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文化引領社會思想潮流

考察古今中外文化發展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實質上是一部思想解放的歷史,也是一次次新的文化啟蒙運動史。人類社會的每一次發展進步、每一次制度變革,都是以人們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為先導的??v觀古今中外文化發展的歷史,一個社會經濟活動活躍、社會成員富裕、民主實現程度高、對外文化交流頻繁,文化就繁榮、就發展。相反,一個社會生產發展滯后、社會成員貧困、思想管制嚴酷,文化發展就落后、就貧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歷史也遵循著這樣的基本規律。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及社會思潮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追尋。

(一)史前及夏商周三代文化

中華早期文化主要是“圖騰”文化,大致可分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三大類。

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文化集團。其中發祥于黃土高原后沿黃河東進,散布于中國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的華夏文明,確立了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化的主流地位,對后世文化發展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殷周時期的由神本向人本轉變的思想。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字進入了成熟階段。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使遷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冊有典”,便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文獻。文字、典籍、青銅器,以及“殷”這座目前所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古都,標志著古代中國已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來說,周人入主中原具有決定文化模式轉換的重要意義。周朝除了建立完備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還形成了所謂“制禮作樂”,建立了中國傳統的“禮文化”或“禮制文化”,滲透著一種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主義、民本主義、憂患意識乃至“天人合一”思想的趨向,皆肇始于此。

1.諸子百家。中國思想的源頭基本起自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后世的各種思想潮流大都能從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當時的“百家爭鳴”也對思想的創新與活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正是這種局面促成了中國思想史上黃金時代的出現。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禮崩樂壞”的時代,這為各個階級、集團的思想家們發表自己的主張,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臺。一是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裂變,將原本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羈絆中解放出來,在社會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基于爭霸事業的諸侯對人才的渴求,更加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推動了這一時期文化的發展。二是激烈的兼并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生活格局,文化傳播的規模日盛,多因素的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三是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尚未建立一統的觀念形態。學術環境的寬松活潑,使文化人有可能進行獨立的、富于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從而為道術“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條件。四是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世守專職的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興起。正是如上種種條件的聚合,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創造了一種千載難逢的契機。

2.漢代儒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到漢代已不復存在,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逐漸成為主導思想,特別是漢武帝之時,由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朝廷采納,儒學終成統治之學,儒家思想成了正統思想。此后歷朝歷代,統治者皆奉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秦漢帝國的盛大根植于新興地主階級的生氣勃勃、雄姿英發。由統治階級精神狀況所決定的社會文化基調也處于一種不可抑制的開拓、創新的亢奮之中,不斷地進取成為秦漢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秦漢時代,中國文化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與外部世界展開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廣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動是漢武帝時期絲綢之路開辟——張騫通西域。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產品遠抵西亞和歐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斷地涌進中國,中國文化因此增添了炫麗的色調和光彩。

秦漢統治者在建立一統帝國的同時,致力于思想統一,這就要求建立統一文化。秦始皇逐步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等措施,盡管他統一文化的措施是以強化專制君主集權政治為目的,但從文化角度是增進了秦帝國版圖內各區域人們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從而為中華文化共同體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漢代的史家所開創的史學標準,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于世界。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并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同時,漢朝為中國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形成及傳入期。

3.魏晉風骨。魏晉之際,隨著漢代經學的衰敗,肇始于東漢末年清議之風的玄學應運而生。所謂的“玄學”,是以《老子》《莊子》《周易》幾部古代經典為基礎,結合當時社會的現實政治而發展成為一種不同于漢代經學的新理論。這種理論不僅注重了對于個體生命的人文關懷,而且綜合了儒、道思想,探究體用、有無、本末等一些比較抽象的形而上學思維的理論。它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以其思維方式的轉換和理論創新為一大特色,一大批魏晉名士中的風流人物,力圖從形而上學思辨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現實社會?!靶W”在特定歷史環境下融合儒道的思想形態,風靡整個魏晉,影響直至南北朝。

