歸 牡蠣 犀魚 甘草各一兩 黃連二兩 艾葉二分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龍骨丸 治下血痢腹痛。
龍骨 龍膽 羚羊角 當(dāng)歸 附子 干姜 黃連各三十銖 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半 犀角 甘草 熟艾各十八銖
右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治前證。
黃連五合 蜀椒一兩 牛角(角思) 當(dāng)歸 龍骨 干姜 熟艾各三兩 附子 黃蘗 赤石脂 芎窮 阿膠 厚樸 甘草 橘皮 石榴皮 芍藥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升麻一兩半
右十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內(nèi)牛角(角思)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無(wú)橘皮。
又方 治血痢。
蒲黃三合 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炒 艾葉 生姜各二兩 禹余糧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五分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五服,溫服,神效。
又方 治下雜血。
干藍(lán) 犀角 地榆各一兩 蜜二合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此治熱毒蠱妙。
又方 治熱毒下黑血,五內(nèi)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
黃連一升 龍骨 白朮各二兩 阿膠 干姜 當(dāng)歸 赤石脂各三兩 附子一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貞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入口即定。
白頭翁湯 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瘥。
白頭翁 厚樸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蘗 茯苓 芍藥各二兩 干姜 當(dāng)歸 甘草 赤石脂 龍骨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粳米一升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內(nèi)藥,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瘥。
黃連六兩 阿膠 鼠尾草 當(dāng)歸 干姜各三兩
右五味,(口父)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熱及不痛者,去干姜、當(dāng)歸,以水煮之。
茯苓湯 治困下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shù)十行,羸毒垂死,老少并宜服。
茯苓 黃蘗 黃連 龍骨 人參 干姜 桂 黃芩 芍藥 當(dāng)歸 梔子炒 甘草生,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 大棗十二枚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滿三劑。此方主風(fēng)虛冷痢最佳。
溫脾湯 治久下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shí)不消。
人參 甘草 干姜各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 大黃四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后溫脾湯小異。須大轉(zhuǎn)瀉者,當(dāng)用此方神效。
黃連湯 冶赤白痢。
黃連 黃蘗 干姜 石榴皮 阿膠各三兩 當(dāng)歸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女萎圓 一名云實(shí)丸。治熱病時(shí)氣,下赤白痢,遂成(上匿下蟲)。
女萎 藜蘆各三分 烏頭 桂心各四分 黃連 云實(shí)各二分 代赭一分
右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飲食,至日中過(guò)后乃飲食。若得藥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長(zhǎng)服。虛羸晝夜百行膿血亦瘥。
圣湯 治下赤白痢,大孔蟲生,悉皆瘥。
鼠尾草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 生姜各六兩 桃皮一握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溫脾湯 治積久冷熱,白赤痢。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附子 干姜 人參各二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健脾圓 治虛勞羸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
鍾乳粉三兩 赤石脂 曲 大麥糵 當(dāng)歸 黃連 人參 細(xì)辛 龍骨 干姜 白茯苓 石斛 桂心各三兩 附子一兩 蜀椒六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飲服。通治男女。《集驗(yàn)》無(wú)細(xì)辛、龍骨。
增損健脾圓 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臭穢者。
鍾乳粉 赤石脂三兩 礜石一作礬石 五味子 干姜 蓯蓉 桂心 石斛 石榴皮 澤瀉 遠(yuǎn)志 寄生 柏子仁 人參 天雄 當(dāng)歸 牡蠣 龍骨 白頭翁 甘草各二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驗(yàn)。
駐車圓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wú)節(jié)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六兩 干姜二兩 當(dāng)歸 阿膠各三兩
右四味為末,以大酢八合烊膠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許,候干。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減。日三服。
