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而行之者,義也。
以明示下者闇,
聖賢之道,內明外晦。惟不足於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有過不知者蔽,
聖人無過可知,賢人之過造形而悟。有過不知,其愚蔽甚矣。
迷而不返者惑,
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無迷,惑者自迷之矣。
以言取怨者禍,
行而言之,則機在我而禍在人;言而不行,則機在人而禍在我。
令與心乖者廢,
心以出令,令以行心。
後今繆前者毀,
號令不一,心無信而事毀棄矣。
怒而無威者犯,
文王不大聲以色,四國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民威於斧鉞#11。
好衆辱人者殃,
己欲沽直名,而置人於有過之地,取殃之道也。
戮辱所任者危,
人之云亡,危亦隨之。
慢其所敬者兇,
以長幼而言,則齒也;以朝廷而言,則爵也;以賢愚而言,則德也。三者皆可敬#12,而外敬則齒也、爵也,內敬則德也。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讒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13。忠者,推逆人主之過而諫之#14。合意者多悅#15,逆意者多怒,此子胥殺而吳亡、屈原放而楚亡是也。
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
太平公主、韋庶人之禍是也。
私人以官者浮,
淺浮者不足以勝名器,如牛仙客為宰相之類是也。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陸贊曰:名近於虛,於教為重;利近於實,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權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
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自厚者,自滿也,非仲尼所謂躬自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則人才將棄廢#16矣。
以過棄功者損,羣下外異者淪,
措置失宜,羣情隔塞,阿諛並進,私徇並行#17,人人異心,求不淪亡,不可得也。
既用不任者疏,
用賢不任,則失士心#18。此管仲所謂害霸也。
行賞吝色者沮,
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項羽之刓印是也。
多許少與者怨,
失其本望。
既迎而拒者乖,
劉漳迎劉備而返拒絕之也。
薄施厚望者不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覆之載之,含之育之,豈責其報也#19。
貴而忘賤者不久,
道足於已者,貴賤不足以為榮辱。貴亦固有,賤亦固有。唯小人驟而處貴,則忘其賤,此所以不久也。
念舊惡#20而棄新功者兇,
切齒於睚毗之怨、眷眷於一飯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於天下者,雖仇鈴用,以其才也;雖怨叉錄,以其功
也。漢高祖侯雍齒,錄功也;唐太宗相魏鄭公,用才也。
用人不得正者殆,彊用人者不畜,
曹操彊用關羽,而終歸劉備,此不畜也。
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彊者弱,
有以德彊者,有以人彊者,有以勢彊者,有以兵彊者。堯、舜有德而彊,桀、紂無德而弱;湯、武得人而彊,幽、厲失人而弱;周得諸侯之勢而彊,失諸侯之勢而弱;唐得府兵而彊,失府兵而弱。其於人也,善為彊,惡為弱;其於身也,性為彊,情為弱。
決策於不仁者險,
不仁之人,幸災樂禍。
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斂之國#21,
其財叉削。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游士鼓其頰舌,惟幸煙塵之會。戰士奮其死力,專捍疆場之虞#22。富彼貧此,兵勢衰矣。
貨賂公行者昧,
私昧公、曲昧直也。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暴而生怨。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濁,涸也。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刑者,原於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輔德,而非專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則集,繩之以刑則散也。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人心不服則叛也。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非所宜加者,酷也。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有吾之有,則心逸而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