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門坊街隅古跡
京城
以下自隋通敘至宋
隋曰羅郭城
武后號神都城曰金城唐書曰天寶二年筑神都城羅城號曰金城
周回五十二里
按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
隋大業元年筑唐長壽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亂摧圮殆盡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庳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復奏加筑于是城雉僅完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
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曰建國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
東曰長夏門
在定鼎門東五里
西曰厚載門
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
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
中曰羅門
無榜當是取羅郭之義而名之
南曰建春門
建春門在府城東南一十里隋曰建陽唐初改按韋述記中曰建春南曰永通永通周廣順中猶存疑國初廢塞而開羅門
北面二門東曰安喜門
隋曰喜[寧]唐初改
西曰徽安門城內縱橫各十街
按韋述記定鼎門街廣百步上東建春二橫街七十五步長夏厚載永通徽安安喜門及當左掖門等街各廣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廣三十一步今不復舊制
凡一百二十坊
隋曰里一百三巿三唐改曰坊今八十八坊隸河南縣三十二坊隸洛陽縣按韋述記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自唐末五代鞠為荊棘后依約舊地列坊云
坊久無榜皇佑二年張奎知府事命布列之洛陽志云凡一百二十坊
明教宜人[淳]化安業修文尚善樂和正平修行崇業修業旌善尚賢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勸善惠詶道術歸德康俗敦化道化溫柔擇善道德仁和正俗永豐修善思順福善惠和安眾興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樂成安遠慈惠上林游奕集賢尊賢章善賢相永泰臨闔延福富教詢善銅駝崇讓履道履信會節綏福從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歸仁懷仁仁風靜仁延慶[寧]人寬政[淳]風宣風觀德積善從政大同承義明義教義廣利通濟懷義[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義道政永福思恭歸義履順進德溫洛景行北市鄰德敦厚修義時泰時邕立行殖業豐財教業毓材德懋毓德審教積德賜福教善興藝通遠
河南府路羅城隋筑
自隋至宋通敘
唐天寶二年筑神都羅城號曰金城當皇城端門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唐曰定鼎街
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今或曰天街按韋述記自端門至定鼎門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時種櫻桃石榴榆柳中為御道通泉流渠今雜植槐柳等樹兩行洛陽志曰褚載定鼎門詩郟鄏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白傅過天門街詩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張光朝天門街西觀榮王聘妃詩仙媛來朱邸名王出紫微三周初展義百兩遂言歸鄭國通梁苑天津接帝畿橋成烏鵲助蓋轉鳳凰飛霜仗迎秋色星釭滿夜暉從茲盤石固應為得賢妃
街東凡六坊從南第一曰明教坊
