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病能集二(雜證十一門)(4)

《金匱》為五水之名,及五臟表里主病,曰風水,曰正水,曰皮水,曰石水,曰黃汗。其風水、皮水、黃汗雖關于腎,屬在陽分。至于正水與石水,則陰分之水,一切治陽之法,所不得施。

正水其脈沉遲,外癥自喘。北方壬癸自病,故脈見沉遲。腎藏水,肺生水,子病累母,故外癥自喘。《內經》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泛溢于皮膚,跗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

《金匱》正水之名,蓋本諸此。

石水其脈自沉,外癥腹滿不喘。此因腎氣并于水而不動。故脈沉。水蓄膀胱之內胞,但小腹滿硬,氣不上于肺,故不喘。《內經》曰∶陰陽結斜,陰多陽少,名曰石水。又曰∶腎肝并沉為石水。以肝腎兩臟之氣,皆得貫入于胞中故也。然石水即關于肝腎兩臟,腎多即下結而難上,肝多則挾水勢上犯胃界,亦勢所必至也。后世漫不加察,治水輒宗霸術,可謂智乎?然水在心之部,則郁心火炳明之化;在肝之部,則郁肝木發生之化;在肺之部,則孤陽竭于外,其魂獨居;在脾之部,則陰竭于內,而谷精不布;在腎之部,不但諸陽退伏,即從陽之陰亦且退伏,孤陽獨居于下而隔絕也。

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仍屬消渴,末傳中滿之不救,腎中之水,惟恐其無火,無火則真陽滅沒,而生氣內絕。

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運,子必救母。即在肝,在肺、在腎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制,斯不敢于橫發。故當襄陵懷山之日,而欲求土宜稼穡,舍神禹、仲景之道,而誰師乎?胃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而病于下。所以胃中積水浸注,無所底止耳。

仲景論雜癥,于水氣一門,極其精詳,惟恐足太陰脾之健運失職,手太陰肺之治節不行,足少陰腎之關門不開,并其腑膀胱之氣化不行,所以方藥,皆不蹈重虛之戒,立于無過之地。

后世諸治,不傷脾即瀉肺,不瀉肺即瀉膀胱。水病門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氣之 郁而伸其治節之方,無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絕而伸其氣化之方,無有也。海藏設水氣問難、用藥大凡,要其方治,渾是后人窠臼,況其他乎?張景岳曰∶凡水腫癥,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于脾而肌肉浮腫,入于肺則氣息喘急。分言之,三臟各有所主;合言之,總由陰勝之害,而病本皆歸于腎。

經曰∶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然關門何以不利也?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治腫,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

求古法,惟薛立齋加減腎氣湯誠對癥之方也。此雖壯水之劑,而即脾、肺、腎三臟之正治。蓋腎為先天生氣之源,若先天元氣虧于下。則后天胃氣失所本,而由脾及肺,治節所以不行而喘脹。但宜峻補命門,使氣復元,則三臟自安。方中用桂、附化陰中之陽也,熟地、山藥、牛膝養陰中之水也,茯苓、澤瀉、車前利陰中之滯也。此能使氣化于精,即所以治肺;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壯水通竅,即所以治腎。補而不滯,利而不伐,誠諸方是第一也。

若癥有全由脾胃不足而為腫脹者,宜四君,歸脾之屬,須兼補命門。人知土能克水,而不知陽實制陰;知氣化為精,不知精化為氣。虛則補母,正此之謂也。

脾腎虛癥,用腎氣湯誠善,然有脾腎大虛,并以滲利,未免減去補力,正與實漏扈者同,元氣終不能復。惟參附理陰,仍加白術大劑與之。凡治全虛,悉用此法,無一不效。塞因塞用,斯其最也。

關格證

喻嘉言曰∶關格之癥,自《靈》、《素》以及《難經》、仲景脈法,皆深言之,然無其方也。《素問》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大地之精氣,則死矣。

《靈樞》復言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能盡期而死也。

越人宗之,發為陰乘、陽乘之脈,因推其陰乘之極,上為魚溢,入尺為覆,形容陰陽偏而不返之象,精矣。

至仲景,復開三大法門,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從兩手關陰格陽過盛中,察其或浮或大,定其陰虛陰實。陽虛陽實,以施治療。蓋于《靈樞》陰陽太盛不能相榮,以及越人陽乘陰乘之法,加以浮大之辨,而虛實始得燎然。不爾,關則定為陰實,格則定為陽實矣。此一法也。

謂心脈太盛而長,是其本脈。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此則深明關格之源,由于五志厥陽之火,遏郁于心胞之內。其心脈上微見頭小,亦陽虛之驗;下微見本大亦陽實之驗。頭無汗者可治,有汗則心之液外亡,自焚而死矣,此一法也。在二陽之病發心脾,且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傳為風消索澤,況關格之病,精氣竭絕,五臟空虛,厥陽之火獨行,上合心神,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此一法也。

