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3056字
- 2015-11-23 18:48:15
述曰。三結(jié)宗義。三師說中此義為正。
次解眾德有四。一不思議。二善。三常。四安樂。先解第二句。解不思議有三釋。攝論第九.世親等解同無異見。
論。此轉(zhuǎn)依果至言議道故。
述曰。此第一解。智之與境皆具此義。
論。微妙甚深自內(nèi)證故。
述曰。別解不思。又智微妙。性相甚深。所緣境自內(nèi)證故。又境微妙。唯甚深智能內(nèi)證故。又二皆通。攝論唯有內(nèi)證之言。唯解緣真如故。
論。非諸世間喻所喻故。
述曰。別解不議。絕比無方故不思議。如攝論中以三義解不思議。顯揚十七有不思議品。亦不出此三。瑜伽等亦然。所以不述。
論。此又是善至俱說為善。
述曰。次二明善。頌言善者白法性故。體白故異不善.及無記。能斷黑名白 若爾此與有漏善何別 以法界遠離生滅極安穩(wěn)故。四智品妙用無方比。及極巧便故。無為.有為二皆順益。與有漏善差別。并違不善。以下合其四義故名善。前第六卷已解善訖。
論。論說處等至五根三境。
述曰。此為外難。四智心品既唯是善。對法論第四說八唯無記。謂五根.三境。如來豈無五根等也。
論。此中三釋廣說如前。
述曰。今論主答。此中三釋。廣說如前。如前有漏等三解。
論。一切如來至無漏善攝。
述曰。真如等五法皆滅道攝。滅道攝者諸經(jīng)論中說既唯無漏故此唯善。又對法第六.瑜伽等說有清凈法界非苦.集故。攝論亦然。此二解并前四合則六解。既爾即佛所有眼等。皆是無漏善。似有漏善.及無記等。及似有漏善故。名之為善等非實然也。
論。此又是常至無斷無盡。
述曰。次三解常。此又是常。五法俱無盡期故。又真如無生滅故常。無變易故常。皆自性常故。四智心品所依真如常故常。其四智品體。無斷及無盡故說常。無斷常者。是不斷常義。報身也。無盡常者。是化身。相續(xù)常義。莊嚴論說三種常故。如常施食受樂等事。四智非自性常義。從因所生者。謂明從種生故。若初唯生后不滅者。便違佛說。一向記言生者皆滅故。又若色.心是自性常者。不見說故。違比量故。獲得常色等者。由愿力化有情。是不斷相續(xù)常義。七十八.解深密說化身有生起相故 窮未來際。亦釋不斷.無盡常義。愿力常故。余文可解。
論。此又安樂至俱名安樂。
述曰。次四解安樂。無逼無惱諸有情故。非如有漏善逼逐處生死。惱亂有情類不令趣涅槃。又有漏法皆是行苦。逼迫性故。增煩惱故。故非安樂。二轉(zhuǎn)依果俱名安樂。樂謂五樂。安謂五安。各有多種。安之與樂差別云何。謂諸有漏樂受者。樂而不安。粗動轉(zhuǎn)故。有漏輕安安而不樂。不能順益得涅槃故。此安樂者如第一卷疏解差別。
論。二乘所得至但名解脫身。
述曰。次解解脫身。于中有二。初略。后廣。二乘所得此二轉(zhuǎn)依果。但名解脫身。解脫生死.及縛法故。以彼轉(zhuǎn)依無十力等殊勝法所莊嚴故。不名法身。殊勝法者。斷所知障得無量功德依故。解深密經(jīng).七十八等說真如為解脫身言。世尊二乘所得轉(zhuǎn)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當名何身。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二乘與佛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無量最勝功德。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故彼名真如是二乘解脫身。非五分法身中解脫身。五分法身中解脫身。體唯勝解數(shù)故。此無為解脫故。彼菩提果是五分法身中解脫知見身。不名法身。菩提.及涅槃俱離縛故。但名解脫身。
論。大覺世尊至所莊嚴故。
述曰。次解在牟尼名法身 成就無上寂默法者。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或離過故。故名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名為寂默。唯我世尊大牟尼尊二轉(zhuǎn)依果。亦名法身.亦解脫也。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離煩惱故名解脫身。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此中意說。有為.無為各于自身功德法依名法身故。
論。體依聚義至皆此攝故。
