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9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4966字
  • 2015-11-23 18:48:15

述曰。全出二障功德智慧無不周備不同小圣故名為圓。無闕少故簡二乘也。其福.智二清凈極勝無有能過。不迷不闇故名為明。此簡菩薩。第十地菩薩雖皆遍有可名為圓未清凈故。如羅網中觀月等故不名為明。能盡未來化導一切。復令悟入唯識相故。顯非自濟成已度人故名法輪。輪者轉義。攝大乘說。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三種練磨心斷除四處障。無性云。此即入因。謂由何因于此能入。故攝論云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等。無性云此能入具。彼在此論資糧位中。彼論四尋思等所作方便.所入.入喻。及下初順解脫分.名事互為客等.尋思.尋思果.教授二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識性故悟入三性。入極喜地等。入唯識所須。即此見道。彼論已入于地得見道已入唯識。于修道中云何修行等。入因果分。修差別分。及三學分。是此修道。彼論果智。果斷分。是此究竟道。然攝論十分所有。并此論有。如前已敘。菩薩地四十七八住品中說有十三住。四十九地品說有七地。皆是此中五位等攝。十三住中前十二住即菩薩位。今此五頌前四頌攝。第十三住是如來住。即如來位。今五頌中第五頌攝。十三住者。一種姓住。是此所言本性住種姓。未入僧祇。四十七說。謂諸菩薩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菩薩所應眾多善法。于彼現行亦有顯現。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于善轉。非由思擇有所制約。有所防護。住此住中任持一切佛法種子。于自體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性不能起上.煩惱纏。造無間業或斷善根。廣如種姓品說 云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凈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皆此住攝。當知前住于余十一菩薩住。及如來住。唯有因轉攝受彼因。于余菩薩住。尚未發趣未得未凈。況如來住。住此住中普于一切余菩薩住。及如來住皆名發趣。然未得凈。于自住中名趣。名得。為令清凈而修正行。于前住中雖修諸善。性仁賢故為之非為菩提故作也。未名發趣故不入僧祇。此住所修皆名發趣。故與前別。此位思擇力勝。所作加行以分別惠。未得堅固相續無退菩薩勝修。此說無漏修惠不得。非有漏修此位不得。或此說初發心時。十住菩薩八相成道。既不得修如何得有如是神通。如于勝修于勝修果無礙解.神通.解脫.等持.等至。亦未能得。未超五畏。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趣畏.處眾怯畏。有三處妄失。一失念于五境顛倒。二失念于受生妄前生事。三于所受持法久作久說有所妄失。或具聰惠為他說法勉勵而轉。如闇中射或中不中。或于菩提雖已發趣而復退舍。或時舍戒。或利有情而生厭倦。利益安樂未廣大無量。于一切菩薩學中未能普學。菩薩相中未皆成就。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于此所說諸行狀相。下忍轉時上品。中忍轉時中品。上品轉時下品。漸輕微故。入初地時此一切相皆無所有。一切相違白法顯現。乃至廣說。皆第二住攝。即是此中資糧.加行二道。五頌之中初二頌攝。以彼論言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凈意樂是勝解住。論說清凈意樂菩薩住是初地攝。故知四善根亦初勝解行住攝。既爾即顯是初劫攝。論說此住初劫攝故。至下當知。此與瓔珞經二種姓別。應如別會。中邊中卷對治品中。明念住等修之分位。即念住等在解脫分。如別應知 第三極歡喜住。亦名凈勝意樂住。即初地攝。此少分是見道。即五頌中第三頌。除住地.出地心故 第四增上戒住。即第二地 第五增上心住。即第三地 第六覺分相應增上惠住。即第四地 第七諸諦相應增上惠住。即第五地 第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惠住。即第五地 第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惠住。即第六地 第九無相有功用住。即第七地。以前第二劫攝 第十無相無功用住。即第八地 第十一無礙解住。即第九地 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即第十地。即第三劫 四十八說。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然一切住總經于三無數大劫方乃圓證。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初地。此就恒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勤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過初地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次第證得第八地。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凈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過八地.九地證第十地。故知四善根初劫所攝。未名凈勝意樂地故。攝論第七云。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凈增上意樂行.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即第八地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此論下文四善根亦是解行地攝。故知初劫所攝。古人難云。初禪方便非欲界攝。初地方便非初劫攝。應為質言初地方便非初劫者。初地方便非凡夫攝。若言未證真故非圣者攝。應言未證真故非第二劫攝。又彼難言大莊嚴論.對法第十一說。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習故。可非初劫者。應反詰言。且如瓔珞經云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是等覺菩薩。言三大劫滿已。何故不是佛地攝。又此論四善根中。亦言初劫順解脫滿已修。豈即彼非勝解行攝。滿心修相好。亦是劫中收。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廣成立此如對法第十一抄。四十八說。有二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等算數時無量。故說名無數。二如前說超過一切算數。名無數大劫。若說前劫即經無量無數方證菩提。若說后劫但三無數方證菩提不過此量。如瓔珞經下卷說。八百里石凈居天衣拂盡。名一大僧祇劫。若上上精進。或轉眾多中劫。或有轉多大劫。決定無轉無數大劫。即釋迦菩薩所超量中劫也。一小三災劫增咸劫數。釋迦菩薩超九劫由翹足故。或言更超十二劫。報聞雪山偈故。或超十一劫。投身餓獸故。如別抄會 此時長遠何日成佛。處夢謂多年。如攝論廣說。此后九地全初地少分是修道。即五頌中第四頌攝。然已前十二住并是因位。第十三最極如來住即究竟道。如來地攝。即五頌中第五頌攝。果位所收。此后十一住下論廣解。不能預述。

