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名: 河南志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7479字更新時間: 2015-12-16 11:56:21
后魏城闕古跡
后魏京城亦在成周門十二
按后趙石虎建武十一年司豫荊兗二十六萬人城洛陽宮至后魏門有三道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陽周巡故宮基跡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乃定遷都詔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洛京又命青州刺史劉芳中書舍人常景造洛陽宮殿門闥之名經途正其號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官文武盡遷洛陽宣武永平二年又詔定諸門闥名初命中書舍人沈馨以隸書書板題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南有四門東曰開陽門次西平昌門次西宣陽門次西津陽門東有三門南曰青陽門
晉之青明門孝文改亦曰稅門又曰芒門
中曰東陽門北曰建春門西有四門南曰西明門
漢之廣陽門孝文改
次北西陽門
晉之西明門孝文改舊門在東南邪出孝文徙對東陽門
次北閶闔門
北舊徙門稍南
次北承明門
遷京之始宮闕未就孝文帝徙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數臨幸焉因開此門當金墉城前東西大道而未有名時人謂之新門群臣常逆帝于新門帝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此門當以承明為稱
北有二門東曰廣莫門
自廣莫至大夏宮觀相連
西有大夏門
宣武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門甍棟峻麗
城內
宮室
按宮殿多仍魏晉舊名或云依洛陽圖修繕某所某居疑總名閶闔宮然又與上門名相犯
閶闔門闕
閶闔門外挾
大司馬門端門止車門朱華門干明門云龍門
宮東門
神虎門
宮西門
千秋門
宮西門西對閶闔門
東掖門西掖門大極殿
宣武景明三年成
式干殿徽音殿顯陽殿
安道武以來宗室于此殿
宣光殿
劉騰廢靈太后于此殿
明光殿
莊帝誅爾朱榮之所
理訴殿
宣武延昌元年立理訴殿申訟匭以盡冤窮之理
清暑殿觀德殿
宴射之所
光極堂宣極堂清徽堂西柏堂凝閑堂
胡太后置鐘于此堂
茅茨堂
后魏書任城王澄從高祖于觀德殿高祖曰躬以觀德次之凝閑堂高祖曰名要有其義此堂天子閑居之義不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后作茅茨堂謂李沖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游凱廡此坐雖非唐堯之君卿等當無愧于元凱
東堂含溫堂聽訟觀
宣武永平元年詔依洛陽舊圖修
流化池
取干道曲成萬物無滯之意
洗煩池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為一里里開四門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總二百二十里按城之大小見上文而陽衒之增廣而言者蓋兼城之外也又按宣武景明二年發畿內夫五萬五千人筑京師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罷蓋廣陽王嘉所請云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
太尉府
在閶闔門南永[寧]寺東西對永康里即舊銅駝街其左是魏晉故廟地水經注曰自此南直宣陽門經緯通達皆列馳道往來之禁一同兩漢凡官寺里名居第惟舉載于書者
昭元曹
太尉府南
御史臺
太尉府北
左衛府
在閶闔門前御道東
司徒府
左衛府南
大將軍高肇宅
司徒府東
國子學
司徒府南
宗正寺
國子學南
太廟
宗正寺南
護軍府
太廟南
衣冠里
護軍府南
右衛府
御道西
太府寺
右衛府南
將作曹
太府寺南
