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復言干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干,猶空也,但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輕重,則嘔甚于吐。蓋表邪傳里,里氣上逆,故嘔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熱,脈弦數,口舌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后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腥,奔逆上沖,不須治之,嘔膿盡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辯。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則多嘔吐。及其里熱而嘔吐者,亦有之。
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設或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惟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氣逆欲嘔吐者,黃連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心下煩郁,痞硬不利,嘔吐,大柴胡湯。
三陽發熱而嘔逆,小柴胡湯,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
先嘔后渴,此為欲解,宜與水解。先渴后嘔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湯。
少陰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湯加生姜。
少氣,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膈上寒飲,干嘔,吐涎沫,四逆湯。
若吐利,手足厥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上同。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橘皮湯,小柴胡湯。似嘔,似噦,似喘,心下憒憒,大橘皮湯。
汗下后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瘥后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加生姜汁。屢經汗下,寒氣膈塞,食入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汗后水藥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湯。《金匱要略》曰:諸嘔吐,谷不下,半夏湯。嘔吐,脈滑數,或洪,發熱,茅根湯。
干嘔
干嘔者,嘔而無物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谷氣并,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證。太陽汗出干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干嘔,姜附湯,主下利也。厥陰吐沫干嘔,吳茱萸湯,主涎沫也。邪去,則吐自止矣。若有水氣二證,又當以表里別之。
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干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主之。
不發熱,不惡寒,肋痛,咳而利,干嘔者,十棗湯下之。
自汗頭痛,干嘔,桂枝湯。
少陰下利干嘔,脈微,白通湯;下利不止,干嘔而煩,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
惡寒外熱,脈微欲絕,干嘔,通脈四逆湯。
膈上有寒飲,干嘔,亦屬少陰,四逆湯。
干嘔,吐痰沫,頭痛,吳茱萸湯。得此湯反劇者,與小柴胡湯。干嘔自利,黃芩湯、半夏生姜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自汗惡風寒,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
咳逆噦
夫咳逆者,俗謂之吃忒是也。才發聲于喉間則遽止,HT HT 然連續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之噦者,非也。噦與干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物。病至于噦,則危,難治矣。大抵KT 近于噦。KT 者,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于外矣。蓋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經曰:陽脈浮,則為氣KT 。又曰: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又有熱氣擁郁,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設若不尿,腹滿而噦者,咳逆、脈散而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與傷寒咳而氣逆者又不同也。
若將吃忒紊于噦與咳而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之際,宜明辯之。
咳嗽,大便少,與大承氣湯下之。蓋由熱氣沖膈肝肺故耳。若便軟,瀉心湯,胃氣虛而沖脈逆也。若脈散者,不治。咳逆潮熱,小柴胡加橘皮生姜湯。
厥逆不止,烏苓湯;有寒者,羌活附子散。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KT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為逆,又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豆蔻湯。
噦而腹滿,大便不利,先宜半夏生姜湯,次用承氣湯;小便不利,豬苓湯。
陽明中風,脈浮弦,小便難,潮熱而噦,小柴胡湯加茯苓。
嘔噦,手足冷逆,小橘皮湯。若胸滿虛煩,大橘皮湯;胃氣寒者,吳茱萸理中湯、溫中湯。
《金匱要略》曰: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噦不止者,橘皮干姜湯、半夏生姜湯、退陰散子,宜消息用之。
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蘊結不散,變噦,梓皮飲子。溫病有熱,飲水暴冷,作噦,茅根葛根湯。溫病胃冷,變噦,茅根橘皮湯。溫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茅根湯。
下利
傷寒表邪傳里,里虛助熱,則自下利。又有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亦為下利,要當別其陰陽。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大概也。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惡寒,凡此皆寒。渴欲飲水,溺色如常,泄下赤黃,發熱后重,凡此皆熱。蓋因風邪入胃,水來侮土,故令暴下。或溫或攻,或清下焦,或利小便,隨證施治,但不宜發汗耳。邪氣內攻,復泄其津液,胃氣轉虛,必成脹滿。若夫下利譫語而目直視,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發熱,厥而自汗,下利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而脈不出,下利日數十行,其脈反實,皆為不治之證,五者最忌者也。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頭目痛,鼻干,脈浮,葛根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頭痛胸滿,干嘔,脈浮弦,黃芩湯;嘔甚,加半夏、生姜。
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身熱,胸脅滿,干嘔,往來寒熱,脈長大而弦,弦而為負,負者死;長大不弦為順,大承氣湯下之。滑而數,為有宿食,亦從下之。
太陽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太陰自利,不渴,四逆湯、理中湯、術附湯。
少陰下利,不渴,腎虛,飲水自救,脈微者,白通湯;厥逆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湯。
少陰下利,渴而嘔,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干燥,此不可溫,宜用下,大承氣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身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胃熱,利白腹垢,臍下必熱,便下垢膩赤黃,或渴,黃芩湯、白頭翁、柏皮湯通用之,白虎湯。