思想學術領域中的多元化價值取向,致使魏晉南北朝時期儒、玄、佛、道二學二教的相互沖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識形態結構的激烈動蕩。這一時期因匈奴、鮮卑、羯、氐等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引發的胡漢文化的大規模沖突,更使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與融合中,中國文化得到多向度的發展和深化,儒家的倫理濟世之學、玄學的宇宙本體之論、道教的養生成仙之說、佛家的因緣彼岸、空性佛性、善惡來報之說等等,皆錯綜復雜地活躍于這一歷史舞臺,組成一幅豐富多彩的思想畫圖。

4.大唐雄風。隋唐政權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抑制士族以及科舉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批中下層士子由科舉步入仕途,在空前壯闊的歷史舞臺上,中國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弘、史詩般壯麗的隆盛時代。

唐文化的宏大氣魄還體現在以博大的胸襟廣為吸收外域文化。南亞的佛學、歷法、醫學、語言學、音樂、美術,中亞的音樂、舞蹈,西亞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醫術、建筑藝術及至馬球運動等等,如同八面來風,從唐帝國開啟的國門一擁而入,首都長安則是那一時代中外文化匯聚的中心,一個具有盛大氣象的世界性都市。隋唐文化對外域文化的大規模吸收,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稱為卓越范例。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世界簡史》中比較歐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異時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5.宋明理學。儒學演進至宋代之時,某種程度上有所更新,以程顥、程頤、朱熹等為代表的思想家把儒學發展至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到明代之時,以王陽明為代表的思想家又將理學發展到了新階段。宋明時期因此也就成為中國儒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宋明理學也便成為儒學第二期發展的象征。理學以儒學為本,而融合了釋道哲學,建立了以“理氣”論、“心性”論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學體系。南宋理學分為兩派:一派宗小程,以朱熹為首;一派宗大程,以陸九淵為首。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論述了理、氣、心三者的關系,認為“理在事先”,有理有氣然后有心,而心又兼含和主宰著性(內在的道德理性)和情(具體的情感欲念),只有格物窮理,才能達到新的自我認識。因此,朱熹以“格物,致知”為基本出發點,提出一整套“正心,明德”的修身公式。朱熹所建構的理學體系繁博宏大,但其至關緊要的核心仍然是倫理學本體,“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朱子語類(卷四十)》)。陸九淵主張直接求理于心,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題,強調發明本心,所謂本心即是仁義禮智之心。他宣稱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陸象山全集(卷三十六)》),就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朱學把理提升到天之上,陸學把理安置于心之中,方法不同,歸趨都是一致的。

宋朝是詞的朝代。詞起源于市井歌謠,因文人介入而趨于雅化。與含義闊大、形象眾生的詩不同,詞小而狹,巧而新。它側重音律和語言的契合,造境搖曳空靈,取徑幽約怨悱,寄托飄緲悵惆,極為細膩,極為精致。宋代詞壇還另有一番風貌的歌唱,這就是由蘇軾開創的、以辛棄疾為代表人物的豪放詞風,但詞壇的主流始終是“婉約”“陰柔”,集中反映出兩宋文人士大夫與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緒。

兩宋時期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不僅從根本上解除了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威脅朝廷的憂患,達到了穩定宋代封建政體的政治目的,而且推動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儒學復興、理學框架的搭建和宋人理性精神的大大增強。以文化成天下的國策使人們的生活態度、關注視野、審美情趣等,都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其結果是世俗地主階級完成了由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的建構過程。

元朝滅金亡宋,不僅打破了原本相對穩定的文化圈,而且其橫掃亞歐,疆域猛增,又給中原文化注入了外來文明的新鮮血液,豐富了中原文化的成因。從整個文化史上講,元代這次巨大的文化轉型,正處于華夏文化從開放走向封閉的關鍵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增入了外來文化的因子,從而為形成元朝的文化特質提供了可能。元朝代表性文化與宋型文化形成區別,呈現出一定的開放型特色。

