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博愛心——熱情擁抱身邊的人和事
- 人生的九項修煉
- 張俊杰編著
- 923字
- 2016-01-14 13:56:26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要具備博愛的心態,才能真正擁抱身邊的事物,才能在積極奮進過程中創造成功的人生。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我們就能維護良好的生存環境;愛護老幼,我們就能獲得心靈的滿足;關照他人,我們就能贏得對方的信賴和支持。魯迅說過:“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勇于關愛身邊的人才是大丈夫的作為,才能獲得美妙的人生體驗。
一家媒體曾經報道過一個善良忠厚的青年轉瞬間變成了殺人犯的案例,作者在對他進行深刻地剖析后得出結論:缺乏博愛和寬容精神是產生悲劇的根源。
這個年輕人在礦廠里工作,四個月沒有休息過一天,而且每天承受著高強度的勞動。此外,他還受到別人的輕視和漫罵,于是導致了過激殺人的悲劇。他的心路歷程表明,每個人都要在社會生活中具備博愛的心態,學會平等和寬容地對待他人,才能建立起彼此的融洽關系。
我們國家正經歷著城市化發展的浪潮,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鎮工作成為一種大趨勢。但是,這些人離開熟悉的土地后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對身邊的事物很難立刻激發出自己的熱愛,在他們看來這些高樓大廈是那么遙不可及。而那些富裕階層對這些人也產生了一種疏遠的態度,甚至表達自己的輕視和不滿,更加劇了彼此的矛盾。這都是缺乏博愛精神的表現,隱藏著種種危機。
太陽因為普照萬物才顯示了自己的偉大,大海因為容納百川才彰顯了自己的廣闊,它們都給我們展示了博愛的精神。在社會生活中,讓自己擁有一顆博愛的心才能使我們受到他人的尊敬、實現內心的安寧,進而建立起人與人之間融洽的合作關系。
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博愛的價值,《孟子·梁惠王上》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而《禮記·禮運篇》也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見解。到了現代,孫中山先生更是鮮明地提出了“博愛”的口號。當時,他以“博愛”題詞表彰愛國華僑鄧蔭南先生資助革命,以“博愛”精神激勵革命志士,努力追求強國富民的夢想。
當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需要,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共享社會文明成果。這就要求我們注意挖掘自身愛的資源,培養博愛的心態。而當我們面對強大的學習和工作壓力引起心理疾病時,通過關愛身邊的人和事往往能使我們從煩躁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