太社
將作曹南
司州
太社南
凌陰里
司州南四朝藏冰處
尚書省延年里
在西陽門內御道北即晉時金市北有蒙汜池夏則有水冬則竭
司空劉騰宅太仆寺
劉騰宅東
乘黃署
太仆寺東
武庫署
即魏相國司馬文王府庫也在乘黃署東東至宮門
永康里
在西陽門內御道南
領軍將軍元又宅
穿故井得石銘是漢太尉荀彧宅
義井里
在永康里東里北門外叢樹下有甘井石槽鐵鑵以給行人
司空府
在太倉南
太倉署
在東陽門內道北
導官署
太倉署西
治粟里
導官署南里內倉司官屬居之
宜壽里
治粟里西
中書侍郎王翃宅
晉有中書監荀勖宅又有侍中石崇宅宅有園池
永和里
在清陽門內御道北
里內有太傅錄尚書長孫稚右仆射郭祚吏部尚書邢鸞廷尉卿元洪超衛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宅
皆朱門華屋當時名為貴里乃漢董卓宅地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魏時猶有水冬夏不竭掘地者輒得金寶邢鸞家嘗掘得丹砂及錢數十萬銘曰董太師之物后夢卓索之鸞不與經年鸞卒
句盾典農籍田三署
建春門內御道南
司農寺
籍田署南
御道北有空地擬作東宮
即晉之太倉
步廣里蒼龍海
太倉西南即翟泉也其周三里水猶澄清洞底明靜魚鱉鱗甲皆可辨孝文以翟泉在華林園東因名為蒼龍海
河南尹廨
翟泉之北
永安里
不知其所
齊王蕭寶寅宅
右城內
城南
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曰利民里
里內有靈臺舊基漢光武建者東有辟雍魏武建者
明堂
宣武八年詔建孝明正光中始成在辟雍之西南上圓下方八窗四闥
開陽門外三里御道東曰勸學里有太學
里內有漢太學學堂前石經春秋尚書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存十八碑復有四十八碑隸書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又贊學碑一魏文典論碑六至太和十七年猶有四碑孝文題為勸學里太學宣武時方成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遷石經于鄴
延賢里
在勸學里東有尚書令王肅宅肅為南齊秘書丞奔魏時孝文新營洛邑凡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孝文重之因名其里曰延賢
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浮橋
號永橋神龜中常景為銘南北兩岸有四華表舉高二丈上作金鳳凰
永橋以南員邱以北
按后魏書宣武景明二年筑圓邱于伊水之陽
伊洛之閑夾御道東有四夷館
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
西有四夷里
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
金陵館歸正里
吳人投魏者處金陵館三年以后賜宅歸正里宣武景明初齊建安王蕭寶寅奔魏封會稽公筑宅歸正里后晉爵齊王尚南陽長公主寶寅恥與夷人同列令公主啟帝求入城乃賜宅永安里又張景仁者與寶寅同至拜羽林監亦賜宅此里民閑號吳人坊里
近伊洛二水三十余家自立巷市所賣多水族時人謂之魚鱉市景仁亦恥之遂徙居孝義里孝明正光四年梁武帝子西豐侯蕭正德來奔處金陵館為筑宅歸正里后正德以宅建歸正寺
燕然館歸德里
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以后賜宅歸德里正光中北夷郁久閭阿那肱來朝處之燕然館賜宅歸德里北夷入侍者常秋來春去避中國之熱時人謂之雁臣
扶桑館慕化里
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
崦嵫館慕義里
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
四通市
四夷慕化之民萬余家別立市于洛水南號四通市民閑謂為永橋市伊洛之魚多于此賣魚味甚美京師語曰伊洛鯉魴貴于牛羊
永橋南道東有白象師子二坊
