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4915字
- 2015-11-23 18:48:15
論。依明增定至故復(fù)名頂。
述曰。頂者極義。文易可知。明相轉(zhuǎn)盛故名明增。已上名諸論皆同。
論。依印順定至亦順樂忍。
述曰。印前所取無順后能取無名印順定。順通二種。一名樂順。二名印順。若此三品皆名為忍。下上位中皆印忍故立印順名。一印順名通初及后。樂.順之言唯在中忍。故合但言印順定也。又差別者。下品忍名印忍。印所取無故。中品忍名樂順。樂無能取順修彼故。上忍起時但名印順。印能取無順觀彼故。故合三忍名印順定。忍者智也。印順俱定名印順定。初后準(zhǔn)此解。于無所取決定印持者。是下忍位。無能取中亦順樂忍者。是中.上忍位。順通中.上。樂唯在中。
論。既無實境至相待立故。
述曰。遍計所執(zhí)所取既無。彼計所執(zhí)能取寧有。
論。印順忍時總立為忍。
述曰。攝論云。入真義一分三摩地。即印所取無名一分。對法第八云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彼論解云。一分已入者。于無所取一向忍解故。今者即下忍位。一分隨順者。于無能取隨順通達所依處故。今者即后忍位。故彼文勝攝論等名。然不如此中。彼不別分中.上忍二位故。謂中忍但樂順修無能取未印無故。上忍印無能取故與中別。彼論雖有一分順言。不別分樂順.印順故。下中上品印忍.順忍之時合。此三位四善根中總立為忍。故論言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忍通二處。謂印忍.順忍。故合為論言印.順忍時。此三位總名善根中忍。
論。印前順后至故亦名忍。
述曰。名印順者印前所取無。順后能取無。及印能取無故立印順名。此釋三位別名。此三位忍境空.識空故亦名忍然中忍雖不印可。順樂忍可故亦名忍。此中正忍順忍皆名忍故。不可難言頂?shù)任恢幸囗樝氯瘫藨?yīng)名忍。初未有忍故。中忍初.后皆有忍故。故立忍名。是彼忍類故亦名忍。不同暖等。
論。依無間定至世第一法。
述曰。與見相鄰雙印二空。其文可解。無間即定。無間之定。二釋皆得。此即別解善根體訖。此上第四釋四位名。
論。如是暖頂至雙印空相。
述曰。自下第五總攝上義釋本頌文。總牒前義。其文易解。中忍之中順樂忍可者。順樂后位上品之忍修無能取。
論。皆帶相故至方實安住。
述曰。心上變?nèi)缑麨樯傥铩4朔菬o相故名帶相。相謂相狀。若證真時此相便滅。相者即是空所執(zhí)相。有依他相名空有相。謂有.空相是彼唯識真勝義性。真者勝義之異名。第四勝義。簡前三故。由有此相未證真理。滅空.有相即能入真。
論。依如是義至后觸無所得。
述曰。此中頌者。攝大乘說教授二頌。教授菩薩故。此分別瑜伽論頌。彌勒所作。無著故引。古云分別觀論也 菩薩于定位者。顯非散。資糧位中多住外門。此多在定內(nèi)門修行 觀影唯是心者。觀內(nèi)心境影離心非有唯是內(nèi)心。此初位觀即在暖位 遍計所執(zhí)心外之境。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相。唯有內(nèi)心也。即在頂位。以上總是暖.頂二位 如是住內(nèi)心。知所取非有。此二句下忍位 次能取亦無。中.上忍位。合此俱印二空。即世第一法。以時少故從忍位說 后觸無所得。入真見道。
此上第五釋本頌。明此位中猶有所得。以下第六斷二縛位。
論。此加行位至亦未能斷。
述曰。相縛者。謂相分縛見分等也。如前第五卷證第七識有中說。謂一切有漏善.無記.不善等心。皆有分別相分。此相能縛于心。非謂相縛即是執(zhí)也。有義八識皆有執(zhí)故。相縛于見通于八識。有義不然。有漏八識有分別故。分別之相縛于見分名為相縛。非要有執(zhí)。
若不執(zhí)之相亦名能縛者。后得智品相分應(yīng)亦能縛 答曰不然。彼后得智斷漏方得。體非硬澀。非漏所增相分。非分別境。后得見分緣一切相皆為證解。有漏不然。有分別故。漏相俱故。漏所增故。非斷漏證故。緣一切境非皆證解。或比量故。若善.無覆無記心中唯現(xiàn).比量。其染污心亦通非量。所以相縛能拘礙見。不令明凈。不令證知。故有別也。一切有漏法能縛見分者皆名相縛 若爾自證緣見縛自證耶 有義亦縛。有漏類故。有義彼非。不同見分緣于相故。彼外取故。通諸量故。此自證分緣見分時非外取故。唯是現(xiàn)量作證相故 若爾第八識等現(xiàn)量心相分。應(yīng)非相縛體。由此見分亦縛自證。分別類故。不明凈故。見分漏心增自證故。有漏相貌縛能觀心名為相縛。非謂相者是相分也。經(jīng)說所取.能取纏者。即是四分互相縛義。不爾見分便非相縛。自證緣時不名相分故 粗重縛者。即一切有漏法。大論五十八說。粗重有二。一漏。二有漏漏者阿羅漢修道煩惱斷時皆悉遠離此。謂有隨眠者有識身中不安隱性。