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3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2822字
  • 2015-11-23 18:48:15

述曰。舉喻顯成。自證分等緣見分等。非帶彼相分起。得名所緣故。此無分別與后得殊。故必無相。如前第七卷四緣中解 若爾心王應名緣所。不現彼影帶彼體相起故 此亦不然。非所慮托故。余文可解。此即第一有見.相分別。

論。加行無間至亦名見道。

述曰。見即是道。體者通也。會者達也。第二釋位.及見道名。

論。然此見道略說有二。

述曰。自下第三解見道真.相差別。于中有二。初辨真.相差別。后與六現觀相攝。初中復二。初總標有二。后依標別解此即初也。

論。一真見道至無分別智。

述曰。漸.頓一心.多心分別。此中初總。后諸師異說真.相二種分別。此出真見道體。以無分別智為體也。唯此證真故。

論。實證二空至總說一心。

述曰。釋其真義剎那多少。經位雖多剎那。以相相似等故總說一心。即三心見道依此為證。即是會五十八等一心見道之文。若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脫.并一勝進。名多剎那總名一心。非無間中復有多念。

然于此中有二異說。

論。有義此中至粗細異故。

述曰。二空漸證。二障漸斷。如下三心真見道中解。以五十八.五十九.對法九.顯揚十七說三心文。證此漸也。然五十九文亦說見道三心名頓斷者。不別起觀心。束三界二障合為三品斷名頓。以此三心人.法俱異故名漸斷。理有淺深。障.及智行有粗細故。

論。有義此中至有堪能故。

述曰。第二師說。二空頓證。二障頓斷。或三心究竟。一無間.一解脫.一勝進。從真入相見故。或一無間.一解脫不假勝進。從勝入劣。且為二說。合十一說。如別抄解。五十八.及對法九云。又此見道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說一心文今以為證。然五十五勝。此中互解二文如對法第九抄。此真見道也。前加行時意樂俱斷。故入觀位不別為三。有古德云此有三說者不然。

論。二相見道此復有二。

述曰。下解相有二。初解相。后解后得智。初中又三。初總。次別。后總釋。此初也。

論。一觀非安諦至分別隨眠。

述曰。此中有二。初辨行相相見道。二辨言教相見道。初中有二。初辨三心。次辨十六心。此即初也 內遣者。唯緣內身而遣假故 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計。但有內心似有情現。談其無體名之為假 緣智者能緣心。即緣內身為境。遣有情假之緣智也。下皆準知。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為上。細者為下。合為四類。然二粗者各別除之以智猶弱未雙斷故。若上品智方能雙斷。此則隨智說為耎等。初起名耎。次智名中。勝前劣故。后起名上。于斷見惑此智最上故。以惑隨智說三品也。然初二智未能殊勝。但緣內身除我法假。第三心時其智上品。能廣緣一切內外我法。故三別也。此則說三真見道義若說假者。以法真見有差別故。前二智劣未能廣法。第三智勝能廣法故。此初泛說為相見道 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者。五十五中說三心緣非安立故。又約決定。相見道中定有三心故。

論。前二名法智至總合緣故。

述曰。總別既殊義名亦別。諸論不同。今會諸論者。一對法三心皆是法智。二此論.瑜伽等前二是法智。第三名類智。三又十六心法忍法智名法。后二名類。四六十九說。若曾上界善取相者。即能以類智了色.無色界。下爾不能。唯法智了。總為三例。一緣如名法。緣智名類。是前類故。十六心名法.類可知。對法約三并緣如。故皆名法。二別緣名法。總緣名類此論等是。不就緣如為論故。三緣下名法。緣上界名類是下類故。六十九文是。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論。法真見道至名相見道。

述曰。法者法則。放學為義。真見道中有二空見分。雖亦有自證而不法彼。親緣如者即乃放之。就見分中有無間解脫。隨自所斷障有四見分。就無間道中人.法二見分各別法故有初二心。解脫道中人.法二見總法有第三心。但法見分者。見分行相與真如境別故。以自證分與真如境體義無別故不法之。別總法者。顯無間所斷有差別故。顯解脫道所證唯一味故。此師以三心十六心等俱相見道唯緣非安立安立別故。

