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打造干部新形象: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2)

  • 做最好的公務員
  • 李治欣
  • 4990字
  • 2015-12-29 11:31:33

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干部也這樣做。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里,笑著吃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時間較長,工作人員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他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么回事?誰叫人們修的?”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事后,對這次“修房風波”,他主動在國務院會議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復我的這個錯誤。”周恩來個人請客吃飯一律自費。

周恩來雖然身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之一,但他卻從不搞任何特權,不為自己謀任何私利,凡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周恩來這種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不僅深深地贏得了人民的愛戴,也打動了國際人士。在他去世的時候,聯合國總部為他降半旗致哀。對此,一些國家駐聯合國代表提出質疑。有一個國家的大使問:“我們國家元首先后去世,聯合國不降旗,卻為一個國家第二首腦人物下半旗?這是誰的決定?”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瓦爾德海姆很從容地說:“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富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根本數不過來。可是她的總理在外國銀行里卻沒有一分錢私人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占整個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總理卻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條,那么在他去世之日,聯合國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陳毅同志曾經感嘆地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朱镕基同志常用“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訓鞭策自己,從來不搞特權。他為自己“約法三章”:不題詞、不剪彩、不批條子,數年中極少破例。

言傳身教,上行下效。如果自己首先違規操作,帶頭以身試法,那只會上梁不正下梁歪,古語有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公務員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自己的身邊人,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

正人必先正己

在工作上有很強的號召力,在一個單位能形成一種向心力,說話有人聽,揮手有人上,令行禁止,一呼百應;對人有一種吸引力;被領導者愿意主動接近你,親近你,信任你,愉快地在你的領導下做事,并能向你傾訴衷腸;同時,對群眾有一種影響力,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改變他人的心理和行動,干部和群眾能團結在你的周圍,形成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這種狀況大概是每個領導干部夢寐以求的,可是這種號召力、吸引力、影響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集體向心力,是怎樣形成的呢?就是領導者要有威信。

一個領導者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能力,威信的高低是一個關鍵的因素。然而,威信既不能向上級要,又不能靠別人吹,必須由自己的非權力性影響力去贏得。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是提升自己威信必不可少的環節。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二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模范,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做遵守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做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忠于職守的模范,做反對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模范。各級領導干部應該比普通公務員做得更好一些,要求更嚴格一些。

曹操當年在軍中能享有較高的威望,大小將校都樂于為他賣命,對他唯命是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能從自己做起,以此使將士心服口服。在壽春城大戰袁術后曾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曹操班師回朝時,路經一帶麥田,曹操傳令大小將校,不得踐踏麥禾,違者處斬。事也奇巧,曹操的坐騎受驚亂跑,踩壞了大片麥田。事情發生后,曹操不愿踐踏自己制定的法紀,便找來行軍主簿,要他依法處治自己。主簿不敢。曹操深明大義,說:“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于是抽劍就要自刎。眾人再三勸說后,曹操于是采取了個折衷的辦法——割發代首。三軍見此,哪個還敢拿雞蛋去碰石頭?這樣看來,先作出樣子對領導者樹立威信,取得成績十分重要。

解放以后,劉伯承擔任了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在一次全院大規模戰術演習中,他擔任總指揮。演習過程中,天空突然烏云密布,不一會兒就下起了瓢潑大雨。指揮員向劉伯承請示;“院長,演習是不是可以暫時停止?”劉伯承堅定地回答:“演習就是打仗,打仗還能挑天氣嗎?”于是,演習按原計劃進行。

看著劉伯承站在風雨中繼續指揮演習,大家都很擔心60多歲的他經不住雨淋。指揮部的同志勸他暫時避避雨,被他拒絕了。一位同志把一頂草帽戴在他的頭上,又被他拒絕了。他嚴肅地說:“我們是帶兵的,要以身作則,帶頭信守軍規,不然誰會相信你講的那一套。”就這樣,他一直在風雨中站著……

學員們見劉伯承挺立雨中,個個精神振奮,斗志昂揚,戰術演練得比以往更加精彩!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使人民信服、組織信任,就應當處處起表率作用:在各項活動和工作中,應該處處走在前面,干在前面,主動克服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從自己做起,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使良好的社會風尚得以保持和發揚。

俗話說:“己不正,何以正人。”領導者以身作則,為政清廉,首要就是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否則混同于普通群眾,就當不了群眾的帶頭人。要求部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部屬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在團隊中,領導者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支有強大戰斗力和凝聚力的優秀團隊,必然有一個出色的領導者。換句話說,一個團隊的領導者能力的大小,素質的高低,作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整個團隊的價值取向、工作氛圍以及發展狀況。有什么樣的領導,就能帶領出什么樣的隊伍。因此,領導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模范帶頭,爭當表率。

慎始慎終,小節小事不可小瞧

我們經常聽到“善始善終”一詞,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要有好的結尾。二十多年前,某單位組織馬拉松活動,當活動的組織人員請某位領導為馬拉松活動題詞,領導思緒良久,提筆寫道:“跑到終點就是勝利。”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比賽,能夠堅持跑完全程實屬不易,所以說,能善始善終地跑到終點就是勝利。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呢?這個訣竅便是“慎始慎終”!因為唯有“慎始”才有可能有“善始”,唯有“慎終”才能“善終”。

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大小與其謹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說:“其所謹者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者大,則其所立亦大。”謹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人生之路,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諸葛亮一生十分謹慎,謹言慎行、慎始慎終,這使得他能夠從各種危機中從容度過,成為一代圣賢。

