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傷寒六書
  • 陶華
  • 4938字
  • 2015-12-23 15:51:24

若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不解,腹滿痛者,有燥屎,大承氣湯。吐、汗、下后虛煩,心下痞滿,氣上沖胸,頭眩,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腎傷寒,表里無熱,但煩憒,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四逆湯。

煩躁

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則熱之輕,躁則熱之甚也。有邪在里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陽盛隔陰,欲于泥水中臥,飲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發熱,厥逆,煩躁不得眠,惡寒燥攣,脈不出而躁者,皆為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熱而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湯。

證煩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氣湯微和之。心中悸而煩躁者,小建中湯。

惡風自汗,脈濡弱而煩躁者,皆用此法。

但發熱六七日,渴欲飲水者,五苓散。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五苓散,水調服探吐之。

陽明病,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承氣湯下之。

少陽吐利厥逆,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厥逆,脈沉自利,煩躁不得眠,黃連雞子湯、黃連阿膠湯。

下后復發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干姜附子湯。發汗,若下之,病仍在不去,煩躁者,茯苓四逆湯。

陰極發躁,或陰毒火邪,投熱藥反劇者,不可用涼藥,躁甚仍與熱劑,用四逆湯輩。

懊 者,心中懊懊 ,郁悶不舒之貌。蓋由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于心胸之間,甚則為結胸也。邪在心胸則宜吐,熱結胃腑則宜下,不可拘也。發汗、吐、下之后虛煩不得眠,甚則反復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舌上白苔,饑不能食,虛煩不眠,頭汗懊 ,上同。

短氣煩躁,咽硬,胸中懊 ,大陷胸湯。陽明病,下之后懊 而煩,中有燥屎,宜承氣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發黃,宜茵陳蒿湯。

身痛

身痛,太陽表證也。雖曰表邪未解,而有發汗溫經先后之不同。自利脈沉,為陰病。身痛,其身重者,屬乎陽明,為有風也。又有陽邪內行,不榮于表,是又不可不知。

太陽身痛,脈浮緊,無汗,麻黃湯;或尺脈遲,為無血,先用小建中湯,候尺脈浮,卻用麻黃湯。

下利脈沉,身痛,宜四逆湯輩。

發汗后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七八日后結熱在里,乃攻其表。

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霍亂后身痛不休,桂枝湯。濕家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成 ,葛根桂枝湯。

凡中濕身痛,有本條。

四肢拘急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者,諸陽之本。蓋因發汗亡陽,陽虛,是有其證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惡寒,腳攣急,芍藥甘草湯;小便難者,桂枝加附子。

太陽病,發汗,遂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

咳嗽

咳者,謦咳,俗謂之嗽。肺主氣,肺為邪所乘,氣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飲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證,不可不辯,小青龍,太陽之表水也;十棗湯,太陽之里水也;真武湯,水證之水氣也。蓋水與表寒相合而咳,則小青龍,當汗之。水與里寒相合而咳,則真武湯,溫之。里癖合水動肺而嗽,十棗湯,所以下之也。

太陽病,身熱咳嗽,干嘔,喘而利,小青龍湯。(有加減法。)惡寒身痛,只根據本方。身涼咳嗽,干嘔微利,心下痞滿,引脅下痛,十棗湯。四肢痛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有加減之法。)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硬滿而痛,咳嗽,小柴胡湯。(有加減之法。)少陰咳嗽,四逆湯。腹痛下利,咳嗽,中滿而嘔,大半夏湯。

傷寒發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氣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之。在里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其水氣者,心下怔忡,是以有青龍湯之證。或注喘,汗出而喘,宜發之。雖然,喘特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譫語,汗出發潤,身汗如油,皆不可治。

太陽病,無汗而喘,麻黃湯。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短氣腹滿,潮熱而喘,小承氣湯。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誤下太陽,利不止,脈促,有汗而喘,葛根麻黃黃芩湯;無汗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水氣喘咳,乃太陽汗后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小腹痛者,去麻黃,加茯苓。陰病喘促者,反陰丹。