唐有龍興觀宋璟宅崔融宅凡坊內有韋述記所著隋唐舊跡存者大書之改易者附見其下堙滅者注于坊名之下韋述記后唐事及五代后事雖毀廢皆大書之所以續舊志之闕
次北宜人坊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諱改俗作仁者非其半坊隋齊王(日東)宅唐為太常寺藥園
西南隅
菏澤寺詳見寺類
次北[淳]化坊
唐有王仁皎宅
次北安業坊
隋有薛道衡宅唐有太仆寺典廄署霍王元軌宅李懷遠宅
次北修文坊
隋立國子學于此因曰修文有麥鐵杖宅唐顯慶二年盡并一坊之地為雍王宅王升儲立為[弘]道觀因改坊名[弘]道國初避廟諱復曰修文
次北尚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太史監本崇賢館又有宗正寺內仆局岐王范宅本武三思宅有薛稷畫鶴薛王業宅本太平公主宅
坊之直北
引龍橋詳橋類天津橋北有就日亭橋南有朝宗亭并錢惟演建
坊之東
郭從義安審琦宅詳宅類
定鼎門街東第二街
北隔洛水當皇城之左掖門
凡六坊從南第一曰樂和坊
唐有國子學本韓王元嘉宅武攸[寧]宅齊景冑宅李適宅李景讓宅
次北正平坊
今或作政平者非是唐有孔子廟國子監開元初秘書監吳道師撰碑立廟前又有安國女道士觀本太平公主宅平貞宅李迥秀宅路應宅
次北修行坊
唐有奉國寺本張易之宅又豆盧欽望宅李義[琰]宅
次北崇業坊
唐有福唐觀申王撝宅裴度宅
次北修業坊
唐有景云女道士觀鄎國公主宅本許敬宗宅代國公主宅本陸頌宅
次北旌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崇化寺[寧]王憲宅本安樂公主宅
定鼎門街東第三街
唐時北當洛水之中橋又當東城之承福門其橋隋大業初造名立德橋唐干封中韋機徙于東街按承福門今廢
凡八坊從南第一曰尚賢坊
唐有張錫宅父子五人列戟時號萬石張家又武攸宜宅狄仁杰宅裴談宅崔明宅韋湊宅張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唐有司農寺司竹園本周思茂宅裴漼宅吳兢宅
次北崇政坊
唐有府學杜景佺宅王志愔宅李伯潛宅
次北宣范坊
隋唐半坊為河南府廨西北去宮城七里古監洛城即古之甘羅城也隋置都因平之莫詳置立所由有元行沖宅
次北恭安坊
隋有馮慈明宅唐有太子仆寺褚旡量宅賈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
次北勸善坊
隋有李圓通宅唐有魏征宅后王方慶居之又有竇希瓘宅畢構宅
次北惠訓坊
北至洛水隋有翻經館唐有長[寧]公主宅岐王山亭院
半已西道術坊
隋煬帝多忌惡五行占候卜筮醫藥者皆追集東都置此坊遣使檢察不許出入時改諸坊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藝所聚謂之道術坊唐正觀中并坊地以賜魏王泰泰為池彌廣數頃號魏王池泰死復立為道術坊分給居人神龍中并入道訓坊盡為長[寧]公主第開元初復舊
定鼎門街東第四街
北隔洛木當北郭之徽安門
即長夏門之西街凡七坊從南第一曰歸德坊
唐有韋承慶宅劉幽求宅劉子[玄]宅長夏亭門內客亭也水南倉太祖常幸其所制度甚雄敞按今倉之南有土冢俗傳蔡邕墓疑非是
水南草場次北康俗坊
唐有張說宅陸余慶宅劉知柔宅
次北敦化坊
本曰基化唐景云初避明皇名隋有永昌公主宅唐有麟趾女道士觀賈敦頤宅后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羅宅源干曜宅陸象先宅嗣許王瓘宅
次北道化坊
隋有王邵宅趙才宅唐有定安公主宅皇甫無逸宅本隋蕭琮居后為唐臨宅又有房仁裕宅本隋郡學按道化一作遵化唐中書令崔湜宅悟寂禪院晉開運二年將軍牛氏漢干佑二年沂州刺史李奉先奏賜名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馮拯園今屬民家
次北溫柔坊
唐有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盧光祚居焉后為秦國公主宅又有瓊山縣主宅閣門使薛昭簡園號薛氏
奉親園園內流杯石傳自平泉徙致
次北擇善坊
唐有率更寺李績宅張仁愿宅本隋來護兒宅又有宣城公主宅婁師德宅
次北道德坊
本曰道訓北至洛水隋有秦王浩宅唐永昌中析河南洛陽二縣立永昌縣治此坊之東南隅神龍元年省并一坊為長[寧]公主宅及鞠場景龍女道士觀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處焉又有史務滋宅武成王廟后唐樞密使郭崇韜園后沒入官俗名進過園園有十二斗角亭子制作甚精郭崇韜樞密使安重誨宅唐洛州刺史盧萬石德政碑蘇詵八分書
