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述曰。此第二佛答。初標次釋。此初也。世親意云。驚謂驚恐。謂有眾生恐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者謂怖懼。依般若修學不能斷疑故。畏者謂由驚怖故畢竟不肯修學也。若有遠離彼處者名為不驚不怖不畏也。無著云。謂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于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思量時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為三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解云謂于遍計所執無體相故名不驚。于依他起無自然生性故名不怖。于圓成實中無彼所執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曰。此第二贊釋勝也。世親云。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謂十方諸佛同說贊能為大因故名為第一。顯此經勝余經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余人所得也。無分別智證無我理。唯十方佛得余人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羅蜜者唯佛所得也。無著釋云。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于余五中最勝故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述曰。世親云。上來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三段文第四校量。于中初釋疑。次正校量。釋疑中有三。一者于前舍身命以生疑。謂有疑曰。向說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是劣。若爾依此法門受持演說諸菩薩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門不成苦果。此意云。前說舍身命苦還得苦果身得福即劣。若爾者菩薩為此法門故行諸苦行亦感苦身果。何福即勝。謂如薩陀波侖菩薩。于曇無竭菩薩所。求般若波羅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養。是苦得福應少。今答意。若為慧行而舍身得福即多。若雖舍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生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一者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顯。三者菩薩應離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薩為示無住理。四者菩薩為利益下勸益眾生住二空理。此初也。忍辱波羅蜜者。謂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忍辱也。如來說非者。非是余人所得故或非求慧行故不名波羅蜜也。謂前說舍身命者非慧行故不名波羅蜜。故言說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述曰。此第二指事。于中初引昔一身。次引余多身。此初也。于中初明離相成忍。次反說舉成前。歌利王者亦云苦楚。多行楚毒故。謂如來往昔為忍辱仙人在山修道。其王將諸女入山游獵。王倦而睡女等于仙人所求聞正法。王寤便看正見圍繞其仙。王便問仙汝何人也。乃至問云汝是離欲凡夫不。答言未離欲。王聞生恚便割截之。無我相遂還如故。今引之也。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引余多身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述曰。此第三引初地菩薩。得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義故也。于中初總示次別示。此初也。發心有五。一者種姓發心。謂地前。二者信發心。謂初三地相同世間修施戒忍故。三者明發心。謂四五六七地相同出世故。謂四地作菩提分觀相同預流。五地作四諦觀相同羅漢。六地作緣起觀相同緣覺。七地純無相觀正是菩薩也。四者不退發心。謂八九十地。五者無上發心。謂佛地。亦云五種菩提。謂名種姓菩提等。今言發心者謂信發心。即初地菩薩內觀真如無住理故名為不住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述曰。此第二別示。于住之中初令不住于相。次令住無相。次釋所由。后總結。此初也。謂住色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著我人故不應住也。
應生無住心也。
述曰。此第二令住無相也。謂觀無相名為無住。要證此理方滅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述曰。此第三釋上所由也。謂若住色等生心者便為非真住故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述曰。此第四總結也。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于中初令行無住施。次正破其疑。次別釋道理也。謂有疑曰。前言不住生心者。云何為利眾生修行而不名住于眾生事。為斷此疑故有此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別顯道理。于中初明法空次明人空。此初也。說一切諸相者謂虛妄相。即是非相者謂無實相。虛妄本空故。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者。
述曰。此顯生空也。說一切眾生者謂所執實眾生。則非眾生者非實有眾生也。或復翻此釋應知。上來依世親釋第一疑竟。依無著者。經言如來說忍辱波羅蜜下第十三為忍苦故。即是離障住處中第九為離不能忍苦故。余人不能忍發勤苦行此般若波羅蜜者。如來引己昔事令能忍苦離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三種忍以離不忍苦障。次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下明不忍因緣有三種苦。前中有三。一者明能忍。謂達法無我。如經如來說忍辱波羅蜜故。二者明忍相。謂他于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相故不生嗔想。亦不于忍辱波羅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羅蜜中生無想。如經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有我等相。三者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如經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及言我念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等。就第二不忍因緣有三。一者流轉苦忍。謂由不忍故即流轉生死。為對治此故令離一切相發無上心。若住色等則于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如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心等。二者眾生相違苦忍。如經如是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等。謂既為眾生行無住施。云何于彼應生嗔也。三者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如經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等。謂若著于果報等施即便于取用而有乏少。