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周易闡真
  • 佚名
  • 4959字
  • 2015-12-24 14:13:33

上兌下離(革卦第四十九)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九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革者,去而不用之義,所以去舊也。卦德上兌悅、下離明,悅本于明,以明制悅,悅而不得有妄,明而不得有昧,明中出悅,悅中有明,故謂革。

卦象兌為西方金,離為南方火,以火煉金,金遇火而生明返陽,火遇金而入庫返本,亦革之義。此煅煉陰氣之卦,承上困卦而來。困者,險中出悅,所以取坎中真陽以出險也。然能取坎中真陽,而不能復離中真陰,金丹不結,仍不得悅,此明中出悅之道,不可缺也。明中出悅,鍛煉陰氣之功也。鍛煉陰氣,是鍛煉己之私欲,無我之謂也。

人為萬物之靈,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正氣而生,當有生之初,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善無惡,真性炯炯,虛靈不昧,喜怒哀樂,不著于心,富貴窮通,不動其意,虎[上凹下兒]不能傷,刀兵不能加,水火不能浸,生死不能累,饑只食,寒只衣,無思無慮,德本明也。及至二八,陽極生陰,后天用事,氣質之性發,知識之竅開。當斯時也,惟天縱上智之圣人,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能保先天之真,而不為后天所傷。其次,中下之人,鮮有不為后天所規弄者。

自此而后,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認假為真,棄正入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性相近而習相遠,明德有傷,新者積而成舊,凈者染而有垢,此舊染之污,所由來也。原其有舊染之污者,皆由有己,一有其己,則道心昧而人心生,明非所明,悅非所悅,順其所欲,無所不至矣。

革者,即革其己之不明,以復于明耳。然欲革其己之不明,須要己先能明,己既能明,則信于革,而己之不明可革矣。是以革之道,已日乃孚也。

日者,明之象。孚者,信之謂。不明不信,能明乃信,明之信之,初念已真,未有不能革己者。是以革有元亨之道也。但革雖有元亨之道,又須革之得正,若是非不分,真假罔辨,一概革之,入于頑空寂滅之學,不正即不利,不利仍是不元亨,惟以正而革,克己復禮,去妄存誠,煅去后天一切滓質,現出先天一靈真性。到此地位,還原返本,渾然天理,純白無玷,有己之悔可亡矣。是道也,非知之艱,行之維艱,是在人之能信于革耳。

初九,剛而不明,不能逆革其內,乃順革于外,如鞏用黃牛之革,顧外失內,固執不通。此舍本逐末之革也。

六二,虛心自處,明于革而先能去其私欲,私欲能去,則無己,無己則有人,有人則以己求人,即能實腹,實腹而己愈明,是以征吉,而且無咎。此虛心求明之革也。

九三,剛而太過,只知革人,不知革己,雖革事得正,亦有兇屬。蓋以不能革己,即欲革人,不但人不受我革,且將有言來革我,雖欲不自革而不能。是以革言三就也。三就之革,可信其終于不能革己矣。此自大自尊之革也。

九四,有剛不用,是以有悔可亡,悔出于不信革己。若信革己,剛即能柔,可以變化氣質,而不為陰陽所拘,豈僅有己之悔可亡,方且有改命之吉。此剛以柔用之革也。

九五,陽剛中正,主宰在內,扶陽抑陰,開生門、閉死戶,留人道、塞鬼路,一切客氣,自消自化,如虎威常在,不變之變,無容占信其已革矣。此大人用剛有為之革也。

上六,在革之終。柔而得正,煉己功勤,虛極靜篤,如豹不威之變,誠中達外,氣質俱化,根塵全消,凈倮倮、赤灑灑,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矣。此君子用柔無為之革也。然用柔無為之革,惟有信心之君子能之,一切不信心之小人,則不能。蓋小人者,革面不革心,志念不堅,有始無終,必落空亡而致兇。君子者,永居于貞,志念良久,愈久愈力,終必成道而得吉。此邪正結果之革也。

六爻俱有革道,是非不等,總以無己為歸著,若稍有一點己在,革去而又來,陰氣不盡,陽氣不純,古經所謂“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者,正欲其革去一切舊染之行,不使有絲毫之疵,留于方寸之中也。

上離下巽(鼎卦第五十)