右定鼎街東長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
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長夏門街之東第一街
定鼎門街東之第五街也南出長夏門唐時此當洛水之中橋乃韋機所徙者按唐李昭德傳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上元中司農卿韋機始移中橋置于安眾坊之五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沖注常勞治葺昭德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唐末其橋亦廢
凡八坊從南第一曰仁和坊
按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和而韋述記白居易集與今洛城所傳并作仁字未詳唐有許欽明宅韋述云此坊北側數坊去朝巿遠居止稀少惟園林滋茂耳唐禮部尚書裴寬宅子孫最眾盛尚書兵部侍郎裴鄰宅并失處所
次北正俗坊
唐有[玄]元觀李從遠宅唐太子太傅分司東都李固言宅失處所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蘇逢吉宅贈侍中李谷宅后鬻于張知白家
次北永豐坊
唐有楊再思宅崔泰之宅吳師道宅
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積宅唐有波斯胡寺韋述云坊內多車坊酒肆水南巡檢使廨自章善坊徙舊有轉運使廨今徙樂成坊
次北思順坊
隋有諸葛穎宅唐有楊纂宅張嘉貞宅嘉貞子延賞延賞子[弘]靖皆為相其居第亭館之麗甲于洛城子孫五代無所加工時號三相張家唐賈敦頤敦實二碑敦頤永徽初為洛州長史其弟敦實后為洛州長史并有惠政民立二碑號棠棣碑后唐大理卿李保殷宅晉戶部尚書致仕鄭韜光宅宋太子少師致仕李肅宅肅仕唐歷五代至建隆初卒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晦叔宅園在宅南街宅有小書樓起居舍人尹洙宅三司副使劉元瑜宅舊有留司御史臺宋徙樂成坊
舊有西雙巿門
今廢
次北福善坊福善坡
坡勢隆起而韋述記不著疑張全義保南州時所筑壘垣其后未嘗平蕩因坊以得名梁刑部尚書致仕張策宅策本居敦化坊相梁太祖風恙致仕居此修篁嘉木圖書琴酒自適后唐太子少傅致仕李琪宅周太子太師致仕白文珂宅自張策至文珂三宅皆失其處所料量院自水北思恭坊徙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知白宅
次北惠和坊
隋大業四年坊內道東南醴泉涌出水面闊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氣如霧疾病者取飲之多效時人謂曰神泉至九年枯竭唐有安修仁宅崇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石守信宅今悉摧毀普明院有水硙
次北安眾坊
北至洛水唐有尹思貞宅
長夏門街之東第二街凡九坊
按九坊之內比唐無南市而多安遠一坊又徙上林坊以接慈惠
從南第一曰興教坊
漢泰[寧]軍節度使慕容超宅超即漢祖同母弟入周賜第于此然未嘗居之在兗州被誅
次北宣教坊
本名[弘]教唐神龍初避孝敬皇帝諱改有懷音府溪園五代時官園舊有東西兩溪今故基石柱僅存唐太子少師皇甫鏞宅全真觀后唐天成四年改崇圣宮宋大中祥符中改
次北陶化坊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唐有桓彥范宅蘇颋宅盧從愿宅王光輔宅唐太子賓客高重宅失處所國子監后唐同光三年建文宣王廟于尊賢坊至宋咸平三年重修疑后徙于此舊曰府學景佑元年直集賢院謝絳論奏始正監名寶元中立絳影堂于監留守推官蔡襄為記
次北嘉善坊
隋有元文都宅韋津宅唐有菏澤寺經坊鄭果宅都商稅院舊曰鹽鐵分巡院唐嗣虢王邕宅周中書令馮道宅本后唐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韋說宅說貶夷州宅沒官明宗天成三年以賜道晉天福三年復詔以宅賜道為永業次西太子少傅致仕柴守禮宅守禮即世宗父世宗即位拜光祿卿致仕為造大第于洛陽月給優厚恭帝嗣位加太子少保國初加少傅守禮在洛十五年頗縱恣當時將相王溥王晏王彥超韓令坤等父皆在悉居洛中常與守禮游處任意所適無復拘檢而守禮尤暴橫洛中號為十阿父按此宅顯德六年守禮為太子少保致仕方買之疑為別宅其官修大第今失其處至天禧中守禮[玄]孫元吉復鬻之為陳氏居御史中丞李及宅尚書右丞趙安仁宅太子少傅致仕趙稹宅太子少師致仕任布宅龍圖閣直學士劉[燁]宅龍圖閣直學士郭稹宅
