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此第三示勸也。應如是生清凈心者。謂應修習凈智凈識清凈心。不應住色等生心者。謂不于外形相起莊嚴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要以智證于無住。無住即無因也。無著釋者。十八差別之中此為第七愿凈佛土。離障住處十二之中第三為離小攀緣作念修道。故小攀緣者謂作有形相莊嚴凈土。如求西方觀日水等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述曰。此破第二取自法王身疑也。于中初問次答。謂有疑曰。前說圣人無為而有差別。無說無取。何故報身自受用法樂取自法王身。謂身無限遍周法界。故一切世間復取彼。云是法王身。為除此疑也。偈云如山王無取者。謂如須彌山居眾而彼無心我是山王。眾生有分別心自取彼為山王。報佛亦爾。已無分別心故自不言我是法王身。眾生有分別故起分別云彼是法王。佛無分別心故不自取為法王身也。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述曰。此第二答也。佛說非身者謂非有分別身。是名大身者是無分別身也。無著釋云。此為第八成眾生。又是離障住處中第四離舍眾生障。故此意云。如來雖知不取形相名離小攀緣。然其報身廣大無量。羅睺阿修羅王如須彌山。大眾生尚不見其自體。何況欲界小眾生。是則如來舍離眾生不度也。為此故有此文。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述曰。依世親釋就大文第二重校量之中上來破疑竟。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復二。初以財施校。次命施校。初中復二。初正校量次隨說。是經已下釋所以。前中有三。初世尊寄喻以問。次善現順佛以答。第三如來正為校量。此初也。阿耨達池出四大河所以偏將恒河為喻者。阿含經說有四義。一者有多沙故。二者世間以為福故。謂將為凈于彼求福故。三者經劫名不改故。四者佛近彼說法故也。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謂取一恒河中沙也。謂方廣深淺四十里為一恒河沙也。如是沙等恒河者謂以一恒河中沙。一一沙復作一恒河也。取此無量恒河中沙。一一沙是一佛世界。以此爾數恒河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尚不如受持此經乃至一四句偈也。何以故。此少分受持功德與菩提為因。一切外緣所不能壞故。其財施者為生死因易可破壞王賊等所侵故。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述曰。此第二善現答也。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述曰。此第三佛正校量中有三。一佛問二須菩提答三佛校量也。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述曰。自下第二釋所以也。于中有三復次。何以多財布施不如少受持耶。由釋此意故有三復次也。謂一者在處處勝在人人尊故。二當何名此經下能摧二障故勝。三者三千大千已下明財施為染因法施為凈因故勝。此即初也。于中復二。初明在處處勝。次明在人人尊。如佛塔廟者此是十方諸佛真法身故。謂碎身舍利但一化佛之體。此般若經一切諸佛真法身故也。依無著釋者。此一段文即是十八差別中第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故第四離障住處十二中第五離樂外論散亂也。謂令依此般若修學。不令習讀外典籍故。文中有二。初以四種因緣顯示此法勝異。次當何名此經下為對治如言而執義。就前四因緣中即為四。一者攝取福德如經得福多彼。二者天等供養如經隨所有處等。三難作如經成就最上希有。四者起如來念如經則為有佛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述曰。依世親此第二。復次釋所以也。謂諸煩惱如山如石。而有金剛能破。或煩惱如金剛般若能除斷故。或如彩畫之金剛。廣如無著釋。謂由有此種種堪能故受持般若功德勝多財施也。于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此初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述曰。第。二如來答中初示名勸持次釋所以。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述曰。此釋中初明諸佛同說同贊。次顯己不獨有說。此初也。佛說般若波羅蜜者十方佛同說也。謂雖無分別而說亦有因巡。而談如說但無分別取自法王非無因巡而有自體也。則非般若波羅蜜者非一佛獨陳也。此意云。由般若是諸佛本母能出生諸佛。故諸佛同贊故。若有受持乃至四句者勝以多供養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述曰。此第二顯己不獨說。于中初佛問次善現答。問意云頗有一法如來獨說耶。善現答云無。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述曰。此第三復次釋所以也。