大桃花湯 治冷白滯痢腹痛。
赤石脂 干姜 當(dāng)歸 龍骨 牡蠣各三兩 附子二兩 白朮一升 人參一兩半 甘草 芍藥各一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朮,取九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脹者加厚樸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
又方 治前證。
龍骨六兩 厚樸 當(dāng)歸各三兩 赤石脂五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熱加白頭翁二兩半,牡蠣三兩。
附子湯 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具 阿膠二兩 龍骨 甘草 芍藥 干姜 黃連各一兩 黃芩半兩 粳米三合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馬藺子圓 治積冷,痢下白膿。
馬藺子一升,熟熬 干姜 甘草各二兩半 神曲炒 麥糵 阿膠各五兩 黃連三兩 蜀椒五合 附子二兩
右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二,以知為度。或作散,酒調(diào)服方寸匕,亦佳。
倉(cāng)米湯 治小腹冷氣積聚,結(jié)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
倉(cāng)粳米半升,凈淘漉干 薤白一握,去青切細(xì) 羊脂一升,熬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右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并米內(nèi)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如行十里許,更進(jìn)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后進(jìn)粳米粥豉。若復(fù)作,更服一劑永瘥。
疳痢方 治疳濕下黑,醫(yī)不能治,垂死者。
熏黃 朱砂 青黛 石鹽 莨菪子 丁香 麝香 礬石 鐵衣 干姜 破故靴底灰 梔子 細(xì)辛 干蝦蟆五月五日 土瓜根 芥子 蜀椒 葶藶 菖蒲各等分
右十九味,治下篩,以竹筒吹杏仁大著大孔中。所有患疳瘡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別研,搗著藥中合之。一方有寒石、泔淀、救月木、楸葉為二十二味。若大者,用灌方如左:
灌方
麝香 丁香 甘草 犀角各二分
右四味,治下篩,合和。以鹽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寬者,以此主之。
又方 治疳濕久,下痢赤白,百療不瘥者。
兔頭骨灰 蛇頭灰 菥蓂子灰 故緋灰 葶藶子 貍骨一作狐骨 蜣螂 百草五月五日收者 倒掛草 青黛 晚蠶蛾 青礬 丁香 黃礬 床中桄木 麝香 苦參 干姜 黃蘗 角蒿 朱砂 印成鹽 救月木 桂心 鐵衣芒硝 蝦蟆 蝎蟲屎 荏子各等分
右二十九味,治下篩,以筒子內(nèi)下部吹著,日一二度,妙。
又方 治疳濕不能食,身重,心熱,腳冷,百節(jié)疼痛。
黃芩 芍藥 苦參 甘草 當(dāng)歸 蜀椒 青黛 甘松一作泔淀 熏黃 豉各二兩 鹽一合 東引桃根 蔥白各一握 麝香半分 豬膽二枚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分,一度灌一分,湯如入體,然后著麝香豬膽一枚,即灌,灌了作蔥豉粥食之。后日,更將一分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酢三十日忌之,大佳。
又秘方 治疳蝕人諸處,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著即瘥。
人屎灰一作人發(fā)灰 金銀土堝各五兩 麝香一分 銀末小豆許 干蝦蟆五月五日收,一枚,燒灰研
右五味治下篩,敷瘡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又方 治疳痢不止。
苦參 甘草 熏黃各二兩 豉一升五合 蔥白五莖 蜀椒三十粒
右六味,以苦參等三物各搗下篩,以水五升煮蔥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參末等各一撮內(nèi)汁中,冷暖如人體。先飲少許豉汁,食一口飯乃側(cè)臥,徐徐灌之訖,多時(shí)臥不出為佳。大急,乃出之于凈地,當(dāng)有疳蝕蟲如白馬尾狀,頭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難瘥,當(dāng)取桃枝棉裹頭,用前件汁適寒溫烙之,須近脊以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驗(yàn)。
又方 崔氏云:晉代之地多生疳,蝕人五臟,通見(jiàn)脊骨,下膿血,手足煩疼,四肢無(wú)力,夜臥煩躁不安而失血色,肩髀疼,面及手足有浮氣,或下血,乃死。以此方治之。
雄黃 青葙各二兩 苦參三兩 礬石 雌黃 鐵衣 藜蘆各一兩 麝香三分,別研
右八味治下篩,以竹筒內(nèi)大孔中酸棗許,吹內(nèi)下部中,日一,不過(guò)三度。小兒以大豆許。此方極救死。
越桃散 治下血及血痢。
越桃梔子也 槐花 青州棗 干姜
右等分,燒存性為末,陳米飲調(diào)下二錢。
香豉湯 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
香豉 薤白各一升 黃連 黃蘗 白朮 茜根各三兩 梔子 黃芩 地榆各四兩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黃芩芍藥湯 【河間,下同】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右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清溫服,無(wú)時(shí)。如痛則加桂少許。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wú)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 右細(xì)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以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芍藥湯 行血調(diào)氣。
芍藥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 黃芩各五錢 檳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二錢 大黃三錢 官桂一錢半