元雜劇興盛。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關漢卿的名作《竇娥冤》,以及以包拯為主角的一系列清官戲,如《蝴蝶夢》《魯齋郎》《陳州糶米》等,便表現了13世紀中國人民的郁悶與憤懣之情。元雜劇不僅憤激地譴責黑暗,凝重地傳遞、傾吐內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種充滿希望的熱情,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天下奪魁”的《西廂記》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它不僅充滿激情地以完滿的藝術結構展現出鶯鶯與張生愛情的忠貞不渝和理想終成現實,而且高呼出向正統文化觀念挑戰的宣言: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6.明清時期的儒學思想。明清之際,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個由生長到全盛到衰落的歷程。明、清兩代便處于這一歷程的后段,同時它又為傳統文化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準備著條件。明清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登峰造極的時代,文化專制亦空前嚴酷地鉗制著思想文化界。明清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是文字獄盛行。朱元璋以文字之過,“縱無窮之誅”,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橫禍。清代文字獄更有過之。明清統治者一手推行文字獄,在文化領域制造恐怖。另一手則崇正宗,滅異端。于是,明初學術界成為程朱的一統天下,士子一味“尊朱”“述朱”,凡“言不合朱子,率鳴鼓而攻之”,程朱理學被推上至尊地位。清代統治者在推行文化專制上也不遺余力。乾隆年間,清高宗借編纂《四庫全書》的機會,全力剪除危及封建統治思想基礎的所謂異端學說。在“書禁亦嚴,告訐頻起”的強大威懾力下,“士民葸慎,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數之書,有一于家,惟恐招禍,無問禁與不禁,往往拉雜摧燒之”(王蒼孫《惕甫未定稿》)。中國文化遭到秦始皇焚書以來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明清兩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程朱理學占據統治地位;另一方面,與社會形勢的變化相適應,又出現了多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識的早期啟蒙思潮。如王陽明以“致良知”之說打破程朱理學一統天下,他從人的主動性、能動性上順次展開宇宙論、認識論、價值主體論,從而否認用外在規范,人為地管轄“心”、禁錮“欲”的必要性,高揚了人的主體性,成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學基礎。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以及方以智、唐甄、顏元、戴震、焦循等人,更是從不同側面與封建社會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學展開論戰,有的批判鋒芒直指專制君主。

明清兩代進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總結時期。在圖書典籍方面,明清統治者調動巨大的人力物力,對幾千年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物進行收集、鉤沉、考證、考辨,編纂了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永樂大典》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數最多的字典,《四庫全書》則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頁數最多的叢書。大型圖書的編纂,是古典文化成熟的征象,也包含著文化大總結的意蘊。此外,在古典科技方面的巨著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潘季馴的《河防一覽》、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在學術文化方面,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對中國古代文獻展開了空前規模的整理與考據。對一些難解難讀的書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對許多書中的錯誤進行了校注,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建立了一些新興學科,這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均作出了巨大貢獻。

明末清初,利瑪竇、湯若望等歐洲耶穌會傳教士東來。他們在給中國人帶來歐洲宗教神學的同時,也將近代的世界觀念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廣泛傳播于中國學術界,開啟了“西學東漸”之門,打開了部分中國士人的眼界。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梅文鼎、王錫闡以及康熙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外來的科技知識。近代科學思維的重要特點是實證方法和數學語言,徐光啟、方以智等人通過接觸西洋近代科技知識,重視“質測之學”和數學語言的應用,初步顯示出近代科學思維的風貌。遺憾的是,由于宗法專制社會政治結構的強固以及倫理型文化傳統的深厚沉重,“西學東漸”的過程在明末清初進展緩慢。到了雍正年間,隨著耶穌會士被逐出國門,“西學東漸”幾近中斷,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大門日益關閉。

明清兩代,是整個世界格局發生劇變的重大時期,當中華帝國驅逐傳教士,封閉國門之時,歐亞大陸的資本主義文明發端,新興的資本主義呼喚工業革命,瓦特發明的雙向運動蒸汽機,使歐洲人獲得一盞“阿拉丁神燈”。產業革命催化國際分工,資本以其魔力無窮的巨掌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農業社會的中國也在劫難逃,工業先進的西方是絕不肯放過如此巨大的一個商品傾銷地、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的,中西方的沖突已不可避免。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以血與火的形式把中國文化推入了一個蛻變與新生并存的新的歷史階段。

二、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鴉片戰爭后,面對清王朝統治效能低下以及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入侵而帶來的內憂外患,一些從新式學堂出身或留學歸來的學生接受了資本主義“西學”“新學”的熏陶,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許多青年被培養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不少人實現了從封建文人到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轉化。在國內外掀起了出版介紹西方資本主義的翻譯著作,創辦革命報刊,發行革命書籍,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熱潮。

