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沈氏女科輯要
  • 沈又彭
  • 4982字
  • 2015-12-23 11:18:42

卷下

第一節(jié)·臨產(chǎn)

徐藹輝曰:《濟生產(chǎn)經(jīng)》曰:胎前之脈貴實;產(chǎn)后之脈貴虛。胎前則順氣安胎;產(chǎn)后則扶虛消瘀。此其要也。丹溪云:產(chǎn)后脈洪數(shù);產(chǎn)前脈細小澀弱,多死。懷妊者,脈主洪數(shù)。已產(chǎn)而洪數(shù)不改者,多主死。

楊子建《十產(chǎn)論》:一曰正產(chǎn)。二曰傷產(chǎn):未盈月而痛如欲產(chǎn),非果產(chǎn)也,名為試月,遽爾用力,是謂傷產(chǎn)。三曰催產(chǎn):正產(chǎn)之候悉見而難產(chǎn),用藥催之,是謂催產(chǎn)。四曰凍產(chǎn):冬產(chǎn)血凝不生。五曰熱產(chǎn):過熱血沸,令人昏暈。六曰橫產(chǎn):兒身半轉(zhuǎn),遽爾用力,致先露手,令穩(wěn)婆推足入腹。七曰偏產(chǎn):兒未正而用力所致。八曰礙產(chǎn):兒身已順,不能生下,或因臍帶絆肩,令穩(wěn)婆撥之。九曰坐產(chǎn):急于高處系一手巾,令母攀之,輕輕屈足坐身,可產(chǎn)。十曰盤腸產(chǎn):臨產(chǎn)母腸先出,然后兒生;產(chǎn)后若腸不收,用醋半盞,新汲水七分和勻, 產(chǎn)母面,每 一縮,三 盡收。

孕婦只覺腹痛,未必遽產(chǎn);連腰痛者為將產(chǎn),胞系于腎故也。凡腰腹痛,試捏產(chǎn)母手中指中節(jié)或本節(jié)跳動,方可臨盆,即產(chǎn)。

王孟英按:中指跳動,亦有不即產(chǎn)者;更有腰腹不甚痛,但覺酸墜而即產(chǎn)者。

兒未生時,頭本在上,欲生時轉(zhuǎn)身向下,故腹痛難忍。此時婦當正身寬帶仰臥,待兒頭到了產(chǎn)戶,方可用力催下。若用力太早,或束肚倚著,兒不得轉(zhuǎn)身。即有橫生、逆生手足先出之患。

許叔微曰:有產(chǎn)累日不下,服藥不驗,此必坐草太早。心懼而氣結(jié)不行也。經(jīng)云:恐則氣下;恐則精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氣乃不行。得紫蘇飲一服便產(chǎn)。(方見子懸門)王孟英按:難產(chǎn)自古有之。莊公寤生見于《左傳》。故先生如達,不坼不副,詩人以為異征。但先生難而后生易,理之常也,晚嫁者尤可察焉。然頗有雖晚嫁而初產(chǎn)不難者;非晚嫁而初產(chǎn)雖易,繼產(chǎn)反難者;或頻產(chǎn)皆易,間有一次甚難者;有一生所產(chǎn)皆易;有一生所產(chǎn)皆難者。此或由稟賦之不齊,或由人事之所召,未可以一例論也。諺云:十個孩兒十樣生,至哉言乎!若得兒身順下,縱稽時日,不必驚惶,安心靜俟可耳!會稽施圃生茂才誕時,其母產(chǎn)十三日而始下,母子皆安。世俗不知此理,稍覺不易,先自慌張。近有狡黠穩(wěn)婆,故為恫嚇,要取重價,臠而出之,索謝以去。奈貿(mào)貿(mào)者尚夸其手段之高。附識于此,冀世人之憬然悟。但有一種騾形者,交骨如環(huán),不能開坼,名鎖子骨。能受孕而不能產(chǎn),如懷娠,必以娩難死。此乃異稟,萬中不得其一。如交骨可開者,斷無不能娩者也。方書五種不孕之所謂螺者,即騾字訛也。蓋驢馬交而生騾,純牝無牡,其交骨如環(huán)無端,不交不孕,稟乎純陰,性極馴良,而善走勝于驢馬,然亦馬之屬也。