此有二說。

論。有義此三至緣四諦故。

述曰。第一師說。此是真見道。即前第一漸證斷師義。以相見道不作三心緣四諦故。如對法說。說真見道緣非安立。非相見道中能緣非安立故。此中有別起無間.解脫為六。并勝進入相見道為七心。或除勝進為六心。或后無間即前解脫。即三無間加一第三心解脫。并一勝進入相為五心究竟。菩薩利根不別起解脫道故。或總四心究竟。但除勝進。從勝入劣故。合有四說。如別抄有十四解。然真中言先除耎品人執。次除中品法執等。此初二執皆望第三品俱斷時人法執。為粗細下上故。然諸處皆先除上品后除下品。何意此中先除下品后除上品。前雖已解今又解者。此約易斷名下故。粗人執名下品。彼約實體粗細而言先斷者為上。此望能治道。彼望當體故。此中所言先斷下品者。諸論皆同。

論。有義此三至不別緣故。

述曰。第二師說。此三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但總緣真。諸論共說 何得別緣以為三品。以加行心意樂爾故。入真決然。

論。二緣安立諦至此復有二。

述曰。第二解十六心有二。初總。次別。此總也。對法第九卷.五十五等。皆言此二是安立諦故。

論。一者依觀至十六種心。

述曰。唯對法中有此文也。所取謂諦理。能取謂緣理之智。法忍.法智。緣諦理為境觀所取也。類忍.類智。緣前智品觀能取也。此唯別立無間.解脫。不總合說故名別立有十六心。對法云法智品道真如為境。類智品道法智為境。正與此同。

論。謂于苦諦至應知亦爾。

述曰。二十八隨眠者。欲界苦下十。上二界除嗔各九。苦者苦諦。法者苦諦教。智者加行道中緣苦法之智。忍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對法第九廣解。忍言智者以決斷故。惠即不然。雖忍.智無別。隨用標名 苦法智者。法謂苦如。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 苦類智忍者。謂后圣法。是此苦智之類名苦類智。緣此之惠名苦類智忍 苦類智。印可緣苦類之智名苦類智。

論。此十六心至八觀正智。

述曰。法品緣如。類品緣智。

論。法真見道至名相見道。

述曰。法忍法真無間道見分。法智法真解脫道見分。類忍法無間之自證分。類智法解脫之自證分。印前智故差別立也。又解法忍法無間道。法智法解脫道。此即總法。類忍法無間.解脫之見分。雖緣智.緣如不同。見分是一故合法也。類智合法二道之自證分。前解為本。

論。二者依觀至十六種心。

述曰。五十五說。觀上下二地安立苦等四諦境似法.類智生。是第二現觀位。乃至廣說。謂忍可欲樂智.現觀決定智。是現觀邊智諦現觀。顯揚十七說。法智.類智四諦智不由行差別。然隨所作說其差別。真見道中亦可義說有十六心。十六心既爾。三心亦然。今此約行差別說故。唯是相也。然彼文說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瑜伽五十五說見道。顯揚說修道。不是相違。然五十五仍說。從見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從三心非安立見道起。作此安立諦觀。非全出見道在修道中方起。彼文稍異。可細尋之。

論。謂觀現前至二現觀智。

述曰。現前界者。謂下界。即欲界。現于欲界入見道故。上二界名不現前。

論。如其所應至見分觀諦。

述曰。其現觀忍法真見道無間道見分。現觀智法真見道解脫道見分。不法自證分。以于前十六心后作此觀漸粗心。與前十六心差別觀故。

論。斷見所斷至名相見道。

述曰。欲界四諦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諦各除嗔故一百一十二也。此上皆為觀心純熟。為有情說令見道前亦作得入見道。

論。若依廣布至有九種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泸水县| 汽车| 鹤岗市| 敦化市| 馆陶县| 从化市| 新民市| 洱源县| 岱山县| 黄平县| 泰来县| 顺昌县| 皮山县| 灌云县| 江永县| 乳源| 万年县| 泽普县| 视频| 托里县| 锡林浩特市| 江川县| 浑源县| 兰溪市| 宁远县| 平乐县| 铜陵市| 云和县| 广宗县| 赤城县| 甘孜| 沐川县| 壤塘县| 桐梓县| 揭阳市| 石台县| 枞阳县| 贵定县| 常德市|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