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葉郋園所著書,于經有《周禮鄭注改字考》六卷、《儀禮鄭注改字考》十七卷、《禮部鄭注改字考》二十卷、《春秋三傳地名異文考》六卷、《春秋三傳人名異文考》六卷、《經學通誥》附《經學緒言》六卷、《孝經述義》三卷、《天文本論語校勘記》一卷、《孟子劉熙注》一卷;于小學有《六書古微》十卷、《同聲假借字考》二卷、《釋人疏證》二卷、《說文讀若考》八卷、《說文籀文考證》二卷;于子有輯《傅子》三卷《訂誤》一卷、《鬻子》二卷、《孫柔之瑞應圖記》一卷、《淮南萬畢術》一卷、《星命真原》十卷;于史有《隋書經籍志考證》六卷、《漢律疏證》六卷、輯《山公啟事》一卷、《山公佚事》一卷、《宋趙忠定奏議別錄》八卷、《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考證》二卷、《四庫全書總目板本考》二十卷、《觀古堂藏書目錄》四卷、《郋園讀書志》十卷、《書林清話》十卷《余話》二卷、《藏書十約》一卷;于集有《古泉雜志》四卷、《消夏百一詩》二卷、《觀畫百詠》四卷、《和金檜門觀劇絕句》一卷、《昆侖皕詠》二卷、《南游集》一卷、《書空集》一卷、《歲寒集》一卷、《漢上集》一卷、《于京集》一卷、《還吳集》四卷、《北征集》四卷、《浮湘集》一卷、《山居文錄》四卷、《北游文存》二卷、《翼教叢編》六卷、《覺迷要錄》四卷、《輶軒今語評》二卷。其所刻《觀古堂麗廔叢書書目叢刊》又都幾百卷。賢子啟倬總為《郋園全書》,屬某識于篇首。征之漢志,言儒家者流游文六藝之中,留意仁義之際,宗師仲尼,于道最高。漢自武帝以后,道術統乎圣經,群儒宗于孔氏。劉子政父子為《別錄》、《七略》,以定眾家之歸;許叔重為《說文解字》,用考制作之原。后之儒者,欲究達詁而討學近津,必先從事焉。魏晉迄唐,士習玄風,宋明諸儒,殫心性道,讀書習業,或與漢師殊方。至于有清,昆山顧氏、元和惠氏,實窮經而反本,振兩京之遺緒。下逮乾嘉,碩彥朋興,而高郵王氏、金壇段氏、陽湖孫氏尤號專經大師。先生始治許學,服膺段氏,所述旁采桂馥、王筠諸家,為《說文故訓》三十卷。其《讀書志證》,發諸書異同,是正鄙生謬說,大類王氏《雜識》。而博綜百家,董校集籍,尤蔚焉與孫氏同風。先生故家于吳,自其考雨村公始移籍湘中。當光緒中葉,縣人王侍講闿運、長沙王閣學先謙以名德巨儒都講書院,群士承風,奉手其門。先生治學,守吳先生遺法,與侍講異趣,于閣學為再傳弟子,執禮甚謹,論學亦不茍同。而于同光今文師說,疾其誣妄惑世,頌言攻之。丁酉、戊戌間,南??涤袨?、新會梁啟超緣飾經術,謀變舊政。先生家居,著書辨說,措詞甚峻。康梁既敗,平江蘇輿匯次先生論述,以為《翼教叢編》。先生復著《覺迷要錄》,用儆群士。故新進或仇疾先生,而老生宿學遠近稱仰,用是名動天下。四方士過長沙,必造先生寓廬。日本鹽谷溫、松崎鶴雄輩浮湘問學,先生為造《六書古微》以詔之。生性亢直,勇言利病,院司施政,咨而后行。故先生以主事鄉居三十年,輩齒遠后二王,而名聲與齊。先師皮鹿門先生所學與先生別尚,而服其淹博,每有造述,多從商略名例。閣學纂注《漢書》、《釋名》、《世說》諸編,胥藉助先生。蓋先生藏書,多湖外舊家所無。其考校板本,識別正偽,集有清諸家之長,而述其詳于《書林清話》。其平居持論,嘗謂崇圣不可以徒致,必首事于通經;通經不可以陵節,必循途于識字。而詔后學以所從入,必先于簿錄考溯其遠流,開示其閫奧。故先生編述雖多,大要以二者為歸。至其余力所及,旁通乎星命,雜涉于詞曲,其原亦出于《易》與《詩》。論者謂湘州皕年以來,文儒相望,而甄微廣術,孤詣致精,撰集窮乎眾流,徒人及于域外,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平生行誼,詳自定年譜及長沙黃兆枚、善化許崇熙所為傳志,茲不悉記。其行業之大系于季清治亂及湖南學術者,具列于篇后。有篤古之倫,秉執學心,鉤稽庶藝,其必有資于是也。
按宛平徐仁鑄研甫督學湖南,時梁啟超主時務學堂,以《公羊》、《孟子》教授學生,頗張其師康有為之說,又為徐作《輶軒今語》以示多士。葉會試固出徐門,乃為評語以譏之,時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歲也。其年八月變作,康梁亡命,新舊水火,葉輯當時老生之作以為《翼教叢編》,又為《覺迷要錄》數卷,于是名動天下。性好藏書,葵園、鹿門兩先生著述,多從假借。所著書多,《說文讀若考》、《六書古微》,專門家或能糾其違失。獨所輯《書林清話》稱述藏家故實,廣來名人燕語,學者謂其必傳。《觀古堂書目》辨章學術,開示法程,出湘潭袁芝瑛臥雪樓、巴陵方柳橋碧琳瑯館二家著錄之上。湖南藏書,世稱道州何氏,而東洲生無著錄,其書今已散亡。葉氏書今亦多失,然其群從猶有能紬經好古、昌衍其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