氣逆

氣逆者,氣自腹中時時上沖也。蓋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里,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仍在表也,當復汗之。厥陰客熱,氣上沖心,此熱在里而氣上也。若病如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又動氣發汗而氣上沖者,此正氣虛而氣逆也,當根據法調治之。脈沉緊者,不可汗。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不上沖者,不可與之。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浮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寒,瓜蒂散吐之;脈微者,不可吐。吐則心口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茯苓白術桂枝甘草湯。

動氣,發汗,氣上沖者,李根湯。病后虛羸少氣,氣逆,吐者,竹葉石膏湯。

短氣

短氣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續也。《千金方》云少氣不足以息也。《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心腹濡滿而氣短者,邪在表而為虛。又有停水心下,亦令短氣,隨證攻治,無不愈矣。

短氣潮熱,腹滿而喘,此為外欲解而里欲實,大柴胡湯,小承氣湯。

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其邪在表,甘草附子湯。

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短氣,小半夏湯。

身涼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有水,十棗湯。

誤下太陽,短氣煩躁,心中懊 ,便為結胸,大陷胸湯及丸。

口干

邪熱聚于胃腑,消耗津液,故口干、熱而渴也。經曰少陰病,故口燥咽干者,急下之。若不口燥咽干而渴,脈沉者,急溫之。又有漱水不下咽者,若見表證,必衄,為邪熱在經也。以血氣俱多,經中熱甚、迫血妄行而作衄者,無表證,加之胸腹滿而如狂者,又為蓄血在內者。

陽明口燥咽干,無大熱,背微惡寒,煩渴,白虎加人參湯。

少陽口燥咽干,小柴胡湯。

少陰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用承氣湯。

陽明病,口燥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黃芩芍藥湯;漱水不咽,發狂,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抵當湯。

渴者,里有熱也。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傷寒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渴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至于厥陰,則又熱之極矣。太陽無汗,若渴,忌白虎,宜柴胡湯。陽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葉石膏湯。若先嘔后渴,則為欲解,當與之水。先渴后嘔,則為水停,屬赤茯苓湯。當從此議,勿令誤也。

太陽病,發渴,脈浮,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服桂枝湯,汗出后煩渴甚者,白虎加人參湯。小便不利而渴,五苓散。身熱惡風,手足溫,脅滿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

陽明發渴,則有汗,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加減同用。若汗少,小便不利,脈浮而渴,五苓散;渴而飲水嘔者,同。

發黃,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

少陽發汗,則自利,咳而嘔,引水飲,豬苓湯。

下利,渴欲飲水,白頭翁湯。下利,脈數而渴者,自愈;不愈,必下清血,宜黃芩散。

病患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寐,小便白,下利而渴,四逆湯。

陽毒

大熱大渴,黑奴丸。中暑,發渴,白虎加人參湯。

胸脅滿痛

胸滿者,胸膈間氣塞閉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下氣填脹滿也,非腹中滿。蓋邪自表傳里,必先自胸脅以至心腹而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發汗。脅滿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間,宜和解。至于邪結胸中而為實者,又須涌吐之也。

太陽病,下后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病在于胃氣,芍藥入榮,故去之。

陽明病,喘而胸滿,猶帶表證,不可下,與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胸脅俱滿,或脅下硬痛,或嘔吐,舌上白苔,或不大便,并屬小柴胡湯。

傷寒五七日,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脅下痞硬,柴胡加牡蠣湯。

傷寒七八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胸中痰實,瓜蒂散吐之。胸膈不快,填滿閉塞,唇青手冷,脈細沉,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

結胸

經曰: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注曰: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外證項強,心下滿硬而痛是也。此為實邪在里,法當下之。若脈浮大,若表證,若水氣填,不可下。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滿者。經曰:病患手足厥,脈乍緊,邪結胸中,心滿而煩,饑不欲食;當吐之。

