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周易闡真
  • 佚名
  • 4962字
  • 2015-12-24 14:13:33

上兌下艮(咸卦第三十一)

咸:亨,利貞。取女吉。

初六,咸其拇。

六二,咸其腓,兇,居吉。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九五,咸其脢,無悔。

上六,咸其輔、頰、舌。

咸者,感也。卦德上兌悅、下艮止,剛止于內,柔悅于外,悅以止為體,止以悅為用,有陰陽相應之義。故謂咸。此調和陰陽之卦,承上坎卦而來。坎者,陰陷其陽,陽不健而陰不順,陰陽不交,此調和之功不可缺。但調和陰陽,貴乎自然,不貴乎勉強。自然者,無心之感也。勉強者,有心之感也。無心之感,陰陽相和,咸無不感;有心之感,陰陽各別,感之有限,故咸有亨道也。咸道雖亨,然無心有無心之是非;有心有有心之是非,不得以枯木寒灰之無心,即謂咸之亨通。枯木寒灰,純陰無陽,何得謂感。所謂感者,陰陽潛通之義,如卦象少男少女同處,彼此無心,及至陰陽氣足,彼此情動,自然相感,此不感之感,何得以蠢然無心為感乎?

所謂無心者,無人心也。無人心即有道心,道心是心非心。所謂有心者,有人心也。有人心即無道心,人心非心是心。道心為真,人心為假。用假心,則感之不正,陰陽兩離。用真心則感之得正,陰陽相通,或陰感而陽應,或陽感而陰應,均以道心為主。以正而感,感以正,而不感以心,何物不可感,何感不能利乎。

天下感之以正者,莫如貞女,女德主乎貞靜,不輕失身于人,必待其佳配而有感。此感之不以心而以正。卦德先止后悅,悅本于止之所由來也。

修道者,調和陰陽,使陰陽感通,能取貞女之德以為感,則所感皆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止于其所,逆之、順之,無不遂心如意而得其吉矣。

初六,性愚志劣,不能煉己持心,妄想大事,如咸其拇矣。拇為足大趾,能動不能行之物,不能行而感之,感不得其正。此動人心之感也。

六二,柔而無剛,內無道心,為人心所感,如感其腓矣。腓為足肚,宜靜不宜動之物。不宜動而妄動,動必招兇。然柔順得中,雖有人心感動,能居于正,不為人心所感,亦兇中致吉之道。此無道心之感也。

九三,陽剛宜守道心,不可因外物而動。人心者,乃剛而不中,見景生情,如感其股矣。感之于股,不能止于其所,隨風起塵,執守不專,有道心而又生人心,以是往而行道,未免見羞于大方。此失道心之感也。

九四,陽剛本有道心,似乎貞而得吉,又剛而能柔,無感亦無所害,似乎有悔可亡,乃有應。初陰,為私欲所牽,道心中又來人心,外無感而內有感,故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也。朋從之思,因人心而昧道心,性亂情迷,一身皆為人心所搖動。此起人心又昧道心之感也。

九五,在上陰下陽之際,執兩用中,道心常存,人心不生,因物付物,皆出無心,如感其脢矣。脢為背肉,在心之上,近心而離心。道心人心所隔者,毫發之間,感之于脢,雖近于心,而實非心,非心之心,是謂真心。真心非色非空,無方無所,虛靈不昧,是謂無心。以無心感有心,雖有心亦歸于無心,無心無悔,渾然天理,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矣。此守道心而無人心之感也。

上六,在咸之終,又在悅之極,順其所欲,務外失內,巧言令色,一切是假,是謂咸其輔頰舌也。凡口、言、笑三者皆動,口動而心未有不動者。此絕無道心全用人心之感也。

六爻皆有感道,或以人心感,或以道心感,或有道心而又感于人心,或背人心而只感以道心,是非不等,惟止于至善而感之,則道心常存,人心永滅,真陰真陽,隔礙潛通,如磁石吸鐵,金丹自虛無中結就矣。

上震下巽(恒卦第三十二)

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初六,浚恒,貞兇;無攸利。

九二,悔亡。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九四,田無禽。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

上六,振恒,兇。

恒者,久也。卦德上震動、下巽入,巽緩而動,動而從容,不即不離,心堅志遠,故謂恒。此真履實踐之卦,承上離卦而來。離者,明內而又明外,期于深造自得,明無不通也。

但通明之道,非有恒心者不能。恒則專心致志,愈久愈力,不生懈怠,可以了性,可以了命,此恒有亨道,而又能無咎矣。但恒雖亨而無咎,尤利于恒之得正。若不得正,棄真入假,仍是不亨而有咎。彼世間盲修瞎煉之徒,入于旁門外道,以非為是,予圣自雄,負修養虛名,碌碌一生,至死不悟者,何嘗不能恒?但恒于邪道,不恒于正道,欲求長生,反而促死,及至年滿月盡,自無出路,咎且不免,安能得吉?故恒亨無咎之道,惟利于貞耳。雖然,利于恒之正,尤利于恒行之正。

