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廠輪船續行興造片(同治十三年七月)沈葆楨
再,閩廠計成輪船十有五號;除「鎮?!挂惶栺v天津、「湄云」一號駐牛莊、「海鏡」一號歸招商局駕駛外,祗余十有二船。辰下海防吃緊,「揚武」、「飛云」、「安瀾」、「靖遠」、「振威」、「伏波」皆兵船也,前囑日意格向赫德借海關之「凌風」輪船已到,臣擬派此六號常駐澎湖,隨之練習合操陣式?!父P恰挂惶栺v臺北、「萬年清」一號擬駐廈門、「濟安」一號擬駐福州以固門戶,尚嫌單薄?!赣辣!?、「琛航」、「大雅」三船本商船也,現派迎淮軍并裝運囗械、軍火往來南北,殊少曠時:此閩局諸船分派之情形也。而滬船之到閩者現祗「測?!挂淮瑑H供閩、滬遞通消息。臺灣遠隔內地,防務文書刻不容緩。就眼前輪船計之,實覺不敷周轉。臣計現在廠中有百五十匹馬力之輪機水缸,已成兩副;所運外洋木料,聞亦陸續歸來。因未奉諭旨,不敢擅自興工;工匠人等祇令制造備用器具,并修理舊船。若為省費起見,尚須酌量遣撤。惟該工匠等學習多時,造輪之法已皆諳悉;聚之數年,散之一旦,不免另圖生計。他日重新招募,殊恐生疏。而已備之水缸機器、已購之木料,將俱置諸無用之區。實則暗中縻費,似不如仍此成局接續興工。在匠作等駕輕就熟,當易告成。而廠中多造一船,即愈精一船之功;海防多得一船,即多收一船之效。況由熟生巧、由舊悟新,即鐵甲船之法,亦可由此肇端。購致者權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權操諸己。
除出洋學習一節仍候會議復奏請旨遵行外,合懇天恩準將閩廠輪船續行興造,以利海防。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十四。
擬請添設移改疏(光緒十年)何璟、張兆棟
竊臣兆棟前因渡臺巡閱條陳應辦事宜,擬請在水沙連另設通判、將羅漢門巡檢改設澎湖;奉批旨:『知道了。所有應辦事宜,即著該署撫督飭屬員詳細查明,妥為籌議,會同何璟奏明辦理。欽此』。當經恭錄轉行欽遵。茲催據臺灣道劉璈議詳,批由藩、臬兩司會同善后局司道核明請奏前來。臣等伏查臺灣水沙連在中路之后山,未經開墾,以先祇為荒埔:近以田園日辟,漸成要區。其界內之埔里社,地勢坦平,民番雜處;尤為后山中權扼要。前議鹿港同知改為中路,移扎水沙連,曾于埔里地方建設土城、官廨。今鹿港同知未能改移,亟應另設通判一員駐扎埔里辦理撫番開墾事宜,名為「埔里社撫民通判」。凡有民番詞訟,俱歸審訊;將來升科等事,亦由其經理。如遇命、盜等案,仿照澎湖通判之式,由該通判勘驗查緝,移歸彰化縣招解。仍先由海防經費項下酌給津貼辦公;一俟田園墾升,將養廉、役食等項次第籌給。其與彰化縣如何劃界?容新設通判到任后,會勘定議。至于澎湖,島嶼縱橫,文職祇一通判,控馭難周;是以有羅漢門巡檢改移媽祖宮之議?,F經劉璈覆加查勘:距澎湖廳治九十里之八罩地方,較媽祖宮更為緊要。該處居民以漁為業,良莠不齊,每有海船擱淺、乘危搶奪情事;廳員既鞭長莫及,汛弁把總又不足以資鎮壓。擬將臺灣縣羅漢門巡檢移扎八罩地方,歸澎湖通判管轄;附近將軍澳等嶼,即歸該巡檢分管。因地制宜,洵于海疆有益。巡檢俸廉、役食,悉仍其舊;應需衙署,委員勘估,就海防經費撥款妥辦。除咨部查照外,合無仰懇天恩,俯準添設臺灣埔里社通判一員;將羅漢門巡檢改為澎湖巡檢,移扎八罩,以資治理而重巡防。如蒙俞允,并請敕鑄「埔里社撫民通判關防」、「澎湖八罩巡檢印信」各一顆,頒給領換,俾資信守。羅漢門巡檢舊印,俟新印頒到,鐫字繳銷。以上二缺,照臺地向例,均作為調缺,準部覆分別辦理。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三十九。
