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辯障品

已辯其相。障今當說。頌曰。

具分及一分  增盛與平等

于生死取舍  說障二種性

論曰。具分障者。謂煩惱障及所知障。于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為障故。一分障者。謂煩惱障。障聲聞等種性法故。增盛障者。謂即彼貪等行。平等障者。謂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薩種性所得無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性。復次頌曰。

九種煩惱相  謂愛等九結

初二障厭舍  余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  彼事滅道寶

利養恭敬等  遠離遍知故

論曰。煩惱障相略有九種。謂愛等九種結愛結障厭。由此于順境不能厭離故。恚結障舍。由此于違境不能棄舍故。余七結障真見。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謂慢結能障偽身見遍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見結能障滅諦遍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見謗滅故。取結能障道諦遍知。取余法為凈故。疑結能障三寶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寶功德故。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慳結能障遠離遍知。由此貪著資生具故。復有別障能障善等十種凈法。其相云何。頌曰。

無加行非處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資糧未圓滿

闕種性善友  心極疲厭性

及闕于正行  鄙惡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  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粗重  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資財  及心性下劣

不信無勝解  如言而思義

輕法重名利  于有情無悲

匱聞及少聞  不修治妙定

論曰。如是名為善等法障。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頌曰。

善菩提攝受  有慧無亂障

回向不怖慳  自在名善等

論曰。如是善等十種凈法。誰有前說幾種障耶。頌曰。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

論曰。善有三障。一無加行。二非處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資糧未圓滿。發菩提心名為攝受。此有三障。一闕種性。二闕善友。三心極疲厭性。有慧者。謂菩薩于了此性有三種障。一闕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惡者共住。此中鄙者。謂愚癡類樂毀壞他名為惡者。無亂有三障。一顛倒粗重。二煩惱等三障中隨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障斷滅名無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一貪著諸有。二貪著資財。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補特伽羅。二于法無勝解。三如言而思義。不慳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三于諸有情心無悲愍。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匱聞生長能感匱法業故。二少聞。三不修治勝三摩地。

復次如是諸障于善等十。隨余義中有十能作。即依彼義應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識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三任持能作。謂能任持如器世間于有情世間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諸色。五變壞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六分離能作。如鐮等于所斷等。七轉變能作。如金師等轉變金等成镮釧等。八信解能作。如煙等于火等。九顯了能作。如因于宗。十至得能作。如圣道等于涅槃等。依如是義故。說頌言。

能作有十種  謂生住持照

變分離轉變  信解顯至得

如識因食地  燈火鐮工巧

煙因圣道等  于識等所作

于善等障應知亦然。一生起障。謂于其善以諸善法應生起故。二安住障。謂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動故。三任持障。謂于攝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謂于有慧以有慧性應照了故。五變壞障。謂于無亂轉滅迷亂名變壞故。六分離障。謂于無障此于障離系故。七轉變障。謂于回向以菩提心轉變相故。八信解障。謂于不怖無信解者有怖畏故。九現了障。謂于不慳于法無慳者。為他顯了故。十至得障。謂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所障十法次第義者。謂有欲證無上菩提。于勝善根先應生起。勝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無上菩提。為令善根得增長故。次應發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為所依止。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斷諸亂倒起無亂倒。由見道中無亂倒故。次于修道斷一切障。既斷障已持諸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廣法便無怖畏。既無怖畏。便于彼法見勝功德。能廣為他宣說開示。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義次第。雖善等法即是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而總別異。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頌曰。

于覺分度地  有別障應知

論曰。復于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各有別障。于菩提分有別障者。頌曰。

于事不善巧  懈怠定減二

不植羸劣性  見粗重過失

論曰。于四念住有于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斷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減二事障。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二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謂即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于七等覺支有見過失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于八圣道支有粗重過失障。此是修道所顯示故。于到彼岸有別障者。頌曰。

障富貴善趣  不舍諸有情

于失德減增  令趣入解脫

障施等諸善  無盡亦無間

所作善決定  受用法成熟

論曰。此說十種波羅蜜多所得果障。以顯十種波羅蜜多自性之障。謂于布施波羅蜜多說富貴自在障。于凈戒波羅蜜多說善趣障。于安忍波羅蜜多說不舍有情障。于精進波羅蜜多說減過失增功德障。于靜慮波羅蜜多說令所化趣入法障。于般若波羅蜜多說解脫障。于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說施等善無窮盡障。由此回向無上菩提。令施等善無窮盡故。于愿波羅蜜多說一切生中善無間轉障。由大愿力攝受能順善法生故。于力波羅蜜多說所作善得決定障。由思擇力及修習力能伏彼障非彼伏故。于智波羅蜜多說自他受用法成熟障。不如聞言而覺義故。于地功德有別障者。頌曰。

遍行與最勝  勝流及無攝

相續無差別  無雜染清凈

種種法無別  及不增不減

并無分別等  四自在依義

于斯十法界  有不染無明

障十地功德  故說為十障

論曰。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無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為十地障。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離。一切行相應遍修治。是為勤修相應出離。第三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凈法界最勝等流。為求此法。設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為難。第四地中所證法界名無攝義。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轉滅。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為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凈心。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凈義。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凈。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義。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于諸清凈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凈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為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圓滿證得無礙解故。第十地中復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復略頌曰。

已說諸煩惱  及諸所知障

許此二盡故  一切障解脫

論曰。由此二種攝一切障故。許此盡時一切障解脫。前障總義有十一種。一廣大障。謂具分障。二狹小障。謂一分障。三加行障。謂增盛障。四至得障。謂平等障。五殊勝障。謂取舍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謂九煩惱障。七因障。謂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實障。謂覺分障。九無上凈障。謂到彼岸障。十此差別趣障。謂十地障。十一攝障。謂略二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桐柏县| 铜鼓县| 治多县| 万年县| 舞阳县| 凤冈县| 洛隆县| 康马县| 福建省| 鹤峰县| 庆阳市| 延庆县| 呼伦贝尔市| 泊头市| 洛隆县| 瑞金市| 卢氏县| 凤阳县| 平塘县| 泽库县| 舟曲县| 梁河县| 波密县| 安宁市| 桐庐县| 临泉县| 凤城市| 九龙城区| 军事| 岗巴县| 双牌县| 辽源市| 芷江| 靖远县| 柞水县| 长岛县| 宁城县| 阿瓦提县| 双辽市|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