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5章

述曰。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別門。如樞要說。即法身亦名自性身。法性土者。以屬佛.法相.性異故。以佛義是相。謂有為功德法所依故。眾德聚義故。二身自體故。法是性義。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諸法自性故。體為土義為身。

論。自受用身至亦無定現。

述曰。還隨自受用土。下二身隨自土亦爾。非離身別有土名故。如樞要說。然此功德隨所依身.智慧。隨所證如法。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隨住十地菩薩宜者。十地經說。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廣如彼說。唯見百佛見百葉化佛。見百三千大千世界變化身土 凈穢佛土因緣成就者。以化土中有凈有穢。非他受用土故言凈穢。他受用法樂增同自受用俱名受用。化土雖復說法。神通增故立變化名。法樂義劣。此佛地論廣說大精。

論。自性身土至一切生故。

述曰。第六三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須勘佛地。此文一往。佛地甚好。共中其實是多。見者謂于一土有一佛身故。不共中佛地論引彌勒菩薩根熟后等。又勘別抄。彌勒發心劫數長短乃至廣說。

論。此諸身土至俱善無漏。

述曰。第七門。于中有二。初明身.土能.所變。二因解唯識見.相同異。此即初門 第八雖實皆通緣染.凈土。然約增勝現所得者。自受用者唯凈無漏識之變。既唯佛能知變。非余所知變故。他受用身.土體唯是凈。然能變者通有.無漏。如來.及十地中菩薩無漏后得所變。即純凈無漏。若十地第八識并五識。及七地以前有漏散心。及有漏后得所變。即純凈有漏。無他受用土體是穢者。非有穢心之所變故 問既許有漏識亦能變土。他受用土云何必唯凈 答本質佛所變者非穢故。能變之者無煩惱穢故。無穢識故。所以所變之土唯凈通有.無漏。此據相似。若變化土本質通凈.穢唯無漏。若隨彼二乘等無漏心所變即無漏。然彼無此事。彼無漏狹不能緣身.土等。若隨彼二乘有漏心.并異生所變即有漏。皆通凈.穢。或二乘等后得不能緣。即唯有漏。通染.凈。如螺髻梵王.舍利弗等所見異故。今此文中總約三法.一切有情為論。

論。純善無漏至非苦集故。

述曰。此無漏相分同能變識一向是善無漏。相不離見同非系故。以能緣心變似自境故。縛與不縛理必須同。凈與不凈理必須同。無漏心等順益義勝。悲力廣大。相分與見必同善性。一切無漏法爾必善故性必同。其性相必皆順理故。故性必同。非如有漏心相.見性有別。言因緣者。是種子也。

論。蘊等識相至雜引生故。

述曰。以蘊.處.界三法因緣雜引生故。謂見分是心。相分非心。如第八相中根.境等。及六識所緣色等。以與見分非一類種生故。色.心等別。以不相違故。無漏所變相分法中有五蘊。亦如根等。即是相分純種。與見分無漏及性同也。與見雜種故。色.心蘊等亦各有異。乃至相應法相分相望亦然。由識起相等同不系法。純種。唯無漏。作用法不同。雜種生色.心。不可有漏同無漏難。

論。有漏識上至非滅道故。

述曰。純從有漏種子生故。同是系法。所以言純。故唯有漏 問何故界系見.相許別系。有漏.無漏必同耶 答見.相雖界系別。仍相順故。

論。善等識相至五十二等。

述曰。善等三性識之相分不必皆同。性相別故。有漏名等勢分轉故。不順理故。不能引相與見分相必能令同。如鼻.舌.身識見與彼相分非必同性。故與見分非必性同。見.相分中三性因緣雜引生故。不可同性。作用別故。性不可同。如無漏緣使等相分唯有漏。虛空等能緣心通三性。相分唯無記。香等三境唯無記。能緣之識通三性等。若皆純種唯一性者。三境唯無記。等言應不成失。不可說約第八所變唯說無記。三識所變通三性。二境亦爾。以三識所變三處攝故。應言通三性。諸論無文故。虛空.非擇例亦應然。故相分.見分不必同性。性別既爾。蘊等識相或相.見分同。或相.見分異類此應知。亦不定故。若相分與見分蘊等亦同。便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別。既有三科別。明知相.見分等不必皆同。佛地論說。三身生滅門。化自.他.身色俱非等。化心亦爾。三身相對四句門。生法二身攝三身門。十佛攝三身門。如彼第七。