《易》曰:坤為馬,行地無疆,利牝馬之貞,皆取象于此之謂也。人賦此形,而不能安其貞,則厄于娩矣。

催產(chǎn)神方 治胎漿已出,胎不得下,或延至兩三日者,一服即產(chǎn),屢用有效。

當歸(四錢) 人參(一錢) 牛膝(二錢) 川芎(一錢) 龜板(三錢) 赫石(三錢研)肉桂(一錢去皮) 益母(二錢) 水煎服。

王孟英按:此方極宜慎用,夏月尤忌,必審其確系虛寒者,始可服之。通津玉靈湯最妙。余用豬肉一味,煎清湯服,亦甚效。

附神驗保生無憂散 婦人臨產(chǎn)先服一二劑,自然易生;或遇橫生、倒產(chǎn),甚至連日不生,速服一二劑,應手取效。

當歸(酒洗一錢五分) 川貝母(一錢) 黃 (八分) 白芍(酒炒一錢二分冬月用一錢) 菟絲子(一錢四分) 濃樸(姜汁炒七分) 艾葉(七分) 荊芥穗(八分) 枳殼(炒六分) 川芎(一錢三分)羌活(五分) 甘草(五分)水二杯,姜二片,煎至八分,空腹溫服。

程氏方解 此方流傳海內(nèi),用者無不附應,而制方之妙,人皆不得其解。予謂孕婦胎氣完固,腹皮緊窄,氣血裹其胞胎,最難轉(zhuǎn)動。此方用撐法焉。歸、芎、白芍養(yǎng)血活血者也,濃樸去瘀血者也,用之撐開血脈;羌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后一撐,太陽經(jīng)脈最長,太陽治而諸經(jīng)皆治;枳殼疏理結(jié)氣,將面前一撐;艾葉溫暖子宮,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川貝、菟絲最能運胎順產(chǎn),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此真無上良方云云。

如神散 路上草鞋一雙,名千里馬,取鼻梁上繩洗凈燒灰,童便和酒調(diào)下三錢,神驗。武叔卿《濟陰綱目》云:于理固難通,于用實靈驗。

沈堯封曰:千里馬得人最下之氣,佐以童便之趨下,酒性之行血,故用之良驗。此藥不寒不熱,最是穩(wěn)劑。

王孟英按:催生藥不宜輕用,胎近產(chǎn)門而不能即下,始可用之。又須量其虛實,或補助其氣血;或展拓其機關(guān);寒者溫行;熱者清降;逆者鎮(zhèn)墜。未可拘守成方而概施也。

《婦人良方》曰:加味芎歸湯入龜板,治交骨不開。醋、油調(diào)滑石,涂入產(chǎn)門,為滑胎之圣藥。花蕊石散治血入胞衣,脹大不能下,或惡露上攻。蓖麻子治胎衣不下。佛手散治血虛危證。清魂散治血暈諸證。失笑散治惡露腹痛,不省人事。

徐藹輝曰:佛手散亦下死胎。胎死宜先服此,不傷氣血。服此不下,次用平胃散加樸硝可也。

凍產(chǎn)治驗 劉復真治府判女,產(chǎn)死將殮。取紅花濃煎,扶女于凳上,以綿帛蘸湯罨之,隨以澆帛上,以器盛之,又暖又淋,久而蘇醒,遂產(chǎn)一男。蓋遇嚴冬,血凝不行,得溫故便產(chǎn)也。