右(口父)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清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后臟毒加黃蘗半兩,依前服。
白朮黃芪湯 服前藥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白朮一兩 黃芪七錢 甘草三錢
右(口父)咀,勻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清服之。一本有黃芩,無(wú)黃芪,名白朮黃芩湯。
導(dǎo)氣湯 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wú)度。
芍藥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大黃 黃芩各二錢半 黃連 木香 檳榔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則止。
地榆芍藥湯 治瀉痢膿血,乃至脫肛。
蒼朮一兩 地榆二兩 卷柏 芍藥各三兩
右(口父)咀,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服。病退止藥。
益元散 治身熱腸癖,下痢赤白。孕婦不宜服,滑胎也。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 甘草炙,一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diào)下。無(wú)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diào)下。
元青丸 治下痢勢(shì)惡,頻并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可下之,以開(kāi)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唯泄瀉者勿服。
黃連 黃蘗 大黃 甘遂 芫花酢拌炒 大戟各半兩 牽牛四兩,取末二兩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右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腹、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后常服十五二十丸,數(shù)日后得食。久病未痊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后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或麻子大,退驚。疳熱積不下者,須常服十丸。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wú)問(wèn)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金井阿膠凈草灰炒透明白,別研,粗者再炒研細(xì) 烏梅肉去核炒 黃蘗銼炒 黃連 當(dāng)歸焙 赤芍藥 干姜炮 赤茯苓半兩,各等分
右為末,入阿膠研勻,水丸桐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兼夜五六服。小兒丸如菉豆大。忌油膩脂肥諸物也。
牛黃神金丸 治大人小兒嘔吐瀉痢,無(wú)問(wèn)久新赤白諸色,或渴或不渴,小便濇或不濇,并小兒驚疳積熱,痃癖堅(jiān)腹?jié)M硬痛,發(fā)作往來(lái),亦能寬膈消食。
輕粉 粉霜 硇砂各別研 雄黃研 朱砂 信砒 巴豆去皮,各一錢 黃丹 蠟各三錢
右先研粉霜,次旋入硇砂研細(xì),下雄黃、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勻,別研巴豆?fàn)€為油,與前藥研勻,火上炙蠟軟,入藥勻搓作劑,旋丸小豆大,新水下一丸。小兒黍米麻子大。或止吐瀉痢疾,調(diào)桂苓甘露飲,或益元散亦得。
芍藥蘗皮丸 治一切蝕惡痢,頻年窘痛,無(wú)問(wèn)膿血,并宜服之。
芍藥 黃蘗各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無(wú)時(shí),兼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發(fā)熱等物。
杏仁丸 治一切赤白瀉痢,腹痛里急后重者。
杏仁 巴豆各四十九個(gè),去皮
右以藥同燒存性,研細(xì)如泥,用蠟镕和,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黃湯,間日一服。
痢方 【《千金方》】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氣,時(shí)滯下痢。
當(dāng)歸 桂心各三兩 干姜四兩 附子一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無(wú)附子,用甘草二兩;云虛冷激痛者,加黃芪、芍藥各二兩。
閘板丹 【《醫(yī)鑒》】 治痢初起,以此丹推蕩其邪毒。
黃丹水飛 黃蠟各一兩 乳香 沒(méi)藥各一錢 杏仁八個(gè),去皮尖 巴豆八個(gè),去油
右五味為末,將黃蠟镕化后,將藥末同蠟拌勻,攪?yán)涑蓧K。每服一丸如黃豆大,空心服。紅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干姜湯下;水瀉,冷米湯下。
升陽(yáng)去熱和血湯 【東垣,下同】 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yuǎn)射,四散如篩,腸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陽(yáng)明氣沖熱毒所作也。當(dāng)升陽(yáng)、去濕熱、和血脈,是其治也。
橘皮二分 熟地黃 當(dāng)歸身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生地黃 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炙甘草 黃芪各一錢 升麻七分 芍藥一錢半
右(口父)咀,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柤,空心稍熱服,立效。
涼血地黃湯 治腸澼,血谷與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涌出。
黃蘗去皮銼炒 知母銼炒,各一錢 槐子炒 青皮不去皮穰 熟地黃 當(dāng)歸各五分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去柤溫服。
白朮安胃散 治一切瀉痢,無(wú)問(wèn)膿血相雜,里急窘痛,日夜無(wú)度。
五味子 烏梅肉炒干,各五錢 車前子 茯苓 白朮各一兩 米殼三兩,去頂?shù)兖Γ≈笠凰蓿锤?