因解身.土能變.所變。即釋唯識相.見異同。上來已依略.廣.及位等。明能變識等訖。自下解相.見分或異同中。即明能變之識相.見同異。第七門中。自下第二因解唯識義。

論。然相分等至俱實有故。

述曰。一解云。等取心所所變現。所變名為行相。依識變現等者。唯難陀二分義。小分有異親疏所緣二皆不實故。以疏所緣等取親相。不為行相。此所疏知。如識變故 又立三分并下有二復次解 依識變現等者。相分等言等取見分。識自體之所變故。此相.見分雖體是依他。識自體之用故。非如識性依他中實。識是根本自體故。彼是末是用故。如日.及輪。如燈.及光。實.虛異故。若不爾應不言唯識。應言唯境唯見分等。以許相.見與識自體 俱實有故。此義應思。設緣色等見.相亦俱不實。不及于識。如緣過未虛空等識相分。雖有非稍實法。見分非無。仍緣虛境。虛境行相是不實心。故見不及識自體分。識自體分唯緣于識。是根本故。證自體故。體性是實有。其變似色等亦并不實。此師意也 若爾無分別智境相如何 彼內證故此所不論。如緣自體。余是外境故不同如。設緣真如自體實有。非識所變故。真如體實。今論所變故相.見假。又縱真如是實。以于境中少實有故。但言唯識不言唯境。今以內證是故不可例同于外。佛地第三有此師義。許有三分依他性義。

論。或識相見至虛實如識。

述曰。第二師說。識與相.見分等。皆從緣生因緣法故。此二與識虛實皆同。雖有緣去.來等。相是依他故。與識不多別。又此師意。但有相分與識一種是實。不遮緣過.未但得假法。此是正義。前師相.見即識種生。此師相分與識別種。見分與識同種生故。

若爾應言諸法唯境。何言唯識。

論。唯言遣外至亦應非實。

述曰。論答。唯言遣心外遍計所執。不遮內識所變之相分等。若不作此解真如應非實有。真如既實境即實成。能緣如心寧容是假。若是假者應不緣真如。若非假者見便是實。故非心.境一向非實。以境是虛言唯識故。若境是實。遣心外境名唯識。即真如不離識故。非心外法故。亦唯識攝。

論。內境與識至唯識非境。

述曰。外人難。內境與識既并非虛。如何可言唯識非境。

論。識唯內有至但言唯識。

述曰。答有二。初云識唯內有。境亦通外。即境相分內是依他。外是遍計所執。以非心所變法說之為外。非體實有名外。恐心內之境濫心外之境故但言唯識。又疏所緣緣亦是外。若言唯境恐取心外之法故此不論。所執之心亦是心外法故。是故設不慮濫。言唯境亦得。為簡外故但言唯識。

論。或諸愚夫至如外都無。

述曰。一謂所執為實。二謂親取心外境。依此故言迷執于境。此意可解。此第二師解唯識佛地所無。為破執故雖為愚夫。非心之理豈佛非有。即前二師許有相見分義。

第三師解。

論。或相分等至定相應故。

述曰。此師不許有相.見義。唯一識性。由前妄熏習力似多分生似有相見。即佛后得智無別相.見分。有漏善心因后得智有相.見者。有法執故。佛似見.相凈穢土等。不作二解故非所執。余作二解故是所執。又佛自在了妄執故。設變見.相皆非所執。由往因中熏習力故。今果亦爾。佛證諸法不可言故。余即不爾。見.相皆執。不證不可言境故。今此依余說故言無別。或佛不現余人自見。若爾真如非妄習生。應非唯識。識之實性故言唯識。故除識性無別有法。

論。此論三分至成唯識論。

述曰。此下大段第三釋結施愿分。即第二師解論文謂。初一頌半略明能變識相。中有二十三頌半廣明唯識。后有五頌明唯識位。以佛說法初中后。善.純一.圓滿.清白.梵行。今同彼教。故言三分。如第一卷抄釋。余文可解。此中言成。即以教成教。即以教成理。理實俱通。然依境.行一解成如前解。理體分別唯識性.相義。

論。亦說此論至極明凈故。

述曰。言凈者。謂從喻顯。如真如性雖本性凈。若不修習凈無以彰顯教.理俱得。如珠寶等性雖光潔。若不磨瑩無以出光故也。如蘇迷盧雖寶所集。無日輪回照何以顯光。此論亦爾。如前第九卷初抄故。

論。此本論名至登無上覺。

述曰。初二句結牒上。后二句正回施發愿。由三十頌顯唯識理非增減者。依三義配釋。皆有非增減義。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屏山县| 朝阳县| 轮台县| 桂林市| 晋州市| 渝北区| 邯郸县| 周口市| 裕民县| 马鞍山市| 武清区| 广宁县| 莫力| 舒城县| 无锡市| 绥阳县| 榆中县| 大埔区| 吉林省| 邢台县| 麦盖提县| 高尔夫| 福海县| 涪陵区| 钟山县| 萍乡市| 舞阳县| 扶沟县| 霍邱县| 资兴市| 晋城| 曲沃县| 秦皇岛市| 连山| 确山县| 迁西县| 类乌齐县| 常德市| 抚顺县| 雅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