述曰。何故名身。體性義.依止義.眾德聚義。具三義故名為身故。故通三身。若別.若總離名相義。此亦佛地論有。余文可解。
論。如是法身至所依止故。
述曰。自下諸門分別有七。初三身別相門。初總出法身中。復有勝義別立身名自性 離相者。無十相也 寂然者。尋思路絕也 絕諸戲論者。離語言也。諸佛自性名自性身。有為.無為功德法依名曰法身。
論。二受用身至廣大法樂。
述曰。及極圓凈常遍色身者。眾相咸備名極圓。體離眾患名極凈。無間無斷名極常。無所不在名極遍。積集有礙之體名色身。此即功德之所依身。一是常不斷常故。二是遍量同空故。
相續(xù)湛然者。言相續(xù)者簡自性身。有生滅故。言湛然者簡他受用。及簡化身。彼時斷故。
論。二他受用至諸利樂事。
述曰。他受用中現(xiàn)身.土由平等智。現(xiàn)通說法等由觀察智。自他受用法樂等者名受用身。變化不爾。
論。以五法性至皆有實智。
述曰。第二五法攝三身門。第一師。經(jīng)說真如是法身者。佛地經(jīng)說。論說轉(zhuǎn)第八得自性者。攝論第九說。轉(zhuǎn)去藏識得圓鏡智亦智殊勝 說平等智于純凈土為諸菩薩現(xiàn)佛身者。佛地論云如余論說。竟不出何論。莊嚴論說。然須勘抄 說觀察智大集會中等者。佛地亦言如余論說。亦在莊嚴論。須勘抄諸文 亦有轉(zhuǎn)諸轉(zhuǎn)識得受用身者。是攝論智品說 說成事智于十方土現(xiàn)難思化故者。佛地論說莊嚴論說。又攝論智殊勝具攝三身。
論。有義初一至非色心故。
述曰。第二師說有二。初自性。后余身。自性文有四。一標。二引證。三解違。四釋 自性身本常者。莊嚴論說三種常。如佛地論第七等引 說佛法身無生滅者。佛地云。贊佛論說。然七十八.解深密亦有此言。法身無生滅。化身有起盡故 說證因得非生因者。世親菩薩金剛般若論說 又說法身諸佛共有等者。佛地論云諸經(jīng)論說。即對法第一.攝大乘智品等中亦有此說。
論。然說轉(zhuǎn)去至彼實性故。
述曰。然說轉(zhuǎn)去藏識得者。會第一師引攝論文。今以斷粗重顯真如故。智殊勝文者亦可解。以法身是智依止。彼智之實性故。
論。自性法身至得受用故。
述曰。四智品中下解余身中有二。初標智攝。后解釋相。相中有二。初自受用。后他受用。自受用中有三。一引證。二解違。三說相。平等智品現(xiàn)他受用。以得妙理自他平等。別為化上機現(xiàn)身.土等。成事智品隨類化身.土。妙觀察智于中說法。據(jù)實二身四智俱現(xiàn)。豈圓鏡智緣于二身不能親益。今但相似后智用。說圓鏡智是受用佛。此莊嚴論文。然前師如何解此文意 轉(zhuǎn)諸轉(zhuǎn)識得受用者。攝論文。此文即證四智皆受用身。
論。雖轉(zhuǎn)藏識至屬何身攝。
述曰。亦得受用等者。解攝大乘不說轉(zhuǎn)藏識得受用身。所以說為法身者。如前已解。圓鏡智品是實色.心。與此非色.心違。
論。又受用身至實智為體。
述曰。此以理解難。
解他化身中有三。初立理。次解違。后說相。
論。雖說化身至體實非智。
述曰。釋前所引攝論智殊勝攝三身文。然以自受用實智為體。準他受用身等。不說實無漏智。
論。但說平等至自受用攝。
述曰。釋前所引平等智現(xiàn)受用。成事智現(xiàn)三業(yè)化文。但明二智現(xiàn)二身。體非二身也。
第三他化二身相。于中有四。一標舉。二立理。三引證。四會違。
論。然變化身至無形質(zhì)法。
述曰。是化現(xiàn)心心所。佛地論說。此實相分。似見分現(xiàn)。佛地第七有二說。如彼。不能繁引。
論。若不爾者至尚不知故。
述曰。下立理引證。
論。由此經(jīng)說至化作三業(yè)。
述曰。下引證。
化無量類皆令有心者。化無量化人之類。皆令有心為引他故。此涅槃經(jīng)。下佛地經(jīng)。
論。又說變化至相分現(xiàn)故。
述曰。此解深密經(jīng)文。七十八同。
論。雖說變化至故不說有。
述曰。會違。即九十八說。于四事不能化。一根。二心。三心所。四業(yè).及業(yè)果報等。又無根等用。不如色.聲等故說不化。不爾香等亦應(yīng)然。如五十四.及五十三末.及前第二卷抄。因明化中化為何法等。
論。如是三身至化相功德。
述曰。第三三身功德各異門。法身應(yīng)以木.石為難。彼亦不能起貪.恚等。應(yīng)名具功德。此順生善法故不得為例。常樂我凈等應(yīng)分別 離染簡有漏 眾善所依。簡有為無漏 無為功德。顯無生滅。余如樞要。并取佛地第七。
論。又自性身至為他現(xiàn)故。
述曰。第四三身二利門。可解。
論。又自性身至遍一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