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河南志
  • 佚名
  • 10041字
  • 2015-12-16 11:56:21

成周城闕宮殿古跡

河南府古城特眾書謂周公召公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者所筑乃周王城即武王謂為天室定鼎于郟鄏之所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者所筑乃成周下都周處殷民兩城東西相去四十里而王城西近澗水南臨洛水平王東遷宅是靈王時谷洛斗將毀王宮是已蓋谷水即澗水也至隋煬聽蘇威言南當伊闕東去王城五里為宮大業十三年遂平毀王城而皇城處城西偏外筑宮城宮城東復為東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嶺大為羅城而洛貫其中以象天津號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其留守分司御史臺漕運使司河南府河南縣皆在水南金于正大初筑城東臨瀍水南仍承福門迤東西據東城之西故皇城北縮于東城之郛僅一里為中京金昌府置留守司凡官署公廨悉自水南徙入實今府城也周下都至敬王避子朝之亂遷居之以其狹小晉魏舒會諸侯毀狄泉而大之有南北宮漢高祖欲都此聽婁敬張良之言遂都長安至光武竟都之歷魏晉元魏皆以為都唐日尚佳今為邱墟矣大抵周召營卜之城今皆夷蕩或半存茲輯洛陽志至城闕宮殿乃為詳著之庶幾后人易喻云又云王城即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言毋遠天室者周公成王成其志召公實先經理之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為朝會之地周公留后治之至平王東遷都此

周書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制博物記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洛水北至郟山春秋左氏傳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郟杜預曰郟王城也按周書云成周蓋誤當為王城也

面有三門凡十二門南城門曰圉門東城門曰鼎門

帝王世紀曰東南門名鼎門蓋九鼎所從入

北城門曰干祭

春秋左氏傳昭二十四年晉侯使士景伯蒞問周故士伯立于干祭而問于介眾杜預曰干祭王城北門介大也酈元水經注曰子朝之亂晉所開也

余名不傳每門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車從中央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涂闊二十步王宮當中涂之經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宮有五門曰路門應門雉門庫門皋門宮有六寢前曰路寢余五寢居后總曰燕寢

東北一寢春居之東南一寢夏居之西北二寢秋冬居之中央一寢季夏居之

其內有后之六寢九嬪以下分居之近郊三十里之地為明堂以祀文王事上帝

高三丈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九堂十二室每堂四戶八牖其宮方一百步

左巷

杜預曰近東城

又志云成周之城周之下都也即周公成王患四方之遠監三監之叛又卜瀍水東惟洛食作此以處商民欲徙周而居之至敬王避子朝之亂遷于是及敬王徙都晉侯合諸侯于狄泉始大其城帝王世紀曰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故春秋稱率諸侯之徒修繕其城以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壞狄泉而廣焉又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曰王城去洛城四十里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二步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城周公所制東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樓櫓外有溝渠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蓋周敬王所都之地所謂東周也后漢魏晉隋并都于此城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按成周即漢洛陽縣陸機所謂洛陽城蓋成周也今故洛陽城即成周之城舊址尚存俗傳東西六里南北九里亦曰九六城與帝王世紀元康地道記不異

宣榭

講武屋也

襄宮

襄王廟也

呂溫古東周城銘并序魯昭公三十二年周萇[弘]合諸侯之大夫城成周晉女叔寬曰天之所壞不可支也萇[弘]違天必受其咎異歲周人殺萇[弘]左氏明征以為世規俾持顛之臣沮其勝氣非所以厲尊王垂大順也予經其地而作是銘

文王受命肇興西土周公作洛始會風雨居中正本拓統開祚盛則駿奔衰則夾輔平王東遷九鼎已輕二伯之后時無義聲大夫萇[弘]言抗其傾坐召諸侯廓崇王城雖微遠猷實被令名宜福而禍何傷于明立臣之本委質定分為仁不卜臨義不問無天無神唯道是信國危必危國滅不振求而不獲乃以死徇興亡理亂在德非運罪之違天不可以訓升墟覽古慨焉遐憤勒銘頹隅以勸大順

