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文化在歷次世界經濟危機中的反周期作用
- 寧夏文化的縱與橫芻議
- 楊春光編著
- 6657字
- 2015-12-14 17:17:28
“口紅效應”一詞,伴隨著金融危機步入公眾視野,成為眼下的熱門詞匯。它是指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每當經濟不景氣,消費者購買預期有所下降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口紅并非生活必需品,但其廉價并能帶來滿足消費欲望與心理慰藉的雙重愉悅。經濟衰退后人們很難去做買房買車、出國旅游等“大事”,卻不介意用些小閑錢來消費“初級奢侈品”。文化消費就具有這種“口紅效應”,在金融危機時呈現逆勢而上的反周期性質。
受金融危機影響,人們的生活壓力、心理壓力增大難以避免,渴望得到心理慰藉、精神激勵,雖然說對遠距離休閑和高端文化等消費能力減弱,但對輕松娛樂、價格低廉、簡便易行的低端文化等消費需求更加強烈。從歷史上兩次較大的危機——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和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來看,美、日、韓等國文化產業都在應對危機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美國的電影業和傳媒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網絡游戲業、印度的電影和音樂歌舞等都成為國際文化產業的標志性品牌,吸引著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意經濟浪潮,席卷世界。
一、美國電影業的崛起
20世紀30年代,美國為應對席卷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推出了系列“新政文化計劃”,通過啟動各種重大文化項目,加大政府資金政策支持,大批雇用各類文化人才(包括失業人員),刺激新的大眾性文化娛樂消費,并著手進行文化產業的框架性布局,為文化產業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電影業迅速成長為十大支柱產業之一,好萊塢電影讓飽受經濟衰退困擾的人們找到了心靈慰藉,在電影中圓了一個個“美國夢”,也造就了迪斯尼、時代華納等一批文化“巨無霸”,最終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文化產業強國。目前,美國文化產業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約25%。其中,好萊塢的巨制電影、三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時代華納的流行音樂更是占有營業額的大頭。在每年美國商品的出口項目當中,文化產業視聽產品的出口額(緊隨航空業和食品業之后)總是名列前茅,它同時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就拿紐約市來說,唯一能與華爾街的經濟效益抗衡的恐怕只有文化產業了,每年就有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在文化市場中流通。由此可見,在美國文化產業所需的成本中,無論是資本的投入和產出,還是技術信息抑或人力資源,都在全世界獨居榜首。
美國文化產業雄霸全球,最根本的是由商業、外交、政策、技術和文化等各種因素雜合而成就的。在資本支持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于金融市場的全球緊密流動,這種依賴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的。事實證明,近些年來美國好萊塢影片的制作成本越來越高,那些更重人文內涵的小制作影片則受到排擠,大制作影片的投資達到了天文數字。那么,這些膨脹的資金必定被制片商轉嫁給市場的資本融合,依靠強有力的金融市場來支撐美國電影產業。只有在這個時期,才能出現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超億美元的大手筆,當然,面對全球票房的18億美元的總收入,這一投資又是小巫見大巫。而這種大收益,較之普通商業盈利更為巨大和迅速,這更加劇了投資者對美國文化產業的信心,大投資的持續使得文化產業在美國經濟總產值中的地位居高不下。
二、日本動漫業的崛起
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外向型經濟的日本遭受重創。為了盡快走出困境,日本制定出臺了多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法規,設立文化發展基金,拓展國際市場,日本動漫業作為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羽翼漸豐進軍國際市場,文化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二。迅猛發展的動漫和游戲等文化產業在日本稱作“內容產業”。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內容產業”滲透到日本的各個領域,此間專家比喻說,它像串兒燒一樣,把新聞、出版、音樂、廣告甚至手機、汽車等多種產業結合起來,衍生出與傳統概念中的文化產業完全不同的“新文化產業”,它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日本動漫的獨特魅力逐漸征服了許多國家的觀眾,更有一些西方國家將現在的日本“內容產業”稱之為“酷的日本”。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顯示,在全世界放映的動畫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在歐洲上映的動畫片中日本動畫片占80%。2003年,日本銷往美國的動畫片以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為43.59億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鋼鐵收入的4倍。目前,廣義動漫產業已經在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中占十幾個百分點,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
2003年,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識財富戰略本部”,正式把“新文化產業”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這一產業放寬限制,增加預算,完善相關法律。同時,日本民間也開始積極興辦動漫學校,通過舉辦動漫和游戲大賽等各種方式,下大力培養人才,壯大動漫和游戲的創作隊伍。如今,僅在東京,就有幾千家動漫和游戲軟件公司。
三、韓國影視劇的崛起
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韓國提出“文化立國”的救國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制定中長期規劃,增加財政預算,強化稅收優惠,動員民間資本,建設文化園區,拓展海外市場,讓電視劇與電影的“韓流”風靡亞洲各國。在贏得大批觀眾影迷的同時,更在當地餐飲、服飾、旅游等多個行業引發陣陣“韓流”,為韓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收益。而這股“韓流”的源頭,正是多年來受到政府成功推動的韓國文化產業。