無堪能性有漏粗重者。隨眠斷時從漏所生漏所熏發(fā)本所得性。不安隱性。苦依附性。與彼相似無堪能性皆得微薄。文殊問經(jīng)上卷有習(xí)氣品二十四種。彼經(jīng)頌云。阿羅漢習(xí)氣。以有過患故。唯佛獨能度。為眾生歸依。五十八又云。此有漏粗重名煩惱習(xí)。二乘所未能斷唯有如來能究竟斷。是故說彼名永斷習(xí)氣。是不共佛法。大論第二說。自識中所有有漏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粗重所隨所生自性。故佛說為行苦。對法第十說二十四粗重。所知障粗重異熟品攝。異熟粗重亦異熟品攝。領(lǐng)受粗重攝一切有漏受。即善受亦在中。勞倦粗重即威儀無記余無記亦攝。如此等文相違非一。然會此者如別抄說。準(zhǔn)五十八文粗重縛即一切有漏法。漏與有漏皆粗重故。由相縛未斷有分別相。故其無堪任粗重縛亦未能斷。顯揚十六說。由相.粗重二縛執(zhí)二自性。謂執(zhí)依他。及計所執(zhí)。若解二縛于二自性。正無所得。及無所見。彼論唯約執(zhí)心解縛。其非執(zhí)心彼即不說。據(jù)增者故。彼卷又云。此依他起性。以相.及粗重縛為體云何說為依他。由此二種更互為緣而得生故。謂相為緣起粗重。粗重為緣生相縛。相縛即約現(xiàn)行相。粗重約種子語。論時彼體雖復(fù)皆同為緣互得。然今此文以相為現(xiàn)行。粗重為種。有漏相未遣。二障種不除。不爾如何此中言相未滅粗重不斷。前說相縛是執(zhí)二性。應(yīng)細勘彼諸文相違。此中言相縛者。一切有漏相。粗重縛者。一切有漏不安隱性。與瑜伽第五十八有漏粗重同。初地分得。第八地中第六識全得一向不起。第七分無。五.八全有。粗重隨應(yīng)。佛地全無。顯揚十九說。相縛縛眾生。亦由粗重縛。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此當(dāng)彼解。
論。唯能伏除至全未能滅。
述曰。其此位中分別二取全能伏滅。乃至細者自分別起亦不現(xiàn)行。俱生二取未全伏.滅。如前所說。許少伏.滅即是現(xiàn)行。分別全伏。俱生少伏。若俱生.分別二種種子全未能滅。未得無漏有所得故。有分別故。
此上第六相.及粗重分別。俱生二取伏.?dāng)喾謩e。自下第七明所觀境。
論。此位菩薩至唯觀安立。
述曰。此位菩薩于安立諦.非安立諦皆亦學(xué)緣。或總作一實真如。或別作二空別.總?cè)姆前擦ⅰ2晃ㄗ魉闹B差別觀。勝鬘經(jīng)說有作.無作四諦。無作四諦即非安立。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設(shè)義。此位菩薩。若加行不作二種觀者。不能引真.相見二種生故。亦不能伏二乘者故。為入二空觀真如理。正觀非安立為起游觀起勝進道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觀安立。然二乘者自宗。唯說作四諦安立觀。菩薩不爾。今說于彼亦作人空非安立觀。然不同菩薩。菩薩二空俱作。為顯彼劣故不說之。又二乘者亦唯作安立。不同菩薩。菩薩行.智深廣。彼不爾故。
自下第八辨所依處。
論。菩薩起此至入見道故。
述曰。六十九中通三乘說。唯依諸靜慮。及初近分.未至。能入圣諦現(xiàn)觀。非無色定。無色定中奢摩他勝。毗缽舍那劣。毗缽舍那劣道。不能入現(xiàn)觀故。顯揚十六說。現(xiàn)觀何所依。答唯依靜慮不依無色。若有于此執(zhí)中間等六地皆能入現(xiàn)觀。何處有文中間能入。若六地中能入現(xiàn)觀。六十九中何故但言靜慮。及初未至。又如何七十一六現(xiàn)觀中。云此六幾依未至依。乃至無所有處依可得。答一依非依可得。余依一切依可得。又三依五依生。一種一分亦爾。若中間禪有依入現(xiàn)觀。應(yīng)言三依六依生。以初生時智諦.及邊.戒三。唯依五依生故。不說六地。明中間禪無入現(xiàn)觀者 問何故不依中間入 答彼無明利無漏故。有明利無漏者能入故。又彼梵王居多散亂故。非純凈地故。瑜伽文言依諸靜慮。及初未至。不言中間入見諦故。此中復(fù)言前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即最后入時唯依第四。第四禪望余禪最勝。要托最勝依入見道故。不依下地入 有菩薩功德。六十九說。雖諸靜慮皆能引發(fā)。多依第四靜慮。不同二乘。其欲界無修惠。無四善根.無漏故不說依入 前說二十二根中。未知當(dāng)知根通無色。菩薩見道傍修得故。若彼無見道。及四善根。何故說修彼。六十九說。入見道時如先所修諸世俗智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凈亦名為修。此名諦現(xiàn)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已生起此智。