逆產(chǎn)足先出,用鹽涂兒足底;橫產(chǎn)手先出,涂兒手心。

徐藹輝曰:鹽螫手足,痛便縮入,俗乃謂之討鹽生也。

第二節(jié)·胞衣不下

急以物牢扎臍帶,墜住,使不上升,然后將臍帶剪斷,使血不入胞,萎縮易下。若未系先斷,胞升湊心,必死。

徐藹輝曰:《保生錄》云:覺胎衣不下,產(chǎn)婦用自己頭發(fā)塞口中,打一惡心即下。切須放心,不可驚恐,不可聽穩(wěn)婆妄用手取,多致傷生。又以草紙燒煙熏鼻,即下。

芒硝三錢,童便沖服,立效。俞邃良先生目睹。

松郡一老穩(wěn)婆,包醫(yī)是證。自帶白末藥一包,買牛膝二兩,同煎去渣,沖童便半杯服,立下。

沈堯封曰:白末藥定是玄明粉,玄明粉即制樸硝也。

第三節(jié)·產(chǎn)后喜笑不休

一老嫗云:產(chǎn)后被侍者挾落腰子使然。用烏梅肉二個,煎湯服,立效。嘉郡錢鄰哉目睹。

第四節(jié)·惡露過多不止

伏龍肝二兩,煎湯澄清,化入阿膠一兩服。如不應,加人參。

第五節(jié)·惡露不來

輕則艾葉及奪命散;重則無極丸;寒凝者,肉桂、紅花等藥,并花蕊石散。

王孟英按:產(chǎn)后茍無寒證的據(jù),一切辛熱之藥皆忌。惡露不來,腹無痛苦者,勿亂投藥餌,聽之可也;如有疼脹者,只宜丹參、丹皮、玄胡、滑石、益母草、山楂、澤蘭、桃仁、歸尾、通草之類為治。慎毋妄施峻劑。生化湯最弗擅用。

第六節(jié)·九竅出血

《匯補》云:九竅出血,死證恒多。惟產(chǎn)后瘀血妄行,九竅出血,有用逐瘀之藥而得生者,不可遽斷其必死。此是閱歷后之言,不可忽略!雖無方藥,其法已具。

第七節(jié)·黑氣鼻衄

郭稽中云:產(chǎn)后口鼻黑氣起及鼻衄者,不治。蓋陽明為經(jīng)脈之海,口鼻乃陽明所見之部。黑氣鼻衄,是營衛(wèi)散亂,營氣先絕,故不治。薛立齋云:急用二味參蘇飲加附子,亦有得生者。

第八節(jié)·眩暈昏冒

去血過多者,宜重用阿膠,水化,略加童便服;去血不多者,宜奪命散。沒藥去油二錢,血竭一錢,共研末,分兩服,糖調(diào)酒下。

沈堯封曰:此條宜與前惡露過多二條參看。

堯封又曰:錢姓婦產(chǎn)后發(fā)暈,兩目不醒。產(chǎn)時惡露甚少,暈時惡露已斷。根據(jù)夫向鄰家討琥珀散一服,約重二錢許,酒調(diào)灌下,即醒。其藥之色與香俱似沒藥,大約即是血竭、沒藥之方。

堯封又曰:庚辰春,呂姓婦分娩。次日患血暈,略醒一刻,又目閉頭傾,一日數(shù)十發(fā),其惡露產(chǎn)時不少,但亦不斷,脈大左關(guān)弦硬。用酒化阿膠一兩,沖童便服。是夜暈雖少減,而頭汗出,少腹痛有形,寒戰(zhàn)如瘧,戰(zhàn)已發(fā)熱更甚。投沒藥血竭奪命散二錢,酒調(diào)服。寒熱、腹痛、發(fā)暈頓除。惟嫌通身汗出,此是氣血已通,而現(xiàn)虛象。用黃 五錢,炒歸身二錢,甘草一錢,炒棗仁三錢,炒小麥五錢,大棗三個,煎服,汗止而安。