宣武永平二年干陀羅國獻白象背設五采屏風七寶坐床容數人詔養象于乘黃曹象壞屋毀墻走出百姓驚怖胡太后遂徙象于此坊又(口厭)噠國獻師子亦畜此坊莊帝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師子馴伏可覓試之乃詔近山州縣捕虎鞏縣山陽并送二虎一豹見師子皆瞑目不敢仰視園中有一盲羆取試之聞其氣驚怖曳鎖而走普泰元年節閔并令放還山林
津陽門外御道西高陽王雍宅宅北中甘里
右城南
城東
建春門外有租場
即舊常滿倉孝文令為租場聚蓄貢賦
谷水周圍遶城至此東入陽渠橋有四石柱
在道南銘云漢陽嘉四年將作大匠馬憲造孝明孝昌三年大雨道南柱埋沒劉澄之山川古今記戴延之西征記并云晉大康元年造非也
御道北曰建陽里
里內有土臺高三丈上作二精舍中朝時旗亭也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有鐘一撞之聞五十里胡太后徙置宮內其地即白社董威輦居處
東石橋即市南也
在建春門外一里余晉太康元年造南有晉時牛馬市刑嵇康之所
橋北大道東曰綏民里有洛陽縣廨
臨渠水縣門外有洛陽令楊機清德碑
里東曰崇義里東有七里橋
以石為之
三門
七里橋東一里郭門開三道時人號為三門離別者多云相送三門外
東陽門外一里御道北曰東安里內有駙馬都尉司馬悅濟州刺史刁宣幽州刺史李直奴豫州刺史公孫讓四宅門外二里御道北曰暉文里
即晉之馬道里
里內有太保崔光宅太傅李延實宅
即蜀主劉禪宅延實莊帝之舅其宅東有吳主孫皓宅
又有冀州刺史李韶宅即晉司空張華宅
秘書監鄭道昭宅御道西曰敬義里有典虞曹里南曰昭德里有尚書仆射游肇御史中尉李彪七兵尚書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農張倫五宅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儉素倫性豪侈齋宇服玩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造景陽山重巖復嶺嵚崟相屬山情野興之士游以忘歸天水人姜質志性疏誕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見倫山愛之造庭山賦行于世
清陽門外有太廟門外二里御道北曰孝敬里門外三里御道南曰景[寧]里御道北曰孝義里
里西北隅有蘇秦冢
驃騎大將軍魏子建宅
收之父
里東洛陽小市北有車騎將軍張景仁宅
自歸正里徙
又有照義里
右城東
城西
后魏西明門外一里有太社御道北太尉清河王懌宅
懌宣武之弟被遺詔輔孝明時帝始六歲胡太后臨朝事皆諮之熙平神龜閑勢傾人主第宅踰于高陽西北有高樓俯臨朝市樓下有儒林館延賓堂形制如清暑殿園中有土山釣池懌愛賓客府僚臣佐皆一時俊選正光初元乂劉騰害懌太后復政為懌追福以宅建沖覺寺
西陽門外一里御道南司州牧城陽王徽宅
永安中北海王入洛徽獨從莊帝至長子城徽愿入洛陽舍宅為寺及北海敗遂建為宣忠寺
御道北侍中尚書令臨淮王彧宅宅有園池林木或引賓客賦詩荊州人張斐詩曰異林花共色別樹鳥同聲彧以蛟龍錦賜之次有得緋紬紫綾者河東裴子明詩不工罰酒一石子明飲八斗而醉眠
門外四里御道南洛陽大市
周八里市東南有皇女臺或云漢時皇殤女埋于臺側故以名又有漢梁冀宅西有河陽縣臺市西北有土山魚池亦冀所造漢書所謂采土筑山十里九阪以象二崤者
侍中侯剛宅
在河陽縣臺東
市東有通商達貨二里
里民盡工巧以屠販為業有劉寶者最富州郡都會之處皆立一宅宅各養馬十疋宅宇踰制服飾擬于侯王
市南有調音樂肆二里
里內絲竹謳歌天下妙妓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為壯士歌項羽吟征西將軍崔延伯愛之正光末萬俟丑奴寇涇岐詔延伯總步騎五萬討之延伯出師于洛陽城西張方橋公卿祖道延伯危冠長劍曜武于前僧超吹壯士曲于后聞者勇奮延伯每臨陣常令僧超為壯士聲甲冑之士莫不踴躍丑奴募善射者僧超死焉
市西有延酤治(酉囗)二里
里民醞酒為業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季夏盛暑以罌貯酒暴日中經一旬酒味不動飲之醉而不醒京師朝貴出郡登藩遠相餉饋踰于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赍酒赴州路逢盜飲之即醉皆被禽獲因此復名獲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