右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圣餅子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黃丹二錢 定粉 舶上硫黃 密陀僧各三錢 輕粉少許
右細(xì)銼為末,入白面四錢匕,滴水和如指尖大,捻作餅子,陰干,食前溫漿水磨服之,大便黑色為效。
當(dāng)歸和血散 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
川芎四分 青皮 槐花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當(dāng)歸身 升麻各一錢
右件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清米飲湯調(diào)下,食前。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晝夜無(wú)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訶子肉五錢 椿根白皮一兩 母丁香三十個(gè)
右為細(xì)末,酢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飯湯,入酢少許,五更送下。三日三服,效。
訶子皮散 治寒滑,痢下赤白。
米殼去蒂萼蜜炒 橘皮各五分 干姜炮,六分 訶子煨去核,七分
右為細(xì)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柤空心熱服。
益智和中湯 治腸澼下血,或血色紫黑,腹中痛,腹皮惡寒,右手關(guān)脈弦,按之無(wú)力,而喜熱物熨之,內(nèi)寒明矣。
肉桂一分 桂枝四分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歸身 炙甘草 黃芪 升麻各一錢 白芍藥一錢五分 干姜少許
右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柤,食后溫服。
槐花散 一名當(dāng)歸活血湯。治腸澼濕毒下血。
川芎四分槐花 青皮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當(dāng)歸身 升麻各一錢
右為細(xì)末,每服三錢,米飲湯調(diào)下,食前。忌酒濕面生冷硬物。
茯苓湯 治因傷冷飯水泄,日夜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疒丂)痛,減食熱躁,四肢沉困無(wú)力。
澤瀉一錢 黃芩生三分 當(dāng)歸身四分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 豬苓 茯苓各六分 蒼朮 生姜 升麻 柴胡各二錢 芍藥一錢半
右(口父)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稍熱,食前服之。
黑圓子 【《濟(jì)生方》,下同】 治脾胃怯弱,飲食過(guò)傷,留滯不化,遂成滯下,宜速進(jìn)此藥推導(dǎo)。更須斟酌受病深淺,增損圓數(shù),還當(dāng)逐盡積滯方佳,卻徐徐補(bǔ)養(yǎng)之。
烏梅七個(gè) 百草霜三錢 杏仁去皮尖,三七枚 巴豆去殼并油,二枚 半夏湯泡七次,九枚 縮砂仁三七枚
右為細(xì)末和勻,用薄糊為圓如黍米大,每服十五圓加至二十圓,用熟水送,姜湯亦得。更看虛實(shí),增損圓數(shù)。或因食生冷魚膾得病,用治中湯送下亦可。恐此藥倉(cāng)卒不能辦,止用局方感應(yīng)圓少加巴豆為圓,服之亦佳。
烏梅圓 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疼痛,或先經(jīng)下痢,未斷服熱藥,蘊(yùn)毒伏熱,滲成血痢,皆治之。
烏梅肉二兩 黃連去須,三兩 當(dāng)歸去蘆 枳殼去穰麩炒,各一兩
右為細(xì)末,酢糊為圓如梧子大,每服七十圓,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當(dāng)歸圓 治冷留腸胃,下痢純白,腹痛不止。
當(dāng)歸去蘆酒洗 芍藥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 干姜炮 厚樸姜制炒 阿膠蛤粉炒,各一兩 烏梅肉二兩
右為細(xì)末,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圓,空心用米飲送下。
香茸圓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shí)入 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兩
右鹿茸為細(xì)末,方入麝香,以燈心煮棗肉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圓,空心食前,用米飲送下。若每料添滴乳香半兩,尤有效。
茜根圓 治一切毒痢及蠱注痢,血下如雞肝,心煩腹痛。
茜根洗 升麻 犀角鎊 地榆洗 白芍藥 當(dāng)歸去蘆洗黃連去須 枳殼去瓤麩炒
右等分為細(xì)末,酢煮米糊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圓,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木香檳榔丸 治痢。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白朮 枳殼 黃連 黃蘗 大黃各半兩 丑末 香附各二兩
右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溫水下,量虛實(shí)與之。《紺珠》多三棱、黃芩、當(dāng)歸,分兩不同。
調(diào)胃承氣湯 治積滯成痢。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右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滓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頓服之。
和中丸 治前證。
白朮二兩四錢 厚樸二兩 陳皮一兩六錢 半夏炮,一兩 檳榔 枳實(shí)各五錢 甘草四錢 木香二錢
右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每三十丸,食遠(yuǎn)溫水下。
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wú)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shí),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并皆治之。
粟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 乳香研 肉豆蔻 砂仁各一兩半 當(dāng)歸 白芍藥 木香 丁香 訶子皮 藿香 黃連 厚樸姜汁制 甘草炙 青皮 陳皮各一兩 干姜炮 枳實(shí)麩炒,各半兩
右十七味為細(xì)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角戔),棗一枚,擘開(kāi),煎至七分,和柤稍熱,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