于中初釋前受持福多所以。次轉釋疑。前中有二。初問次答。此初也。謂碎世界以作塵者。有其二喻。一者勝喻。謂因少受持便生多功德。世界者喻少持碎為塵者喻生多福。二者劣喻。如以財施故多煩惱因。謂由所受施人因此而起種種斗諍故。謂世界者喻財施。碎為塵者喻生長煩惱。世界既為塵因財施亦作染因也。今此意云。持法雖少生福甚多。財施雖多但增煩惱。故說雖多財施不及受持一四句也。故寄此意以為問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述曰。此答中初順佛稱多。次釋非如實。是微塵者謂碎世界以作塵。說非微塵者非如衛世等所執有實微塵也。謂但寄微塵以喻貪等。非即如言而有微塵故也。又釋但借微塵以喻貪等。非即微塵是貪體也。是名微塵者謂是寄喻之微塵也。說世界者謂以世界喻財物施。非世界是貪等因。財施為貪因但借世界為喻故。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述曰。此第二轉釋疑也。謂前所說受持經者。生福甚多。即謂其福德有相果故今破之。謂法身是如來非三十二相化身也。于中初問次答。說三十二相者謂化身。相即是非相者非法身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是化身三十二相也。上來依世親釋竟。依無著者經言大千世界已下此一段文十八差別中第十為色身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即是離障住處中第六為離于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此意云。眾生于色身及名身摶取中無巧便故作一合相。今起方便破一合相故有此文也。然破中有二。一者破色身。二者破名身。色身有二。一者細謂微塵。如經所有微塵寧為多不。二者破粗色身。如經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破名身者如經說世界非世界。以名無形段。不可有其粗細。故以世界為喻也。如經可以三十二相等者。第十一為供養給侍如來故。又是第七為離不具足福資糧故。此意云。若欲供養如來求福資糧者。不應以相見第一義法身故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述曰。依世親釋。上來以財校量竟。自下以身命校量。于中初正校量。次釋福德多所以。此初也。無著釋云。此第十二為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于精進若退若不發故。又離障礙住中此第八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解云此說若有眾生。樂欲味著懈怠。或味著利養不發精進。或曾起功德而復退失。為令遠離此等故而以身命校量。意令進趣故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述曰。世親云自下釋所以。于中有四一悲舍苦身聞法悲淚。二世尊若復下。明于此生信則生實相。三世尊是實相者下拂疑除病。四世尊我今得聞下進發信心。此為初也。謂須菩提聞說舍身忍苦。又聞此經深義能得菩提。喜嘆自故懷悲泣也。無著釋云。自此下有其三文。初悲苦舍身聞法傷感與世親同。次若復有人下明發起精進生如義想。三我今得聞下為令在坐味著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此為初也。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有聞經生信心者。當來定得無分別智。除妄分別證達二空名生實相。由如是故。雖復舍多身命不如受持也。以欲舍身恒輪生死非求慧行不趣菩提故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述曰。此第三拂疑除病也。是實相者謂無相為相也。即是非相者。謂則非是虛妄分別所執差別之相。說名實相者。謂無虛妄之相說名實相也。謂有聞說實相言故。謂是虛妄分別所執之相。今言不是故有此文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述曰。此為第四進發信心。即是無著第三為令菩薩生慚愧也。謂說惡世尚有眾生能生實相。況今現在菩薩聞說般若而不進修。謂惡人信解乃可希奇。菩薩受持蓋不足嘆。故有此文也。就此文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問中有三。初標問次釋后結。此初也。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世親云。初明所取空次明能取空。子云此唯說法空也。無著云初明人空次明法空。離人家執故。此初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空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述曰。此第三結也。謂若有分別即有業生死起。既除分別之相妄想生死都無則名諸佛也。此意云。縱舍多身命非證理之因。若暫聽經便是離相之福。謂因受持聽聞故當證二無我理。既是勝因故多舍命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