清王朝被推翻后,中國并未真正富強起來,舊的思想觀念仍在阻礙著社會前進的步伐,一些知識分子認識到,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思想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于是有識之士們又掀起新文化運動,為國人帶來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直至引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使中國社會徹底舊貌換新顏。

(一)維新變法思想

鴉片戰爭后,步入近代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有識之士開始了尋求變革、振興國家的探索歷程。他們先是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繼而主張洋務思想,興辦近代企業,以與西方抗衡,最終選擇維新變法,以期在制度上做一變革,挽救清王朝瀕臨滅亡的命運。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變法思想為代表的維新變法思想在晚清歷次變革中最具思想價值,有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

(二)新文化運動

晚清的各項變革沒能挽救國家的命運。進入民國之后,人們仍在探索使國家走向富強之路的途徑,但舊的思想觀念仍在阻礙著社會前進的步伐,于是有識之士們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力圖使國人思想再度解放。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提倡民主與科學,主張以新文化代替舊文化、以新文學代替舊文學、以新倫理代替舊倫理,對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帶來了巨大影響。1915年9月,由李大釗、胡適、魯迅、陳獨秀等創辦的《新青年》(原稱《青年雜志》)出版發行,宣傳“民主”與“科學”,打倒孔家店反對儒家學說,開啟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中國先進思想界的主流,并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便是借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東風,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并使馬克思主義逐漸傳播開來,最終成為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指導思想。在這一過程中,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發揮了巨大作用,正是他們在中國廣泛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并將其應用于實踐,最終使得中國社會擺脫貧窮落后局面,走向富強。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于中國歷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20世紀以來影響中國社會最為深遠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即引導中國走向變革、走向富強、走向現代化的核心理論成果——孫中山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系統勾勒出20世紀中國人民不斷前進所賴以指導的理論成果的基本面貌。

(一)孫中山三民主義

作為20世紀最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舊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斗爭任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最早的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笔脑~同《興中會章程》中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內容,成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簡要表述。興中會的綱領中第一次劃時代地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奮斗目標。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余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通過后來的革命實踐,三民主義得到豐富和發展。在同盟會的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

(二)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傳統的馬列主義相比,毛澤東思想更重視發動農民,主張中國革命不能走俄國式的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城市斗爭,必須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農民為主力,實行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勝利,并制定一套基于游擊戰的戰略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認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而具體方式則是發動農民進行“人民戰爭”。為了動員農民參軍,必須從地主手中奪取土地分配與農民(即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人民戰爭包括三個階段,即發動土地改革、組織農民,建立革命的武裝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直到進行正規戰爭奪取政權。毛澤東思想特別重視發動群眾和自力更生。

(三)鄧小平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這一偉大事業中,鄧小平理論以其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既高瞻遠矚又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與特色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成為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199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把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幾點。

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一國兩制”創造性的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在20世紀和21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中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江澤民于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僅是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同時,它事關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敗,事關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是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之后,中國走獨立自主發展道路,使人民生活奔向小康水準的又一指導思想。

(五)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茖W發展觀在學的十七大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四、中國改革開放30年思想大解放的回望

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仡欬h的奮斗歷程,我們在實踐上的每一個重大發展,理論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離不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從根本上看,就是一個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的歷程。

從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到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的南方談話,到十七大發出要“繼續解放思想”的動員令,30年來,我國曾有過三次思想大解放。這三次思想大解放都是處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發生的,都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今天回望這三次思想大解放,對我們紀念這段歷史,對我們眼下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改革定有裨益。

(一)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動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主要從哲學理念上進行突破,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打破了個人崇拜,樹立了實踐標準。