次北唐之南巿
隋曰豐都巿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唐貞觀九年促半坊其下通利坊居半坊今不分市通利直接嘉善疑以次皆徙近南所以容增安遠一坊
今通利坊
即南巿通利坊張全義筑壘以居今號舊門下金莎嶺或參沙字轉寫妙法尼院漢干佑二年檢校太師安叔干為女登廣以宅建之
次北樂成坊
即唐南市與通利坊之地舊有榷貨務本唐李績宅今廢今禮部侍郎吳育宅本駙馬都尉王承衍宅轉運使廨慶[歷]中詔遣京西轉運一員居洛尋以非便復許留司御史臺玉沙灘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磧
次北安遠坊
續增之坊即唐樂成坊之地有李道謙宅魏王符彥卿水磨
次北慈惠坊
唐有姚崇宅按韋述記此坊半已北即洛水之橫堤今乃其北更益上林一坊未詳銀沙灘亦曰銀沙磧
次北上林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洛河竹木務自寬政坊徙清洛館景佑中留守張士遜建為客館濟川亭在洛河中潬西偏張士遜建
長夏門街之東第三街
北隔洛水當北郭之安喜門
凡十一坊
按十一坊之內比唐增賢相一坊又徙銅駝以接詢藝
從南第一曰游奕坊
唐曰嘉慶坊內有李樹其實甘鮮號嘉慶李其坊改易歲月未獲
次北集賢坊
唐有楊元[琰]宅泉獻誠宅唐中書舍人遜逖宅中書令裴度宅園池尚存今號湖園屬民家太師致仕盧鈞宅失處所太子太師致仕呂蒙正園
次北尊賢坊
唐有楊元[琰]宅泉獻誠宅崔[玄]童宅唐東都留守鄭叔明宅宋開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開府之女尊賢第中有小樓宋夫人習羯鼓之所唐成德軍節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陽雜俎云宅中門外有紫牡丹成樹發花千余朵今失其處尊賢園官園觀文殿學士張觀園龍圖閣直學士郭稹園提點刑獄廨慶[歷]中徙鄧州其廨舍常空閑
舊有南雙市門
今廢
次北章善坊
唐太子少傅豳國公竇希瑊宅昭成太后之弟賜第
其東賢相坊
晉少帝開運二年改中書令桑維翰本貫河南縣章善坊為賢相坊按今乃析章善之東會節之西增一坊焉尚書刑部郎中王濟宅
次北永泰坊
唐貞觀九年析南市置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張去華宅去華致政園中作中隱亭以見志故相張齊賢居會節坊號南張去華號北張皆子孫昌熾洛中冠冕二族最盛左軍巡院本吳越國進奏院直史館樂囗宅直集賢院李建中宅有書堂號凈居觀文殿學士張觀宅本太子太師致仕呂蒙正宅真宗兩臨幸之
次北臨阛坊
河南府廨唐末張全義為尹徙府廨于此至宋皇佑初夏竦張奎重葺之府東西皆有門其榜錢惟演飛白書張全義德政碑在府南門之西紫嵩館景佑中判府事張士遜建為客館通判府事郭稹為記右軍巡院鹽曲院臨阛館舊監院之地張士遜建
次北延福坊
唐有福先寺水硙四輪齊轉萊國公寇準宅本洛民左氏居有紫牡丹花者準謫官始創之專句司太子太保呂端宅
舊有雙市門
今廢
次北富教坊
尚書禮部侍郎吳育園
次北詢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郭廣敬宅后為姚崇山池院崇薨為金仙公主所市
次北銅駝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坊之西北
會通橋
長夏門街之東第四街凡八坊從南第一曰崇讓坊
唐有蘇颋竹園韋述記云此坊出大竹及桃諸坊即細小唐兵部尚書顧少連宅與其下皆失處所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隱即茂元婿有崇讓宅詩數篇太仆卿分司東都韋瓘宅瓘自州觀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過浯溪題云公司優閑誠為忝幸宦涂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卻歸來還是杜陵一男子余洛川敝廬在崇讓里有竹千竿有池一畝罷郡之日攜猿一只越鳥一雙迭石數片將歸洛中方與猿鳥為伍得喪之際豈足介懷