后漢城闕宮殿古跡

后漢都城即周敬王會諸侯毀狄泉大筑成周為都之城有南北宮光武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又云后漢都城有南宮北宮光武因周敬王都而廣大之今白馬寺東遺址僅存門十二

十二門

南面四門正南曰平門

一作平城門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開蔡邕曰平城門正陽之門也與宮連郊祀法駕所從出門之最尊者漢官秩曰平城門為宮門不置候按靈帝紀曰南宮平城門當是宮在門之內所以連言也李尤銘曰平門督司午位處中外臨僚侍內達帝宮正陽南面炎暑赫融

東曰開陽門

應劭漢官儀曰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來止樓上后瑯邪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忽然飛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視之則此是也因以名門李尤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已清明冠節太陽進起

西曰宣陽門

按漢志十二門名有小苑門而獨無銘莫知其方所而十道志列在平城之西董卓傳孫堅軍太谷進宣陽城門注曰洛陽記南面有四門從東第三門也是則小苑亦名宣陽

次西曰津門

當洛水浮橋下一作津城門又作津陽門李尤銘曰名自定位惟月在未溫風郁暑鷹鳥習鷙

東面三門南曰旄門

一作宣平門又曰望門李尤銘曰旄門值季月位在辰順陽布惠貧乏是振

中曰中東門

李尤銘曰東處仲月厥位當卯鸧鹒有聲鷹隼匿爪除去桎梏獄訟勿考

北曰上東門

按賈誼疏曰擇良日立諸子雒陽上東門之外是則西漢時已有上東門矣漢舊儀曰冊皇太子諸侯王皆于上東門李尤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條風動物月正孟春

西面三門南曰廣陽門

李尤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涼風時至白露已分

中曰雍門

一曰雍城門李尤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盲風寒濁鷹歸山阜【鷹一作燕】

北曰上西門

應劭漢官儀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厄于戌故以丹飾之門上有銅璇璣玉衡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戍菊黃豺祭號令嚴悉

北面二門東曰谷門

一作谷城門李尤銘曰谷門北中位當于子太陰主刑殺伐為始【子或作丑始作首】

西曰夏門

一作夏城門李尤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不周用事[玄]冥幽晦陰陽不通螮蝀匿彩迎冬北壇順陰所在

南宮

南宮南臨洛水去北宮七里

在平城門內高祖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偶語南宮之名見于西漢之初水經注曰漢世洛陽宮殿門題多是大篆或云蔡邕書

朱雀蒼龍白虎元武闕北闕

洛陽故宮名曰北闕南宮闕曰武闕

司馬門

史記注曰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兵衛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賈誼書曰天子宮門曰司馬門

