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清醒,不要迷失自我
俗話說得好:“清廉是進步的階梯,腐敗是滅亡的快車。”只有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嚴于律己,廉潔從政,才能做到讓組織放心、領導信任、群眾滿意的公務員。吳仁寶的“箴言”是“有人稱我是吳老板。我不是老板,我是服務員,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服務員,而不是老板”,一些干部正是因為搞不清或忘了“我是誰”,才會對“老板”的稱謂沾沾自喜,也才會在吃喝玩樂、賺錢多少上與老板相比,而且比著比著,就比出“心理不平衡”來。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幾點就不會迷失自我了。
給自己定好位,不攀比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一代清吏包公、于謙、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清正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廉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一名公務員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潔身自好,養浩然正氣,才能遇誘惑而不喪失原則,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公務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站在人民的角度分析問題、認識問題,按照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制定政策、開展工作,正確對待和行使手中的權力,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作為一名公務員,還要敢于同腐敗現象作斗爭,帶頭克服明哲保身、怕得罪人的好人主義庸俗作風,要盡職盡責地抓好本地區、本單位的廉政建設,敢于堅持原則,勇于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發現不良苗頭,要及時提醒及時糾正。
修養黨性才能管住“一念之差”
胡錦濤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堅強的黨性是成為高素質領導干部的先決性條件。一個干部黨性強,即使其他素質有所欠缺,也比較好彌補;而其他素質雖好,如果黨性不強也難當大任。如果喪失黨性,甚至會走向反面,副作用就越大。
在中央黨校第二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座談會上,李源潮同志指出,中青年干部要經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驗,堅守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
官、利、名、情是每一名干部為官從政必須經受的考驗。能不能經受住考驗,不為官所動、不為利所誘、不為名所累、不為情所困,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堅強的黨性。
特別是對于一個剛剛站穩腳跟、在事業上稍有起色的公務員,正處在人生事業的上升期,但是由于閱歷淺、社會經驗不足,極易受到權力、名利、人情等外在因素的誘惑。黨性強弱是決定中青年干部拒腐防變能力高低的關鍵所在。
堅定的黨性是中青年干部抵御官、利、名、情等各種誘惑的“免疫力”“防腐劑”。黨性強,中青年干部就能明辨是非、堅持原則,看淡官位、看淡名利、看淡人情,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的誘惑。黨性弱,中青年干部在官、利、名、情上就把不住方向,就容易受到誘惑,陷入泥潭中不可自拔,最終自毀前程、身陷囹圄。
也許有人會說,防腐的關鍵是建立健全監督制度。誠然,建立健全監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加強黨性修養與建立健全制度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黨性修養是內在的、根本的。這就像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只有自身無懈可擊,加強保護防范,才能防止被叮咬。
“物必自腐,而后蟲生”,有的人常常把自己的錯誤歸為“一念之差”,這個“念”說到底不是一個簡單的念頭,而是受理想信念支配的,受黨性約束的。理想信念一旦出現偏差,黨性一旦出現動搖,就像大廈失去了支柱,必然帶來政治上的變質、道德上的墮落、生活上的腐化。
糖彈專打私心人。真正的領導者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最強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如果能克服自己的缺點,一切對手都不再可怕。所以,一個人只有修練好內功,才能做到真正的刀槍不入。
以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財富
在現實生活中,常可以看見許多人抱怨自己擁有的財富少,總以為財富擁有得越多越好。他們認為在物質上富有了,自己就是一個成功者。所以,他們在躁動不安中忘卻了遠大的理想,忘卻了心中的目標。
埃及的迪拉瑪,被稱為魔鬼城。它處在帝王谷的入口處。從比東法老到蘭塞法老的600年間,凡是走進小城的外地人,沒有不上當受騙的。對于魔鬼城之謎,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迪拉瑪是獅子、水牛、天狼三個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點,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進這里頭腦都要失靈;也有的說,是埃及法老圖特安哈門的咒語在起作用。然而,自從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來到這里,這些說法就被動搖了。因為作為外地人,他在城里住了一年,不僅頭腦和原來一樣清晰,而且隨身攜帶的東西一件都沒丟。有個羅馬商人得知后很興奮,他決定去拜訪那位希臘哲學家。當他隨自己的商隊來到希臘時,那位哲學家已經去世了。希臘人告訴他,哲學家臨終前曾在摩西神廟的石壁上留下了一句話,那句話是哲學家從迪拉瑪漫游歸來后寫上去的。于是商人來到神廟,凝視著哲學家留下的話,禁不住喃喃自語:“說得多好??!說得多好??!”然后匍匐在地,表示對哲學家的敬意。2300年后的一天,一位考古學家在迦勒底山腳下挖出7個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塊刻著這么一行字:“當你對自己誠實時,天下就沒人能夠欺騙你。”這句話,正是那位哲學家留下的,它告誡人們一定要誠實,不要被貪欲迷住心竅,這正是這個故事的主旨!
在導致不少人身敗名裂的原因中,最常見的原因,應該說是名利二字,因此才有了“利令智昏”這樣一個成語。確實,一個人倘若利欲熏心,那么他就是再聰明的一個人,也會頭腦發昏,忘掉一切的。所以,公務員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將“名利”二字看得淡一些。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即使是在貧困之中,也不茍得,這樣的人才可以信任、可以托付。
曾子在魯國的時候,生活很貧困,經常穿著破衣爛衫在地里耕作。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想封給曾子一個小城,曾子堅決不肯接受。有人說:“這又不是您向國君求來的,是國君自己要送給您的,為什么推辭得這樣堅決呢?”曾子說:“受了別人的施舍就會害怕別人,給人施舍的人常常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即使國君不對我產生驕傲的情緒,我自己難道能不覺得害怕嗎?”