若行無住布施舉事虛空珍寶無量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述曰。依世親釋此破第二疑也。謂有疑曰。向說無相因得無相果。于證果中無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此文意云。所證法既無相空寂無住等行云何能作因耶。為斷此疑故也。此文有二。初明不妄語次遣外執。此初也。論云。以如來如實智不妄語佛菩提及小乘大乘受記之事皆不妄說。以是四境故次第說四語。今此經中加不誑語也。無著云。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于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凈相故。于中實者此行煩惱此行清凈故。如語者為第一義諦相故。不異語者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凈相故。說此真語。此意總云。如來三界獨尊天人師既為法界主。作五趣醫脫屣在家之上飾。棄舍輪王之大祚。道成正覺所欲皆成。既不規名利。復不求安樂。何忽有妄語乎。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述曰。此第二遣外執也。如來所得法者謂所證理。無實者謂不可如言而取實。無虛者亦不可離言而別求。由不虛故依佛教修學。由不實故離妄想而證真也。謂凡夫妄想所執無有故不實。如來無妄想說故不虛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述曰。世親釋云此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若圣人以無為真如得名。彼真如一切時處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則非不住。若一切時處實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為斷此疑故說入闇等喻。于中有二。初明住事為生死因。次彰不住為出世業。此初也。偈云。時及處實有。而不得真如。無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此意云。真雖一切時處實有。由無智以心住法故不解出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而不得之得者翻此說。無著釋云。此為顯示第三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述曰。世親云就第三段第四校量中。上來別破三疑竟。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初校勝劣次以要言之下釋所以。前中有二。初明行三種行功德至多。次舉事校量。此初也。三種行謂一者受二者持三讀誦。無著云。自下第十四為離寂靜味即十二離障中第十為離闕少智資糧故。謂有耽禪定不肯聽聞而修智慧。為闕少智資糧。今令受持讀誦發生智慧故方得菩提。定是福門故但能助道也。就此之中文有其五。謂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德。一者如來憶念親近。如經受持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等。二者攝福德。如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等。三者贊嘆法及修行。如經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等。四者天等供養。如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等。五者滅罪。如經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乃至當得等故。此則初文也。謂要受持讀誦此經者。是正報菩提之因真法供養。所有世間財寶供養如來所不能及。由如是故如來恒以佛智悉知是人。恒以佛眼悉見是人。親近憶念是人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述曰。世親釋云此舉事校量也。于中初明施命至多。次顯信經福勝。日以三時舍身者假設有斯也。信心不逆者。謂若有人聞此經典。雖未能受持讀誦。但生凈信隨喜功德比前其福過彼。何以故然也。謂于生死中雖舍身命。終無能契菩提法身。一生信心雖亦未生慧解。然由信故因即聽聞生長智慧定當成佛。其福即多也。已生隨順之意故。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述曰。世親云自下釋二釋所以。中有六復次。一者示現希聞而能生信法故。謂大機能入小機不能。如經以要言之等。二者示現受持真妙法故。謂受持妙法即是荷擔菩提。如經如是人等。三者示現是人必定成就無量功德。謂此經在處皆可尊重。如經在在處處等。四者示現遠離一切諸障故。謂轉障。如經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等。五者明速證佛菩提法。如經若復有人于后末世等。六者示現成就種種勢力得大妙果故。謂明經威勢。如經善女人于后末世等。就初中有二。初彰經德大次持誦福圓。此初也。不可思議者非情思之可議。不可稱量者非語言而可稱說。為大乘者說者謂定性大乘。為最上乘者說者。謂不定性大乘。謂亦有二乘性故。謂此妙法最極難量。小乘意樂下劣不能于此經而發趣。故云為發大乘者說也。無著云。就此贊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贊嘆教法。二嘆修行者。三若樂小法者下雙明二種。此初嘆法也。為發大乘者說等者。成前不可思議等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明持誦福圓也。謂由此法為大乘說故。有受持等者必獲無上菩提不可思議功德。故于彼生少信者便勝舍多身命也。無著云。就此第二嘆修行之中有三。初持誦等故佛所攝受。次明此人成就勝德。后明肩負菩提重擔。此初二文也。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為第二示現受持真妙法故。于中初明大機持誦為荷菩提。次顯二乘凡夫不能聽受。此初也。謂受持之者當能證獲菩提。雖現未得后必得故故言荷擔。荷謂荷負擔謂擔揭。言受持者則為負揭得菩提故。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文。樂小法者謂即二乘。著我等者謂即凡夫也。無著云。此大文第三雙明前二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述曰。世親云第三在處皆可尊重也。無著云此為第四天等供養也。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四轉障也。如對法論說故。思造業有五。謂一者他所教敕。謂自無喜樂。二者他所勸請。謂俯仰而作。三者無所了知。謂嬰孩畜生之類。四者根本執著。謂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類。五者顛倒分別。謂不識作。多分在家之類。前三造業未必墮地獄。后二造業定墮地獄。此后二業造已應受。由能受持讀誦此經故。轉先重業現世為人輕毀。故應墮惡道之業并即消滅也。此據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增上心持誦之者罪頓消滅。亦非為人輕毀轉重令輕也。若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滅也。又釋若時報俱不定者即總消滅。報定時不定者即當來應受之者轉之現世輕受也。由如是故。雖少信受其福多前所舍身命也。無著云此為第五滅罪。于中有三。初明滅罪。次于后末世等顯示多福故。次當知是經等顯示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前中有二。初明罪滅次我念過去等顯示威力。此初也。謂由聽聞持誦此經故。依學無分別智證二空理。二障都亡盡名真滅罪也。謂由愚癡故分別惡業罪生。若聽聞經得智慧故斷除分別。即是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也。由持此經當得真滅罪故。于現在中亦得回重輕受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