掖門

漢制內至禁者為殿門外出大道為掖門應劭曰掖者言在司馬門之旁掖也

南端門

薛綜曰南方正門也

卻非門九龍門

薛綜曰九龍本周時殿名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亂繞故曰九龍

章臺門

崇德殿前

樂成門

南宮中門

敬法門含章門嘉德門盛德門會福門威興門宜秋門承明門金馬門

東門京所造武帝令東方朔等待詔于內

鴻都門

靈帝命蔡邕書五經刻石立此

登賢門青瑣門

黃門郎旦暮拜處

春興門崇德殿

宮之正殿

卻非殿

光武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

章德殿

前殿

玉堂殿

前有后殿中平三年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

嘉德殿

在九龍門內孝仁董皇后常居之稱永樂宮

宣德殿

建武二十年詔置名馬式于前殿前

樂成殿承福殿宣室殿明光殿

尚書郎奏事此殿

顯親殿建始殿

東有太倉武庫

含章殿

山謙之丹陽記曰含章名起后漢

敬法殿

明德馬皇后以疾坐殿之東廂

銅馬殿清涼殿鳳凰殿黃龍殿壽安殿竹殿

自敬法已下見洛陽宮殿名在南宮中

中德殿平朔殿

見洛陽故宮名

千秋萬歲殿溫德殿靈臺殿

靈帝中平二年南宮火續漢志曰時燒靈臺殿樂成殿延道西燒嘉德和驩殿

楊安殿

獻帝自長安還張楊嘻修洛宮以為己功因以楊名殿

云臺內有廣室殿洛陽地記曰云臺高閣四閑

蘭臺

蘭臺石室宣名鴻都皆藏典策之所

阿閣

馬嚴祭蚩尤明帝御阿閣士眾

長秋宮

內有和驩殿

東西宮

衛宏漢舊儀曰帝為東宮皇后為西宮

東觀承風觀

陸機洛陽記曰在南宮高閣十二閑

承善闥仁壽闥

班固定建武注記于此

承明堂萬金堂嘉德署南署武庫侍中廬

洛陽故宮名曰在南宮中

太倉西園

靈帝造萬金堂于園中有少華山

北宮

蔡質漢官典職曰南宮至北宮中央作大屋復道三行天子案行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兩宮相去七里古詩云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止車門

有南門東西門漢官典職曰朱雀門在止車門內

朱雀蒼龍白虎元武闕

漢官典職曰偃師去宮三十五里望朱雀五闕德陽殿其上郁律與天連

司馬門掖門

又有南掖北掖東掖西掖左掖虎賁掖門

端門

馬融對策于北宮端門

廣義門云龍門

宮東門

神虎門

宮西門

朔平門東明門德陽門崇賢門

在云龍門內

金商門

在神虎門內

鐵柱門

李松奉引更始馬驚奔觸北宮鐵柱門

盛饌門建禮門

在崇賢門內尚書郎更直門外

含德門章臺門德陽殿

東觀漢記曰明帝欲起北宮尚書仆射鍾離意上書諫出為魯相后起德陽殿殿成百官大會上謂公卿曰鍾離尚書若在不得成此殿殿前有東閣漢官典職曰德陽殿畫屋朱梁柱皆金鏤一柱三帶韜以赤緹周旋容萬人激洛水于殿下洛陽宮殿簿曰殿南北行七丈東西行三十七丈四尺應劭漢官儀曰在崇賢門內李尤銘曰皇考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側[弘]誕彌光大漢體天承以德陽崇高[弘]麗包受萬方內綜朝貢外示遐荒蓋北宮殿之最尊者

崇德殿

亦明帝造薛綜曰崇德在東德陽在西相去五十步

龢驩殿安福殿

薛綜曰龢驩安福二殿在德陽殿南

宣明殿

在德陽殿后

溫明殿章德殿壽安殿

或作德陽宮內殿名

含德殿章臺殿天祿殿溫飾殿迎春殿永[寧]殿崇政殿

在金商門內

永樂宮

續漢志曰德陽前殿西北入門內永樂太后宮即桓帝母也

增喜觀

和喜鄧后即此閣門宮人

白虎觀

白虎門名于門立觀因名之內有殿章帝會群儒講五經同異

九子坊

漢宮閣名曰洛陽故北宮有九子坊

東西掖庭崇德署

在金商門內

鉤楯署掖庭署朔平署

右北宮

城內兩宮之外

城內街二十四

漢官典職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

長壽街

光武見陳留吏牘抵言于長壽街上得之

萬歲街土馬街

已上見應劭風俗通義

銅駝街

華延俊洛陽記曰漢有兩銅駝在宮之南街四會道頭夾路東西相對高九尺漢時所謂銅駝街又曰洛陽又有香街陸機洛陽記曰俗語曰金馬門外聚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風土記曰石季龍后取銅駝向鄴

香街

見上按二十四街所見惟五

三市

華延俊洛陽記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馬市在大城之東

都亭二十四

見上又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都亭二十四

芳林亭奉常亭廣世亭昌益亭廣莫亭定陽亭遮要亭暴室亭廣陽亭西明亭萬歲亭

按亭在故嵩陽縣西北已載登封事中此云城內都亭恐非足

文陽亭東明亭視中亭東因亭建春亭止奸亭德宮亭東陽亭千秋亭安眾亭孝敬亭清明亭

已上惟奉常一亭見漢書余見延俊記而失一名

里【城內】

按城之內外皆有里名今但錄所見者又呂靜韻集大(上囗下車)里名在洛陽不知時代今附見之【(上囗下車)音轘】

步廣里

在上東門內有翟泉

永和里

有董卓宅

永安宮

洛陽宮殿名曰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洛陽宮殿簿曰宮內有景福殿安昌殿延休殿有園東京賦曰永安離宮修竹冬青又永安有候臺李尤銘曰合歡黃堂中和是遵舊廬懷本新果暢春候臺集道俾司星辰豐業廣德以協天人萬福來即嘉娛永欣

