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下答。勝行有二。初顯二種行。后明德行。辨二行中。初辨福.智行。后辨二種利行。惠為體者是智。非惠為體名福。此克性出體。即十力.一切智是智。余中有福。五十七二十二根中。雖與諸文不同。且佛十力。惠根.具知根攝。唯是智。四無所畏。五根.具知根攝。通福.智。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謂身根.男根.眼根.舌根依處。合四根所攝。即唯是福。三不護。如無畏。三念住。非根攝。無貪嗔所攝。即唯福。大悲。無嗔癡所攝。無忘失法。如力。一切種妙智亦爾。唯是智攝。永斷習氣。非根。六根所證。菩提分中。四念住。根.力.覺支.道支少分。是智。四正勤。四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少分。是福。余唯福非智。余應準知 由此諸功德種門總為論中應作四句。唯是智非福。謂十力.一切智.一切種妙智.無妄失法.四念住.愿.智等。有唯是福非智。即諸相.隨好.三念住.大悲.四正勤.四神足等。有亦福亦智。謂四無畏。三不護等。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支等。有非福非智。依事分別。或永斷習氣。無為功德等。余差別門功德福.智如理應思。
論。且依六種至通相皆二。
述曰。并名為福。皆名為智。與智俱行助成智業皆名為智。與福俱行助成福業并名為福。此依助伴通相出體。
論。別相前五至第六智惠。
述曰。克性出體者。前五是福非智性故。第六智惠非福性故。正智自體故。
鄰近生起以出體者。
論。或復前三至余通二種。
述曰。前三唯福遠智惠故。第六唯智性是惠故。余通二種即精進.定。鄰近于惠亦起惠故。七十八.解深密經.三十六說亦同于此。彼解云。前三為福。第六是智。余二通二。若依精進修布施.持戒.四無量等名福。若依精進修三惠.六善巧。觀四諦.緣生法等名智分。若依靜慮修四無量名福。若依靜慮修六善巧等名智分。謂智有六種一一分別。應知無量等。乃至廣說等。此文唯三。或有前三為福。義如前說后三唯智。近生智故。或有初三.及定是福。后一唯智。精進通二。或有初三.及定為福。精進.及惠為智。策惠勝故。此并有文。后四波羅蜜唯智非福。后得智故。此中且說六。如對法第十二抄會解。上來福智一種二訖。
論。復有二種至自他利行。
述曰。隨意樂力所為一切諸功德等。皆通二利。
論。依別相說至利他行攝。
述曰。菩提分等。等取禪支.十八不共法.諸相.隨好等。自利行攝。然四十三說。六度唯自利。四攝利他故。四種攝事.四無量等。等取神通.大悲.不護.三念住。皆利他行攝。此中所望總聚一向多分為論。非依體性。依體性者應四句分別。或唯自利。謂相.隨好等。或唯利他謂四攝等。或自他利。六波羅蜜等。布施等中亦俱利故。或俱非利。便非功德。六到彼岸下自廣解 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圣道支三十七種。如對法第十抄 四攝。如大論四十三。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十門分別。四無量謂慈.悲.喜.舍。如對法第十三等抄。及別抄解。四十九說。從勝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有四種菩薩行。一波羅蜜多。二菩提分法。三者神通四成熟有情行。即彼又說。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在種姓地。唯有種子依身而住。明知種姓住未入僧祇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若在清凈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為得。在諸余地轉勝清凈。在如來地善凈無上 又云。若諸不共佛法。下劣者先菩薩時亦已成就。至佛之時善凈圓滿。又此一切菩提資糧有遠.有近。遠者謂去菩提果遠即未獲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在地前也。近者去菩提近。謂初獲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從此已上展轉清凈。依此等文故知初劫中修一切菩薩行。一切菩提分法。雖少分得未名為證。未得無漏。未名得異熟果。未凈勝故。
論。如是等行至所修勝行。
述曰。如是一切自他利行。皆是此位勝所修行也。
論。此位二障至勇猛不退。
述曰。此文初總 練謂陶練。磨謂磨瑩。即修治義。
論。一聞無上至修諸勝行。