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鼎者,烹煎鍛煉之器,所以取新也。卦德上離明、下巽入,累進而生明,其心日下,其明日增,下而又下,增而又增。且卦體二五,虛實相應,明中能虛,巽中能實。虛明,則明無不照,而富貴窮通不能動其心。實巽,則德無不修,而吉兇禍福不能亂其性。巽進而生明,虛明而巽進,虛實相濟,如火得木而光華倍增,如木遇火而濁氣悉化,有煅煉烹煎之義,故謂鼎。此煅煉大藥之卦,承上井卦而來。井者,巽進而通險,險通則后天所陷之真陽已出,大藥已生,可以巽進其明,運火煅煉矣。鍛煉之功,所以消化陰氣、堅固陽氣,使生者而熟,舊者而新,能以明心,能以凝命,是以鼎本元吉,而又有亨道也。

元者,善之長生之機。鼎之烹煎大藥,即烹煎此生機不壞,萬劫長存耳。但是道也,有火候,有次序,毫毛差殊,金丹不成,是在人先須窮究實理耳。

初六,在鼎之下,為下德之人,性質昏愚,其趾多顛而不正,欲立其鼎,不利于取新,利于去舊,能去其舊,則否出而趾不顛,周周正正,止于其所而不遷,如妾本下賤,生子則貴,亦可無咎,其初之有顛矣。此煉己之事,為立鼎之初功也。

九二,剛而得中,真陽返回,已實其腹矣。腹既能實,道心常存,人心不生,如我仇有疾,不我能即矣。此養道心,自無人心也。

九三,獨剛無柔,實腹之后,不知虛心,是革去鼎耳,雖能了命,未能了性,其行塞窒,不能通前達后,壽同天地一愚夫,如不食雉膏也。幸其剛而守正,方雨行塞,有虧即悔,悔則自能虛心,既能虛心,其行不塞,由了命而又了性,終得以吉全之。此有道心,又虛人心也。

九四,由巽入明,金丹有象,正當防危慮險,用天然真火,煅盡后天群陰之時,乃剛為柔牽,鼎足又折,起人心而傷道心,如公餗覆傾命寶,得而復失,形雖存而神已喪,其兇不可言矣。此起人心,有昧道心也。

六五,柔順得中,虛人心而用道心,如鼎黃耳、金鉉也。黃耳者,鼎耳之中虛。金鉉者,鼎扃之中實,鼎耳貫鼎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火即是藥,藥即是火。當此之時,利于貞一不二,防危慮險,不必分外增減矣。此虛人心而養道心也。

上九,在鼎之終,鼎新之功已盡,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靜則無為,動則自然,剛即是柔,柔即是剛,不用剛而剛全,不用明而明通,已到至誠可以前知地位,如鼎之玉鉉也。鉉而至玉,剛柔如一,氣質俱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乃修道之極功,圣賢之全能,超出乎陰陽之外,而不為陰陽所拘,是以大吉無不利。此道心人心俱皆混化也。

修鼎之功,有剛有柔,有進有退,有增有減,不到有無不立,神化不測之地,不為極功。若不知剛柔、進退、增減之法,不落于三之鼎耳革,即歸于四之覆公餗,毫發之差,千里之失。修道者,可不巽緩進明、謹慎火候乎。

上震下震(震卦第五十一)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震者,動也。取象為雷,卦體一陽生于二陰之下,靜中有動,二震相合,由此動而達彼動,由彼動而生此動,千動萬動,總是一動,故謂震。此動而行道,恐懼修省之卦,承上革卦而來。革者,由明得悅,以火煉金,革去舊染也。革去舊染,非是忘物忘形,灰心息念之謂,須要在動中革去,方能濟事。

蓋大道活活潑潑,不色不空,依世法而修道法,借人事而修天德,有為無為,了性了命,無窮事業,盡要在動中做出,是以震有亨道也。但動有內動、有外動。內動者,內念之動;外動者,物來之動。內動屬我,外動屬彼。內動真,則外動亦真;內動假,則外動亦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乎其內動也。恐懼乎其所不聞,恐懼乎其內動也。

內無妄動,自有真動,真動之動,終日動未嘗動,以是而應外來之動,皆以無心應之,是以震來虩虩、笑言啞啞也。震來者,靜中忽有動來也。虩虩者,懼貌。啞啞者,笑聲。人之一念之善,道心發現,便是天堂;一念之惡,人心做作,便是地獄。地獄天堂,非世間所有,皆在人心生出,念之善惡,邪正分之,生死關之,有念而能修省之。

惡念漸去,善念漸生,久之念念相續,皆歸于正,則道心常存,人心不起,浩氣充塞,主人公穩坐中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切事物之來,言笑自若,啞啞應之,付于無心而已。雷震驚百里,亦不喪匕鬯矣。匕者,箸也。鬯者,美酒也。雷震百里,其聲至大,易足驚人,遇此而能不喪匕鬯,則其聲色貨利,富貴窮通,一切逆順境遇,必不能動于中矣。