高安館

李尤銘曰巍巍高安明圣是修嶕峣麗館窗闥列周增臺顯敞禁室靜幽長除臨起欞檻相承圣朝明察同保休征

太尉府

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蔡質漢官典職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后盜神器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說明帝以為司徒司空府已榮欲更治太尉府府公趙熹也西曹椽安眾鄭均素好名節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旱魃為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云漢之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陳之即見聽許其冬帝幸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嘆息曰椎牛縱酒勿令乞兒為宰時熹子世為侍中驂乘歸具白之熹以為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

司徒府

漢官典職曰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周禮有外朝干寶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置相國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闌不設鈴不警鼓言其深大闊遠無節限也周禮王之會同軍旅甸役之禱祠肄儀為位鄭元注肄習也若今時肄司徒府也

司空府

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與上文不同

承華廄

順帝漢安元年置

騄驥廄

東觀漢記曰靈帝光和四年初置騄驥廄領郡國調馬調謂征發

中藏府承祿署圃囿署謻門

在小苑門內冰室門也東京賦曰謻門曲榭薛綜曰冰室門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為道水經注曰謻門即宣陽門也門內有宣陽冰室漢書曰幽平之后分為二周有逃責之臺服虔曰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迫主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劉德曰洛陽南宮謻臺是也謻音移又直移反帝王世紀曰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于民無以歸之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洛陽南宮謻臺是也

濯龍園

司馬彪續漢書曰在洛陽西北角續漢志曰近北宮明德馬后置織室于園中又按桓帝祠黃老于濯龍宮薛綜注東京賦引洛陽圖經曰濯龍池名故歌曰濯龍望如海河橋渡似雷疑皆在園中因以名又有濯龍池

芳林園

在步廣里明帝詔先帝時靈芝生芳林園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有崇光華光二殿

修明苑

內有華陽殿興嘉殿

九龍池御龍池白石池天泉池梁冀宅

張璠漢記曰梁冀于洛陽城內起甲第作陰陽殿連閣洞房

右城內兩宮之外

城外

城外門亭十二

漢官典職曰洛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今所見惟九亭

津門亭

東海王疆薨顯宗出幸津門亭發哀

皋門亭宣德亭長壽亭宣陽亭

宣陽門外

凡陽亭

城西

夕陽亭

城西又按晉賈充出鎮長安百寮餞送于此自旦及暮故曰夕陽亭疑因其舊名

萬壽亭

夏門外

臨平亭

疑在城北

錄所見者

上商里

賜鮑永洛陽商里宅東觀記曰上商里也陸機洛陽記曰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以名

明堂靈臺辟雍

光武中元元年建漢官儀曰明堂去平城門二里所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歷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四門外有水以節觀者門外皆有橋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漢宮閣疏曰靈臺高三丈十二門水經注曰高六丈方二十步張衡東京賦曰左制辟雍右立靈臺薛綜注曰德陽殿東西非也

太學

光武建武五年起陸機洛陽記曰在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靈帝召諸儒正定五經刊石于是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揚等奏定六經刊于碑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千余人填塞街陌其碑為古文篆隸三體立太學門外

雩場

在明堂南

承光宮胡桃宮

在廣陽門外

平樂觀

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銅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觀一作館靈帝設秘戲以視遠人東京賦曰平樂都場示遠之館

