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鹿門學略

  • 湘學略
  • 李肖聃
  • 3207字
  • 2015-12-19 16:06:47

善化皮先生所著書,其已刻者,曰《經訓書院自課文》三卷、《師伏堂駢文》六卷、《經學通論》五卷、《經學歷史》一卷、《尚書大傳疏證》七卷、《今文尚書冤詞平議》二卷、《孝經鄭注疏》二卷、《鄭志疏證》八卷附《鄭記考證》一卷、《圣證論補評》二卷、《六藝論疏證》一卷、《魯禮禘祫義疏證》一卷、《王制箋》一卷、《漢碑引經考》六卷附《漢碑引緯考》一卷、《箴膏肓發墨守起廢疾疏證》一卷、《師伏堂筆記》一卷、《師伏堂詞》一卷、《師伏堂詩草》六卷、《鑒古堂日記》二卷,其日記有目而書佚者,有《宙合堂詠古詩》一卷、《史記引尚書考實》一卷,別有《南學會講義》十余篇。先生當同治時,年才弱冠,與益陽王德基、長沙閻土良輩以茂才績學舉癸酉科拔貢,湘綺王先生賦詩贊異,謂為文學名人。及光緒壬午,先生舉順天鄉試,于是年逾三十,始覃思經術。初治《尚書》,考證今文,疏證大傳,著書十余萬言。既數困于春官,遂絕意仕進。主講江西經訓書院,日以樸學訓示生徒。暇則杜門造述,從事于《尚書》之學,號為專經大師。旁治《通鑒》及顧、王諸大儒之書,慨然有用世之志。丁戊之間,主講長沙南學會,議論貫通古今,弭爭泯患,多精到之言。政變以后,為群小所厄,身罹黨禁,授徒城中。精治鄭學,成書又十余萬言。上窮六籍之原,中涉緯候之奧,多先師之逸典,小儒淺聞不能究宣者,先生皆為發其覆而究其歸。及著三疾疏證、《孝經鄭注疏》,世尤多其取精用宏,與《今文尚書考證》同為不刊之書。興學令下,大吏聘先生主講學堂,于是為《經學歷史》以授岳麓諸生。其書明群籍之大義,述今學之家法,足裨始學。又慮所言微略,復造《五經通論》以鬯厥旨。長沙王葵園先生讀而嘆服,遺書門人蘇輿,謂令人愧汗無地。蓋先生始壯專經,啟于湘綺先生;中年著書,多與郋園葉先生商榷名例;晚年論學,與葵園尤訢合無間。葵園有所著述,未嘗不藉助先生,先生纂述成編,葵園未嘗不以官錢刻之。其文及詩多先生少作,然葵園類纂驕文,錄先生所制至九十余篇。自先生存時,書已流傳人間,及其歿后,遺著及于海外。日本博士有專治先生之學者,皆言先生治經之精,或且出二王先生上。或者謂先生力贊維新,若逆知世變,識力高出世儒。予觀先生戊戌講學湘中,特慨乎膠州之役,睹義寧陳巡撫寶箴發憤有為,出而相贊耳。諸人既敗,牽率先生,著書終老,先生固安之若素。其《春秋講義》及《經學歷史》,當世小生或敢妄事詆誹,然彼于先王之學未能深究,恣為狂論,無足較也。膠州柯先生紹忞主修《清史》,于《藝文志》錄先生著書,而儒林不為立傳,世以為恨。然今之《清史》未為定本,且以先生之學,鉤深致遠,卓犖沉冥,當世巨儒,早有定論,豈假良史之詞而聲名始傳于后哉!始先生仲子吉人在時,嘗屬余為《南學講義敘》,未敢率為,而吉人早逝。今吉人之子名振輯刻先生遺書,督之為敘,伏念自己亥至今將四十年,于先生之學,無能繼述萬一,書此不能不恧焉自愧也。

先師皮先生師伏堂文,王閣學先謙選入《駢文類纂》者都九十六篇。今觀其篇目,若《倉帝史》、《皇氏頌》、《宓戲畫卦頌》、《舜陵銘》、《尚書大傳疏證》、《尚書中候疏證》、《史記引尚書考》、《六藝論疏證》、《魯禮褅祫施志疏證》、《駁五經異議疏證自序》及春秋列國名臣、漢云臺中興諸將、岳麓書院六君子頌(宋朱公洞、周公式、李公允則、劉公宏明、陳公鋼、楊公茂元)及他雜文連珠之屬,凡百余篇。謹為標識,僭書其后曰:

圓靈垂象,日月耀其光華;柔祗成形,河岳章其動靜。道靡兩而不立,物無奇而非偶。取象天地,形成文章。乾健坤順,義始于《文言》;陽剛陰柔,美生于《易》象。文章重儷,厥誼至明,伊古才流,昭宣此旨,雖體有樸艷,而意歸一揆。自世士炫其浮質,賢儒乃笮文人。六朝俳偶,退之薄而不為;宋時四六,君實謝非素習。道喪文敝,名德移風,世尊古文,托義高尚。有清厲學,華實并茂。皋文、容甫,發經籍之真光;季逑、巽軒,窮圣言于素業。卑谷人浮艷之作,陋迦陵側媚之詞。正聲既張,淫音輟響。故清一代文業,上與兩漢比隆,由其究精雅詁,研討微言,師彥和之真經,法準南之原道,用能取熔古義,自鑄新詞也。湘州文學,肇盛梁唐。文山攬秀于詩章,西涯擅聲于樂府。姜齋文雄而詩麗,承貫論健而詞豪。蓋代文宗,群推湘綺。江南之賦,并美于蘭成。秋醒之詞,尤高于玉局。信可謂抉天章于云漢,振屈宋之英聲者矣。先生生遜清之季年,值湘文之盛日,少登拔萃,旋領鄉闈,藉甚聲華,煥乎文采。連珠與士衡并美,游記共道元生色。雙清制贊,已垂彤史之輝;瀛州序頌,復紀文皇之盛。已可揚聲華屋,騰藻云崖。先生矢志讀書,殫精治史,謂道不原于周、孔,則旁出多歧;文不征于馬、班,則義終無本。于是為遷《記》引《書》之考,賦兩漢詠史之詩。談古于宙合之堂,講學于經訓之院。林苑不能分傳,經文乃合一途。故古泉雜序,郋園必乞于鹿門;湖外作家,華鬗推之為鴻筆也。昔竹坨第工詞章,東原不長文學,左海惟精禮制,西莊獨事校刊。乾嘉漢師,文尤蕪雜,諷籀書九千字,說《堯典》三萬言,群士騰譏,寡能備善。君既究群經之玄意,兼都雅之高文,精義人神,煉才就范。非姬漢之書不談,匪羲黃之旨不傳,檢緯候于綠圖,校珍文于丹策。彼戴氏遺書之序,豐芑通訓之詞,稱述學原,世稱美造。而先生所自作至數十余篇,寧惟魯齊家法,藉墨藻以光新;亦使伏賈薪傳,永遺聲于文藪。故考其學業,則經學挺出于清儒;論其文章,則根底特殊于華士。斯學林之公論,非門士之私言。而枚叔著議,駁其三書,俳山論文,黜茲一老,則彼陳漢章之敢為狂論,陳大丘之橫肆抨彈,奚足辨乎?愚以弱年獲侍講席,親承緒論,奄遘心喪,敢自負于師門,特用章乎遺教,且詔學者知尊重焉。

皮先生之《經學通論》,已收入《四部叢刊》。章炳鱗駁先生三書,特指其《經學歷史》、《春秋講義》、《王制箋》諸書,謂其不守今文師說耳。其先為校經生一篇,稱抱一家之學,鉤深而致之遠,上規平津,下撫西莊。梁啟超則稱其《孝經鄭注疏》取精用宏,為傳世不朽之作。其會通漢宋,啟發迂舊,尤在《南學會講義》十余篇。當時登諸《湘報》,未嘗編為專冊。其謂清儒漢學原出宋賢,則較章學誠之說尤為明鬯。學誠《文史通義朱陸篇》言今人有薄朱氏之學者,即朱氏之數傳而后起者,其人亦不自知也。沿朱氏之學,一傳而為勉齋、九峰,再傳而為西山、鶴山、東發、厚齋,三傳而為仁山、白云,四傳而為潛溪、義烏,五傳而為寧人、百詩。今承朱氏之后,所見出于前人,不知即是前人之遺緒,是以后歷而貶羲和也。先生則謂古無目錄之學,至宋而始有王堯臣《崇文總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古無金石之學,至宋而始有趙明誠《金石錄》、歐陽修《集古錄》諸書。至于疑《偽古文尚書》,始自吳才老、朱子;搜輯漢人舊注,始自王伯厚應麟;尊信《詩序》,始于呂祖謙伯恭;糾正史傳,則有吳縝《新唐書糾繆》、《五代史記纂誤》,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而吳棫考論古韻,邢昺為《爾雅》作疏,徐鉉校定《說文》,徐鍇為作系傳,《困學紀聞》、《東發日鈔》,又日知、潛邱、養新諸記錄所本。故遜清一代之學術,無一不淵源于宋儒。故先生答葉德輝書,謂弟所學本兼漢宋,而于講說注重解二家之紛。惜及門弟子江西經訓書院及湖南諸生多止傳其詞章,少能承其經學,惟同縣舉人譚紹裘貽仲、羅焌庶丹為知先生之學。譚主北京大學經席,著述未傳。羅始為《孝經鄭注疏證》二十卷、《孝經敘錄師儒傳述考》一卷,見先生鄭注疏。自愧不如,別著《周易鄭注疏證》、《論語集注疏證》、《大戴禮集解》、《爾雅本義疏證》、《爾雅正字》、《夏小正經傳考》、《讀孟子札記》、《九經古義補》、《石鼓文集釋》、《金文隸古定》、《揚子云年譜》、《太玄集解》、《呂子集釋》、《韓子補注》、《列子校注》、《孫子注集證》,多已成書,其諸子學述則為岳麓大學講義,平生敬重先生,自稱私淑弟子。世論吾縣學人,亦以羅之所業差能繼先生之后,惟生時未相從受業耳。日本博士狩野直喜研究先生之書,常于京都大學為諸生講演。其孫名振編有《年譜》一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河北省| 福海县| 新余市| 徐汇区| 板桥市| 竹溪县| 巴彦淖尔市| 彭阳县| 平顶山市| 虹口区| 齐河县| 弥渡县| 民权县| 甘肃省| 浮梁县| 临高县| 班戈县| 东光县| 庐江县| 天峨县| 北京市| 柳林县| 惠州市| 大足县| 日喀则市| 金平| 芦溪县| 克什克腾旗| 兴业县| 新邵县| 泉州市| 南安市| 英吉沙县| 重庆市| 嘉禾县| 枣阳市| 沈阳市| 西安市| 固镇县|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