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傷寒六書
  • 陶華
  • 4937字
  • 2015-12-23 15:51:24

中暑,脈虛而伏,身熱背惡寒,面垢自汗,煩躁大渴,毛聳惡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與傷寒諸證不同矣。內外俱熱,口燥煩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湯。痰逆惡寒,橘皮湯。熱悶不惡寒,竹葉石膏湯。頭痛,惡心煩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小柴胡湯良。脈芤遲,腠理開,灑然毛聳,口齒燥,白虎加人參湯。霍亂,煩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腳轉筋,以黃連香薷湯。

發熱

夫翕翕然而熱者,表熱也。有蒸蒸而熱者,里熱也。其屬表者,風寒客于皮膚,邪氣怫郁于外,表熱而里不熱也。其屬里者,陽氣下陷,入于陰中,里熱甚而達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熱未罷,邪氣傳里,里未作實,則表里俱熱,而但輕于純在里也。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反有發熱之證,或其脈沉,或下利,手足冷為異耳。雖然,傷寒發熱,病之常也。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汗后復發熱,脈燥疾,下利者,皆不易治,其可例視之乎?太陽病,發熱頭疼,惡寒有汗,桂枝湯;惡寒無汗,麻黃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急下之,大承氣湯;脈浮數者,大柴胡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脈浮數實者,調胃承氣湯;脈浮,桂枝湯;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脈浮而大,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表里俱見,五苓散。

少陽發熱,脈弦細而嘔,小柴胡湯。

少陰反發熱,有二病: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厥逆,里寒外熱,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

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脈浮大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湯;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黃芩湯。脈浮,發熱,無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湯加人參栝蔞湯;壯熱,頭痛,心中煩者,梔子黃芩湯。

汗下后有熱,大汗則損氣,損氣則陽微,故脈虛而惡寒。大下則傷血,血傷則陰弱,故脈澀而發熱。誤汗,誤下皆有此耳。且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下之,亡陰矣。陰無所主,邪氣搏之,血虛乃發熱也。

太陽病,發汗,遂發熱惡寒,小柴胡湯;蒸蒸而熱者,屬胃,調胃承氣湯。

下后陰弱而發熱,是為內熱,葶藶苦酒湯。若脈浮,則汗之,麻黃湯;脈實,則下之,大柴胡湯。大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梔子豉湯。發汗,又復下之,惡寒發熱,無休止時,小建中湯。

傷寒,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梔子豉湯。

瘥后勞復,發熱,小柴胡湯;脈浮者,當汗解,柴胡桂枝湯;脈沉者,當下解,調胃承氣湯。

下利,腹反痞滿者,生姜瀉心湯;小便不利,麥門冬湯。

食復,發熱,梔子豉湯加大黃。病后虛羸,微熱不去者,竹葉石膏湯。

頭痛

大凡頭痛屬三陽,乃邪氣上攻也。太陽專主頭痛,陽明、少陽亦有之。三陰絡上不過頭,惟厥陰循喉嚨之后,上連目,系頂巔,故有頭痛干嘔,吐涎沫之證,卻無身熱,亦與陽證不同。雖然,風濕在少陰,濕溫在太陰,其經從足走至胸中而還,及頭痛過于陰毒,是又不可拘也。若兩感于寒,太陽、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與夫頭痛極甚,又連于胸,手足寒者,則為真頭痛,不可治矣。

太陽病,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已發汗,未發汗,頭痛如破者,葛根蔥白湯。太陽病,下之,脈細數者,頭痛未止,連須蔥白湯。

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六七日不大便,胃實,氣攻于上也,少與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脈弦,發熱,小柴胡湯。

濕家頭痛,鼻塞,瓜蒂末納鼻中,黃水出立愈。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脈緊,瓜蒂散吐之。

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吳茱萸湯。頭痛,壯熱心煩,梔子黃芩湯。天行、勞復頭痛,四肢痛,蔥頭湯。

項強

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有下之證。寒濕項強,則成 ,見本條,臨病宜審。

太陽病,項強,無汗惡風,為表實,葛根湯;項背強,發熱,汗出惡風,為表虛,桂枝加葛根。

誤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一法頻與理中丸。若損甚者,兼與四逆湯。

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

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湯。天明復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姜豉湯。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怯,密室之中,無所惡也。風傷衛氣,衛虛,則腠理不密,由是而惡矣,悉屬于陽,非比惡寒,有陰陽之別。若無汗而惡寒者,為傷寒,當發其汗。汗出而惡風者,則為中風,當解其肌,不可更發汗。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三陽風濕,皆有此證,不可不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惡風自汗,發熱鼻鳴,干嘔,桂枝湯。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

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而惡風者,法當用溫,桂枝附子湯。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治與上同。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熱,時惡風,大渴,舌干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

汗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防風白術牡蠣湯,次小建中湯。

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煩疼,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

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 湯。

惡寒

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亦不欲去衣被。其風寒客于榮衛,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而惡寒也。經曰: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謂如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先惡寒,而繼之以發熱,此則發于陽也。若初病惡寒而倦,脈沉細而緊,此則為熱發于陰也。在陽則發汗,在陰則溫里。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陰病,惡寒而倦,手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又為不治之證。

太陽病,發熱,或未發熱,惡寒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越婢湯。

陽明病固宜下,微惡寒者,系與太陽合病,在經,屬表,可發汗,麻黃湯。若脈遲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雖陽明證,可桂枝湯。

少陽病,頭汗出,微惡寒,柴胡桂枝湯。

發熱,汗出后惡寒而嘔,但心下痞者,五苓散。發汗后惡寒者,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