長樂觀

疑在北門外

宣陽觀四百尺觀

靈帝光和五年起在阿亭道

千秋觀鴻池觀泉城觀揚威觀石樓觀

五觀見陸機洛陽記云在洛陽城外

鼎中觀

輿地志曰在洛陽西南洛水北是成王定鼎處

西苑

順帝陽嘉元年起又有西園續漢書曰中平二年造萬金堂于西園

鴻德苑

桓帝延熹元年置在津城門外

顯陽苑

延熹二年造

罼罜苑

靈帝光和三年作二苑東苑周一千五步中有漁梁臺西苑周三千三百步并在宣平門外

靈琨苑

亦靈帝光和三年作

平樂苑上林苑

洛陽宮殿名有平樂苑上林苑

右城外

按漢宮殿名曰洛陽有泰夏門閶闔門西華門萬春門長秋門景福門永巷門丙舍門鴻都門金牙門不老門定鼎門又洛陽故宮名曰有飛兔門廣懷門明禮門千秋門金門笙鏞門神仙門又有照園九谷池八溪池皆莫知所在今附見

魏城闕宮殿古跡

宮館池苑

魏城門十二

皆循漢名明帝造三層樓于夏門去地十丈故陸機與弟書云大夏門有三層樓高百尺

宮室

按魏略曰董卓燒南北二宮魏武帝更于夏門內立北宮魏世宮殿名所見獨少疑承漢之舊故也其宮榜多梁鵠八分體南宮既建明帝令侍中韋誕以古篆書之

司馬門

明帝景初二年鑄銅人二號翁仲列坐于門外水經注曰王有五門皋庫雉應路門也明帝改雉門為閶闔門又曰明帝始筑闕崩壓殺數百人遂不復筑故無闕門

承明門

陸機洛陽記曰承明門后宮出入之門吾常怪曹子建詩謁帝承明廬問張公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會皆由承明門

云龍門

明帝造

肅城門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集諸儒于肅城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太極殿

明帝青龍三年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華延俊洛陽記曰殿有四金銅柱戴延之西征記曰太極殿上有金井闌金博山鹿盧蛟龍負山于井上又有金獅子按此殿水經注曰是漢南宮崇德之基歷代正殿皆以太極名之自此始也

九龍殿

青龍二年崇華殿災改名九龍引谷水過其前高堂

隆傳曰時郡國有龍九見故曰九龍魚豢魏略曰殿前有玉井綺闌

建始殿

見上

昭陽殿

見上在太極之北明帝所治鑄黃龍高四丈鳳凰二丈置殿前又魏志曰明帝建昭陽殿公卿以下至于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式干殿顯陽殿

明帝景初閑造皇后正殿也按晉文帝諱昭遂改曰顯陽而此與昭陽兩出未詳

嘉福殿

文帝明帝并崩于嘉福殿

崇華殿

文帝疾篤司馬懿曹真陳群見于崇華殿之南堂

仁壽殿

魏志曰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屢降于仁壽殿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芳林園仁壽殿前

文昌殿

文帝黃龍元年冬至日黃雀集于文昌殿前見曹植表

含章殿

顯陽之東

徽音殿

顯陽之西

云氣殿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之北有云氣殿

芙蓉殿九華殿承光殿

三殿見洛陽宮殿簿

干元殿避雷室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龍室

御龍室

見上

總章觀

見上又有百葉鈔曰魏筑總章觀建翔鳳于其上使八方才人六宮女尚書居之李善注文選總章觀明帝立

聽訟觀

明帝太和元年改平望觀為聽訟觀其西北即華林園隸簿

凌霄觀

明帝作凌霄觀始構有鵠巢其上侍中高堂隆曰起闕而鵠巢不得居之象

崇文觀

明帝青龍二年造集善屬文者充之

宣武觀

明帝于宣武場上為欄苞虎爪牙使力士袒裼迭與之搏縱百姓觀之

元武館東堂西堂

山謙之丹陽記曰東西堂亦魏制于周小寢也

翦吳堂

見魏名臣奏

陵云臺

文帝黃初二年筑在宣陽門內韋誕題名榜經曰發白為轆轤絞上楊龍驤洛陽記曰高二十丈登之見孟津世說曰陵云臺樓觀極精巧先稱平眾材輕重當宜然后造構乃無錙銖遞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崩壞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便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永始臺