即從發(fā)心已去。皆名未知當(dāng)知根。見道傍修先世俗智故名此根。意顯。先曾起時亦名此根。即世俗智有先時已名此根。入見道已傍修之時故名此根。非謂無色有見道。及四善根也。四善根唯色界系故。此依一義 若爾修道位應(yīng)起未知當(dāng)知根。種子不殊約位.行相二皆有別。今至修皆遍緣但名已知收又六十九云。見道初智生時。諸余智因由能生緣所攝受故皆說名轉(zhuǎn)。此時皆不別得。故無色界無漏種子此見道時名修。是此根攝對法第十云。不修上者依二乘.不自在說。若自在先得故。修亦通無色。如類智緣。如六十九說。此即第八所依之地。二乘依五地。菩薩唯依第四。諸論通方便為論。言菩薩亦依五地。此中料簡世第一法.及增上忍唯第四定。余通余地。
論。唯依欲界至非殊勝故。
述曰。六十九說。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入圣諦現(xiàn)觀。彼處極難生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現(xiàn)觀。況彼一切厭心少分亦無。即無少厭心色.無色界不入現(xiàn)觀 問若爾如何彼地圣者亦離欲 答無厭見道三界分別惑.及惡趣等厭心名無。非無有漏欣上厭下。及厭自地欣生上心。入見道時必總厭三界一切法。總緣諦方入故。此一向據(jù)入現(xiàn)觀為論。非修道.及異生為論此論中釋。余界厭心劣非殊勝故。余趣惠心非殊勝故不入見道。顯揚十六頌云。極戚非惡趣。極欣非上二。處欲界人.天。佛出世現(xiàn)觀。彼說惡趣不入現(xiàn)觀。若受恒隨極憂戚故。不能證得三摩地故。即三惡趣不入也。色.無色界亦無現(xiàn)觀。欣掉重故厭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現(xiàn)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xiàn)觀。末法亦得有。佛出世攝故。無佛世不得。無說法者令生厭故 若爾有佛法世發(fā)心。法滅后方成熟久已修訖得入現(xiàn)觀不 準(zhǔn)此文不得。無此類者故 又解亦得。此中一向作論。即三論不同合有多解。準(zhǔn)理可知。此即第九依何界趣身分別。
論。此位亦是至真勝義故。
述曰。此亦已前資糧位也。此即第十七地分別。在何劫攝如前已說。對法第十三等并有此文。攝論亦言解行地也。此中復(fù)修持.任.鏡.明.依五地。如前引對法第十一說。其余門義如下當(dāng)說。
論。次通達位其相云何。
述曰。問第三位。下解見道。
論。頌曰至離二取相故。
述曰。舉頌可知。
論曰。若時菩薩至戲論相故。
述曰。下釋有二。初略解本頌。后廣釋此頌。今釋上二句頌 不取種種戲論相者。不取者。無能取執(zhí)。不取戲論相者。無所取相。觀真勝義名無所得。
論。爾時乃名至戲論現(xiàn)故。
述曰。釋下二句。心.境相稱。如.智冥合。俱離二取。絕諸戲論故。名平等平等 真勝義性。體即真如。此但偏遮有漏。后得智亦有相。此亦離彼相戲論也。
論。有義此智至能取相故。
述曰。此下第二廣釋上頌。于中有四。初廣正智。第二解位名。第三解見道真.相差別。第四解得見道時功德有異。然廣正智中。此智二分合有三解。佛地有二說無此第一。然彼一切無漏心合作法。此即不然 說無所取能取相者。識體合如冥然無取。無攀緣也。如攝論第六所引莊嚴(yán)論頌。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等。此頌說離二取相等。此類非一不能煩引。
論。有義此智至名聲等智。
述曰。由所緣緣要帶相故。難前師說。無似境相名緣彼者。應(yīng)此色智等名此聲等智。此色智等上無聲等相故。此難無相分。以色.聲智返覆比量義準(zhǔn)可知。如觀所緣說。帶彼相起故名有無分別影像所緣故。如雖無親證。無分別相。與彼極相似。不同余智名曰證如。如對法第十一抄會。
論。若無見分至定有見分。
述曰。以如喻智。以智喻如無能緣相。亦準(zhǔn)前解。
論。有義此智至不取相故。
述曰。此第三說。此智見分有。相分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七十三說也。既言無相取。寧無見分。不取相故可無相分。彼論有數(shù)十番難應(yīng)廣敘之。
論。雖有見分至非取全無。
述曰。解第一師所引教文。相分同初。見分有異。文意易解。
第二師云。所緣論說。識依彼生。帶彼相故名緣于彼。若無真如相。應(yīng)非是所緣。
論。雖無相分至不離如故。
述曰。此緣真智。挾帶真如之體相起故名所緣。非帶彼相分影像而起名緣于如。不離如故。
論。如自證分至有見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