目前,韓國文化產業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約10%。據2005年韓國文化觀光部的《2004年韓國文化產業白皮書》公布,2003年涵蓋韓國出版、漫畫、音樂、游戲、電影、動畫片、廣播電視、廣告、互聯網及移動文化信息等10個領域的文化產業的市場銷售額為44萬億韓元(按當年匯率,折合370億美元),占當年韓國GDP的6%。韓國文化出口主打產品為游戲、電視劇、電影。2003年,游戲產品出口額為1.81億美元(占文化產品出口額的29%)。2003年,電視劇出口額為3308萬美元(占文化產品出口的5.2%)。2004年為7150萬美元,增長116%。2003年電影出口164部,金額為3098萬美元(占4.9%)。2004年為194部,金額為5828萬美元,增長88%。
韓國文化產業基本上是采取政府支持、企業投資、商業運作的模式發展的。這種“韓流模式”的商業運作有兩大特點:一是文化先行。韓國文化通過影視、音樂等接受度極高的載體進入人們的生活,在贏得人們認同與喜愛的同時,也為韓式消費打破了消費者的心理防線。文化輸出先于商品輸出,通過文化滲透誘導商品消費,這就是文化先行的意義。二是形成商業鏈條。一部受歡迎的國產電視劇,通常意味高收視、高賣價、多買家。但一部受歡迎的韓國電視劇,卻可以有無數種可能性。可能是一陣服裝時尚,一股飲食風潮,或是一輪旅游熱潮,而更大的可能是以上多者的結合。因為對于韓劇而言,收視高得到的收益只是開始,更大的收益來自這部片熱播之后所衍生出的更大的消費市場。以影視為開路先鋒,帶動服飾、餐飲、旅游、美容等行業發展,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式的商業鏈條。韓國之所以將影視行業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就是看到了這條商業鏈條強大的吸金能力。
韓國用8年時間創造出一個“韓流”神話,當中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商界的支持,而更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將文化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運作的思維與經驗。一個國家的文化能夠做成一項成功的產業,除了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獨特的文化傳承之外,還需要可以為文化商業化、市場化提供服務的各種高層次行業的存在乃至興盛,這一點正是韓國文化產業崛起的關鍵,也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四、印度文化產業的崛起
印度的電影業一直充當印度文化產業的主力軍,被譽為“世界電影工廠”。印度寶萊塢電影城每年的影片產量是美國好萊塢的近3倍,已形成了一個年營業額約12億美元的市場,年產1200部影片,占據印度文化市場份額的80%。印度11億多人口每年花在電影票上的錢有20億美元。印度利用電影業闖入世界文化產業市場十分成功。寶萊塢的電影、舞蹈和音樂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印度往事》等影片,以及一批印度裔導演脫穎而出,在西方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印度當代藝術正在不自覺地將傳統表現形式與現代融合,不僅將傲人的印度古典音樂舞蹈中成功地融入現代風格,載歌載舞的寶萊塢電影傳統也在創新中傳承,繼續保持印度獨特的文化魅力。電影業依然是印度文化產業鏈中最大的出口行業,即使金融危機也沒有影響西方粉絲對印度電影的熱情。
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文化的特殊優勢和功能,為加快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回顧近代國際國內的經濟發展史,每當經濟困難時期,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更加旺盛,文化作為一種凝聚力、生產力、創造力的獨特優勢就更加彰顯,文化發展的步伐就更加快速。
歷史經驗表明,越是經濟困難,就越需要文化發揮引領思想、振奮精神、撫慰心靈、凝聚力量的作用。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理論體系,它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發展方向。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基本經濟制度、道德倫理上的嚴重缺陷,更多的人反思資本主義制度、反思西方思想理論體系,更加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發展觀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走出思想困惑,找到前進方向。據報道,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人們對馬克思著作的濃厚興趣,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成為書商訂購的熱門,柏林卡爾-迪茨出版社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銷量比2005年增加了2倍,達到1500冊。我國人民出版社自2008年11月~2009年3月,《資本論》全國月平均銷售2800本,遠遠高于以往同期550本左右的月均銷售量,同比增長409%。
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綿延不絕、不斷融入時代內涵的偉大民族精神,每當遇到艱難困苦的關鍵時刻,都是全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精神紐帶。文化能夠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困境,開啟智慧、激發思想、鼓舞斗志、增強信心;文化能夠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發揮重要調節作用,幫助人們穩定情緒、舒緩壓力、排解苦悶、感受美好;文化能夠為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推動社會化解矛盾、提升道德、維護和諧、保持穩定。
20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從1930年到1940年間,好萊塢生產了7000部左右的電影,每年大約是700部,許多美國人寧可節衣縮食,也要去看“喜劇大師”卓別林和“微笑天使”秀蘭·鄧波兒的精彩演出,就是因為他們的樂觀精神,鼓舞著人們走出現實生活的灰色陰影。國產影片《非誠勿擾》《葉問》《赤壁》《瘋狂的賽車》等正是契合了復雜經濟形勢下觀眾的心理和審美需求,才取得了票房佳績,1~2月國內電影票房總額近10億元,片源和票房較往年大幅增加。一些地方的圖書銷售同比也有所增長,江蘇1~3月圖書銷售額同比增長14.2%,湖南1~2月圖書銷售額同比增長10%。據報道,2009年每天在線游戲時間5小時以上的用戶比去年同期增長11.5%。文化正是在發揮獨特作用、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實現了逆勢上揚。