曰利有攸往者,利在于恒,行其正耳。貞者,正也,理也。理者,身心性命之道。是道也,盜陰陽、竊造化,脫生死、出輪回,乃恒久之大事,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成,必須柔巽漸進,由卑登高,由淺及深,一步步腳踏實地行去,方能奏效。

蓋經久不易之大事,必經久不已之大功而后成,利貞之恒,利有攸往之恒也。但欲行其正,先要知其正,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盡性至命之功,全在窮理透徹耳。

初六,在恒之初,不辨是非,而即深入,妄想久遠之事,是浚恒也。浚者,深也。不明理而深入,雖欲求正,反招其兇。此無攸利之恒也。

九二,剛而得中,深明火候,通權達變,恒于時而不恒以心,恒于道而不恒于事,恒之無形跡者,此悔亡之恒也。

九三,剛而居正,亦有志修道者。但剛而不中,急欲成功,其進銳者其退速,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也。羞者,何羞?羞其志于德,而不能恒于德,志于正而不能恒行其正,遵道而行,又半途而廢,雖正亦吝。此有始無終之恒也。

九四,剛居動體,時在有為,如有田可耕矣。乃居于柔位,志氣不振,恒久抱道,不能行持,如空田而無禽相顧,何貴于剛?此無一為之恒也。

六五,柔而得中,無思無為,安常守分,志誠專密,可謂恒其一德矣。然貞一不二,以之避世養靜則可,以之盡性至命則難,故為婦人之吉,夫子之兇。此寂滅孤修之恒也。

上六,無而為有,虛而為盈,自尊自大,有己無人,是謂振起之仁。振起之恒,大極自敗,高極必下,終歸空亡。此自欺招兇之恒也。

然則,修道者,貴乎恒于正道,尤貴乎恒行于正道,方能有往有利,盡性至命,作世間恒久不易之大事,但須要識得藥物,知得火候,進退急緩,不失其正耳。

上乾下艮(遯卦第三十三)

遯:亨,小利貞。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九五,嘉遯,貞吉。

上九,肥遯,無不利。

遯者,斂藏之義。卦德上乾健、下艮止,健本于止,以止用健,有健而不輕自用,故謂遯。此藏陽伏氣之卦,承上咸卦而來。咸者,由止致悅,調和陰陽之道。調和陰陽,莫先貴乎伏氣。伏氣者,不恃健而止健也。

人之健德,系先天正氣,及其一陰來姤之后,陰氣浸長,陽氣當退,至人于此,知其陰氣承天而動,難與力爭,不去退陰,先欲保陽。保陽者,收斂精神,止于其所,所以伏先天之氣也。能伏其氣,陽氣不傷,陰氣自化,是遯中而有亨道也。

但遯之為道,非避其陰,亦非坐觀成敗,乃借陰全陽之謂。借陰全陽,尤貴遯之于早。蓋早則陽氣盛而陰氣弱,易于遯;遲則陽氣弱而陰氣盛,難于遯。二陰四陽,陰氣猶順乎陽氣,于此而遯,遯之在先,是以遯之亨道,在于小利貞之時也。小利貞者,陰氣未至傷陽氣,若至三陰生,陰氣不利不貞,大肆張狂,遯之不及矣。故止健伏氣之亨道,須在二陰方進之時乎。二陰方進,彼此無傷,陰順其陽之遯,小利貞,亦大利貞也。

初六,居于卑下,如遯之于尾也。在尾之遯,客氣難傷,遯之最利。然以陰柔無能者居之,未免遯之不固,為物移轉,自招危厲。若勿用有攸往,遯之堅固,何厲之有?此遯之宜謹始者也。

六二,柔順中正,止于其所,客氣難入,如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也。牛革之執,致虛守靜,外緣不入,內念不出,不遯而遯,此遯之不失守者也。

九三,下近二陰,剛為柔牽,不知早遯,是遯有私系,其疾甚厲。夫人之正氣如主人,客氣如奴仆,系于陰而以假傷真,是養奴仆而失主人,故畜臣妾吉,此遯之有私系者也。

九四,剛以柔用,能藏真陽于陰氣方生之時,是好于遯也。好于遯而無私系,惜命如惜寶,不使有一毫陰氣潛生于方寸之中,是以為君子之吉。若夫小人剛強自用,不知伏氣,認假傷真,則不吉矣。此遯之宜去私系者也。