魏略曰黃初五年文帝東征留郭后于永始臺

三層樓

魏略曰武帝立北宮明帝造三層樓高十丈陸機與弟書曰大夏門魏明帝造有三層樓高百尺

百尺樓

洛陽記曰洛陽城內西北隅有百尺樓文帝造

鞠室

明帝青龍元年鞠室災

永[寧]宮

齊王時曹爽用何晏之談遷太后于永[寧]宮專擅朝政

華林園

即漢芳林園文帝黃初五年穿天淵池六年又于池中筑九華臺明帝取白石英及五色文石于太行谷池之山起景陽山于園中帝躬自握土以率群臣景陽山北結方湖湖中起御坐石前建蓬萊山景陽山東有九江中作員壇三破之俠水得相通故曰濯龍芳林九谷八溪避齊王名改華林有疏圃天淵池中有殿悉是洛中故碑累之南有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洛陽圖經曰華林園在城內東北隅水經注曰華林園疏圃中有古井悉玟玉為之以緇石為口工作精密獨不變古璨焉如新

桐園靈芝池

黃初三年穿

幽泉池陰流池鳴鶴池流杯池

郭緣生述征記曰廣陽門北明帝流杯池猶有處所池西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臺

蒙汜池

明帝于宮西鑿池以通御溝義取日入蒙汜為名至晉張載作賦曰幽瀆傍集潛流獨注澹淡滂沛更來迭去仰承河漢吐納云霧

靈臺辟雍

陸機洛陽記曰靈臺在洛陽南去城三里又曰辟雍在靈臺東相去一里俱魏所徙

太學

正始中立篆隸古文三字石經又刊文帝典論六碑附其次

渭陽館

明帝為外祖母甄氏筑館侍中繆襲曰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渭陽里

又名其里

西橋

魏略曰洛陽城西橋中橋洛水浮橋三柱三柱三公象也

十里一亭

魏略曰從長安至大秦人民連屬十里一亭

右宮館池苑內外兼錄

按丹陽記曰漢魏殿觀多以復道相通故洛宮之間七百余閑華延俊洛陽記曰堂皇宮殿皆石玉珰龍桷藻梲

晉城闕宮殿古跡

晉城門十二

晉都城亦在成周門十二

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十二門門有閣閉中開左右出入城內大道三中央御道兩邊筑土墻高四尺公卿尚書章服從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夾道種槐柳樹晉書曰洛陽御道筑墻高丈余百郡邸舍皆在城內又曰洛陽十二門皆有雙闕有橋橋跨陽渠水按輿地志曰洛陽城四面有陽渠水即周公所制也土源出幽谷東流注城西北角分流繞城至建春門外合又折而東流注于洛朱超石與兄書曰洛下道路本好行種青槐蔭映可愛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宮殿臺觀府藏寺舍凡有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門自劉曜入洛元帝渡江官寺里閣鞠為茂草

