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4964字
- 2015-11-23 18:48:15
述曰。神用莫方稱之為妙 具緣諸法自共相等名為觀察?;I量境相妙用勝故 攝觀無量總持定門者??偝珠T者陀羅尼門。定門者三摩地門。雖余三智非無此德。入出諸禪總持差別勝余三智。此智能攝藏故名為攝亦常觀察此總持定門故名為觀 功德珍寶者。謂六度.道品.十力等法 作用差別者。謂現通等。
論。四成所作智至所應作事。
述曰。所作之成。成所作即智故。佛地論第七說。變化三業者。瑜伽第九十八說。不能化根.心。言三業者似意業轉。如后當知名似心故。以上并是第一出智體。以作用顯體故辨差別門。
論。如是四智至以智名顯。
述曰。第二釋相應多少門。得智名非識所以 二十二法者。遍行.別境善法并取心故。準前尋.伺因通無漏。即妙觀察二十四法。今從因果二位通論故二十二。此二十二者體。能變者是見分。所變者是相分。或識自體名能變。相.見二分名所變 或能變是種。因能變故。所變謂現。果能變故 智者。決斷了達之義。彼位決斷了達相顯。故智用增。
論。故此四品至功德皆盡。
述曰。第三以體攝用。故佛地論第三卷初具明功德相攝。故此四智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智為主故說智用增。諸余功德智差別故。
論。此轉有漏至而得此四智。
述曰。第四轉何識得何智門。八.七.六.五等如次而得。無性菩薩.及莊嚴論說。且觀智轉五識等。此中唯轉第六識得。佛地論中有二師說。彼非次故。說法斷疑非五用故。廣如佛地。不能繁引。與此無違 轉識得智所以。此中有二復次。初釋可解。第二釋中。識是分別有漏位強。智為決斷無漏位勝。轉強得強故言得智。此中因解舍識得智因更成名智所由。
論。大圓鏡智至凈種識故。
述曰。第五轉識得智位次。此第八識初說可解。若金剛心無無漏識有漏已舍。無漏未生應無能持凈種之識。如前所轉舍中諍。
論。有義此品至不相違故。
述曰。無間道與異熟識等俱滅故。既非障法故不相違。又對法第十解金剛喻定無間盡智等生。不言金剛心時盡智等起。如何說無間道位圓鏡智生。此唯正義。種現同時.種現異時復有別釋。
論。非障有漏至令不生故。
述曰。即前所言余有漏是。謂善.無記體非障有漏之法。無間生已四智圓明無所熏識。諸無漏法更不增長應成佛故。悲.智無窮故盡未來際。前師解對法盡智生時文云。彼言無間位后盡智等圓滿而生。不言此時此盡智等未起。又無間者是俱無間義隔越尚稱無間。俱時寧非無間。如異念言俱有等。佛地論中無此二說。彼不分辨何位心生故。
論。平等性智至盡未來際。
述曰。見道初位現在前者。真見道中此智即起。第六引生非自力起。二障頓斷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起必同時。若漸次斷平等后起。然諸見道.十地間起如上數明。法云地后盡未來故。第八決定與一俱故。自力既勝不由六引。六入生空七恒法空。平等轉故。亦不同地。不同因位一切皆同。
論。妙觀察智至皆容現起。
述曰。此即初解生空觀品 漸悟入者至解行地終 頓悟者至無學位 或至上位者。謂至菩薩十地位中頓.漸皆爾。既不障法空。明法空觀必帶生觀。加行入心雖獨法空。入必細故帶其粗意。此非有漏及無心通上諸位。
論。法空觀品至皆容現起。
述曰。法空觀品要菩薩見道位方初起。法空觀品準前應釋。若至佛位唯生空觀。或唯理非事。有唯事非理?;蚨阌^。皆自在故。余文可解。
論。成所作智至亦得初起。
述曰。如前四緣中已解。第一師云。菩薩修道位中。第六意識后得引故亦得初起。于凈土中起五識故。佛地論等亦有此義。雖言初地即亦得起然非見道。見道已后修道得智方起。真相見道中不緣外事起粗識故。
論。有義成佛至作意起故。
述曰。第二師說。如前四緣中已解。無別文義故不敘之。此中比量。簡過及釋妨難具如前解。佛地論有評。義取后解。
論。此四種姓至勝后佛故。
述曰。第六種性本有始起門。地前種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體增。現起別故。余文可解。唯護法義。
論。大圓鏡智至不可知故。
述曰。第七所緣何境界門。初師可解。所以如文。
論。有義此品至亦緣俗故。
述曰。莊嚴論說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有俗不知非不愚故。余文可知 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境者六境。識者六識。此十八界。或十二處。六根.六識并名識故。身.及土定須緣故 會不可知言行緣微細者。行相.所緣也。因既微細果亦難知。非不緣俗。
