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律戒本疏
  • 佚名
  • 4577字
  • 2015-12-25 11:15:22

三十六別眾食除因緣因緣者病時乃至沙門施食時 調達將欲壞僧。學五神通種種變化。國主傾心。合境歸向。供養悉全多。以衣食與諸比丘。新學淺識。隨利而去。因是不聽別眾而食。為壞惡眾勢力。不令破僧故。令諸白衣于眾僧福田得大功德故。令眾和悅心無二故。凡有三種界。羯磨界聚落界空地界。若比丘若白衣于羯磨界內。若寺中若白衣舍。別請四人異房一處共食。是名別眾食。食者犯墮。若清眾中一人。若迸少許與眾。若與僧須一人施主。通供界內僧。而處處別與食。食者悉無犯。若聚落界內二施主。各于一處飯眾。眾各四人。亦名別眾食。食者犯墮。聚落界內一施作異食飯二眾。食者得突。不犯別眾食。二處更互請。眾中一人無犯。又上二界內二眾食時。各三人食竟。后一人食。無犯。若界內師徒四人共財共食。是非法不名別眾食。病人別眾食無犯。若作衣妨乞食。乞食妨作衣故。作衣時別眾食無罪。以三衣不足犯突。又妨行道故持聽也。行道疲極故。或恐失時故。或求好伴難得故。或恐失伴畏日沒來。去二十里得聽。村界內別眾食無犯。明欲行令得食。昨以來今亦不得。若欲及船恐有諸難。或以疲極別眾食無犯。大眾會時者。謂上至千萬。下至八人。聽法因緣。一時大集世既不豐。人眾殷并應作是言。今時儉眾殷飯食難得。如乞食者別眾無犯。又僧有客舊。舊四人客三人。舊得別眾食。舊是根本僧故。客四舊三。客不得別眾食。請舊僧一人。沙門是外道出家者也。出家婆羅門是洴沙王甥。以王事佛故欲請比丘。比丘以結戒故不敢輒受。佛為破外道憍慢故。開聽受請不犯。別眾然自來請。不自下食。受請時無犯。食時犯墮。不自請自下食。受請時犯突。食時無犯。不自請不自下食。受請時犯突。食時犯墮。自請自下食無犯也。

三十七非時食 十七群釋子。形相端嚴。人所敬愛。白衣見之喚與酒食。便非時飲食。恣意盈醉。醉暢之后撫掌唱樂。因是不聽非時而食。從中至天明名非時。非時中非時想。非時時想。非時中疑。食者悉犯墮。時中非時想。時中疑。食者犯突吉羅。時中時想不犯。

三十八殘宿食食 應言受宿食食。無殘字也。道貴小欲。無所藏積。猶如飛鳥不留余。而世喚比丘。一日再乞食。一已足留一干之明日受食。以此因緣不聽宿食法。貪著故。離白衣法故。若今日手受明日食。是名受宿食。食者犯墮。不手受而不凈施明日受食犯突。手受已凈施人明日食亦犯墮。受而不凈施明日與人無犯。若心舍已了彼還返施食之無犯也。

三十九不受飲食著口中墮 迦羅比丘冢間止住。死人之間食。輒自取食。眾人疑其常食死人。惡名流布。因是結戒。防譏嫌故。舍盜方便故。習大法故。棄世業故。故入口之物。一切應從凈人受。不受而食犯墮。不受而觸突。除水楊支輕賤易得故。無遮惜故。無貪積故。若非時人不與。不從凈人受。若菜果等不作凈。若不凈食。食此五四三二一應如是知。食人肉偷。不凈故。大比丘手觸食不凈。食者犯突吉羅。若不如是一切無犯。