市北孝慈奉忠二里
里民以賣棺槨賃輀車為業
又有準財金肆二里
富商貨殖之民處之尚書左仆射元順聞準財里內頻有怪異遂改為齊諧里
自延酤以西張方溝以東南臨洛水北達芒山其閑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為壽邱里皆宗室所居
民閑號王子坊皆崇門豐室洞戶連房有河閑王琛宅最為豪首妓女三百人有婢朝云善吹篪能為團扇歌隴上聲琛為秦州刺史諸羌外叛屢討之不降琛令朝云假為貧嫗吹篪而乞丐諸羌聞之悉皆流涕迭相謂曰何為棄墳井在山谷為寇也即相率歸降秦民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琛在秦州無政遣使向西域求名馬遠至波斯國得千里馬號曰追風赤次有七百里者十余疋皆有名號以銀為槽金為镮鎖諸王服其豪富琛常語人云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況我大魏天王耶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五色繢為繩又造迎風館于后園窗戶之上列錢青璅琛嘗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百余口他物稱是酒器有水晶缽馬瑙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無又陳女樂名馬引諸王案行府庫謂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經河陰之役諸王殲盡其宅多以為寺壽邱里閑列剎相望四月八日京都士女多至河閑寺觀其堂廡焉又有侍中尚書令東平王略之宅后為追先寺
里西曰宜年里有陳留王景皓宅侍中安定公胡元吉宅出閶闔門外七里有長分橋
晉時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壞民舍立石橋以限之長則分流入洛故名曰長分橋或云晉河閑王在長安遣張方征長沙王營軍于此因名為張方橋后民閑語訛號為張夫人橋
橋西有千金堰
右城西
隋城闕古跡
皇城
隋都城即今河南府路東去漢魏所都之成周四十里西去王城五里煬帝始遷焉
以下自隋通敘至宋
羅郭城
唐武后號神都城亦曰金城天寶二年筑神都羅城按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十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
大業元年筑唐長壽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亂摧圯殆盡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卑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復奏加筑于是城雉僅完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
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建國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東曰長夏門
在定鼎門東五里
西曰厚載門
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
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羅門
無榜當取羅郭之義名
南曰建春門
隋曰建陽唐初改按韋述記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周廣順中猶存疑宋初廢塞而開羅門
北面二門東曰接喜門
隋曰喜[寧]唐初改
西曰徽安門宮城曰紫微城
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在都城之西北隅