述曰。攝論第六說入因中。三種練磨心。斷除四處。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此中但有三練磨心。初練磨心中云。廣者無邊。大者無上。深者難惻。遠者時長。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第一練磨心廣深退。第二練磨心難修退。文皆可解第三練磨心難證退 引他粗善者。諸有障善名為粗善。謂行施等。彼于命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云何不得一切圓滿 圓滿佛果者。即轉依也。以深妙故。功德備故。諸佛轉依難可證也。彼皆廣解無別義趣。意與此同故不煩引。初且舉菩提。后且舉轉依。論實皆同 除四處者。一離二乘作意。二者疑離疑。三離所聞思我.我所執。四斷除分別。緣法義境緣似法.似義等。如彼廣說。
論。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述曰。此問起也。
論。頌曰至非實住唯識。
述曰。下答也。
論曰。菩薩至世第一法。
述曰。自下長行有十。第一顯位所由。第二釋位總名。第三出位所修法。第四釋四法地名。五解本頌文正明此位猶有所得。六此位于彼相。及粗重縛分別.俱生伏.斷解釋。七此位所觀之境。八所依何地。九界趣分別。十七地分別。此第一也。總即結上所已行行。由得見道復修此行。應列其名。然此是初僧祇滿心修習。故云先于初無數劫。乃至廣說對法.莊嚴論亦云。謂諸菩薩已善積集福德.智惠二種資糧已過第一無數大劫。已聞隨順通達真如契經等法。持也。如理作意任也。發三摩地。鏡也。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乃至廣說。明也。由行如是。乃至舍離二種能.所取故。證無所得正入見道。舍離一切粗重得清凈轉依。依也。前四是地因。第五是地果。亦言過第一劫滿。已修四善根。即初劫滿心修習。如前已引瓔珞經等為此證訖。伏二取相下文自述。
論。此四總名至決擇分故。
述曰。此即第二釋順決擇分名 真實決擇分。決擇是智。即擇法也。決擇即分名決擇分。決簡疑品。彼猶豫故。擇簡見品。彼不擇故。疑品擇而不決見品決而不擇。故此智品名決擇分。分是支因義。即擇法覺支。謂在見道。此無漏故名為真實。為有漏者非真實故。此暖等四順趣彼分名順決擇分。順趣者行相同彼。故名為順。欣求往彼故名為趣。此中行相既與彼同。復求證彼故名順趣。前順解脫分。既初發心求究竟果。故遠從彼以得自名。此順決擇分鄰近見道。欣遠之心不如始業。故從鄰近以得自名。
論。近見道故至無加行義。
述曰。此釋異名。位名加行道。近見道故。即是見道之加行故。舊言方便道。今言加行。顯與佛果善巧差別。因中行未圓足。所行必須加功求后勝果。果上萬行既滿。所行唯是方便利益有情。顯此二別此名加行。然五道中此獨名加行。以近見道故。非前資糧無加行義。顯前資糧亦名加行。對法八說所有資糧皆加行道。有加行道而非資糧。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 問資益后果己身之糧。唯初獨名資糧。加功而行求果。四善獨名加行 答資糧遠望大果。最初獨名資糧。加行萬行加功故。初亦名加行 問加功而行萬行。初位亦得此名。四善亦望大果資糧亦通此四 答初位發心最猛。四善不名資糧。萬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問初位心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加行 答以近見道名加行。初位不得此名。加功萬行方行。初位亦名加行。故于五道中。四善獨名加行者。近見道義。故彼初位不得此名。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此不齊解 若齊解者。此四善根果之資糧亦名資糧 而彼論文依多住外行福智行約最初說 若爾見道等亦應名資糧 果之資糧故。從增得名但名見道。不可名資糧。故知從增得名。既名加行不可名資糧。義準成故前解為勝。二釋位名訖。
論。暖等四法至初后位立。
述曰。自下第三位所修法。初二位尋思觀。后二位實智觀。此文總也。此尋思.如實智體性者。對法第十一說推求名等者。推求是觀察義。即唯是惠。無性云。推求行見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知假有實無所得決定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即唯加行智為體。此約推求行增出體。若并相應增者。五根.五力為體。及俱有者五蘊為性。定俱有戒為色蘊故。七十三云。四尋思者。五事中如理相應分別總攝四種。則唯有漏。四如實智一切皆是正智所攝。即唯無漏。七十二說五事中。相通有漏.無漏。二唯有漏。二唯無漏。真如是真智所緣名無漏。非漏盡相義。正智漏盡對治義故名無漏。