四十美食自為身索犯墮 釋摩男得初道供養。眾僧下種種飲食。六群貪餐得已復索。索諸乳酪種種上味。因制不聽自求美食。去貪味故。以難得故。致嫌責故。又美與不美一不得求。求飯等常食果菜得與不得犯突。求蘇酪魚肉食美味。不得突。得者犯墮。求酪漿等得不得犯突。若乞食振錫杖彈指。主人問言。比丘何求。答言乞食。問須何等隨汝所欲。答其所須食之無犯。乞應以次。越次突。除病者以苦惱故。自廢廢他行道故。除親理不嫌責故。人自與取亦無罪也。

四十一知水有蟲取用犯墮 闡陀比丘作是念言。澆泥草土先所不聽。今者自用故應不犯便耳。蟲水隨意入用人。問何故用此蟲水。答言。我自用水不用蟲。因是復結。若有蟲水一切悉犯此戒。澆泥草土以說有蟲。蟲想無蟲想若疑。用者犯墮。無蟲蟲想若疑。用者犯突。無蟲無蟲想。用者悉無犯也。

四十二食家中臥處坐 謂女為男食也。有居士新婚。唯欲是食。難陀相識。數往語妨其欲食。彼大嗔恚。因是不聽食家處坐。隨起隨坐一一犯墮。以惱他故。或被害故。或致謗故。若得道家受五戒家。若彼父母在若夫婦二人俱受戒。若是舍多人出入住坐無犯。若一人受戒住坐犯突也。

四十三食家中獨與女人臥處強坐 食戒如上。有家。新聚而夫不在。而難陀于彼欲食處坐。后有比丘。就舍乞食。后還精舍。難陀自說。因是制戒。食眾覆處不得獨與女強坐。舍內遮非法故。防譏嫌故。是中以三事故犯。一者食家。二者獨與女人。三者深隱處。此三事故犯。此墮法起以還坐墮。若閉戶雖外有凈人亦犯墮。若開戶向外有凈人犯突。若開戶向內有凈人無犯。

四十四裸外道若出家男若出家女手自與食犯墮 毗羅然國主阿者達王。請佛及僧。安居三月。如來宿緣。王遂迷忘。三月將過。余有七日。佛遣阿難白王欲去。王聞驚喜。間其所由。阿難以寶而答。王乃憶悟。驚惶慚懼。請留世尊。世尊不許。求供七日。佛哀受之。七日以訖。至跋者國省達恥愧。送食追佛。跋者國中咸責彼王。日日致供。令無空缺。追送之誠亦無由得。設觀其所少。所少唯當設術。佛先來聽。眾咸不受。佛愍彼故。開令受術。受術已訖。王欲還國。種種食具委地而去。時有五百乞人。隨求食眾食之余常以與之。有人問之。何處得食。答言。是禿居士常與我食。于是結戒。不復聽與。后至舍衛。眾僧會食。二裸形女就阿難乞。阿難即以餅分與。二人餅相連看。阿難不覺。一人得二。一人得一。得一者索半。得二者不與。彼便嗔謗難。是汝智前乞食。梵志已作毀言。今此裸形女復興丑謗。因是廣結。一切德九十五種。出家外道悉勿與。與食者犯墮。彼食不消。或病或死別中惡謂飯與毒。彼無慚愧。起諸邪謗。以此小慈毀滅佛法。不與之音斷可見矣。若裸形人病。若是親理。若來受戒。與食無罪。若于眾求索水果。聽其自取。若在家波羅門與彼無罪。以其亦少信佛修善根。

四十五軍陣發行往觀犯墮除因緣 波斯匿王將行征伐。嚴飾四兵。陣師習戰。六群共往觀之。王及士眾咸共嫌責。比丘之法大悲普念。何用觀是害生之具。因是結戒。不聽往觀軍陣。觀軍陳犯墮。后王及大將欲見比丘。因是復開因緣得往。往而故觀亦墮。