謂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診趺陽足脈,或伏或澀,胃氣之所存可知矣。榮衛之行遲,水谷之入少,中樞不運,下關上格,詎待言哉?此一法也。仲景以此三法言關格,大概在顧慮其虛矣。

后世云岐子述其陰陽反背之狀,傳其所試九方,其謂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膈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此從《傷寒論》胸中有寒,丹田有熱立說,實非關格本癥。

所引運氣治主客之法,亦屬無據。于《素》、《難》、《金匱》之文,絕不體會,所定諸方,又入后人惡劣窠臼,殊不慊人。夫陰陽不交,各造其偏,而謂陰反在上,陽反在下,可乎?九死一生之癥,而以霸術劫奪其陰陽,可乎?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正欲人調其榮衛,不偏陰偏陽,聽胃氣之自為敷布,乃始得協于平也。故不問其關于何開,格于何通,一惟求之于中,握樞而運,以漸透于上下。俟其趺陽脈不伏不澀,乃因其勢而利導之,庶不與藥扦格耳。惟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漸透于上;治不溲之關,由中而漸透于下;治格而且關,由中而漸透于上下可耳。

進退黃連湯腎氣丸治法論黃連湯,仲景治傷寒之方也。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陰不得升,而獨滯于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

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蓋傷寒分表、里、中三法,表里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以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盡服。

其有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扦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則在于上下,而不為表里,即變柴胡為黃連湯,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亦聽胃氣之上下敷布,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

夫表里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里之邪,則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干姜之辣以開之。仲景圣法灼然矣。前論所謂求之于中,握樞而運,以漸透于上下,俟其榮氣前通,衛氣后通,而為進退也。

夫格則吐逆,進而用此方為宜。蓋太陽主開,太陽不開,則胸中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復出,以桂枝為太陽經藥,和調榮衛而行陽道,故能開之也。至于五志厥陽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以火濟火,頭有汗而陽脫矣。

其關不得小便,退之之法,從胃氣以透入陰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關門已閉,少陰主闔,少陰之氣不上,胃之關必不開矣。《內經》常兩言之,曰腎氣獨沉,曰腎氣不衡。夫真氣之在腎中,猶權衡也。

有權有衡,則關門時開時闔;有權無衡,則關門有闔無開矣,小溲亦從何而出耶?是以腎氣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腎氣交于胃則關門開,交于心則厥陽之火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時矣。

張景岳曰∶關格一癥,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癥也。自越人以上魚為溢,入尺為覆,以尺寸言關格,已失本經之意。仲景亦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夫《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再至丹溪,則曰此癥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謂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甚矣。

夫關格癥者,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至四倍以上者,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于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陰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于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

《脈度篇》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是可見陽病極于陽分,陰病極于陰分也。凡陽盛于陽,似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于陰者,似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病至此,陽自陽,陰自陰,上下痞膈,兩顧不能,補瀉不可,有死而已。

此與真寒假熱、假熱真寒之癥大有不同。凡見此癥,總由酒色傷腎,情欲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沉氣露,亢極如此。真陰敗竭,元海無根,誠亢悔之象,最危之危也。

然關格診法,后人不察人迎,但寸口為脈之大會,脈見于彼,未有不見于此者。若其弦大至極,四倍以上,且大且數者,便是關格之脈,不得誤認為火癥。

蓋其癥無實邪發熱,又無咳嗽失血,所以為異也,然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多有此癥,求其所因,無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雖與勞損癥若有不同,實則勞損之別名也。

故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宜峻補真陰為主,然又當察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別處治。

用藥總論附

東庵曰∶藥品多端。理可融會,性不過寒、熱、溫、涼,味不過辛、甘,酸、澀、苦、咸六種而已。寒者凝滯,熱者宣行,溫者熱之次,涼者寒之輕,酸則必收,澀則必固,苦則必降,辛則必散,咸能潤下,甘能緩中。香燥者其性竄烈,多服則耗氣。滋潤者其性濡濕,多服則傷脾。消導者其性甚劣,多服則破氣。推蕩者其性迅烈,多服則傷陰。滲泄者其性下流,多用則走泄。諸凡種種,可以類推。是能于去病之功,但用之不宜偏務;推有補益之品,久服多服不妨,但不宜呆補。以行滯分消之品,用之則萬全而無弊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晋宁县| 岗巴县| 唐河县| 黔东| 潮州市| 双流县| 泽普县| 鹤峰县| 七台河市| 曲沃县| 尚志市| 宁化县| 宽城| 临颍县| 内黄县| 彝良县| 五峰| 海宁市| 亚东县| 固阳县| 汶上县| 吉木乃县| 庆安县| 洪洞县| 城市| 麻江县| 海宁市| 大田县| 油尖旺区| 军事| 英吉沙县| 常州市| 马边| 扎赉特旗| 酒泉市| 宝丰县| 都江堰市| 定陶县| 绍兴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