是則病在胸中也。經曰: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則邪氣自表傳里,留于心下,未全為實,法當吐之,故有此戒。其或結胸證具而煩躁者,不治。

結胸,寸脈浮,關尺皆沉緊,宜下。若脈浮大,或有表證,先用小柴胡湯,表已解,下之。大結胸,不按而痛連臍腹,痛硬不可近,大陷胸湯;或太峻,用丸。

小結胸,按之而痛,心下硬,小陷胸湯。熱實結胸,懊 煩渴,心下痛,少與大陷胸湯。寒實結胸,無熱證,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

經曰: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輕于結胸者,心下滿而不痛,按之則濡,是其虛邪留滯,故但滿而不痛也,惟枳、桔最良。

欲攻之,只從表證解而后可。

痞者,關脈多沉,枳實理中丸、半夏瀉心湯。關脈沉者,三黃湯瀉其肝。若惡寒者,附子瀉心湯。服此湯痞不去,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下后復汗,心下痞而惡寒,表不解,不可攻痞,先與桂枝湯;表解,乃攻痞,三黃湯。

表未解而心下妨悶,曰支結,柴胡桂枝湯;胸脅滿而微結,小柴胡湯加干姜、牡蠣。表證未罷,因攻之,協熱而利,心下硬,為表里俱病,桂枝人參湯。

下利,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鳴,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治法通用桂枝人參湯。若下利不止,則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發熱不解,嘔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湯。吐、汗、下后噎氣痞硬,旋覆代赭湯。

若咳逆氣虛,用四逆湯。胃寒,先宜理中丸,后用旋覆代赭湯。

腹滿

脾為中央之土,所以腹滿多屬太陰也。常病者,為里實,從下之。時減者,為里虛,當溫之。若解表內不消,非大滿,尤生寒熱,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滿大實,兼有燥屎,雖得之四五日,亦為可下,謂邪已入腑也。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干,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若雖經吐下后而腹滿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也。

太陽誤下,因時腹滿而痛,桂枝加附子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陽明發熱,腹滿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譫語者,小柴胡湯;噦而小便難,加茯苓。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譫語,口中不仁,小柴胡湯;有汗,白虎湯。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枳桔理中丸。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腹滿痛者,脾不勝水,水與氣搏皮肉之間,腸中漉漉有聲,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

下利腹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后攻其表,桂枝湯。

發汗后腹滿,當溫,濃樸半夏生姜人參湯。吐后腹滿,當下,少與調胃承氣湯。

下后腹滿,宜梔子濃樸湯。腹脹滿者,陰陽不和,桔梗半夏湯。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蓋陽邪傳里而痛者,其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利也,當以熱劑溫之。有燥屎宿食為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痛也,則后用下。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此皆為里證,而所治各不同矣,又當隨證施治。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不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湯。

少陰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瀉利下重,并四逆散。

下利清谷,脈微欲絕,通脈四逆湯;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湯。

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者,黃連湯。

大便實痛者,關脈實,腹滿不大便,桂枝加大黃湯、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小腹滿

小腹滿者,臍下滿是也。若胸滿,心下滿,腹滿,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小腹滿,皆為有物而非氣。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者,乃是溺澀之證。滲利之劑,宜分兩途。

經曰:病患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名臟結也,死。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便急結,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在,脈微沉,不結胸,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

太陽病,目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陰陽易,小腹痛,燒 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湯;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宜灸關元穴。

嘔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沙河市| 酉阳| 喀喇沁旗| 南部县| 沧州市| 乌审旗| 黄骅市| 温泉县| 海南省| 太和县| 隆德县| 肇源县| 桐城市| 朝阳区| 金沙县| 河西区| 林州市| 喀什市| 临泉县| 高唐县| 开阳县| 隆化县| 盘山县| 大余县| 榆林市| 崇文区| 临汾市| 常山县| 牙克石市| 新沂市| 株洲县| 鄂托克前旗| 英吉沙县| 皮山县| 全南县| 葵青区| 仁化县| 鄂尔多斯市| 景宁|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