南面四門曰平昌門

漢之平門

開陽門宣陽門津陽門

漢之津門按永嘉二年王彌至洛陽屯于津陽門彌兵敗燒建春門而東疑此用漢名為津陽門

東面三門曰清明門

漢之宣平門

東陽門

漢之中東門

建春門

漢之上東門一曰上升門按永嘉二年王彌燒建春門已見上三年劉曜以兵屯于上東門而一門二名未詳

西面三門曰廣陽門西明門

漢之雍門

閶闔門

漢之上西門

北面二門曰廣莫門

漢之谷門

大夏門

漢之夏門魏曰大夏

長春門朱明門青陽門承明門崇禮門

已上見晉宮閣名

云龍門

楊駿被討主簿請燒云龍門以示威駿曰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燒之

風虎門神獸門

東對云龍門

宮內

萬春門太極殿

洛陽宮殿簿曰太極殿十二閑殿前南行仰閣三百二十八閑南上總章觀閣十三閑東上凌云臺閣十一閑殿前有兩株萬年樹

建始殿明陽殿

本昭陽殿避文帝諱改

式干殿暉章殿顯陽殿含章殿

又有含章鞠室

徽音殿崇賢殿仁壽殿

殿前有大方銅鏡向之寫人形體

百福殿章華殿嘉福殿宣光殿修明殿嘉樂殿芙蓉殿章陽殿百兒殿

又有百子殿

芳德殿清暑殿靈圃殿承光殿永[寧]殿景福殿延休殿虞淵殿洞冥殿安昌殿明光殿萬年殿

已上見晉宮閣名及洛陽宮殿簿

東堂西堂宣猷堂堯母堂長壽堂則百堂螽斯堂休征堂延祿堂承慶堂仁壽堂綏福堂含芳堂樂昌堂椒華堂芳香堂顯成堂承光堂五福堂嘉[寧]堂桃閑堂皇

洛陽記曰洛陽宮有桃閑堂皇杏閑堂皇(木奈)閑堂皇竹閑堂皇李閑堂皇魚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戲堂皇水碓堂皇擇果堂皇

金光閣清陽閣朱明閣承休閣安樂閣白藏閣顯仁閣崇明閣章德閣飛云閣安世閣長安閣文成閣明慶閣崇陽闥延明闥通明闥修云闥通福闥徽音闥承休闥元明闥元暉闥崇禮闥白藏闥羲和溫房顯昌坊修成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征坊承慶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鳳凰樓伺星樓

已上并見晉宮閣名

[弘]訓宮

懷帝立惠帝羊皇后居之

臨商觀

陸機洛陽記曰宮中有臨商陵云宣曲廣望閬風萬世修齡總章聽訟凡九觀皆高十六丈以云母著窗里日曜之煒煒有光輝又曰八觀在宮之西惟聽訟一觀在東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城十八觀皆施元檻鐵籠疏云母幌而不載十八觀名蓋兼宮外而言也

陵云觀宣曲觀廣望觀閬風觀萬世觀修齡觀總章觀

觀內有儀鳳樓觀之南別有翔鳳樓又有慶云樓

聽訟觀

陸機與弟書曰聽訟觀東作百丈許廊屋

元覽觀

洛陽宮殿簿曰觀南行至臨商觀高閣五十五閑

東汜觀清覽觀高平觀

洛陽宮殿簿曰觀南行至清覽觀高閣六十四閑

見親觀

洛陽宮殿簿曰閣九閑

高樂觀萬年觀

已上建康宮闕簿引洛宮中所有

射雉觀

在廣陽門之西北

弗雞臺

同上

崇文臺陵云臺

述征記曰臺有明光殿西高八丈累磚作道通至臺上登臺迥眺究觀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岳之秀極也

冰室

陸機洛陽記曰冰室在宣陽門內常有冰天子用賜王公眾官戴延之西征記曰凌云臺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經日猶堅述征記曰冰井在陵云臺北古舊藏冰處

春王園

陸士衡詩曰逍遙春王圃李善曰晉宮閣名洛陽宮

有春王園

瓊圃園云芝園石祠園

并見晉宮閣名在洛陽宮

右宮內

太子宮

陸機洛陽記曰太子宮在大宮東簿室門外中有承華門

承華門

見上

崇政殿

晉太子宮有崇政殿

右太子宮

城之內外

千秋門

齊王冏臣五人大治第舍開千秋門南墉以通西閣

平君門

華延俊洛陽記曰平君門漢小苑南門也

宣武觀

晉宮閣簿曰在大夏門內東北故云南望天淵池北瞻宣武場

璽觀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在廣陽門北

斗雞臺

述征記曰廣陽門西南有劉曜壘壘西曜試弩棚西北有斗雞射雉臺

射雉臺

見上

永[寧]宮

洛陽宮殿簿曰有連閣二百八十六

琁華宮

有玉井

華林園

內有崇光華光疏圃華延九華五殿繁昌建康顯昌延祚壽安千祿六館園內更有百果園果別作一林林各有一堂如桃閑堂杏閑堂之類有古玉井悉以玟玉為之園內有方壺蓬萊山曲池

平樂苑鹿子苑

在河南縣

桑梓苑

城西

元圃園

楊佺期洛陽記曰東宮之北曰元圃園內有宣猷堂

舍利池都亭池靈芝池潛靈池綠池靈臺明堂辟雍國學太學

述征記曰國學在辟雍東北五里太學在國學東二百步

前后左右將軍府

陸機洛陽記曰五營校尉前后左右將軍府皆在城中潘岳宅之西

三市

閑居賦曰陪京泝伊面郊后市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凡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臨商觀之西馬市在大城之東洛陽縣市在大城南然此市洛陽縣也一說三市謂平樂市金市馬市也金市在凌云臺西北對洛陽壘馬市在大城東前有石橋悉用大石下員以通水可過大舫洛陽故宮名曰馬市在城東吳蜀二主館與相連水經注曰馬市即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處晉志曰五部三市東西七里南北九里