衛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筑宮城兵夫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余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內諸殿及墻院又役十余萬人直東都土工監當役八十余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余萬人
南面四門正門曰則天門
門有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一百二十尺南去端門五百步王世充僭位改順天門
東曰興教門
去則天門二百步留守居于門外東城屈向北有門東啟曰永康門
又東曰泰和門
去興教門二百步并重觀門內左右藏庫左藏屋六重重二十五閑總一百五十閑右藏屋兩重總四十閑
西曰光政門
去則天門二百步門西城屈向北有門西啟曰隆慶門
東面一門曰重光門
內即東宮
西面一門曰寶城門
門上曰飛云觀
北面一門曰[玄]武門
南對則天門
[玄]武門北曰曜儀門
號曜儀城
其北曰圓壁門
號圓壁城
門之西曰方諸門
在寶城門西街之北三里
則天門北曰永泰門
相去四十五步王世充改曰建明門
東西橫門曰東華門曰西華門永泰門北曰干陽門
相去四十步并重樓東西軒廊周匝
正殿曰干陽殿
去干陽門一百二十步殿三十閑二十九架闊九丈從地至鴟尾二百七十尺有三階軒其柱大二十四圍南軒垂以朱絲網絡王世充改曰福光殿庭東西有鐘鼓重樓漏刻在樓下左右各有大井井面闊二十文
隋煬帝冬至干陽殿受朝詩北陸隆冬盛南至晷漏長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至德慚日用治道愧時康新邑建嵩岳雙闕臨洛陽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碧空霜華凈朱庭皎日光纓佩既齊齊鐘鼓何煌煌文戟翊高殿采旌分修廊元首乏明哲股肱資賢良舟楫佇有寄庶此王化昌牛[弘]奉和冬至日干陽殿受朝應詔恭己臨萬寓宸居馭八埏作貢菁茅集來朝圭幣連司儀三揖盛掌禮九賓虔重欄映如壁復殿遠非煙
東西上閣
在干陽殿北各十二步
大業門
在干陽門北三十步
門內大業殿
相去四十步其規制類干陽而小
興教門北曰會昌門
去會昌門二百步入內尚食進食尚藥進藥內上進物皆由此門
會昌門道左
有內殿內省少府內監內尚光祿尚尉
道右
有門下內省左六衛內府左監門內府
重潤門
在章善門內橫街東一百二十步
光政門北曰景運門
相去二十步在永泰門西二百步與會昌門并步廊連匝坐宿衛兵
次北曰顯福門
去景運門二百步入內命婦入朝學士進書皆由此門入
景運門道左
有內史內省秘書內省學士館右監門內府右六衛內府鷹房內甲庫
道右有命婦朝堂囗囗囗日法云二道場通真玉真兩壇接西馬坊
志靜殿
在顯福門北三十步周以軒廊即宮內共事佛像之所
修文殿
在志靜門橫街東四十步殿內藏正御本書
西有閶闔門
相去百步門南北有仰觀臺高百步門西一百三十步即寶城門
出東華門東有文成門
相去四十步道北
內有文成殿
周以軒廊
左延福門
在東華門南四十步出門東百步至章善門街
出西華門西有武安門
相去三十步道北
內有武安殿
大業文成武安三殿御座見朝臣則宿衛隨入殿庭并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樹
右延福門
在西華門南四十步出門西百步至明福門街
寶城門內有儀鸞殿
大業囗年有二鸞鳥降寶城內因造殿及儀鸞雙表高尺余殿南有(韞去韋改木)桲林栗林蒲桃架四行長百余步架南有射堂對閶闔門
觀文殿
殿前兩廂為書堂各二十閑堂前通為閣道承殿每一門有十二寶幮高廣六尺皆飾以雜寶幮中皆江南晉宋齊梁古書幮前后方五香床裝以金玉春夏鋪九尺象簟秋設鳳紋綾花褥冬則加錦裝須繡氈其閑內南北通為(月炎)霓窗欞每三閑門一方戶戶垂錦幰
流杯殿
殿上作漆渠九曲煬帝與宮人為曲水之飲
安福殿
寢殿
千福門德陽門千步閣九洲池
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中有瑤光殿
琉璃亭
在九洲池南
一柱觀
在琉璃亭南
囗房八院
朝采含香蘭若春風滋蘭南風和聲囗囗
文綺花光等十六堂
又有迎風亭回廊亭珠露齋流風齋回雪齋月輪亭瓊林觀朝日樓明月樓
隋皇城在府治城西二里尚有闕門舊基定鼎門在府城南一十里皇城曰太微殿
形制曲折上應太微宮星之度因以名亦號南城
南面三門正南曰端門
北當則天門南當建國門門上重樓曰太微觀門外有黃道渠渠闊二十步有黃道橋