人窮志不短,不能無功受祿,更不能用尊嚴換取錢財。曾子的拒絕,體現了獨立的人格。這樣的人,才是可靠的。
一位優秀的公務員,不僅要在工作中始終保持優良的作風,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培養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心態平衡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礎。公務員要做到心態平衡,就是指要有自我調適能力。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這樣一種觀點:“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边@種觀點很明確地告誡眾生不能浮躁,心態要平衡,不要因為外界的干擾而失去自我。
“境由心生,情隨態衡”。公務員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需做到陽光、無私、灑脫。
培養陽光心態一要把握好“度”、處理好壓力與動力的關系。增強責任感,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將壓力轉化為服務百姓的動力,對明顯不可能、力不從心的事情不可勉強為之,更不要為了私利而違反組織紀律和工作紀律。
二要以民為本,克服不良心態。樹立正確的權力、政績、利益觀,切實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消除“眼紅”“吃虧”“攀比”等不良心態,擋住金錢的誘惑。
三要看淡得失榮辱,活在當下。要修煉一種不為得失榮辱羈絆的淡定心態,對待去留、進退、待遇不可強求,對當前的生活和工作現狀知足感恩,以樂觀健康的心態享受當下的工作和生活。
懷律己之心,做自律的表率
所謂“律己”,就是用法律、規則和紀律、要求自覺約束自己,即使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于律己是一種優良品德。
羅·勃朗寧說過,“一個人一旦打響了征服自我的戰斗,他就是值得稱道的人?!贝笳苋硕∧峤鹫f:“唯有自律,能把自己引向最光明的王國?!惫磐駚?,那些名垂青史的人、那些老百姓念念不忘的人、那些在群眾中有威信的人,大多都是常懷律己之心的人。
2011年2月16日《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了中紀委書記賀國強同志《年輕干部要修身、勤學、敬業、自律》一文,文章“自律”章節中,賀國強同志引用古人“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來說明干部自律的重要性。這句話出自唐·馬總《意林·申鑒》,意思是善于禁止的人,是先禁止自己而后才去禁止別人;不善于禁止的人,是先禁止別人而后才禁止自己。引申義:律己足以服人,要以身作則。古人的話很有現實針對性,不僅對年輕干部、紀檢干部,對其他領域的干部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那么,如何才能廉潔自律,做一個人民滿意的公仆呢?
慎獨才能心安
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能夠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標桿。
我們常說君子獨善其身。“慎獨”,關鍵是一個“獨”字?!抖Y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就是君子在獨處、無人注意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越是別人不睹不聞,越是要把握分寸。那就是說,只要心中有道德,眼中有紀律,手腳有約束,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做到慎獨。
《元史》記載,宋元之際,世道紛亂。一天,學者許衡外出。此時,天氣炎熱,行人口渴難耐,而路邊正好有棵梨樹,人們便紛紛上樹摘梨。唯獨許衡不為所動,只是坐在樹下乘涼。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摘梨解渴?許衡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人們笑他迂腐,說,世道這樣亂,管它是誰的梨,解渴要緊。許衡擺手說:“梨雖無主,而我心有主!”許衡的“我心有主”,固守的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清朝雍正年間,有位名叫葉存仁的官吏,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他當官三十多年,卻兩袖清風,從未收取任何賄賂。在他離任升遷時,僚屬們派船送行,但船只卻遲遲不起程。直到夜半時,才見一葉小舟劃來。原來,僚屬們為他帶來了饋贈禮品,為避人耳目,特在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仁平日不收禮品,是怕他人知道出麻煩,而夜深人靜之時,神不知鬼不覺,葉存仁一定會收下。葉存仁見此情景,卻揮筆賦詩一首,將禮物退了回去。詩云:“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相送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葉存仁為什么能夠清廉?答案很簡單,就是葉存仁能夠自覺自律,恪守“慎獨”的美德——“不畏人知畏己知”。在夜深人靜之時,葉存仁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堅決拒收禮品,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
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不管白天黑夜,有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占,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范,有口皆碑。
慎獨精神,不僅為我國古代的賢人志士所追求,今人也應同樣注重。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大多數領導干部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防微杜漸,嚴格要求自己,經受住了考驗。但也有少數領導干部將“慎獨”兩字置于腦后,在組織與群眾監督之下,尚能按照道德規范做人做事,在沒有監督的時候,則言行相悖,表里不一。
領導干部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任何時候都把個人置于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之下,自覺用黨紀、政紀和社會公德約束自己。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鳖I導干部也要習慣于“吾日三省吾身”,經常自省,務求做到單獨行事時同生活在集體中一個樣,任何時候都不越軌、越矩。
做自律的表率
古人曰,度己以繩,足以為天下法矣。說的就是用墨線似的準則律己,所以能夠使自己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榜樣。律人先律己,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只有你按照自己說的去做,人家才會相信你說的是對的;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人家才會心服,才能照著去做。如果你對群眾講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而群眾看到你的行動卻是“好處先占,吃虧不干”,群眾怎么能信服你講的東西?須知,言行一致,則一言九鼎;言行不一,則一文不值。
周恩來總理以身作則,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一輩子始終不懈地做到了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去世后,身邊工作人員整理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兩人的工資收入和支出賬目,收入只有單一的工資和工資節余部分存入銀行所得的利息,別無其他進賬,而支出的項目比收入的項目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