次北履道坊
隋有樂平長公主宅即文帝長女周宣帝后也又有宇文愷宅唐有源囗贊宅高力牧宅長壽寺果園唐吏部尚書崔群宅失處所端明殿學士李淑宅
次北履信坊
本恭儉坊避武太后曾祖名改唐有邠王守禮宅本
霍王元祥宅又有館陶公主宅唐太子少保韋夏卿宅宅有大隱洞其下皆失處所武昌軍節度使元稹宅太子賓客李仍淑宅宅有櫻桃池仍淑嘗與白居易劉禹錫會其上
次北會節坊
唐有祆祠后唐齊王張全義入梁名宗奭梁太祖干化元年七月辛丑幸宗奭私第宰臣視事于歸仁亭至甲辰歸內今失所在尚書右仆射魏仁浦園太祖幸洛仁浦獻其園牡丹有魏紫蓋出于此園側有宅位今并荒廢太子太師王溥宅溥居喪留守向拱為營園宅相傳其地本唐徐堅宅而韋述記不載林木豐蔚甲于洛城以嘗監修國史洛人名王史館園司空致仕張齊賢宅園在宅之南吏部尚書溫仲舒園舊有治院今廢
舊有東雙市門
今廢
次北綏福坊
唐有道沖女道士觀河南縣廨張全義祠堂全義為尹時民為立生祠后設木主祭之皇佑初族孫奎知府事重葺之命從事吳師孟為記
凈寶尼院
晉天福三年后唐明宗王淑妃兄萬榮以宅建禮部尚書范雍宅雍再知府事葺園亭甚佳
次北從善坊
唐長壽中以蕃胡慕義請立天樞武太后析洛陽永昌二縣置來庭縣廨于此坊以領四方蕃客后蕃客隸鴻臚寺神龍元年省孝敬皇帝廟禮閣新儀曰開元七年建廟于東都從善里天寶之后祠饗遂絕唐左散騎常侍劉子[玄]宅子[玄]開元中史官而韋述記載宅在歸德坊其曾孫敦儒有孝行正元末旌表門閭洛中人謂之劉孝子其宅乃在從善坊疑曾徙居今失其所在太師趙普宅普為留守官為葺之凡數位后有園池其宏壯甲于洛城迄今完固不壞普以太師歸其第百日而薨子孫皆家上都嘗空闃之尚有樂器壺酒簿書之類扃鎖甚多周司空蘇禹珪宅在趙普宅東相鄰太子太保致仕楊凝式宅宅纔三十余閑其地南北長園林稱是而景趣蕭灑人號錦纏襻自后凡更數主凝式為太子少師最久又歷左右仆射致仕改太子太保卒而世人但呼楊少師今保平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彥博家廟并宅慶[歷]元年郊祀赦許三品以上立家廟而未有奉其詔者皇佑三年公為宰相奏于河南府建私廟可之其制四室自宋大臣有家廟此為始焉其地本梁宋州宣武軍節度使袁象先宅[寧]福觀晉天福二年建靖安觀俗曰土星觀至宋嘉佑四年判河南府文潞公奏改潞公親題其額
次北睦仁坊
按仁字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而韋述記與今洛城所傳皆作仁唐時坊內出柿實俗偁睦仁之柿嘉慶之李甘露院漢干佑三年建周廣順三年賜名有雕木經藏其制甚巧麗官水硙號睦仁(石靡)太子太傅致仕李迪園本袁象先園園有松島太子少傅致仕趙稹水硙
次北嘉猷坊
北至洛水嘉猷園俗傳后唐明宗置有池號嘉猷潭舊為都人游泛之所
長夏門街之東第五街凡八坊從南第一曰里仁坊
次北永通坊
本曰依仁按韋述記此坊東出外城之永通門其后門塞又改坊名唐虢州刺史崔元亮宅失其處所
次北利仁坊
唐有慕容詢宅
次北歸仁坊
泰山廟唐干[寧]元年建香林禪院晉天福五年故相盧文紀買園地建漢干佑二年賜名殿壁道士焦知雄畫羅漢世稱奇筆歸仁亭見會節坊張全義宅注中觀文殿學士丁度園本唐相牛僧孺歸仁園池石僅存此纔得其半進過園后唐明宗時民楊行己獻之俗以進過為名
次北懷仁坊
南街東出外城之建春門唐有徐彥伯宅張嘉福宅
次北仁風坊
俗作仁豐非是唐有魏元忠宅坊南運渠太師趙普園有水硙
次北靜仁坊
唐有官藥園
次北延慶坊
北至洛水
右長夏街之東南與東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
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定鼎門街之西第一街囗囗囗囗囗凡六坊從南第一曰[寧]人坊
本曰[寧]民避唐太宗諱改其后多曰[寧]仁唐有龍興寺崔日用宅唐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虛心宅
次北寬政坊
隋有于仲文宅隋唐河南縣治于此坊又有舒王元名宅后為駙馬都尉裴巽宅鄭萬鈞別宅崔日知宅榆柳園俗傳隋煬帝置垣墻內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園與獅子園隔街相對興禪師碑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胡霈然書
次北[淳]風坊
隋有圓行寺唐有楊宏武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風坊