請撥款制舶疏(光緒十一年)裴蔭森
竊查同治十三年倭兵擾臺,前總理船政臣沈葆楨迭次商辦鐵甲兵船,在事官紳有婉辭諷止者、有直言駁辯者;而沈葆楨與洋將之言曰:『有鐵甲而兵輪乃得用其長,無鐵甲而兵輪終恐失所恃』;議者謂其慮患之深,不遽信其謀兵之善也。迨上年法人犯順,各處新報開列法國兵船綜計不足三十號,而差遣、轉運各船亦充其數;至上等炮船不過與「福勝」、「建勝」等船爭猛,上等兵船不過與「南琛」、「南瑞」等船爭快。徒以二、三鐵甲縱橫閩、浙洋面,馬江之役,七船同沈;石浦之役,五船俱退。雖管船者不得其人,而虛聲所播,士膽先靡;要皆無鐵甲而兵輪失所恃之明證也。然則懲前毖后之計,整頓海軍必須造辦鐵甲;時勢所趨,無庸再決者矣。
查有船政出洋學生同知銜魏瀚、參將銜游擊陳兆翱、都司鄭清濂等在洋肄業,時逾七年;曾經委令監造德國鐵甲兵船,閱歷頗深。據稱法國于光緒十一年創造雙機鋼甲兵船名「柯襲德士」、「迪克士」、「飛禮則唐」等三船,計船身長中尺十七丈三尺九寸、船腰闊四丈、船旁鋼甲厚八寸、艙面鋼厚二寸,每時可行中國海道八十里,配用新式康邦臥機計算,實馬力一千七百匹;較北洋德國訂造之「定遠」鐵甲船身較小與「濟遠」鐵甲馬力稍輕,而駕駛較易、費用較減。除炮位、魚雷、電燈另購外,每船工料須估銀四十萬兩。兩船并造,須二十八月可成;三船同造,三十六月即竣。閩省若得有此等鋼甲兵船三數號,炮船、快船得所護衛,膽壯則氣揚,法船斷不敢輕率啟釁。茲稟由提調道員周懋琦繪圖轉稟請示,并據試造雙機鋼甲,以魏瀚、鄭清濂、吳德章監造船身,陳兆翱、李壽田、楊廉臣監造船機,確有把握。如果虛糜工費,甘與該學生等一同科罪等語。臣等復查疆臣議辦鐵甲十有余年,或因吃水動逾二丈三、四尺,中國海口較淺,出入不能自如:所可盧者一。閩、粵等省船塢過小,修理不能勝載:所可慮者二。船身滯里,轉掉未靈,管駕不能如法:所可慮者三。該道員周懋琦等所呈總、分船圖,據開全船墩載一千八百墩,吃水止深一丈二尺二寸,沿海各口均可駛行;則出入不難矣。船政前為南洋承辦「開濟」等項快船實馬力二千四百匹,本勘定附廠紅山山麓另造砌石大塢,預備修理南北洋快兵船、鐵甲船之用。核估工料需銀一十萬兩,三、四月可以工竣,現將次第造辦;則修理不難矣。三屆出洋學生,另請案加展年限,每年在外國兵船閱歷須扣足六個月為期,船政又另購夾板、復設練船為出洋訓練學生水手之用;則管駕亦不難矣。自來兵家有恃乃可無恐,先聲足以奪人。南北洋籌辦水師,頗費財力。援閩之師,久而不出;出則遲回觀望,畏葸不前。法人得窺其微,遂乃截商阻漕以欺中國。鐵甲未成,兵船無護,不敢輕于賞試,得以大肆要求。幸而諒山復為我克,臺、澎不能安踞,孤拔又伏冥誅;餉絀民嘩,暫時就范。然而法人豈能一日忘臺、澎耶!該道員久官閩、臺,該學生等籍地福省,均無希圖名利之心;祇以馬江死事諸人非其親故、即為鄉鄰,以報仇雪憤之心,寄于監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觀。至所需制船經費一百三十余萬兩,或在洋關酌撥抑或另籌協濟?現雖經費異常支絀,然必需之款,臣等不敢稍有畏難。應俟奉旨后,臣昌浚等隨時妥籌辦理。所有船政試造雙機鐵甲兵船緣由,理合會同馳奏。
抑臣等更有請者:歐洲大局已成連橫之勢,中國若再拘于成見,情形岌岌可危;除制炮造船、教將練兵,別無自強之道。然不開礦、煉鐵,購機、造爐事事購自外洋,財源溢出;軍火之費,較之洋藥漏卮尤為繁巨。臣宗棠日前「拓增船炮大廠」一疏,仍求宸衷獨斷,天下幸甚!