九五,剛健中正,所親者陽,所遠者陰,擇善固執,是調嘉美之遯也。遯之嘉美,不以假傷真,貞而未有不吉者,此遯之歸于中正者也。

上九,在遯之上,剛柔混合,萬物不能移,造化不能拘,自由自專,是謂肥遯也。遯至于肥,內無所傷,外無所損,不伏氣而氣自伏,此遯之無有不利者也。

六爻惟上爻真體未傷,乃無為保健之功,其余皆陰陽相雜,真體已虧,故必先伏其氣,而后不為客氣所侵。

修道者,當真體未傷,須行無為之道以養陽。及真體稍虧,須行伏氣之功以防陰。其體不一,其用亦有異,是貴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上震下乾(大壯卦第三十四)

大壯:利貞。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九二,貞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大壯者,陽氣強壯之義。卦德上震動、下乾健,健于內而果于行,健行不息,故為大壯。此進陽壯氣之卦,承上恒卦而來。恒者,久于其道之功。久于其道,則身體力行,心堅志遠,一念不回,深造自得,是非大壯之人不能也。

益大壯之人,自命不凡,俯視一切,放得下,提得起。有大壯之志,即能行大壯之事,作人之所不能作,為人之所不能為,超凡入圣,為天下希有之事,如雷之一動,自地升天,驚愚駭俗,震動一切矣。

但大壯之道,尤貴壯之得正,若不得正,則壯之不大,其行不利。彼世間旁門外道之徒,著空執相,認假為真,水火不避,患難不懼,有至死不變者,何嘗不是壯?其如壯之不正,不但壯不能大,而且因壯傷生,何貴于壯?特以大壯之道,惟利于貞耳。

貞者,正也,理也。以理而壯,則內有主宰而志正,外無妄動而行正。志正則剛強不屈,萬物難移而內壯;行正則果決有斷,諸事能成而外壯。志以固其行,行以全其志,內外兼修,不壯者能壯,已壯者能大。已正而壯,其利寧有限量乎。

初九,在大壯之始,正當虛己求人,究明性命之理而后用。壯者,乃以剛自居,冒然進步,妄想高登,速欲成功,是壯于其趾矣。壯趾之壯,其進銳者,其退速,遠行必兇,可于理信之。此不謹于始之壯也。

九二,剛以治內,柔以應外,外不足而內有余,不壯而壯,壯之有得于中,中而未有不正,正而未有不吉者。此嚴以治己之壯也。

九三,躁進無忌,不壯于內而壯于外,小人以是而貪圖名利可也。至于修道君子,所當萬有皆空,而亦用壯于外,其壯罔用,不特壯不得正,即得其正,未取于彼,先傷于我,亦是危厲之道。如羝羊觸藩,必羸敗其角。此剛而務外之壯也。

九四,剛而能柔,陰陽混合,金丹已結,所當正己之后、正人之時,是以貞吉而又悔亡也。貞吉者,正己之吉。悔亡者,正人之悔亡。又近六五虛心下賢之知音,不但不敗其己之壯,而且能大人之壯,如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此正己正人之壯也。

六五,居于動體,柔而無剛,時在可壯,人不能壯,如喪羊于平易之地矣。然雖人不能壯,幸其柔順虛心,借他人之知識,以開自己之茅塞。虛心即能實腹,不壯者能壯,既壯者能大,可無喪羊之悔矣。此己不壯而借人之壯也。

上六,愚而自用,妄猜私議,入于旁門,到得年滿月盡,生平所學,俱歸無用,如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矣。居動之極,禍已釀成,如何能退?在事之終,后悔不及,如何能遂?退之不能,遂之不得,空空一世,有何利乎?然則柔而無能者,與其自己用壯而受害,不若及早虛心求師,困而學之,勉強而行之,從艱難處下一番死功夫,不患不到大壯之地。此本不壯,而歸正即壯也。

六爻皆有壯道,吉兇不一,求其壯于內,而能正己者,其惟九二。壯于外而能正人者,其惟九四乎。

然則修道者,當未了道,必先正己,既已了道,又須正人。正己者,修道也;正人者,立德也。修道立德,方是壯之正、壯之大。大壯之利貞,必以道全德備為極功也。

上離下坤(晉卦第三十五)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六三,眾允,悔亡。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晉者,進也。卦德上離明、下坤順,由順而生明,用明而行順,順時順理,其明日增,故謂晉。此自誠而明,進火之卦,承上遯卦而來。遯者,止其健,而不輕用健也。不輕用健則心虛,心虛則燭照覺察,戒慎恐懼,不為物欲所瞞,黑中有白,神明自來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色达县| 焦作市| 宁远县| 屯留县| 北海市| 横山县| 抚顺县| 和平县| 汝南县| 连江县| 抚顺县| 即墨市| 青神县| 南部县| 土默特左旗| 竹溪县| 泉州市| 嘉禾县| 彭水| 东至县| 潼关县| 托克托县| 车致| 宁德市| 东台市| 台安县| 海林市| 祁阳县| 衡阳县| 德阳市| 双辽市| 宣汉县| 贵溪市| 化州市| 凤阳县| 乐陵市| 河池市| 博爱县| 牙克石市|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