論。緣真如故至準此應知。
述曰。言二智者。體是一用為二。何故俱生緣俗名后得者。了俗由證真。證真為先緣俗智生。故名后得。佛地論又說?;蛩坪蟮妹蟮?。后得不證真故。或如后得因中緣俗真觀后生故。下準此解。余所引文勘佛地論。因有二類種。果恒唯一種生二用現行。
論。平等性智至于理無違。
述曰。此中三說。所以如文。緣十平等故通緣真俗。第三說也。
論。妙觀察智至二智所攝。
述曰。文義易了。
論。成所作智至后得智攝。
述曰。引論文等皆勘卷數如前已顯。同類境故說緣五境。不定唯爾故不違也。五識皆能緣六境不違理故。行相淺近緣事智故。但遮無為如文證成。
論。此四心品至利樂有情。
述曰。第八緣境作用門。成事智通現凈穢土。妙觀察智通二土說法。
論。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述曰。第九指例門有多。如是等門差別多種。佛地有四分心緣境。如前第二解。諸智相.見分別門。即前第九卷解訖。相應心所多少門。如前第三卷解第八識。第四卷第七識。第七卷解六識中。及次前二十二法中解。善無漏門。如隨識中辨。假實分別門。及攝諸功德門。此論雖無總明處。然隨諸識已明訖。故不繁敘其間。智依何定起。何受相應。轉何界后識后智生等。佛地雖無。如前已解。
上來總是第二別解所生菩提訖。自下第三即結是所生得。
論。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述曰。此為結也。就解所轉得有三。初總舉所轉得出數。二別解所顯所生訖。三總結故。
論。此所生得至名所轉得。
述曰。總結前也。
就解轉依中有三。上來第一解轉依訖。自下第二明本頌所說轉依之言。
論。雖轉依義至轉依言故。
述曰??傆兴姆N。而今但取二所轉得。余三轉依不可證故。設有真如.及無漏道。不是證義故不說之。
論。此修習位至因位攝故。
述曰。自下第三明此十地能證二轉依。非已證得要成佛方證故。此十地無間道斷障為因。解脫道方證于彼故。
上來解五位中第四頌。雖有廣略不同??偸墙馐匦蘖曃挥?。
論。后究竟位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解第五位。謂究竟道。于中初問。次答。此即問也。
論。頌曰至大牟尼名法。
述曰。頌中有三。初一句出位體。次七字顯勝德。余八字簡二乘顯三乘別。
論。曰前修習位至究竟位相。
述曰。初解頌文。后諸門分別。初釋四句文即為四段。義乃為三。如判頌意。初中有二。初正解頌初句出體。后問答分別解本頌中。初總判。次出體。后別釋。此顯位相也。
論。此謂此前至無漏界攝。
述曰。此下出體 無漏界攝。即菩提.涅槃二轉依果是究竟位 言究竟者。略有二義。一簡前四位名究竟。二簡二乘名究竟。二乘雖得菩提.涅槃。非究竟義。非高勝故。此略釋第一句頌中上此即字。兼解無漏界訖。
論。諸漏永盡至故名無漏。
述曰。下釋無漏義 諸漏永盡者。能除漏義。能證.所證皆能除漏。此即離彼相應縛義 非漏隨增者。即是顯非所緣縛義 又諸漏永盡者。顯離雜彼煩惱 非漏隨增。離二縛義。又初是染法自性斷。后是離縛斷。初性唯染。后通一切有漏 言性凈者。簡二乘無學善有漏等蘊。雖亦離二縛。而性非凈。前有漏類故。有第七所知障漏俱非性凈故 言圓者。簡一切有學無漏。因未圓故 明者簡二乘無學無漏。顯彼雖圓果之極故而非是明。非勝妙故 又凈簡有漏。圓簡二乘。明簡菩薩無漏。具五義性名無漏界余無漏等雖亦名無漏。非究竟無漏。此中雖解無漏之言。長讀尚字。意乃為遠也。
論。界是藏義至利樂事故。
述曰。界者藏義。無為功德涅槃所藏。有為功德菩提所含?;蚴且蛄x。或為所緣?;驗樵錾?。展轉傳說為利益等。謂體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業?;驗榫壣麡肥隆『喂式浽圃诶p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此中出纏方名為藏 彼約位此約體。或彼依有障.無障以辨法門。此明本末故不相違。即是總解第一句訖。
論。清凈法界至如何唯無漏。
述曰。下明問答中有二問答。此為初問。外人問云。清凈法界可唯無漏。是理法故。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豈如來身皆唯無漏。此除大眾部等余小乘難。法界理法既同擇滅可許無漏。非佛身中有為功德皆無漏攝。如何唯言是無漏也。
論。道諦攝故至已永舍故。
述曰。此論主答。六十六說。佛智.通等一切功德道諦所攝。前已成立大乘圣教。所以為量。