有差別者。對菩薩地.及十地經。下自廣解。最初二住雖論有文。然不廣解此行相故。今別出之。種姓住即以一切佛法一切無漏種子為體。未起現行無漏.有漏趣向心故。即通五蘊種子為體。五法中正智。據三性中依他.圓成二性攝。常.無常漏.無漏別故。第二住以一切佛法無漏種子。有漏隨順一切現.種功德為性。起順趣心故。此等引證者如前已說。未證真如唯以有無為體。次十住此論以有為.無為無漏功德為性。證真如故。今亦取一切未曾得世間功德順趣者為體。三十二相等。非皆無漏。正智.分別.真如.及相為體。二性如前。如來住以有.無為無漏功德為體。下十地三身等中自當解釋 辨差別者。勝解行住。于菩薩修所作狹小。有缺不定。所得有退。極歡喜住所作廣大。無缺決定。所得不退。乃至三種增上惠住亦爾。即前六地行相皆同。從初無相住即第七地。乃至成滿菩薩住所作無量。無缺決定。所得終無退轉。又勝解行住。于無相修發趣。六地以前獲得。七地圓證。第八地清凈。第九.十地于無相修果。當知領受得諸功德。乃至廣如彼論等說 言七地者。前六菩薩。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一種姓地即種姓住。二勝解行地即勝解行住。三凈勝意樂地即極喜住。四行正行地即增上戒。乃至有加行無相住。五決定地即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六決定行地即無礙解住。七到究竟地即最上成滿菩薩。及如來住。既知地.住而相攝已。地攝五頌準住應知。此等諸義下既廣解。不勞預說。

論。初資糧位其相云何。

述曰。此下別解。然前三問初能入人自.下不解。已略辨故。非本頌故。其所入位。所入法用。下別解釋。然此二種各五不同義意既同。各合解釋總為五也。此中五段不假分科。今初段中。初問。次答。此即問也。

論。頌曰至猶未能伏滅。

述曰。答也。初頌。后解。下逐難解。易處不言。

論。從發深固至資糧位攝。

述曰。此解初位始終分齊。于中有二。初別釋頌文。后此位未證唯識真如等下。顯位修行。初中又二。初略解頌文。后廣二取隨眠。即是二障。初中復二。初釋上二句。后釋下二句。文至當知。攝論云。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為其自體。以大愿為緣不退屈。為其策發方能發起。故善根力名清凈力。是因。能降伏所治故。大愿力名增上力。是緣。常值善友故堅固心升進者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棄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法運運增長。大菩提心堅固不退。齊此方名初劫之始。此言深者。即清凈.增上力。固即堅心勝進深固即是大菩提心 唯識真勝義性者。簡前三勝義。非勝義勝義故。即是真如。順決擇位識作唯識觀。求住唯識真勝義性。此位未能伏除識相。未名求住真唯識性。即地前四十心皆是此位。然彼已前或十萬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等皆不入此位。未名清凈增上力。堅固之心未升進故。

此出初道位分齊已。釋上二句頌訖。此當釋名。

論。為趣無上至勝資糧故。

述曰。初釋資糧之名。望菩提為號。菩提因之初位。資益己身之糧方至彼果故名資糧。此即依自利釋名。為出生死得大智故求菩提也。然前第七末增上緣中。解資糧位亦有未知當知根云。能近資生根本位故者。從久修者鄰近為名。此說初行多求果故。亦不相違。