四十六到軍中乃至二夜應往過宿墮 雖有緣聽往。往應時返。六群比丘二宿不還。致人疑怪。因是復結。即聽二夜過是犯墮。

四十七乃至二夜軍中往觀軍發行乃至軍陣合戰犯墮 亦遮習戰也。得二夜不得觀。而六群因觀。觀見者犯墮。欲觀不見犯突。有緣自行見無犯也。

四十八恚忿不喜打犯墮 十七群和善。六群弊惡。增疾故手打十七群。令彼啼喚。僉共慊怪。比丘之法應以謙下為本。慈忍為先。云何手打出家之人。若以手腳一打一墮。五指一時五墮。以碎慘沙擲之。沙沙悉墮。若余身分打犯突。若大打比丘令極苦偷。小打令畏伏犯墮。余一切在家出家大打極苦偷。小打令畏伏犯突。咒病除。除鬼惱故犯突。若善心為人破難難生故彼死犯偷。不犯墮。已熟無罪。為爾之無犯。

四十九恚忿心手搏 此亦六群既不得打。便舉指擬搏。令彼怖[口*弟]。凡若手若腳若杖。舉以擬人悉犯墮。若舉余身分犯突。為防毒狩惡人無犯。

五十知他粗罪覆藏至一夜犯墮 凡無慚愧。輕慢心犯五篇戒。隱覆不悔。能障圣道通名粗也。今言粗罪。謂初二篇也。跋難陀兄名難徒。難徒犯粗罪。弟為覆藏之。難陀弟子名達摩。達摩向眾發其粗罪。而難徒為緣弟墮隱覆不說。由達摩白眾。因制不聽覆他粗罪。尼覆他八重即犯重。比丘覆他重及殘悉犯墮。覆他下三篇犯突。覆粗罪未至明犯突。至明相出悉犯波逸提。

五十一語彼比丘至諸家使與汝多美飲食乃至少許時是因緣不異 跋難陀以達摩發其兄罪。常欲惱之便語之言。今將汝至諸家。使與汝多美飲食。汝自當知。以師命故便隨之去。去至二三家。皆留百師。欲為設食。師其不受。弟子念言。不受此食。余請必勝。復往一家。已至其門。便遣令去。語之言。我共汝坐不樂。我獨坐語樂。弟子思惟。日時已過。不容更乞便還精舍。諸人問言。汝得好食耶。答言。我今斷食。何好之有。彼問所由。具以實答。眾悉慊責。因是結戒。若未至內門。若未至聞處。便遣令還。未知主人飲食好惡故突。至聞處而遣令去。惱恨深犯墮。若弟子有罪。欲令伏折。為作慚恥遣之無罪。惱他人而遣亦犯此戒。戒文言。大德則知嫌說。余人非但弟子言。是因緣謂為惱因緣也。不異明無緣。無緣而遣故皆犯墮。

五十二無病露地炙乃至使人犯墮 一時佛行道。路險畏有。諸商人隨佛而去。至一山上。多諸枯樹。諸商人伴輩各各燃火。一老比丘燒大腐木。木中毒蛇冬寒凝蟄。得蠕動出出聲吼。商人悉驚。謂言有賊。嚴其器杖。欲相救護。定是蛇聲。比丘驚喚。因是結戒不得燃火。無覆障名露地。露地燃一切火犯墮。恐傷眾生故。與商人無別故。似貴人故。似軍中法故。或因驚動相劫害故。若自若使人俱犯墮。他先燃后為前之犯突。火焦著火中亦犯突。后復開之。若風冷病。若作食薰缽染衣等。種種須用燃之無罪。若柴漯應凈燃。凡有根能生及椽枝等。若不凈燃犯墮。余草木不凈然犯突。

五十三如法僧事與欲后呵犯墮 六群犯惡。眾欲治之。力契相償。無由得治。五人出行。一人在后。后日一時。六群悉行。唯相助一人。時獨不行。眾治六群。而助者不知緩急。不出闇與眾欲。羯磨之后乃知所治。便即呵言。此為非法。若我知之則不與欲。因是不聽如法僧事一切與欲。先同后異。先同后異悉若問言。眾有事。答言某事。事與言異而非故異。又如法事者呵之亦墮故作異而非法者呵。