王孟英按:惡露雖少,而胸腹無苦者,不可亂投破瘀之藥。今秋周鶴庭室人,新產(chǎn)而眩暈自汗,懶言,目不能開。乃父何新之視脈虛弦浮大,因拉余商治。詢其惡露雖無,而脘腹無患。乃用牡蠣、石英、龜板、鱉甲、琥珀、丹參、甘草、小麥、大棗為劑。復杯即減,數(shù)日霍然。此由血虛有素,既娩則營陰下奪,陽越不潛。設泥新產(chǎn)瘀沖之常例,而不細參脈證,則殺人之事矣。

第九節(jié)·發(fā)狂譫語

惡露不來者是血瘀,宜無極丸;惡露仍通者是痰迷,宜六神湯:半夏曲一錢,橘紅一錢,膽星一錢,石菖蒲一錢,茯神一錢,旋復花一錢,水煎濾清服。

沈堯封曰:一成衣婦,產(chǎn)后半月余,發(fā)狂打罵不休,其夫鎖之磨上。余付無極丸六錢,分兩服,酒下。

服畢即愈,越四五日復發(fā),又與六服,后不復發(fā)。

堯封又曰:丁姓婦產(chǎn)后神昏,譫語如狂,惡露仍通,亦不過多。醫(yī)者議攻議補不一。金尚陶前輩后至,診畢曰:待我用一平淡方吃下去看。用杜橘紅、石菖蒲等六味。一劑神氣清,四劑霍然。此方想是屢驗,故當此危證,絕不矜持。歸語舍弟賡虞,答曰:此名六神湯。余未考其所自。

堯封又曰:甲戌孟春,錢香樹先生如君,產(chǎn)后微熱痞悶,時時譫語,惡露不斷。余用理血藥不應,改用六神湯四劑,病去如失。

第十節(jié)·不能語

武叔卿曰:熱痰迷心使然。

膽星(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石菖蒲(一錢) 郁金(一錢)水煎,入竹瀝一調(diào)羹,生姜汁三小茶匙服。

沈堯封曰:神昏不語,有虛有實,當參旁證及脈。

第十一節(jié)·聲啞

此屬腎虛。補腎之中,宜兼溫通。

元生地(四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一錢五分炒) 歸身(二錢) 肉桂(五分) 遠志肉(五分炒)水煎服。

第十二節(jié)·呃逆

虛脫惡候,人參送黑錫丹,十全一二。

徐藹輝曰:姜用川采萃一冊,載黑鉛乃水之精,入北方壬癸。凡遇陰火沖逆,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同桂、附回陽等藥用之,立見奇功。即經(jīng)云重劑是也。

又曰:姜又載何惟丹先生呃逆治驗方云:傷寒呃逆,聲聞數(shù)家者,用刀豆子數(shù)粒,瓦上 存性為末,白湯調(diào)下二錢,立止。又《本草綱目》云:病后呃逆,刀豆連殼燒服。姜云:此方宜入旋復代赭石湯。

第十三節(jié)·喘

沈堯封曰,喘有閉、脫二證。下血過多者是脫證。喉中氣促,命在須臾,方書雖有參蘇飲一方,恐不及待。惡露不快者是閉證。投奪命丹可定;如不應,當作痰治。此皆急證。更有一種緩者,樓全善所云:產(chǎn)后喘者多死。有產(chǎn)二月,洗浴即氣喘,坐不得臥者;五月惡風,得暖稍緩。用丹皮、桃仁、桂枝、茯苓、干姜、枳實、濃樸、桑皮、紫蘇、五味、栝蔞,煎服,即臥,其疾如失:作污血感寒治也。按此亦是痰證,所以能持久;痰滯陽經(jīng),所以惡寒。方中著力在栝蔞、濃樸、熾實、桂枝、茯苓、干姜、五味數(shù)味,余皆多贅。