胃寒,利白鴨溏,臍下必冷,腹脹滿,便中清白,或清谷,四逆湯、理中湯。寒毒下利,面戴陽者,下虛也。下利譫語,有燥屎也;脈不微細,小承氣湯。
尺脈弦,腸鳴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腸胃積結也,宜下之,大承氣湯。
下利,脈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氣湯。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當歸四逆湯。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宜下之,大承氣湯。
便膿血
沖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氣,均有此沖脈。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皆為熱入血室,逼血下行,則血熱而利也。挾血之脈,乍澀乍數,或伏或沉。血熱交并,則脈洪盛。大抵男多于左手,女多于右手見之。又有陰寒為病,下利便膿血者,乃下焦虛寒,腸胃堅固,清濁不分而利下膿血也。二者一為挾血,一為陰寒,臨病宜精別焉。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湯、《明理論》抵當湯。
陽明病,下血譫語,胸脅滿如結胸,夜則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
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
下后無表里證,脈數不解散,消谷易饑,多日不大便,此為瘀血,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或小柴胡湯加桃仁、大黃。
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結,小便必利,抵當丸。
四逆
手足不溫,謂之四逆。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表里之間,則手足溫。至于邪傳少陰,則手足有逆冷之證,與厥陰又相遠也。然自熱而至溫,自溫而至厥,乃傳經之邪,輕則四逆散,重則承氣湯下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溫者,四逆湯溫之,則為陰經受邪,而陽氣不足也。其或吐利煩躁,厥逆蜷臥,皆屬少陰,又為不治之證。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滿,或利下重,并四逆散。初病以來,厥冷四逆,即四逆湯。
手足逆冷,大便閉,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為陽證,以白虎湯;甚者,大承氣湯。
厥逆
陽氣伏藏,陰氣越出,陰陽不相順接,所以厥也。若先熱而后厥者,乃熱邪伏于內也。先厥而后熱者,乃陰退而陽得復也。
若始得病便厥者,是陽不足而陰勝也。熱伏于內者,其脈沉而數,狂言發渴,露手揚衣,躁不得眠,或大便閉。初便厥者,其脈沉遲而弱,醒醒而靜,惡寒引衣,或下利清谷也。其或惡寒蜷臥,煩躁下利,不知人,皆為惡候,故曰逆也。
先發熱而后厥者,揚手擲足,煩躁飲水,畏熱頭汗,大便閉,小便赤,怫郁昏悸,當下失下,血氣不通,所以謂熱深則厥深者,此也,大柴胡湯、小承氣選而用之。
初病便厥,足攣惡寒,引衣自蓋,不渴,大小便自利,默默而惶惶,諸四逆選用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悸,茯苓桂甘湯;后治厥,四逆湯。吐利厥逆,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仍灸太溪。
不大便
不大便,謂大便難也。皆因發汗,利小便,耗其津液,以致腸胃干燥,而轉屬陽明里者多矣。
其小便自數者,則為津液偏勝,故使大便亦難也。若下,若發汗,小便數,大便硬者,與承氣湯和之,謂津液內竭也。又有不宜便下者,至于脈浮,脈虛,惡寒,此尤帶表邪,乃不可下。其嘔吐,為邪未入腑,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小便清者,知其邪不在里,仍在表也。大便難,小便少,不轉矢氣,此內無燥屎也,但初硬后溏爾。陽明脈浮,或經發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亦津液內竭,宜蜜導煎通之。經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宜大柴胡湯。若不了了,得屎而解。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難,名曰陰結也,宜金液丹。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小承氣湯。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煩躁,發作有時者,此為屎硬不得大便,小承氣湯。
夫病陽明者,下之則硬;汗多極,發其汗則亦硬,并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若發汗,若利小便,津液內竭,大便自難者,不可攻之;無陰陽,強大便者,下之,必清谷脹滿,并用蜜導煎。
譫語(鄭聲附)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傷寒,胃中熱盛,上乘于心,心為熱冒,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亦有譫語者,有獨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凡此見其熱之輕重也。大抵熱入于胃,水涸屎燥,必發譫語。又有被火劫者,有亡陽者,名各不同。但氣短者死,脈自和則愈。或喘滿,氣逆而上奔,自利柔脫而奪下,皆為逆也。
譫語者,脈洪數,大便閉,小便赤,手足溫,與調胃承氣湯。胃實譫語,身熱汗多,便難,或潮熱,諸承氣湯選用之。
發汗多,亡陽譫語,身自和,不可下,柴胡桂枝湯。下利譫語,為有燥屎,脈不微細,小承氣湯;利不止者,不治。
三陽合病,譫語者,脈滑實,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遺尿,不可汗下,與白虎湯。
傷寒,大熱干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
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與五苓散二錢,以新汲水吐之則愈。一法用豬苓湯。
瘀血狂言譫語,漱水,大便黑色,小便多,身黃腹滿,此為當汗不汗,蓄熱在里,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桃仁承氣湯、抵當丸。
婦人熱入血室,晝靜夜譫,如見鬼狀,小柴胡湯。
陽明病,其人喜忘,必有瘀血,抵當丸。
鄭聲者,重語也。又為不正之音也。傷寒鄭聲,如鄭衛之音,不正也。蓋因汗后,若病患本音失而正氣虛,則鄭重,語不知高下,乃精氣奪之候也。其脈微細,二便利,用小柴胡湯。
小便不利(小便難附)
邪氣聚于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所以滲泄也。若飲水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后亡津液,胃汁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者,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
飲水過多,下焦蓄血熱,小便不利,脈浮者,用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者,豬苓湯。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嘔而發熱,胸滿,心下怔忡,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茯苓。
少陰病,四逆,或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懊 者,身必發黃,五苓散加茵陳。
經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由膀胱受熱,致小便赤澀而不流利也。又曰:雖不大便也,六七日而小便少者,但初硬后溏未定,或硬攻之,必溏。候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之。乃胃中水谷不別,雖通而不能也。
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身黃鼻干,氣短腹滿,潮熱時噦,胸脅痛,小便難,小柴胡加茯苓。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有心下悸,茯苓白術甘草湯;小便少者,必里急,豬苓湯。
小便自利(小便數遺溺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