論。雖有示現至道諦所攝。
述曰。如來示現叱呵身.語?,F起入滅?,F有背痛。似苦集諦而實無漏。
論。集論等說至五外界等。
述曰。外人問云。集論第三等說十五界.十色處等唯是有漏。今言佛身唯并無漏。既爾如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 等者等取十有色處.法處少分等。今論主言如來一切皆是無漏。論說十五界有漏攝相違故難。
論。有義如來至理不相違。
述曰。答有三義。此第一說。如來身.土離能所分別.三七分別。絕名言戲論。非蘊處界有情等所攝。不可言此五根.此五境等。今大般若大有此文。今三論諸師多為此解。故不可以十五界等有漏為問。彼言有漏明非佛身。佛地第一卷說。此師當第三義。彼亦無評。
論。有義如來至性散亂故。
述曰。此第二說。文中有五。一申宗。二外詰。三釋難。四重問。五解征。第三段中有二解。初解中有五。一外問。二復征。三又解。四復問。五復釋。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為先方變。本識隨變。設第八變妙定生故法界所攝。非佛以外所余菩薩.及異生等。雖依此佛所變上變為佛身.土。然佛變細。余變者粗。佛變細者非五境攝。他之所變義有二途。一色或定收。如來第八勝定所引住故。何故第八定所引即彼五識不爾。五稱散五常緣故。理亦少難熟思之也。根.境既無如來五識亦非五識界。根雖非實似其根相故佛現有。他不變根但變似境。以相粗故。或可受用故。無垢稱經.及十八不共法中。如來之心恒在定故。大眾部計亦恒在定。對法第一說五識身性散亂故。
論。成所作智何識相應。
述曰。此外人問。既無五識。成所作智何識相應。
論。第六相應起化用故。
述曰。論主答。第六識相應。能起化用故。非余識俱。
論。與觀察智性有何別。
述曰。此外人問。既與六識相應。與觀察智體性有何別。不可一識二智生故。
論。彼觀諸法至故有差別。
述曰。此論主答。彼觀察智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此成事智唯起化用故二智別。
論。此二智品至不俱起故。
述曰。外人復問。此二智品應不并起。余論等說無處無容同身同類一身二識許俱時生。今既一類第六識者應不俱起。
論。許不并起至俱亦無失。
述曰。此論主答。許不并起于理無違。前后剎那別異起故。然行迅速似二用俱。第二解。同一識體義用分二。說二智俱亦無有失。如一意識見色.聞聲。一體義分。此亦應爾。此第一解成事智品與第六俱。
論?;蚺c第七至成事品攝。
述曰。此第二解?;虺墒轮桥c第七俱。依根緣境是平等智差別用故。此平等智既能變起受用.變化二身。能為根.境而依之故。依此化他根.境之識唯平等用。起化用粗化異生類名成事智。起化用細化地上類名平等智。
論。豈不此品轉五識得。
述曰。此外人難。豈不今此成事智品轉五識得。何言七俱。
論。非轉彼得至不應為難。
述曰。今者但以彼生死滅涅槃得顯。名轉生死而得涅槃。非涅槃性即是生死。今此亦爾。由轉去因五識滅已。此緣粗事境識品生。說成事智轉五識得。不以因中五識轉。作果中成事智品。成事智品即是五識。此師若謂轉五識得成事智品。便違莊嚴.攝論等說。即是第二師解。佛唯三界是實余虛。十五界等文為正也。
論。有義如來至有漏無漏。
述曰。有三。一標宗。二會違。三結正。此初也。第三師說。彼蘊.處.界等皆通有漏.無漏。故佛蘊.處.界等三法皆唯無漏。
論。集論等說至所知境攝。
述曰。以下會違有二。初會第一師。二會第二師。會初師文。集論第三等說十五界唯有漏者。且依粗惡之境體淺識智之境體說?;虼志丑w。淺是識用。即二乘等.及十地菩薩之身十五界唯有漏非說一切凡.圣有情十五界等皆唯有漏。
論。然余處說至理必應爾。
述曰。大般若經及處處經說。顯非如彼界等相故。表非下智所知境故。
論。所以者何至解脫身等。
述曰。有為皆蘊。說一切法皆處界攝諸論通文。說十九界等無垢稱經之所遮故。非如來根.境非十八界等攝。此遮第一師計如來根.境非界處攝。若絕戲論故非界等者。亦不應此頌說如來功德即無漏界.是善.是常.亦是安樂。亦不應名解脫身等。解脫身等既可名者故。蘊.處.界理應可名。
論。又處處說至是密意說。
述曰。又涅槃經.莊嚴論等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勝鬘等說。如來妙色身等。故諸經中說為非色等是密意說。密意說者。顯非粗淺智境界故。以上皆是破前第一師計。
論。又說五識至非佛所成。
述曰。文意可解。破前第二師。
論。故佛身中至而純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