此折系臣蔭森主稿,臣宗棠、臣圖善、臣昌浚、臣兆棟會商,意見相同。謹恭折附輪船到滬,交上??h由驛五百里馳陳。
——錄自「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卷十四。
具陳臺北情形以明是非疏(光緒十一年)劉銘傳
竊臣于正月初二日接準大學士左宗棠來咨:『具奏「抵閩詳察臺灣現在情形」一折,恭錄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上諭:「左宗棠奏「詳查臺灣情形妥籌赴援」一折,據稱:『八月十三日基隆之戰,官軍已獲勝仗,因劉銘傳營務處知府李彤恩駐兵滬尾,以孫開華諸軍為不能戰,三次飛書告急,堅稱滬尾兵單將弱,萬不可靠;劉銘傳為其所動,遽拔大隊往援,基隆遂不可復問。李彤恩不審敵情,虛詞搖惑;擬請即行革職,遞解回籍,不準逗留臺灣』等語。前敵軍情關系極重,必須確切查辦,不得含糊了事。李彤恩所稟劉銘傳各情,人言藉藉;果系因此貽誤,厥咎甚重,非遞籍所能蔽辜。前諭楊岳斌迅速赴閩援臺,即著該前督于到臺后詳確查明,據實參奏。李彤恩,著即行革職,聽候查辦」等因,欽此;知照前來。
伏查基隆退守情形,已于上年八月十四日奏明在案,無庸瀆陳。謹將左宗棠所參各節,為我皇太后、皇上陳之。
臣渡臺時隨帶親兵一百二十名;其次孫開華三營、曹志忠六營,每營精壯只三百余人。當由臺南調來章高元淮勇兩營;其時臺南疫癘盛行,兵丁多病,僅來五百人。嗣又添調巡緝營一營。合之劉朝佑百余人、張李成土勇一營,統計基隆、滬尾兩處共只四千余人。左宗棠疏稱基、滬各營數且盈萬,不知何所見聞?
自七月杪基隆疫作,將士十病六、七,不能成軍。八月十三日之戰,九營僅挑選一千二百人,內中尚有抱病勉強應敵者。當孤拔未來之先,初九、初十兩日臣接香港、上海電報,知其全股犯臺。其時滬尾祗孫開華三營、劉朝佑一百余人,并張李成新募土勇一營甫經到防。炮臺尚未完工,又無營壘;地勢平坦,無險可扼。危迫情形,不待旁言。臣早已憂慮及之,曾函致孫開華、李彤恩:如果敵犯滬尾,臣即撤基隆之守來援;囑令堅守以待。一面派員赴下游趕雇船只,將軍火舉重之物先運下船。十二日,孤拔率大幫兵船進口,臣料敵兵必由仙洞登岸;當同曹志忠等密商:如敵兵明日戰后即札仙洞,則不致遠攻滬尾;如戰后全隊下船,即須預備回援滬尾,以保后路。十三日酉刻,敵軍收隊,全行下船;當接孫開華、李彤恩、劉朝佑先后來信,俱稱據法船五只直犯口門,升旗開炮。臣同孫開華、李彤恩已有成約,無用李彤恩虛詞搖惑。左宗棠疏稱李彤恩三次飛書告急,即系孫開華、李彤恩、劉朝佑三人三次之書,非李彤恩一人之書也。臣當即傳令拔隊,惟四十磅大炮二尊不能運動,埋于山下;其余軍裝、鍋帳以及病傷勇丁,毫無遺棄。若果因李彤恩三次飛書告急,倉猝拔隊退回,軍裝焉能毫無遺失!基隆退后,敵兵上岸住營,兵勢已分;往攻滬尾,不足千人。若不撤基隆之守,敵必全隊攻犯滬尾;無兵往援,雖提臣孫開華驍勇敢戰,器械不敵、眾寡懸殊,何能保其不失!二十日之捷,左宗棠前據劉璈稟報,奏稱孫開華所部并淮軍、土勇三路迎戰獲勝;此次又奏系孫開華數營戰勝。不獨于臺事未加訪察,即奏報中亦自相矛盾,不加斟酌。所陳「臺北距滬尾三十里,如果危急,地方官當慎重過于他人」等語;查基隆至滬尾水程只八十余里,頃刻可至;臣五瑞安設一站,來往通信,尚恐聞警援應不及。若俟地方官稟報,必至滬尾失后、敵至臺北城下,方能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