攝論第六云。由四尋思.如實智故。于似文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彼卷又云。四尋思在暖.頂。實智在忍.第一法中。此論亦同。即如實智亦有漏攝。四十八卷第十住中說。住此住中得無生法忍極清凈。此復云何。謂諸菩薩由四尋思。于一切法正尋思已。先時獲得四如實智。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爾時一切邪分別執皆悉遠離。于現法中隨順一切雜染無生觀等。乃至廣說。此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住。未極清凈。今此住中已極清凈是故說言無生法忍。即如實智名無生忍體。然今實義。尋思唯有漏。唯加行心推求。非根本.后得智故。如實智通有漏.無漏。通加行.根本.后得智故。此唯忍可是果。彼唯加行是因。七十三中唯依無漏說為無生忍體。不言通有漏。余處據實通有.無漏 未印可位名為尋思起忍印時名如實智。中忍雖亦觀無能取。猶未印可。而前有印亦名實智。非是尋思與尋相應。不爾上地應無暖.頂。三十六說。愚夫于此四如實智。加行闕故。不現前故。便有八種邪分別。能生三事。能起有情.及器世間。若了知時便除八分別等。此等義門如顯揚論第六卷說。
論。四尋思者至假有實無。
述曰。謂一切法名之與義。既于前位緣法義境。其中似文文名之義唯是意言。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無性第六釋云。此中名者謂色.受等亦攝名因名果等尋思。名因者謂字.字身.多字身.及聲等。名果者句.及名身.多名身.句身.多句身等皆名之果對法第十一云。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名召法勝。但說尋名。義者如名身等所詮表得蘊.處.界等。若體.若義總名為義。以義寬故不說自體。推求此能詮.所詮定不相應。此中唯觀妄情所執能詮.所詮唯意言性。意言之中依他文義不說無故。即依所取能詮.所詮。今觀唯是意言性也。對法等說。此在暖.頂位。此位唯觀所取無故觀計所執無。非依他也。不爾即成顛倒心故。依他是有觀為無故。無性云。尋思依名所表外事唯意言性。思惟此義似外相轉實唯在內故。不無依他內文義也。此二唯有內法。假名有文義外法故說唯假。此即觀一切有為.無為皆義中攝。此遍一切諸有法也。依此二法觀其自性心外亦無。唯是假立如我.法等體差別亦爾。如無常等義。無性云。證知四種虛妄顯現依他起攝。了達四種遍計所執皆不可得。三十六真實義品云。此諸菩薩于彼名.事。或離相觀。或合相觀。成合相觀故通達二種自性.差別二種假立。依離相觀別觀二種之自性故。
既先加行起四尋思。四尋思已必有智果故。次辨智果。
論。如實遍知至名如實知。
述曰。前四尋思觀計所執四境離識非有。唯觀所取無未觀能取。此如實智忍可前境離識非有。所取空已復能遍知能取彼識離識內境決定非有能取亦空。了知內識及所變相互不相離。如幻事等唯識之相。知如幻已此依他上無計所執便謂二空。依此為門觀彼空理入圓成實。此在四善根。唯似三性觀。未證真故。前四尋思無所取時。暖是下位伏除。頂是上位伏除。以初伏除所取難故分上下位。至如實智位。下忍印無所取。中忍順無能取觀伏除能取。上忍起位印無能取。俱是如實智觀下品。以久修習伏能取時但是中忍。上忍便印。世第一法雙印前二空。名如實智觀上品。此于地前位辨上中下。若入地已各有下上。準四十八第八地中說。即入地已去不作尋思觀。唯作如實智觀。已除二取不須唯觀所取假有。二取無故但作如實智觀。七地已前猶未清凈。此體即是無生忍體。初地已得故。不須作四尋思觀。
問何故諸法名.義各別尋求。名.義自性.及與差別即合觀也。
論。名義相異至故合思察。
述曰。謂名.義二種。一自性同。二差別同。故合名.義二種自性。及二差別為合觀也。前二是名.義。后二是自性.差別。名.義舉尋求。顯尋者求也。此二影有思察。自性.差別舉思察。顯思者察也.推也.觀也。此二影有尋求故諸論言推求名.義觀察名.義等是也。前引瑜伽離.合相觀。離觀是名.義觀。合相是自性.差別。
此即第三出所修法。自下第四釋四地名。
論。依明得定至故亦名暖。
述曰。明得是定。尋思是惠。故名為發。此俱時名發。如世第一法名無間定等。明者無漏惠。初得無漏惠之明相故名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此中創觀四法依他。皆自心變。此乃假施設有名.義.自性.差別。實名義等性都不可得。然依他中名等名假者。法無名。名無義。無實自性.差別義故。今名名.義乃至差別豈非假也。如攝論等說明得.及暖。準此中釋 行之言起。從喻為名。如日初出有前起相。謂明相等 若言惠明前起之行相亦得。今依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