實踐證明,越是經濟困難,就越需要文化發揮資源豐富、消耗小、回報率高、市場面廣的產業優勢。文化產業有著其他產業少有的高回報率,比如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投入600萬元,僅票房收入就近1個億,投入產出比高達1∶16。英國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投入1500萬美元,在全球獲得超過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文化產業具有廣泛的市場覆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能在文化產品的消費中得到滿足,比如網易公司推出的網絡游戲《夢幻西游》注冊用戶超過2億,同時在線最高達232萬人。文化產業的這些優勢,使它能夠在經濟困難、社會投資十分謹慎的情況下成為“吸金池”,為促進文化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越是經濟困難時期,就越需要文化發揮滲透性強、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大的特點。作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能夠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產生強大的推動力、輻射力、影響力,成為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主要元素。品牌期刊《家庭醫生》的電子雜志兩年發行量超過1000萬,“家庭醫生在線”網站提供立體化信息服務,與電信、電視、手機及其他媒體合作,推出健康咨詢、醫院、網上和電話掛號等服務,并進一步向114電話查詢擴展。東莞唯美集團把文化藝術與建筑瓷磚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而且把普通的建筑材料賣出了藝術品的價格。正在推進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每年可帶來約150億元的直接文化消費和約1200億元的手機、GPS等終端消費,帶動設備制造業、芯片、軟件和內容制作、數字媒體、電子商務等相關產業6750億元的間接消費。在推動我國制造業升級方面,還有一場中外文化創意產業重大市場份額競爭,文化產業在“中國創造”這個新的戰略方向上大有可為。
在復雜經濟形勢下,實體經濟尋求解困有利于提高文化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當今時代,文化與旅游、體育、服裝、建筑、電信、衛生、工業等產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關聯度日益提高。往往在經濟困難時期,一些企業通過強化文化創意、注入文化元素,提高附加值、提升競爭力,擺脫困境、渡過難關。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國就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在戰略位置,并將其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價值鏈的關聯效應,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回暖。2009年,我國一些家具出口企業將中華文化元素植入家具創意,推出系列新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一些與旅游市場結合緊密的大型歌舞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浙江《宋城千古情》2009年1~2月份的票房收入分別增長238.2%、114.9%;云南《印象麗江·雪山篇》2008年票房收入6700多萬元,贏利3000多萬元,2009年1~2月份均同比增長200%。聯合國《2008創意經濟報告》指出,創意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范式,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把經濟和文化連接起來,在宏觀與微觀層面上涵蓋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模式,對于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豐富文化資源的后發國家,有著現實的戰略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當以國家發展戰略的大視野,創新產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結盟,在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幾次重大經濟危機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與科技進步相適應的生產方式。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電影產業抓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技術進步的契機,適應新技術要求,改變生產體制和融資體制,形成了工業化電影生產方式,推動了電影產業化、市場化。亞洲金融風暴中,日本把數字技術與傳統漫畫業結合起來,產生了全新的電腦動漫產業,按照新的生產銷售方式打造完整產業鏈,確立了世界動漫王國的領先地位。事實證明,運用科學技術推動文化發展,不僅僅需要技術上的突破,還需要市場上的突破、體制上的突破、商業模式上的突破,把科技進步催生出的新文化樣式迅速產業化、市場化,是擺脫困境、實現逆勢增長的關鍵所在。
從發展的趨勢看,當代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帶動。現代信息技術代表著未來的發展趨勢,打通了通信、傳媒、娛樂等多個領域,融合了影視、報刊、圖書、互聯網、手機、音像等多種載體,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越來越呈現出大眾化、媒體化趨勢。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傳統媒體和新興文化業態都有不俗的表現。以最新技術裝備的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2009年營業收入達到1.5億元。浙江動漫龍頭企業中南卡通影視有限公司,2009春節期間在中央電視臺推出原創大型動畫片《天眼神牛》,帶動了系列產品的熱銷;2009年初在戛納電影節上以200萬美元簽訂了《魔幻仙蹤》等動畫片的銷售合同;2009年1~3月公司銷售額達到7500萬元,是上年全年銷售額的總和。提供著名網絡游戲《神秘視線》的美國“大魚游戲公司”2008年營業收入8500萬美元,同比增長70%,2009年1月銷量創7年來最好成績。4月初,搜狐暢游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個交易日股價漲幅達40%。數字化、網絡化技術不僅為新的文化業態創造了發展契機,而且為整個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更加廣闊的增值空間。
深入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文化發展造成的沖擊和帶來的機遇,使我們可以對文化雙重屬性的認識更加深刻。產業屬性決定了它的發展必然受到市場規律的調控,不可避免地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它的發展又有著內在動力和自身規律,文化市場的變化與經濟周期并不完全一致。把握這一規律,可以使我們更加清醒、更加理性地在經濟發展周期性波動中把握文化發展的變化趨勢,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