第十四節(jié)·發(fā)熱

沈堯封曰:產(chǎn)后發(fā)熱,所因不同,當與證參看。感冒者鼻塞,亦不可過汗,經(jīng)有奪血無汗之禁,只宜芎歸湯;停食者噯腐飽悶,宜平劑消食;血虛發(fā)熱,無別證者,脈大而芤,宜歸、 ;陰虛者煩渴脈細,宜生地、阿膠;更有一種表熱里寒,下利清谷,煩渴惡熱,脈微細者,此少陰危證,宜四逆湯。

王孟英按:暴感發(fā)熱,可以鼻塞驗之。茍?zhí)デ胺埃浜蠖赴l(fā)者,何嘗有頭疼、鼻塞之形證乎?雖脈亦有不即顯露者,惟舌苔頗有可征:或濃白而膩,或黃膩黃燥,或有黑點,或微苔舌赤。或口苦,或口渴,或胸悶,或溲熱。此皆溫濕、暑熱之邪內(nèi)蘊,世人不察,再飲以糖酒生化湯之類。則輕者重而重者危。不遇明眼,人亦但知其產(chǎn)亡,而不知其死于何病,誤于何藥也。我見實多,每為太息。其后條之乍寒乍熱,亦當如是諦察,庶免遺人夭殃也。

第十五節(jié)·乍寒乍熱

仲景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fā)熱者,陽脈不足,陰往乘之;陰脈不足,陽往乘之。

武叔卿曰:血閉于陽經(jīng),榮衛(wèi)之行不通則寒;血閉于陰經(jīng),榮衛(wèi)之行不通則熱。必瘀通而后寒熱自已。

沈堯封曰:后條是瘀血,前條是陰陽相乘,甚則俱有戰(zhàn)栗者。治瘀血宜奪命丹;調(diào)補陰陽,輕則歸建中,重則桂附八味。

第十六節(jié)·頭汗

王海藏云: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會,由虛熱熏蒸而出也。

沈堯封曰:汗出不止,屬氣血兩虛。炒黃 五錢,酒炒白芍三錢,歸身二錢,炒棗仁二錢,炙甘草一錢,炒小麥三錢,南棗肉三錢,煎服,神效。與眩暈條呂姓婦一案參證。

第十七節(jié)·泄瀉、滯下

沈堯封曰:乙亥初夏,傅木作婦,產(chǎn)時去血過多,隨寒戰(zhàn)汗出,便瀉不止。余用大劑真武,干姜易生姜,兩劑,戰(zhàn)少定,而汗、瀉如故。又服兩日,寒戰(zhàn)復作,余用補中湯去人參,加附子兩劑。病者云:我肚里大熱,口渴喜飲,然汗出下利,寒戰(zhàn)仍不減。正凝神思慮間,其母曰:彼大孔如洞,不能收閉,諒無活理。余改用黃 五錢炒,北五味四錢搗,白芍三錢炒,歸身一錢五分炒,甘草一錢五分炒,茯苓二錢,大棗三個。

一劑病減,四劑而愈。

王孟英曰:觀此案則可見氣虛不能收攝者,宜甘溫以補之,酸澀以收之,不可用辛熱走泄以助火而食氣也。

堯封又曰:鄒氏婦,產(chǎn)后便泄,余用參附溫補藥,未效。新城吳敬一診云:虛寒而兼下陷,用補中益氣加熟地、茯苓、桂、附,應手取效。以是知方論內(nèi)言下虛不可升提,不盡然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安陆市| 潮州市| 高阳县| 来宾市| 凤城市| 保靖县| 东港市| 安阳市| 修武县| 赞皇县| 常熟市| 东安县| 海原县| 法库县| 托克逊县| 山西省| 永城市| 澎湖县| 盈江县| 青浦区| 明星| 岳阳市| 同德县| 和静县| 桓台县| 晋宁县| 凤台县| 绵阳市| 通化市| 梁河县| 达州市| 宜黄县| 定安县| 延安市| 桓仁| 儋州市| 太和县| 舞阳县| 陆川县| 祁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