潔身自好,永遠守住第一道防線

慎始就是一開始就慎重的意思。我們身邊的許多不得善終的事情也大多是因為沒有做到一開始就慎重而造成的必然結果。比如貪官便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做到“慎始”,所以最終必然是落馬而不得“善終”;比如腐敗便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做到“慎始”,所以最終必然是墮落而不得“善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見善始之用也。魏征有言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凡君子欲展鴻圖之志者,必求善終,亦不忘善始。蓋若無善始,縱有善終,亦有憾于始也。直如屬文之時,若無鳳頭,徒有豬肚、豹尾,亦難盡善也。

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古代有位官員乘轎進城遇雨,看到一個轎夫穿了雙新鞋,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只挑干凈的路面走,“擇地而行”,后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復顧惜”了。他把這件事講給另一個官員聽,另一個官員很受震動,表示“終身不敢忘”。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要想善終,必須慎始;要想清正廉潔,永葆本色,就必須把好第一道關口,守住第一道防線。防微杜漸,慎初,這樣才能有威望,才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

潔身自好,是對每一個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上的第一節課。在陶行知先生現存的將近千首詩歌中有兩首著名的廉政詩。第一首廉政詩《一文錢》:“公家一文錢,百姓一身汗,將汗來比錢,花錢容易流汗難。”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珍惜公家的每一分錢。陶先生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為了籌集辦學經費,他帶頭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條紀律:募捐來的錢全部歸公,任何情況下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挪用分文。陶先生在給帥昌書的信中說:“保育會送下支票計2176元4角,請加蓋校章托美豐代收。此款立獨立會計,另辟賬戶,依來文分別開支,不得挪用。”

為了方便募捐,陶行知特意為自己制作了一件“工作服”:上衣上縫了兩個口袋。一只袋放公款,一只袋放私款。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多此一舉,他幽默地說:“公私之間應當劃條鴻溝,不使它有毫厘的交通。公賬混入私賬,就是混賬。公民不但自己不混賬,并且反對一切混賬的人。”有一次他去募捐,在歸途搭車時,由于太擁擠,他忽然感到一個口袋被人動了一下,用手一摸,不好!錢被偷了。他急得滿頭大汗,摸摸另一個口袋,他樂了,公款還在。自己的私款一分也沒有了,盡管疲憊不堪,他仍堅持從十幾里外步行回校。按常人的思維,陶先生完全可以先把募捐來的錢拿出來墊用,回到學校后再補上,無人知曉,再說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募捐到多少錢,可陶先生就是這樣公私分明。

兩個衣兜的故事彰顯了陶行知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自身廉潔是公務員從政、做人的第一底線。只有自身廉潔,才能理直氣壯地抵制誘惑,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慎始就是要管住“第一次”。“第一次”,是從道德到不道德、從守紀到違紀的質的變化。大多被查處的腐敗分子都有這樣的經歷:起初有人行賄,他們都經歷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曾經反感、拒絕、徘徊,但最終沒能“封其心眼,斷其誘惑”,沖破了第一道“防線”,用“下不為例”的自欺欺人心理伸手拿第一筆錢。很多人都是在“第一次”后膽子越來越大,從收一點小錢到收大錢,第一次收三五百,下一次就可能收三五萬。豈知因為僥幸而把心里的洪水猛獸放出來,一路墮落下去,回頭后悔時已陷入太深,不可自拔。從接受別人送錢到主動索要巨額賄賂的,走的都是這條路。所以,要守住第一道防線。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作為一名公務員,要堅守底線,如果第一道“防線”被沖破,往往會“兵敗如山倒”。第一道“閘門”一旦被打開,欲望的“洪水”就會“一瀉千里”。所以,抵制貪污腐敗千萬不可有“下不為例”的僥幸心理,在利益和誘惑面前,要高度警惕,保持十二分的清醒。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意思是說,君子要謹慎地走好“第一步”,倘若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人生就在關鍵的幾步,成也幾步,敗也幾步,一步不慎失之千里”是腐敗分子的懺悔錄。

所以,無論你是領導,還是普通公務員,必須時刻做到謹行慎思,對法律和權力心存敬畏之心,封殺自己的私欲和貪念,潔身自好,慎始慎初。這樣,你才能廉潔從政,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踏實、心安、坦坦蕩蕩。

北京檢察院調研顯示,腐敗案貪污居首,腐敗干部年輕化。“58歲現象”曾是貪腐案件的一大特點,單位的領導在即將卸甲歸田之前大撈一筆以致“晚節不保”。而在西城檢察院的統計中,貪腐干部明顯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犯罪嫌疑人主要集中在30歲至60歲之間,其中年齡在41歲至50歲之間的最多,占總人數的近40%。檢察官認為,這個年齡,大多已是事業有成,擔任了一定的領導職務,有了一些實權,誘惑力增大;從主觀上看,理想信念淡化,不滿足現有的條件,追求物質享受。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

有鑒于此,對于已取得相當的權力、成果的各行各業的“精英們”,特別是步入官場上的人員來說,就應該加強自律、警覺,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時刻提防“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正確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成都市| 页游| 肥东县| 克山县| 城市| 灵山县| 慈利县| 新乡县| 淮安市| 东城区| 合阳县| 昌邑市| 进贤县| 镇宁| 曲麻莱县| 铅山县| 隆化县| 璧山县| 青神县| 五大连池市| 江门市| 延长县| 民县| 天祝| 临湘市| 彩票| 江华| 肇州县| 河西区| 泰州市| 南雄市| 枣庄市| 濮阳市| 克东县| 沙湾县| 金平| 永济市| 大厂| 商南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