1977年,我國雖然結束了十年動亂,但由于思想領域人們受極左思潮影響時間太長,所以盡管粉碎了“四人幫”,但陰霾仍未散盡,“兩個凡是”仍是全社會判斷政治是非、行為對錯的基本標準。如何在思想領域撥亂反正,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盡快擺脫極左影響,解決“文化大革命”遺留問題,把全黨工作中心轉移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成為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的鄧小平同志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作為杰出的政治家,鄧小平的過人之處就是能夠以他的非凡膽略,一方面積極聯合一批政治元老巧妙周旋,解決了一批冤假錯案,使一些老同志重回領導崗位;另一方面,在時任中組部部長、中央黨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胡耀邦的支持下,積極在思想領域謀劃怎樣撥亂反正。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論工作者參與寫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親自審定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向全國發表。從學術角度來說,該文闡述的不過是最基本的哲學道理,并無理論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點到我國在真理問題上的教條主義“死穴”,觸及到人們對待“兩個凡是”的不同態度,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文章一出,舉國震驚,一場圍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由此在黨內外公開展開。這場討論與其說是理論爭論,不如說是思想斗爭,因為真理標準直指“兩個凡是”,而人們在“兩個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場,自然就構成兩種不同的政治態度。這場討論與斗爭最后以極左派失敗、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而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批判了“兩個凡是”,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從此,我國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社會空前活躍,改革開放穩步推進。在經濟領域,“小崗村改革”轟動全國,人民公社悄然解體,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文化領域,小說詩歌佳作不斷,美術戲劇新潮迭起,各類思想碰撞不已。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發展。

(二)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推動中國走上全面改革開放之路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重點在經濟領域突破,它沖破的是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束縛,打破的是計劃經濟和所有制問題上的崇拜,以生產發展為中心,樹立了生產力標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又走到了一個發展的關鍵點。改革開放搞了10年了,這10年我們國內發生了政治風波,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社會劇變。先從德國推倒柏林墻重新走向統一開始,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受海內外政治形勢的影響,國內再次出現思想紛爭,“改革開放要收、階級斗爭要抓”的疑問不僅在社會而且在黨內也大有存在。這時候,蟄伏多年的“左”傾思想有了抬頭空間,在姓“社”姓“資”的爭論上,“左”傾勢力一度甚囂塵上。思想上的混亂必然帶來生產上的停滯和經濟上的下滑,在當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現較大的滑坡勢頭。

當時的中國,面臨著歷史性的關鍵時刻,何去何從?在這種形勢下,1992年1月,88歲的鄧小平同志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開放中的問題沿途發表談話。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薄叭齻€有利于”震動全國,它沖破禁錮人們多年的思想禁區,解決了困惑中國多年的改革難題,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徑?!皷|方風來滿園春”,當時,全國幾乎所有黨委機關報都轉發了以此為標題,詳細記述鄧小平在深圳特區視察工作的長篇通訊。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我國市場經濟開始建立,股票這個十分陌生的東西開始在深圳發行,沿海、沿江、沿邊開放的經濟格局逐步形成,內陸地區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多層次、全方位對外開放也逐步建立,整個中國經濟呈現高速增長、浪潮迭起的生動局面。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此后,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這十年,解決了姓“公”姓“私”理論之爭,把鄧小平同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變成了現實,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但它只是第二次大解放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延伸,它們屬同一層面,可以劃歸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延續之中。

(三)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中國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著力于樹立以人為本的標準,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來破解我們當前面臨的發展難題。

當前中國的發展又到了一個重要關頭,又到了一個拐點,這時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這次思想大解放的問題既涉及經濟也包含政治,既涉及社會更包含民生,所以,在解放思想上所面臨的形勢肯定更為復雜,擔負的任務肯定更重,尤其是當政治與經濟、社會與民生這些問題交織一起的時候,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難度無疑更大更高。因此,黨的十七大站在全局的戰略的高度,明確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旗幟鮮明地號召全黨“繼續解放思想”,再次吹響了思想大解放的號角。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如何繼續解放思想,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如何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等等問題的出現,都需要我們回望30年思想解放與改革歷史過后,需要認真思考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普宁市| 慈溪市| 元谋县| 郧西县| 北票市| 安国市| 德阳市| 峡江县| 阜城县| 乐昌市| 本溪| 乐陵市| 桦南县| 西昌市| 石景山区| 波密县| 新野县| 灵武市| 台安县| 增城市| 阳原县| 祁门县| 光山县| 江津市| 浪卡子县| 淮阳县| 肇庆市| 拉萨市| 门头沟区| 七台河市| 沂源县| 光山县| 泗水县| 丰都县| 津市市| 乡城县| 乐业县| 鄂尔多斯市| 九龙县|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