百郡邸

陸機洛陽記曰百郡邸在城中東城下步廣里

銅井

洛陽記曰宮墻西有兩銅井連御溝名曰蒙汜

太倉

在建春門內杜預曰翟泉在太倉西南

常滿倉

建春門外

永安里

宣帝宅

汶陽里

趙王倫宅

延嘉里

夏侯湛宅【嘉一作喜】

德宮里

潘岳宅

宜春里

左思所居

白社里

董京字威輦初至洛陽被發而行逍遙吟詠常宿白社中時乞于市殘碎繒絮結以自覆金帛佳綿則不肯留其里在建春門東

步廣里

在翟泉側晉起居注曰永嘉元年里內地陷有二鵝出一蒼一白蒼者沖天白者在地陳留孝廉董養曰步廣里即周之狄泉舊盟會之地也蒼者胡象白者晉象今胡色盛晉色弱其可言乎

諸里

晉宮閣名曰洛陽城中諸里年和里宜壽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學里富弼里大雅里孝敬瑞安城里左池里東臺瑞安民里延壽里日中里西國里東牛里谷陽里北恢瑞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賜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陽里利民里西樂里北溪里西義里中統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諸坊

晉宮閣名曰洛陽宮有顯昌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征坊承慶坊福昌坊壽成坊宣光坊安樂坊舍利坊益壽坊永壽坊城祚坊陽遂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恭職坊繁昌坊吉陽坊肅成坊按唐坊名通謂之里如白樂天居履道坊亦曰履道里今有坊又有里未詳

城內都亭

華延俊洛陽記曰城內都亭華林奉常廣世昌益廣莫定陽遮要暴室廣陽西明萬歲文陽東明視中東因建春止奸德宮東陽千秋安眾孝敬清明二十四亭

金溝

王濟移第即北邙山下時洛京地貴濟買地為馬埒編錢滿之時人謂之金溝

賈充宅

宣武場西

石崇宅

在翟泉側有綠珠樓

水衡署

谷水東右出為方湖東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水衡署在其所

阮曲

谷水又東南轉屈東注謂之阮曲蓋阮嗣宗所居之地

南浮橋

河南郡縣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橋晉書夏統字仲御會稽永興人母病乃詣洛陽市藥會三月上已洛中王公以下并至南浮橋士女駢填車服燭路統時在船中曝所市藥物貴人車乘來者如云統并不之顧太尉賈充怪而問之統初不應重問乃徐答曰會稽夏仲御也

七里澗

在馬市東與鹿苑相接澗有石梁即旅人橋也洛陽記曰城東有石橋以跨七里澗

右城之內外

按洛陽宮殿簿及古宮名有飛兔門廣德門明理門望鍾門神仙門萬春門昌福堂徽音堂嘉德堂魚梁堂皇醴泉堂皇百戲堂皇九華堂皇虛德堂修成堂望舒涼室清暑涼室含章鞠室靈芝鞠室又戴延之西征記有郁金屋皆不分魏晉之閑今附見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屏南县| 报价| 依兰县| 日喀则市| 保康县| 无锡市| 报价| 临泉县| 开封市| 保康县| 页游| 织金县| 渭南市| 平乡县| 漳浦县| 大石桥市| 龙井市| 紫金县| 德州市| 文登市| 新郑市| 大兴区| 鹿邑县| 读书| 阳江市| 五河县| 商洛市| 乐业县| 茂名市| 孙吴县| 呈贡县| 望江县| 申扎县| 南涧| 萍乡市| 枣强县| 札达县| 海盐县| 滨海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