五十四未受大戒人一房過二宿墮 阿羅毗國一大講堂上。道俗云集。共聽說法。至后夜時悉覆臥。沙彌惡眠。振動大喚。白衣譏嫌。世尊呵責。不聽共宿。而未結戒后。羅云欲眠。往入諸房悉皆不容。便入佛廁。極大眠臥。外有毒蛇。垂欲入廁。佛恐害之便。此后彼出其風雨。佛作雷聲。羅云開悟。佛牽將出。解釋安尉。令無愁惱。因是聽共宿二夜。以二事故。一為沙彌故。二為白衣。恐毒蛇惡狩惡鬼惡人傷害故。又恐六親大嗔惱故。亦不仁傷大悲故。又防非法不過二夜。后比丘病。沙彌看。二宿已比丘令去。后因急無人與藥。于是復聽沙彌立看。沙彌立看眠即倒地。復聽病人。病人無犯。沙彌與大比丘共看病。更互坐臥無犯。

五十五我知佛法義彰道法不能障道 迦陀梵志欲謗佛法。令弟子阿私咜出家受戒。當言行欲不欲不能障道。既出家已不能復謗。師來逼說。情不能免。而猶畏懼。不敢正說。故慢言彰法不能彰道。作是語時。其舌不轉。佛言。應先濡語誨。濡語誨舍者令突吉羅悔。若不舍為作白四羯磨。約刺令舍。如法三諫。不舍者犯墮。應為作白四羯磨。惡邪不除儐還得正見。聽其悔過。此二邪說謗毀佛法。其事大故。眾諫至三。方便誘引。欲令自返。故結罪不重。又不滅儐。如是起惡取不舍者應如是治也。

五十六若知是人如是語不如法悔不舍惡邪見故若畜使共事共一房舍宿墮 六群比丘知阿私咜惡邪被儐。而教畜之。將增長外道。毀滅正法。邪惡之徒不可復制。因是結戒。不聽畜止。知是人者知其以惡邪被儐。如是語邪謗語也。不如法悔除邪心不舍。僧如法儐而返畜之。畜有二種。或共行畜。或近畜。共事共財共法共法者。一切羯磨說戒自恣。十四種人一切僧事。又四種舍中而共宿止。若教法若從受法一一犯墮。若與衣缽飯食寢臥湯藥。若從彼受亦一一墮。凡共畜共事一切中一一墮。若共宿時臥已起已起臥。起臥悉犯墮。若通夜不臥犯突吉羅也。

五十七 跋難陀沙彌名摩加作重淫。已起惡邪見。言行欲不能障道。集眾三教不舍惡邪。乃白四羯磨與作滅儐。發遣令去。此滅不見。六群比丘知而畜之。此將長邪容惡不可禁止。故不聽畜共語共事一舍共宿。共語共事一舍共宿義同上義。一一中犯墮如上。若非滅儐沙彌還得正見。聽其懺悔。若滅儐沙彌苦自改悔。求依眾住。若為至誠為眾哀念聽依眾住。如白衣法。終身不得受戒。得與眾食。不與衣分。施主與之得受。師不得為捉籌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宁津县| 宜城市| 朔州市| 缙云县| 沁源县| 嘉义县| 炉霍县| 开平市| 新余市| 巴林左旗| 宁城县| 湘西| 西宁市| 陆丰市| 日喀则市| 新野县| 科尔| 富阳市| 龙岩市| 新余市| 梁平县| 沧州市| 凭祥市| 彩票| 凤阳县| 原阳县| 宣汉县| 富民县| 阿瓦提县| 瑞金市| 泰和县| 康平县| 邹城市| 南木林县| 阜城县| 曲水县| 建水县| 天水市| 扶余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