東曰左掖門
去端門一里門上曰崇安觀門南道左有侯衛府
西曰右掖門
去端門一里門上曰宣平觀門南過黃道橋南道西有右侯衛府渠西南有石瀉口東西長三百步闊五十余尺深八尺用大鐵為細腰[玄]鉤牽之
東面一門曰東太陽門
出則天門橫街直東七百步
西面二門南曰麗景門
西入苑
北曰西太陽門
出則天門橫街直西七百步
囗囗當則天門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東面曰東朝堂次東門下省次東殿內省次東左翊衛府
次東左掖門街東錢坊
第三街從西左驍衛府次東左武衛備身府次東左武衛府次東左屯衛府次東左御衛府
次東左掖門街街東少府監東抵城
第四街從西司隸臺次東光祿寺次東左監門衛府
又有甲弩坊
次東太府寺
次東左掖門街街東少府監東抵城
則天門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西面曰西朝堂
次西內史省次西謁者臺次西左翊衛府
次西右掖門街街西有轝輦庫次西西馬坊西抵城
第三街從東右驍衛府次西右武衛備身府次西右屯衛府次西右御衛府
次西右掖門街街西有子羅倉鹽倉西抵城
出西太陽門道西第一院
隋王宅
第二院
燕王倓宅
第三院
陳王宅
第四院
代王侑宅皆軒廊坐宿衛
右皇城
東城
大業九年筑
東面一門曰宣仁門
直東對外郭之上春門
南面一門曰承福門
在左掖門東二里南臨洛水有翊津橋通翻經道場
北面一門曰含嘉門
南對承福門其北即含嘉倉倉有城號含嘉城
其北曰德猷門
出外郭
城內四街第一街鴻臚寺次東司農寺次東太常寺
東抵城
第二街
即宣仁門之大道
尚書省
在道北
第三街將作監次東太仆寺
東抵城
第四街衛尉寺次東都水監次東宗正寺次東大理寺
東抵城
右東城
西苑
上林苑
初曰會通苑又改上林而曰西苑
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東曰嘉豫門
上有翔鳳觀
望春門南面曰清夏門興安門昭仁門西面曰迎秋門游義門籠煙門靈溪門風和門北面曰朝陽門靈圃門御冬門膺福門苑內設十六院延光院
第一
明彩院
第二
含香院
第三
承華院
第四
凝暉院
第五
麗景院
第六
飛英院
第七
流芳院
第八
曜儀院
第九闕第十
百福院
第十一
萬善院
第十二
長春院
第十三
永樂院
第十四
清暑院
第十五
囗德院
第十六每院備有堂皇之麗階庭并植名花奇樹院囗西南開三門門并臨龍鱗渠渠面闊二十步上跨飛橋院置一屯用院名名之屯內養羊豕池魚園蔬瓜果悉具
逍遙亭
在苑內
造山為海周十余里
水深數丈中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水出百余尺上有通真觀集靈臺總仙宮分在諸山別有浮橋水殿泛濫往來
龍鱗渠
在海北屈曲水周遶十六院入海
曲水池
在海東中有曲池水殿上已日禊除之所
冷泉宮
有泉極冷因名之
積翠宮
有山池森翠苑中之勝所
顯仁宮
南逼南山北臨洛水
青城宮
北齊天保五年常山王演所筑以拒周師使其將嚴囗守之亦號嚴城煬帝因其城造宮至寶城門七里韋述云古谷城也
凌波宮
在囗囗門西囗囗二里宮內有含景殿及射堂樓觀池隍十數里
阜澗宮
別名甘泉宮遷都未成命內史舍人封德彝于此營造周十余里宮北通西苑其內多山阜有閬風亭麗日亭棲霞觀行雨臺清暑殿南有通仙飛橋百尺澗青蓮峰峰上有翠微亭后王世充建為甘州
又有朝陽宮棲云宮
成務殿大順殿文華殿春林殿和春殿華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風堂光風堂崇蘭堂麗景堂鮮云堂回流亭流風亭露華亭飛香亭芝田亭長塘亭芳州亭翠阜亭芳林亭流芳亭飛花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
右西苑
雜錄
亭子宮
在上春門東十二里南臨漕渠北臨積潤池池東二十里有華林園備有池榭
龍川宮平洛園
在上春門東
甘泉渠
自建國門南二里疏洛入伊渠上有通仙橋五道時人亦謂之五橋其渠又過長夏門外
漕渠
大業二年土工監丞任洪則開名通遠渠自宮城南承福門外分洛水東至偃師入洛又迮洛水湍淺之處名千步陂渚兩磧東至洛口通大船入通遠市
永濟渠
囗囗北囗囗至永濟渠
大通城
王世充與李密戰敗奔大通城畏罪不還洛后世充改為大通縣
右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