惡寒,脈微而復利,正亡血也,四逆湯加人參。汗后惡寒,脈細數浮遲,嘔不止,理中丸。

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而惡寒,表未解也,當先解表,桂枝湯,后攻痞,三黃瀉心湯。

太陽病,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若微惡寒者,桂枝加芍藥附子湯。

少陰病,脈沉細,惡寒者,四逆湯。若下利,惡寒而倦,手足溫者,小建中湯。若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濃衣,大柴胡湯。

亡血家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栗而振,小柴胡湯、芍藥湯。

脈弱者不可發汗,汗之,則寒栗不能自還,當歸四逆湯。

背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陽氣內陷者,口干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陷,口干燥,背惡寒,白虎湯。

寒熱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于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于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里,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湯專主寒熱,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是大法也。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半湯;脈微緩者,不可汗,宜越婢湯。

病至十余日,熱結在里,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心煩發嘔,胸膈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

汗下后不嘔不渴,頭汗出,胸膈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姜湯。

熱多寒少,尺脈遲者,榮血不足,黃 建中湯。脈浮大,寒熱往來,宜祛邪。

凡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潮熱

潮熱,屬陽明,陽明旺于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也。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先當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于寅卯,寅卯則屬少陽,潮于巳午,則屬太陽,是又不可不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潮熱,脈實,可下,小承氣湯或大柴胡;脈虛者,不可下,桂枝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大承氣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出,柴胡桂枝湯。

腹滿,不大便,潮熱,小承氣湯微利之。

似瘧

似瘧,一名瘧狀,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

太陽似瘧,脈浮洪,桂枝湯;清便自可,不嘔,一日二三度發,桂枝麻黃各半湯。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浮,桂枝湯;脈實,承氣湯。

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如瘧狀,小柴胡湯。

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血少,先以黃 建中湯養其榮衛。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湯、桂枝湯、越婢湯選用之。

厥陰脈浮緩,囊不縮,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湯加桂;渴者,柴胡加人參栝蔞湯。

無汗

無汗,寒邪中經,腠理閉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若風、暑、濕干之,則自汗出矣。當汗之證,與麻黃湯三劑而不得汗者,此又不可療也。

太陽當熱,無汗頭痛,麻黃湯。項背強,兀兀無汗,葛根湯。剛 ,發熱惡寒,無汗,葛根湯或小續命湯。

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麻黃湯;汗不止,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

陽明反無汗,脈浮而喘者,麻黃湯。若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自汗

衛氣者,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衛為邪所干,不能衛護于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者,有表里虛實之分。若自汗出,惡風寒,為表未解,當解肌,以致汗泄惡風,與汗后惡寒,皆為表虛,必用溫劑。若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解里未和,從下之。設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凝而不流,皆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桂枝湯。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芍藥、甘草。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桂枝附子。

陽明汗多而渴,發熱譫語,大便硬,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寒,桂枝附子湯。若小便自利而汗出,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導煎通之。若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無他證者,溫粉撲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下后不可更用桂枝湯。若汗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頭汗

諸陽經絡循于頭,三陰則至項而還。頭汗者,邪搏諸陽,則汗見于頭也。若遍身汗者,為之熱越。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津液上湊,故但頭汗耳。夫里虛則不可下,內涸則不宜汗。頭汗之證,更不可再汗也。其或瘀血在里,與夫熱入血室,虛煩水結,皆令頭汗。此為熱郁于內而上達,或吐或下,以祛其邪。設或小便不利,內外關格而頭汗,則為陽脫。誤下濕家,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小便利,亦為陽脫。二者皆不療矣。《百問》:表實里虛。故頭汗不可下。

發黃,頭汗及項而止,小便難,引水漿,此濕也,茵陳蒿、茵陳五苓散。

心結胸,心忪滿,無大熱,頭汗出,半夏茯苓湯。

譫語頭汗,是為血熱,屬陽明,用承氣湯。若心中懊 而頭汗者,梔子豉湯。

半表半里,有柴胡證,并小柴胡湯。熱寒往來,微惡寒,為表。脅下滿,大便堅,為里。

手足汗

四肢者,諸陽之本,熱聚于胃,則津液旁達于手足也。蘊熱,則躁煩譫語,挾寒,則水谷不分。

是又承氣、理中之不同。

陽明病,手足 汗出,譫語,大便難,與承氣湯。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后溏,水谷不分,與理中湯。一法用豬苓湯。

盜汗

盜汗者,睡著則汗出,覺則便不出矣。雜病責于陽虛,傷寒責在半表半里,故知膽有熱也。

陽明病,脈浮緊,潮熱盜汗,柴胡桂枝湯。脈浮大,欲眠,目合則汗,小柴胡湯,又柴胡桂枝湯。

煩熱

邪熱傳里,不經發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異。經曰: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熱,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異,宜別其證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郁悶之狀。

太陽病,心煩自汗,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湯,宜芍藥甘草湯。服桂枝湯后,出汗后煩渴者,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

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加茯苓。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

發汗后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

衄而煩渴者,飲則吐水,五苓散;不愈,竹葉石膏湯。

下后晝煩夜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微沉,干姜附子湯。若懊 ,梔子豆豉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禄劝| 巴里| 洪雅县| 南涧| 泾源县| 宜宾市| 疏勒县| 宁波市| 山丹县| 安远县| 滨海县| 田阳县| 英吉沙县| 辽阳市| 札达县| 岐山县| 门源| 筠连县| 灵丘县| 马龙县| 齐河县| 宁德市| 桓仁| 太保市| 延庆县| 介休市| 修水县| 博乐市| 上饶县| 萨迦县| 灯塔市| 嘉义市| 西平县| 景德镇市| 松阳县| 高陵县| 奉新县| 中江县| 喀什市|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