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0章

正釋下二句頌。

論。此二取言至所取性故。

述曰。頌二取言。顯二取取。非即二取名二取也。但只二取名二取者。有非執二取種。豈亦伏耶。又相分等非必可伏。故執二取為實有等之取方名二取。

論。二取習氣至煩惱障種。

述曰。二情取之種名彼二取。隨眠何義。隨逐有情常在生死。眠伏藏識不現余處。故名隨眠。或隨增過故名隨眠。隨逐有情多增過失。故名隨眠。何故眠者乃是增義。如人嗜眠眠即滋多。故過失增是隨眠義。前當性彰名。后從喻為因。與薩婆多別如別抄。即二障種也。

論。煩惱障者至諸隨煩惱。

述曰。上解本頌訖。下第二解二障中。初出體釋名等。二見.修分別。三約人分別。四約有.無漏道伏.斷分別。五結歸頌文。先解煩惱障中。初出體。后釋名。以薩迦耶見為首由我見為本生諸煩惱。我見若無煩惱隨斷。見.修二斷。其義亦然。或雖所生之惑先除我見未滅究竟盡位由我見斷余方斷盡。此依九品雖別斷。斷八品等時不斷我見。煩惱先斷說。以我見無品數。全離欲方斷故 又解既所生惑有多品數。能生之見定然亦有九品。即隨離九品欲我見漸斷故。根本斷時余亦隨斷。此中不言我見言薩迦耶見者。若言我見不攝我所。梵云沒曳達利瑟致。此云我見。梵云薩迦耶。此云不實移轉身見。即攝我所。為顯此中攝我所故言薩迦耶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者。見道所斷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并修道十六。有一百二十八種。

及彼等流諸隨煩惱者。即二十種。或復更多。如前所引攝事分說。此出自體性。若眷屬及余心.心所等五蘊為性。佛地第七說。若此所發業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煩惱為根本故。彼論通遠眷屬皆假名障。今此據自性障即不取業.果。若不爾者無明所發.感善三業。及果。應是染性。應是障體。既不爾者故今此文為勝。

論。此皆擾惱至名煩惱障。

述曰。此釋名也。唯障涅槃所障增故。

所知障中初出體性。第二釋名。第三八識分別因破異執。第四三性分別亦遮外計。第五釋外妨難。

論。所知障者至愛恚慢等。

述曰。亦以法我我所執為首生余障故。如前第一卷解。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者。此出體性。此之頭數亦與煩惱障同。若煩惱障俱必有所知障故。然煩惱粗有多品類可易了知。二乘所斷。唯是不善有覆性故以數束顯。今此所知障細下無多品類極難了知。唯菩薩斷。亦是異熟無記所攝故不顯數。其實法執無離無明故必有數。又顯法執無明。五住地中唯一住攝。前障四住地攝。故不顯數 若爾何故不言諸隨煩惱 既言慢等等取隨惑。佛地亦同。此出自性體。若眷屬者。佛地云。諸心.心所。及所發業。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無明為根本故。此中果者謂等流.增上.士用果等。除異熟果。不感執故。

何名所知障。

論。覆所知境至名所知障。

述曰。二釋名也 所知境者。謂有為.無為 無顛倒性。謂真如理。由覆此境令智不生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此即釋名。此望所障增者以得名故。下轉依中自當解釋 前煩惱障煩惱即障。此所知障障于所知。前當體彰名。持業釋也。此所障受稱。依士釋也。

論。此所知障至彼微劣故。

述曰。三八識分別因破外執。第八識名異熟識。何以不俱。彼異熟識是微細劣弱故。此法執望彼粗而強故。此是能熏故彼非也。安惠等師執三性心皆有法執。此識唯異熟故。唯異熟性中破之。

論。不與無明惠相應故。

述曰。諸論但說此第八識唯五數俱。法執必惠。及無明俱。惠能計度。無明迷故。佛地論說。有義法執及無明。遍三性。有漏心品。及二乘無漏心品。皆不了達法無我故。皆似相分.見分起故。前卷已說。此障中無。但護法師伏遮彼計。若言法執何藉惠俱。

論。法空智品與俱起故。

述曰。菩薩法空智品。許與此第八識俱起故。第七有法執。法空智起即不行。第八法執有。法空智起此應滅。既八現行與彼俱起。定知第八無法執俱。量云。第八識等。定非法執品。法空觀品與俱起故。如佛第八識 若言因中法空觀起第八許斷。即無漏法無所熏故佛何得成。不可言熏鏡智俱識。非無記故。猶未得故。第八異熟既爾。余識異熟應然。然今七識總合為法。又下異熟心許是法執故。不可為例。于佛地論此論勝也。