蓋君子懼內動,不懼外動。懼內動者,養其氣也。不懼外動者,不動其氣也。內能養氣,外不動氣,時動則動,時不動則不動,與雷同道,與時偕行,千動萬動,懼是真動,何礙于動。震之亨者,正在此也。

初九,在動之初,而能戒慎恐懼,于不睹不聞之中,是以震來虩虩,后笑言啞啞也。先虩虩者,辨別是非,謹之于始也。后啞啞者,得心應手,全之于終也。先懼后喜,動之而最吉者。此剛而得正之動者也。

六二,以柔乘剛,妄想太高,行其所不能行,是有失主意,動其危厲之億,如喪貝登躋于九陵之上矣。幸其柔而守正,雖億而不敢妄行,即此便是生意,不必再尋生意,而危厲可無,是以勿逐七日得。此柔而恐懼于內動者也。

六三,柔居剛位,既懼己之無能,又懼事之犯難,內外一懼,蘇蘇戰傈,身心不能自主矣。然性柔志剛,能親有道之士,借剛濟柔,不能行者亦能行,是以震行而得無眚。此柔而恐懼求人者也。

九四,剛居不正,又在二陰之間,日與小人為伍,有行道之力,而無行道之志,是遂泥之動,一步不能前進矣。此剛而不知恐懼者也。

六五,獨柔無剛,有動之時,無動之德,往億來億,億而不果,恐懼危厲之億,何濟于事?幸其柔而得中,不敢妄為,無喪行于外,有懼事于內,亦不失其柔之本質。此柔而恐懼謹外者也。

上六,在重震之上,內外一懼,而無實行,是以震索索,視矍矍也。索索矍矍,懦弱無能,以一懼而終其事,不能遠達,無兇而亦有兇。然在外動之極,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本有咎者,亦可無咎。無咎者,以其懼人,不敢為惡。則賢人君子,必將導引為善,是以婚媾有言矣。此柔而恐懼于人者也。

六爻皆有懼道,或內懼,或外懼,或致兇,或無咎,皆為修省得吉之道。求其懼于內,而不懼于外,謹于始而能全于終者。其惟初九之一爻乎?

然則,修省之道,必以內懼外不懼為貴。內懼者,謹之于內也。外不懼者,見之于行也。先恐懼而后修持,一切外物,不得而動之,可以盡性,可以至命,順之逆之,無可無不可矣。

上艮下艮(艮卦第五十二)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六四,艮其身,無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吉。

艮者,止也。取象為山,卦體一陽止于二陰之上,陽尊陰卑,陽統陰而陰順陽,陽不為陰所傷,內止外止,止于內而又止于外,一止而內外貫之,故謂艮。此靜以養氣,擇善固執之卦,承上鼎卦而來。鼎者,巽進而生明,明出于巽,明而無處不通,無處有傷,烹煉大丹之功。然欲烹煉大丹,非擇善固執,止于其所者不能。止于其所,非空空無為,其道有行有止,行之止之,皆止于其所也。卦德內止者,止而止于其所也。外止者,行而止于其所也。止以養所止,行以驗所止,以此止而通彼止,以彼止而達此止,行止皆歸于一止。止而又止,如以此止背彼止,故謂艮其背。以止背止,是由止而行,行以驗止,行止相連,止而不入于空寂,行而不涉于放蕩,行即是止,止即是行,止固止,行亦止,內外一止,止于其所而不遷,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者,無我也。行庭不見人者,無人也。凡人有人我之分,內外之別者,由于有心,有心則有我,有我則有人,有我有人,不知其所止矣。能艮其背,則人我之心俱化,無人我之心,則人心去而道心生,只有一理,以理行止。

靜則守正,以理而止,不由身而止,止其所,內不知有身也。動則行正,以理而行,不順人而行,止其所,外不知有人也。無我無人,既能止內,又能止外,動靜隨時,內外合道,行之止之,皆出無心,一理而已。更何有咎之不無乎?

學者能于艮其背上用功夫,止于其所,不動不搖,則得其一而萬事畢,何患金丹不結、大道不成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汝州市| 台东市| 夏河县| 咸阳市| 将乐县| 壶关县| 确山县| 阳高县| 蕉岭县| 彭阳县| 扶余县| 祁阳县| 尼玛县| 连江县| 沂南县| 华容县| 石泉县| 岑巩县| 永德县| 民乐县| 慈利县| 巴彦县| 海兴县| 高陵县| 民乐县| 永川市| 遵化市| 民和| 平和县| 保定市| 玉屏| 贵州省| 和顺县| 武强县| 松原市| 澜沧| 临城县| 巴林左旗| 七台河市|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