隋有衛文升宅唐有李嶠宅蘇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時稱巧絕安國寺舊在水南宣風坊本隋楊文思宅后賜樊子蓋唐為宗楚客宅楚客流嶺南為節愍太子宅太子升儲神龍三年建為崇因尼寺復改衛國寺景云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后復葺之改為僧居諸院牡丹特盛今徙東城承福門內為祝厘之所內有八思巴帝師殿
次北觀德坊
隋于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觀德之義因以名坊又有國子監唐初唯內臣所居長壽中敕不許它人居止景福寺本唐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業坊徙景福尼寺于此會昌中廢晉時為宣徽院軍將朱崇囗宅因穿地得石佛遂奏建為寺天福二年賜以舊額而僧居之寶華院后唐長興二年建晉天福三年賜名
次北積善坊
北至洛水隋有周法尚宅唐有明皇舊宅本高士廉宅亦號五王子宅分院而居明皇八分書院額右金吾衛韋機宅后為邱神績宅神績誅以賜張易之易之誅為將作監又有崔神慶宅后為崔日用宅太微宮天寶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廟于東都積善坊九月改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二年改太微宮
坊之北月陂
河南圖經曰洛水自苑內上陽宮南彌漫東注隋宇文愷版筑之時因筑斜堤束令東北流當水沖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其西有上陽積翠月陂三堤記唐明皇開元末作三堤命李適之撰記永王璘書其記云及泉而下巨木飛輪而出伏水然后積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銳上余皆殘缺不可辨按月陂已見上上陽積翠疑取二宮之名以名堤今堤石皆摧慶[歷]中造會通橋亦多徙置之記之背列明皇諸子及當時公卿名位世傳安祿山陷洛陽觀之云此多有賢士之名蕃音偽為鹽豉遂號鹽豉碑福嚴院晉天福八年建開運元年賜名院多植牡丹
定鼎門街之西第二街
北隔洛水當皇城之右掖門
凡六坊
按六坊之內比唐多廣利一坊自第三街徙
從南第一曰從政坊
唐有李杰宅
次北大同坊
本曰植業隋大業六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資貨六十六行因亂廢唐顯慶中因舊市以名坊唐有洛汭府
次北承義坊
唐有申王撝宅后為王毛仲宅唐刑部尚書韋抗宅
次北明義坊
本曰顯義避唐中宗諱改隋有蜀王秀宅唐有韋安石宅
次北教義坊
唐有武后母榮國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凄感乃徙于積德坊此坊唐與禁苑連接
次北廣利坊
北至洛水即唐洛濱坊之地垂拱中筑入苑按廣利坊本在厚載門街之西西市之北其后徙于此地
定鼎門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載門街凡五坊
按五坊內比唐增懷義一坊
從南第一曰通濟坊
按韋述記厚載門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次北廣利坊其北抵苑第二街街西從南第一曰通濟坊今乃與西巿相通其西南即京城西南隅也坊內隋有姚辨宅甲弩坊天經宮乃文帝寢廟唐有望仙橋南對厚載門北對右掖門今廢
次北懷義坊
按韋述記唐通濟坊即隋懷義坊今通濟外更增懷義蓋唐廣利坊之地廣利即隋富義坊隋有陳叔寶宅
次北[淳]和坊
次北南里坊
按韋述記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今皆居其北
次北北里坊
右定鼎門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洛水之北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北當徽安門西街凡六坊街
按六坊之內比唐多道義一坊
從南第一曰承福坊
按韋述記東城之南永福門外有承福坊次東玉雞坊次東銅駝坊次東上林坊次東溫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北漕南二水之間然后敘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立德而下凡四坊今洛城承福依舊外玉雞易名銅駝卻在上林之東二坊徙河之南溫洛徙近西皆不能詳究且從之為定又承福在立德之南故并以書之