論。七轉識內至如煩惱說。

述曰。無離煩惱別起執故。故數與彼煩惱等同。七識之中根本有四。隨惑有八。及別境惠。有十三法。第六識有一切。五識有根本三.隨惑十。與十三法俱。

何故五識無見.疑等。

論。眼等五識至皆容引起。

述曰。無計度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等者等取隨中諸惑。與此五識不俱起故。即忿等十全.余十少分。計度分別之所生者。五識皆無。非無見道所斷諸惑名無分別。就見道中無緣邪友師。自分別諸惑。而實非無意識所引見道諸惑名無分別。對法等云分別起者見道斷。既許五識中惑通見道斷。則有分別之惑。然非自力生。為意所引生故。故論云余由意力皆容引起。余者即見.疑等余。佛地論說。五識雖無見等。由意識引有非見所攝愛恚等起二障所攝。今此意說。加彼自力分別惑余。為遮外計執五識中惑唯修道斷故。

論。此障但與至無記性故。

述曰。四三性分別遮外計門。瑜伽第五十九卷說。欲界煩惱一分是不善。及余上二界是無記。即是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不言通善。如何乃言善心中有法執。法執必有無明俱故。對法第四亦言欲界煩惱能發惡行是不善。余是有覆。如何乃言無明通善。

若彼救言生死有漏皆不善攝故必有無明者。

論。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述曰。若爾善心既有無癡。此執有癡。癡與無癡不相應故。如何可說善與不善。癡.無癡等定不相應。相違法故。如無貪.貪等。不可言此執心無無明俱。如人執心無明俱故。彼復有執第七識中唯有我執無法執故。如前第五卷解。瓔珞經云。善心有不善是外道義。今遮于彼。

因解二障寬狹。

論。煩惱障中至為所依故。

述曰。煩惱障中此障必有。法執體寬故。煩惱障狹。彼定用此為所依故 何故用此為所依也 答此通粗.細煩惱所緣必是法故。彼唯是粗。有法執時非必有故。勝鬘經說。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相應等。乃至若復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如諸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若無明住地斷。諸所應斷皆亦隨斷。瓔珞經下卷說亦同之。由此問言。若有煩惱障皆有所知障耶。應順前句答。若有煩惱障定有所知障。

若爾必俱應二障體各有差別。第七識等應二執體俱。是二執故。如二執用。

論。體雖無異而用有別。

述曰。體不相違可唯一體。用義分故可說有別。同一種生用分成二。如一識體取境用多故。

又何以知者。

論。故二隨眠至斷或前后。

述曰。此中二障隨三乘圣道有勝有劣。斷或前后。若望二障行相相對。即煩惱障粗。所知障細。若望圣道斷即不定。或有先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如二乘等求涅槃故。或有先斷所知障不斷煩惱障。如住.出初地等十地菩薩。此依種說。不依粗重。趣一切智故。或有亦斷煩惱.所知二障。謂入初地。金剛心菩薩。此依種說。若依粗重十地皆得。得二果故。故須雙斷。俱非謂諸異生。不斷三障粗重.種子故。以上皆由不定前后故復言或。種隨現行體一體異 又煩惱障中自類九地。可有粗.細先斷粗后斷細。其所知障不可依地而立品數。但依所障辨能障粗.細。有初地修道斷有頂所知障而欲未盡。第二地等亦復如是。不可依地而立品類。但由圣道故復言或。

問此既無記中何無記攝。

論。此于無覆至障大菩提故。

述曰。余三無記勢力薄弱不能覆所知。不障菩提故。若異熟生勢力強厚。通作意生計度所起。能覆所知障菩提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非業果也。雖與不善.有覆俱。不障二乘但名無覆。

此名無覆望何人說。

論。此名無覆至亦是有覆。

述曰。不覆二乘轉依果故。二乘無學可現行故。非彼無學說染現行故名無覆。若望菩薩亦是有覆。覆所知境障菩提故。亦彼二乘通無覆攝。故于菩薩乃有亦言。然破計中佛地論說。有執不可導彼空智。異熟心非所熏。能遍計唯意識等。已如前卷遍計中解。此中不說。佛地論說。前師難云。若善.無覆無法執者。何故不能了達法空。后師質云。亦無我執云何不能了達生空。彼言第七識人執俱故。今言我亦爾。第七識法執俱故。二難既齊。然前師不許第七識中有法執不爾。違自比量。法空.我空二難齊故。既有相.見分何故非執者。如前卷解。