論。為有情故至順解脫分。

述曰。次解順解脫分名。為有情故勤求解脫。望涅槃為因。涅槃名解脫。如常所談。勤求于彼此行不違故名為順。分者因也。支也。彼順決擇分言分者。即決擇是分。即擇法覺分。分者支分義。順彼決擇分故。名順決擇分。今言分者因支義。是解脫之因。因之一支。故名為分。即順體是分。順彼解脫之分。名順解脫分。此依利他為因。為度有情乃求解脫。然求菩提利他義顯。勤趣解脫自利義增。然于菩提有自利之談。涅槃致利他之義者。蓋欲以彼顯此菩提亦利有情。以此顯彼涅槃亦能自利。文影于此義貫于彼故也 問何故順解脫分分即是順。順決擇分分體非順 答決擇體是有為。決擇可體即分。體有多分故。涅槃體是無為。解脫彼非是分。體非一.多故 又解解脫者即勝解數。緣解脫解脫苦名解脫。因中印境為名乃名勝解。在果出苦為因故名解脫。若依此釋解脫即分名解脫分。分義非順與決擇分同。然彼望惠為名。此望勝解為號今為此解即無前難。

上來雖出位體分齊。釋位二名不同。總是解釋資糧位訖。此解漸次悟入唯識之時初位漸次。釋頌下二句。

論。此位菩薩至修菩薩行。

述曰。此出四力。攝論第六云誰能悟入中。大乘多聞熏習相續。此乃因力。簡二乘等種姓多聞。即前所說本.習二姓。彼云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即善友力。彼云已得一向決定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名作意力。彼云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修福智資糧菩薩。名資糧力。由前無間所說三因已善積集諸善根等。世親云。第一力為因。第二力為緣。第三力能修正行。第四力由積集善根名資糧菩薩。如是名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能入十地名依持力。此四望二乘性。惡友緣。任運心。下資糧。以皆勝故名四勝力。此位依此四力。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二取皆空。一切多住事相散心行諸粗行。名住外門修菩薩行 問華嚴第九十住品頌云。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圣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著。舍離生死出三界。彼經第十又解十住初心菩薩。余住亦爾。頌云。清凈妙法身。應現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樂無不現。或處為眾生究竟菩薩行。或復現初生。出家行學道。或于樹王下自然成正覺。或處為眾生示現入泥洹。如何此文言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答此第四住菩薩作十種觀法。第七觀業。第八觀果。折伏現纏。不依見道等所有無明。更造惡業令后果起。名為舍離生死出于三界。定當能出非時已出。今依外門修菩薩行。亦不違也。又此十住菩薩。亦有少分依有漏定能現八相度脫有情。以十住初發心住中。分得十力學于十法。第十法者為苦眾生作歸依處。此住已去彼諸菩薩。展轉增勝能行八相。然多起散行。少能入定作真如觀。名多住外門。不說彼菩薩唯住外門也。亦不相違。

論。故于二取至二取現行。

述曰。由此事故二取現行為能熏習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此二隨眠之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問華嚴經第十卷解十住菩薩中。云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余。無礙寂滅觀。是則佛正法。云何此言未伏二取 答彼依伏因邪教.邪師所起不共無明伴煩惱類說盡。非盡一切自分別生煩惱。及俱生煩惱 又說佛法功力能滅一切煩惱。非十住位已能滅一切煩惱 下此論文資糧道中。于分別二取雖漸伏滅。未全伏故。緣起經云內法異生不放逸者。我不說為無明緣行故。

因自分別不共.相應無明見道等者此位能伏。今說不伏謂因邪教所起。及俱生等全分為論 又但總言。多分未能名為未伏。非少亦未。論下文云。于加行位始方能伏分別二取。因邪教者于資糧位亦有起故。瑜伽論說勝解行菩薩。于三處妄失猶起煩惱。或時舍戒。所說諸法如闇中射或中.不中。故此位中自分別煩惱未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许昌县| 河间市| 松阳县| 鄂尔多斯市| 山西省| 遵义市| 河东区| 景洪市| 宾川县| 屏东市| 绍兴县| 苏尼特左旗| 桃园县| 大埔县| 宾阳县| 呈贡县| 友谊县| 中西区| 清涧县| 修水县| 云和县| 秦皇岛市| 静安区| 乐亭县| 盐源县| 章丘市| 西乡县| 漳州市| 祁阳县| 古交市| 克拉玛依市| 东台市| 毕节市| 井陉县| 南投县| 临湘市| 建始县| 册亨县| 吴川市| 宜春市|