次北立德坊
在宣仁門外街南唐有王本立宅后為都水監吏部選院胡祆祠慶福尼院后唐明宗孫女公主為尼號[弘]愿大師永洛長興三年建院賜名長興積慶尼院命翰林學士李懌為之記晉天福三年改廣福院至宋昭憲太后侄女出俗居此院太平興國三年賜今名洛人但名公主院今院內有明宗及晉高祖畫像盤桌器用尚有舊物立德禪院后唐同光二年莊宗為僧無學大師契澄建三年賜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驍勇善斗戰號史銀槍從莊宗入洛自請度為僧壽安禪院梁開平二年龍虎軍統軍袁象先建正明二年賜名院有羅漢閣凈眾禪院梁正明元年建后唐天成二年賜名普濟尼院后唐同光二年建賜名四年兵火焚蕩后重葺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鄒王楊慶宅許道進宅唐有左金吾衛都亭驛又按河洛記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儉送降款以清化里紀洪政宅為賓館以處儉梁泰[寧]軍節度使劉鄩宅[以下至劉濤宅皆失處所]后唐昭懿夏皇后廟
明帝后泰王閔帝之母晉革命徙后唐神主于此天福四年又遷入至德宮后唐廢帝宅天成二年賜帝為河中節度使失守命歸私第后唐端明殿學士呂琦宅與廢帝宅相近秘書監致仕劉濤宅太祖時人太微宮唐之[弘]道觀有老君像明皇肅宗二像侍立天佑二年柳璨奏改曰太清宮尋改為太微宮又云璨于清化坊舊昭成寺基建太微宮按寺在其北道光坊而此通入清化未詳梁開平元年改太微后唐同光元年復為宮天禧三年王欽若奏重葺之加西位廊廡及真武殿天圣元年始成
舊有北雙市門
今廢
次北道光坊
隋有元壽寺唐有昭成寺舊洛陽縣廨
次北道義坊
續添長興應圣禪院梁正明四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
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唐永徽中改隋有楊義臣宅千金堨法會禪院后唐清泰元年建晉開運三年兼侍中景延廣奏賜名長興保壽禪院梁正明三年建后唐長興三年賜名周時廢至宋開寶五年重修集福禪院后唐長興四年兼中書令李從敏建漢干佑元年賜名有(麥肙)(麥戈)場
東城之東第二南北街北當徽安門東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比唐多永福一坊
從南第一曰永福坊
其南唐之中橋南當長夏門此坊續添奉慈禪院晉開運二年兼中書令景延廣為母建三年賜名
其東思恭坊
唐有張大安宅李多祚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按韋述記思恭在歸義之北乃反之未詳其南即舊玉雞坊之地瀍水自北來東南合洛河鎮國橋跨之馮起知府時嘗修之后錢惟演重建用石腳銳其前橋南猗亭從事歐陽修為名爾雅石杠謂之猗亭南金沙灘亦曰金沙磧普慶禪院梁正明六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天福資慶尼院后唐長興二年前金州防御使萇從簡建晉天福二年賜名都亭西驛本糧料院慶[歷]中西夏款附歲時遣使經途遂建驛以處
次北歸義坊
唐秘書監致仕穆[寧]宅今失處所福勝禪院本唐大中中福建觀察使李貽孫宅后唐清泰中曹太后為明宗追福建院殿東有經藏經秩純緣皆用太后宮中衣服裁制今尚鮮明板廊周匝東臨瀍水西有羅漢殿洛人因此但名羅漢院太平禪院在福勝院后唐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號太平寺后廢復建為太平禪院慶[歷]五年并入福勝院今舍宇皆摧圮廣順智度禪院漢干佑元年建周廣順元年賜名隆慶尼院周廣順二年符彥卿女為尼以宅建院顯德元年賜名魏王符彥卿宅今廢慧云尼院晉天福五年建
次北履順坊
隋有牛[弘]宅唐有沙苑監杜康祠天慶尼院周顯德二年太祖妃李氏為尼皇城內建院端拱二年詔徙于舊宅因賜名按實錄廣順二年以洛京潛龍宅為天勝禪院今洛城更無有疑便是此今院內有周太祖世宗二畫像俗號太后院安化禪院后唐長興二年建晉天福三年賜名
次北進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義宅唐有郟鄏府長興應福禪院后唐長興二年僧惠(王巳)建四年賜名惠(王巳)仕莊宗為將軍后為僧俗號將軍院天福寶地禪院后唐天成二年建晉天福七年賜名有慈氏閣