此總第四三性破計分別訖。自下第五釋諸違妨。

論。若所知障至無明住地。

述曰。此外人難。何處經說。勝鬘經說。不依瓔珞經。非極成故。以分段生死故。說阿羅漢我生已盡。得有余果證名梵行已立。凡夫人.天。七種學人所不能辨名所作已辨。所斷煩惱更不受后有。名不受后有。非盡一切煩惱。一切受生說不受后有。有無明住地.變易生故。煩惱有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起者無始無明住地。此住地一切上煩惱依。若煩惱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五住地中無明住地其力最大。恒沙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煩惱久住。二乘智所不能斷。唯如來智之所能斷。即無明種子亦言種類。即五門種類當無明種類也。

即通見等。何故彼經唯說無明為所知障。

論。無明增故至非無見等。

述曰。此論主答。今此住地無明增故總立無明。非無見等所余煩惱。何以名增。一者體增。雖余煩惱有俱.不俱。無明皆有為此障故。如二乘無學等。非必有余煩惱俱故。二者用增。迷一切境障一切智不令得佛果非如煩惱故。三難斷增。要上上道方能斷故。故名為增。

論。如煩惱種至慢無明等。

述曰。此以例解。如煩惱種見.修皆有。然分別起者立見一處名。豈分別中更無貪等。修道之中唯說于愛豈無嗔等。然初唯見。后唯說愛。既見所斷見力偏增。分別之首故。修所斷愛力偏增。潤生惑故。法執住地無明力增故。唯說無明非無余也。此五住中。初唯見道所斷煩惱障。次三修道所斷煩惱障。后一見.修所斷所知障。初迷諦理勝。一處為言一處斷故。次三有品迷事.理惑。約界論之。后一障智總名無明。無品數故。無有別迷諦行相故。地者依止。種子與現行為依。名之為地。此約數.種斷名之為地。品等門分別五住地別可知。總是第一出二障體。釋二障名訖。古云此五住地如四流體。三界煩惱等。一切無明名無明者。不然。此文為正。

論。如是二障至修所斷攝。

述曰。明二障中第二見.修分別。俱生分別既通六識。分別起者見道所斷。粗易斷故。六識之中俱生起者修所斷之。細難斷故。前言五識隨意引生。即成分別.俱生之惑。如五識中煩惱障說。無違理失。即初地中斷五識惑二障并得。

論。二乘但能至菩薩俱斷。

述曰。三約人分別。二乘但能斷煩惱障等。求解脫故。所知之障彼故。菩薩俱障。二果別故。由作意故斷有先后。后中定障二乘亦斷。小故不說。

第四有.無漏道伏.斷分別。

論。永斷二障至通有漏道。

述曰。伏煩惱時此俱法執亦不起故名伏法執。非別起伏道。或見道前加行智伏。諸論或說有漏諸道不能斷種。有相縛故。粗重縛故。不證理故。無漏不爾故。

自下第五結歸本頌。

論。菩薩住此至未能伏滅。

述曰。二粗現行雖有伏者。即伏多分分別之粗惑。因邪教思惟者皆伏。自思惟者未盡。下四善根等方盡。而細分別者。及二障中若粗.若細所有隨眠。由能對治止.觀力微未能伏.滅。初起止.觀未勝順心。不如四善根中。能伏二細分別現種。其俱生現.種皆少亦能伏。次加行位。及第十卷皆有此文。此中伏言非為六行。修習勢力制之不起。令彼不自在。是此中伏義。下準此知。菩薩不斷下界地惑起定生上故。又約十地分別斷之法用等。下自有文不煩預述。如中邊上卷說此二障諸障相攝。

論。此位未證至解行地攝。

述曰。以上解頌訖。自下第二辨位.修行。此即辨位。后明修行。攝大乘論說五道為四。謂勝解行地。見。修無學地。今以此即彼。四地中何地。十三住中何住。此位依勝解修行。亦解行地攝。論言亦者亦順決擇分。彼是解行地。此亦是故論有亦言。勝解者即決定義。散心決定意解思惟未證解故。亦言至下當知。

論。所修勝行其相云。

述曰。下辨修行。初問。次答。雖言勝行何者為勝行。

論。略有二種至余名為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郓城县| 连城县| 增城市| 繁昌县| 德州市| 汶上县| 甘德县| 马公市| 灌阳县| 长春市| 高平市| 运城市| 苍南县| 平定县| 富裕县| 礼泉县| 博野县| 马公市| 绥芬河市| 新平| 崇礼县| 晋州市| 德格县| 满洲里市| 邵东县| 黄大仙区| 明溪县| 乐平市| 寿阳县| 江油市| 阿拉善右旗| 临武县| 景东| 平乡县| 滕州市| 晋州市| 萍乡市| 开远市| 明水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