東城之東第三南北街北當安喜門西街凡六坊
按六坊之內比唐多北巿鄰德二坊
從南第一曰溫洛坊
按韋述記溫洛坊當在積德坊之南今非舊所其南即銅駝坊之地
其東景行坊
唐有華嚴寺鄭善果宅其南即拜洛壇太府寺賜坊之地都亭驛前臨瀍水后對應天禪院舊驛舍庳陋皇佑初知府事張奎葺之始為宏敞什器皆具唐制駕在京有馬九十匹在岸之北
次北北市坊
本臨德坊唐顯慶中立為北市后廢市因以名坊
次北鄰德坊
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天福延慶禪院后唐長興中義州刺史劉再金以宅建晉天福六年賜名資圣禪院后唐同光二年建天福二年賜名普安禪院梁正明五年建尼院至宋皇佑四年始為應天院廨院
次北敦厚坊
隋有觀王楊雄宅
次北修義坊
北抵城晉司空裴楷墓
從南第一曰時泰坊
隋有通遠橋跨漕渠橋南通遠市周六里市南臨洛水有臨寰橋唐有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續添此坊水北倉本梁太祖宅開平元年號大昌宮敬翔興創編遺錄云竟不施行乃以為太倉興福尼院太子太師致仕宋彥筠以宅建漢干佑三年賜名
其東時邕坊
隋有蘇威宅唐有郯王府本鄭貴妃宅其南即上林官園之地唐戶部尚書致仕崔俊宅嚴因院晉天福七年公主建尼院九年賜名至宋[淳]化三年改為僧院廣順洪福尼院晉天福七年建周廣順元年賜名[弘]福至宋避廟諱改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唐有大圣真觀水北巡檢使廨上東門草場其東北有土臺俗傳云晉石崇寵姬綠珠墓而韋述記不載疑非是
次北殖業坊
晉司空王戎墓封演見聞錄曰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傍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元君王公之銘銘有數百字然則古人葬者已有石記其銘今尚存數十字俗傳為朱買臣墓非是衛國寺唐神龍二年節愍太子建以本封為名會昌中廢光化中復建有小院十一廣順洪壽禪院梁干化二年建周廣順二年賜名
次北豐財坊
北抵城唐有薛元超宅
東城之東第五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比唐多教業一坊然教業亦舊坊名
從南第一曰教業坊
按其地乃唐毓材坊其南即教弩場之地長興保慶尼院本泰山廟地梁正明五年建后唐長興二年賜名中有慈氏閣俗曰閣子寺
次北毓材坊
其地乃廣德懋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洛陽縣廨居此西去宮城八里又有李雄宅大云寺后魏建凈土寺隋大業四年自故城徙建陽門內唐正觀三年復徙于此長壽二年改大云會昌中廢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小院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唐有洛陽縣廨斗富臺今洛人相傳云石崇王愷筑會之所而韋述記不著疑妄
次北審教坊
北抵城唐有王晙宅
東城之東第六南北街凡五坊
按五坊之內比唐多賜福教善二坊而易教業之名
從南第一曰積德坊
隋曰游藝坊盡一坊為楊素宅宅有沈香堂按其南即溫洛之地唐有司農寺輸場長松營太平公主園
次北賜福坊一
續添本教業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有長孫熾宅天女尼寺唐正觀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會昌中廢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有小院二十九
次北教善坊
續添亦教業坊之地
次北興藝坊
唐有麟趾尼寺金谷府
次北通遠坊
北抵城按明皇雜錄曰開元中樂工李龜年能歌特承顧遇于東都通遠坊大起第宅僭侈踰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晉公度購得之移于定鼎門別廬號綠野堂
右洛水之北東城之東坊三十二
按蕭穎士集興敬里有秘書少監趙驊宅驊字云卿子宗儒相德宗而韋述記無興敬坊疑后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